揭秘赵匡胤迁都洛阳事件:想要避开赵光义,可是阻力重重_洛阳_赵匡胤_迁都

开宝九年正月,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到汴京,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自此南唐灭亡,大宋统一了南方。赵匡胤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第一步得以实现,终于完成了南方的一统。此时按理说赵匡胤应该集中兵力解决北方的北汉,可是赵他却在这个时候要巡视洛阳。

赵匡胤这一次想要巡视洛阳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还用诏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要四月份去洛阳!其实他去洛阳的理由比较充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祭拜永安陵。

这是赵弘殷的陵墓,儿子去祭拜一下自己的老子,谁敢阻拦,也没有理由阻拦。

二:要去洛阳祭天。

为什么要去洛阳祭天呢,因为赵匡胤出生在洛阳,那里可以说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我去祭拜一下怎么了,你难道还不许我一个皇帝去自己的出生的地方看看,这也是我这个皇帝的权力吧!

可是这么充足的理由还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很多人在赵匡胤的诏书下来之后,立刻就上书反对,反对他去洛阳,因为他们都知道赵匡胤醉翁之意不在酒。赵匡胤这个时候去洛阳,你以为他真的是要去祭天,真的是顺道祭拜一下自己的父亲?也许祭拜真的是顺道吧。其实他是要考察一下洛阳,然后把都城迁到洛阳。

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续资治通鉴》卷八

这段史实的记载,说的是赵匡胤有迁都洛阳之意,也许他曾获对左右的人给说过,想要迁都,迁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汴京和洛阳那一个更适合做都城?既然您想迁都洛阳,当初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洛阳当成都城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将开封也就是汴京当做都城,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

一、稳定政权。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的,后周的都城就是开封,五代的好几个国都都在这里,赵匡胤取代后周,接收了后周的一切,后周的大臣什么都在这里,而且还搞出来后周恭帝禅让的事情,他要的是稳定,所以他首选开封作为大宋的都城。而且开封处在中原的腹地,在这里作为都城可以更好控制全国!

二、交通。开封是水路交通的中心,水网纵横四通八达,而且运粮全部都是靠的漕运了所以开封十分合适。

展开全文

那么开封和洛阳相比谁更有利呢?

英国地理学家柯立希(Cornish)在《大国都》(《CreatCapitals》)将国都的选择条件概括为岔路口、谷仓和要塞,也就是要交通便利、物质丰厚、防御有效

和开封想必,洛阳有邙山,洛水,是要塞,成了十三朝古都,而开封是四达之会,也就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从这一点上来说,洛阳适合当都城。可是在岔路口谷仓上来讲,洛阳不如开封。按照《大国都》中所言,开封确实适合当做都城,赵匡胤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有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意思呢?

《续资治通鉴》上说因为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对那里有感情,乐其风土!这也很好理解可是赵匡胤是皇帝,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要迁都似乎太儿戏了。而且在当时看来开封似乎比洛阳更好,那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只能是赵光义的原因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赵匡胤迁都洛阳应该主要是为了避开赵光义,或者说避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为什么这样说呢?赵光义也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深受赵匡胤的信任,委以重任,而且最后还让他当开封府尹,这个职位之前也有人担任,过比如柴荣,在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储君才能担任的职务,是开封城的最高掌权者。

赵光义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待了十六年,将人事财政等全部都抓了一个遍,据说在当时开封城人们不怕皇帝赵匡胤而是怕赵光义。根据记载赵匡胤的心腹党进当时负责巡视开封城,他经常骂那些不务正业的人,说他们不上进就知道喂鹰逗鸟之类的。可是有一次在大街上又看着有人驾着鸟笼子逗鸟,刚想骂,听说是晋王赵光义的,立刻灰溜溜的走了。可见对赵光义的畏惧,要知道这党进连皇帝都敢怼的主,居然怕赵光义。

赵匡胤也意识到自己的弟弟的势力是有点大了,五代印鉴不远,以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震住赵光义呢?甚至能不能成为皇帝都两说,赵匡胤担心这事。自己虽然是皇帝可是这汴京几乎都成了赵光义的天下,晋王势力也庞大,既不能处置晋王也不能皇权旁落呀,那就迁都,到一个新的地方,后世的朱棣就是这样干的。也许这才是最深层的原因吧。

王夫之说,“迨及暮年,太宗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且患其逼,而知德昭之不保。”

后来有一个叫做王夫之的人就说当时赵光义的羽翼丰满了,赵匡胤也担心自己的儿子,所以我们猜测赵匡胤迁都就是为了避开赵光义,这一点也能说的过去,因为迁都这事提出来不久,赵匡胤就死了,他死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他直接成了皇帝,赵匡胤的儿子没有能继位。再说了当时赵匡胤似乎有点控制不住局面了,他刚开始下诏说去洛阳就有人反对了。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赵匡胤的是起居郎李符,此人就是专门给赵匡胤写起居注的,在赵光义朝的时候,他当过当过一段时间开封府尹。他也知道赵匡胤是想迁都洛阳,这是要提前视察,立刻就站出来反对,他还提出来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八条困难。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续资治通鉴》卷八

老李说的头头是道,可是赵匡胤就是不允许,他说自己去巩义祭拜的自己父亲,可是老赵到了洛阳就不走了,反正我来到这里了,你们能怎么办,皇帝的脾气上来了,谁也不敢劝谏。

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续资治通鉴》卷八

这段史实说明当时赵匡胤想要留在洛阳不走了,也许是发脾气了,大臣没有一个人敢进谏的,迁都就迁都呗,反正无论去哪里,我们都是官员!凡事都有例外,这个时候又有人站出来了,依然是反对迁都的。此人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叫李怀忠,此人在赵光义继位后立刻担任侍卫步军都虞候、领大同军节度使,是实权的人物,他是怎么说的呢?老李说:“开封有汴渠之漕,是当时水路的交通枢纽,京城的口粮全靠长淮河到汴河进开封。洛阳当时漕运断了,洛阳粮运不进来,还是不要迁都的好呀!而且天下兵马基本上都在汴京,天下安稳已经很久了,皇上为什么要迁都呢?”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续资治通鉴》卷八

老李说的是声情并茂,结果赵匡胤还是不听,最后一个重量级人物出来了,终于站出来和自己的大哥唱对台戏了,这个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直接对赵匡胤说大哥,咱们迁都洛阳有各种不好,我说给你听,可是赵匡胤说,“久当迁长安”,把洛阳叫河南,在古代是河南郡所在地,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要迁到西安。“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理由是依托险要。可是赵光义是怎么说的,“在德不在险”,王朝守得住不要于德政,而不是在于险要。这句话有分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赵匡胤的反应是“上不答”。或许是无话可说,或者是不想说。赵光义一走,赵匡胤说了,晋王的话,有道理,咱们姑且这样办吧。第二天决定返京,这次洛阳之行一个多月。迁都计划流产了。

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续资治通鉴》卷八

这一段也可以看出来赵匡胤的无奈,特别是他说了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事实证明他的猜测是对的。赵匡胤的迁都的提议,在大臣和赵光义的劝谏下暂时取消了,谁也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再想迁都,不过他没有没有机会了,因为从洛阳回来不久,他就暴毙了,再也没有机会想这些事情了,也许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赵匡胤当时的迁都之举实属无奈,最后被大臣和赵光义他们给阻止了,可以看出来当时赵匡胤已经失去一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权力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