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 赵匡胤篡位时,柴荣的儿子为什么不起来反抗
- 你对后周武将李重进如何评价
- 北宋开国十大虎将分别是谁
- 赵匡胤十大名将分别是谁
- 一代英主柴荣驾崩之前,为何破格提拔资历甚浅的赵匡胤
-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 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什么在陈桥
陈桥兵变时,南唐北汉,李重进他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吗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取代柴宗训,建立了宋朝,取代了后周王朝。那么后周有没有表示反对呢?当然是有的,而且是手握兵权的大将李重进和李筠。
李重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表哥,也是手握重兵的归德节度使。李筠是后周开国功臣,昭义节度使,手握重兵在北方抵御契丹南下。
所以说陈桥兵变并不是一场和平政权演变的案例,李重进和李筠在赵匡胤登基以后,相继起兵,只不过都被镇压了。
那么趁着赵匡胤在后周发动内乱的时候,南边的南唐和北边的北汉有机会入侵后周吗?北汉的确有过这个打算,后来放弃了。而南唐当时是李煜的老爸李璟做江山,这个糊涂皇帝把自己管好就不错了,还会想到北伐?
01李重进本打算与李筠共同起兵,奈何所托非人。
得知赵匡胤造反成功以后,李重进并没有贸然起兵。他似乎在掂量着新王朝的统治者会对他有怎样的态度。
- 毕竟李重进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后周世宗柴荣的表哥。那这个人按道理肯定是要效忠于后周的,而且他还手握重兵,盘踞在淮南地区。
- 如果赵匡胤依旧重用李重进的话,那么李重进暂时或许不会叛变,毕竟他的实力相对于赵匡胤还是比较弱小的。可是如果赵匡胤立刻要罢免李重进,那么李重进必然是要反叛的。
- 赵匡胤登基以后,果然让韩令坤取代李重进镇守淮南,将李重进调遣到青州地区。一旦移兵换防,那李重进在当地的基础可就彻底完了,为此李重进果断拒绝了这件事。
既然已经撕破脸皮了,李重进自然是要给自己铺好后路,他派遣自己的幕僚翟守珣秘密前去昭义节度使李筠那边,希望李筠能够跟他南北呼应,一起讨伐赵匡胤。
万万没想到,事情就坏在了这个翟守珣身上,他居然是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翟守珣出发以后,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将计就计,让翟守珣拖住李重进,保证李重进和李筠不会同时起兵。
李重进谋举兵,遣亲吏翟守珣往潞,阴结李筠。守珣素识太祖,往还京师,潜诣枢密承旨李处耘求见,太祖问曰:“我欲赐重进铁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进终无归顺之志。“宋太祖厚赐守珣,许以爵位,且令说重进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以分兵势。守珣归,劝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重进甚信之。---《宋史》
翟守珣回到李重进那边,表示李筠这个人不靠谱,暂时先不要发兵,李重进果然轻信了翟守珣的话。结果等到他发兵的时候,人家李筠已经被赵匡胤消灭了三个月了。
02李筠联络上北汉刘钧,可惜李筠和后周有世仇。
昭义节度使李筠也是个英雄人物,他曾帮助郭威建立后周,是后周的开国功臣。后来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管辖泽州、潞州、邢州、洺州以及磁州等五个地区,他的治所设立在潞州。是后周响当当的封疆大吏。
他跟郭威、柴荣都没有亲属关系,所以在赵匡胤称帝以后,不少人认为李筠或许会投靠赵匡胤。其实李筠表面上归附赵匡胤,暗地里却一直打算起兵为后周报仇雪恨。
刘钧遂率兵与契丹数千众来援,至太平驿,筠以臣礼迎谒,见钧兵卫寡弱,甚悔之,而业已然矣。钧封筠西平王,赐马三百匹,召与之语,筠自言受周祖大恩,敢爱死不寤。钧与周祖有世仇,钧默然,遂疑之。命其宣徽使卢赞监筠军,筠心不能平,颇与赞不协,钧复命平章事卫融和解之。---《宋史》
北汉皇帝刘钧这边一听说李筠的态度,立刻就来了兴致,打算和李筠一起讨伐赵匡胤,两人联络上以后,李筠便起兵反叛了赵匡胤。
北汉这边其实也怂,要不怂的话,后周在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南下了。所以北汉这边又打算取得契丹的支持。
- 如果真的三路大军南下,那赵匡胤还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可是契丹这边人马根本就聚集不起来,而刘钧起兵却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毕竟他们国家实力太弱小了。
- 李筠与刘钧会师以后,李筠当时就后悔了,因为刘钧的这点人马还赶不上自己的,况且刘钧和后周可是有世仇的,而李筠对付赵匡胤就是为了恢复后周王朝。
- 所以两家有隔阂的情况下,刘钧索性就不出兵相助了。这么一来孤立无援的李筠只能单独应付赵匡胤,哪曾想当李筠和刘钧发生隔阂的时候,赵匡胤已经先下手为强,出兵进攻李筠。
势单力薄的李筠自然不是赵匡胤的对手,所以在赵匡胤亲征之下,泽州城被攻破,李筠无奈只能自焚而亡。
03南唐李璟已经到了暮年,丧失了北伐的斗志。
李筠是4月份举兵造反,6月份兵败自焚。同年的9月份,李重进才举兵讨伐赵匡胤,中间相差了足足3个月的时间,这是他的幕僚翟守珣为赵匡胤争取下来的时间。
李重进起兵就有些无厘头了,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平定了北方的李筠,再来收拾李重进,简直就是探囊取物一般。
世宗使人谓景曰:“吾与江南,大义已定,然虑后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为子孙计。”景因营缉诸城,谋迁其都于洪州,群臣皆不欲迁,惟枢密使唐镐赞之,乃升洪州为南昌,建南都。建隆二年,留太子从嘉监国,景迁于南都。而洪州迫隘,宫府营廨,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归,景悔怒不已。唐镐惭惧,发疾卒。---《新五代史》
当时李重进的兵马囤聚在扬州地区,他完全可以向南方南唐、吴越借兵,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孤身与赵匡胤决战。
结果仅仅2个月的时间,李重进的人马就被赵匡胤给击败了。那么这个时候的南唐在做些什么呢?
这一年是公元960年,南唐李璟虽然才45岁,但是已经是他的暮年。由于比较喜欢洒脱的生活,李璟早早就把自己的身体给透支了,第二年也就是46岁的时候,李璟就去世了。
所以就算李重进派人前来南唐求援,体弱多病的李璟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答应李重进出兵北伐。毕竟李璟只想着安安稳稳地做自己的小国王,没有吞并天下的雄心,更不敢惹强大的赵匡胤。
总结:如果李筠和李重进会合,说不定有机会。
历史是没有倒车的,李筠和李重进都是忠于后周的封疆大吏,他们手里有地盘,有人马。只要南北同时起兵,那赵匡胤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他们俩同时起兵,那么后汉也不会闲着,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契丹看惯了中原王朝的内讧局面,每一次内讧他们就能获利一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会带兵南下。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赵匡胤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可惜李筠和李重进起兵,之间相差了5个月的时间,这5个月,彻底改变了历史。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
《宋史》
赵匡胤篡位时,柴荣的儿子为什么不起来反抗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赵匡胤篡位时,柴荣的长子,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年仅7岁。长子才7岁,余下的儿子更不用说了,以如此小的年龄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力量和能力起来反抗的。
虽然柴荣的儿子没有起兵反抗,但仍有少数将领感念后周恩德,不愿归附于赵匡胤名下,于是发动了叛乱。首先起兵的是昭义军(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他在赵匡胤从军之初,已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重要将领。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他又晋升为侍中级使相,而此时的赵匡胤才刚刚受到柴荣的重用。因此,不论资历还是战功,李筠都在赵匡胤之上。李筠自认为“与世宗同昆弟”,对赵匡胤篡周建宋十分不满。赵匡胤称帝后,立即对李筠加官晋爵,用以笼络,并遣使告知其改朝换代之事。李筠在左右极力劝说下才勉强表示归顺,但随即悬挂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对之涕泣。北汉侦知李筠对赵匡胤不满后,遂秘密遣使以谋共同伐宋。李筠遂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末正式起后。赵匡胤对李筠的起兵非常重视,于是御驾亲征,最终于当年五月中旬将其击败,李筠兵败自杀。
李筠兵败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于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反宋。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属于外戚。李重进早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就任殿前司正长官都指挥使,当时的赵匡胤还只是个低级军官。后周世宗即位后,李重进又任武信军(治遂州,今四川遂宁)节度使,同年七月,晋升为正长官都指挥使,加使相衔,名位远在赵匡胤之上。李重进的军事才能非常卓越,他在征讨淮南时,屡败南唐军,南唐以他肤色黝黑,惧称他为“黑大王”。李重进早在后周世祖郭威在世时,就曾窥伺帝位,并对周世宗的即位表示不满,因为周世宗仅是郭威之妻的侄子,而他是郭威的外甥,因此,他认为比世宗的关系更近。周世宗病重时,他再次窥视帝位,被调离出京,任淮南节度使,使之彻底断绝争夺帝位的野心和机会。赵匡胤即位后,就立即罢免了李重进的军职。李重进请求进京觐见,也被赵匡胤坚决拒绝。
建隆元年九月中旬,赵匡胤将李重进由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治青州,今山东青州)节度使,又赐予免死“铁券”。但李重进与赵匡胤之间的裂痕已经形成,一个免死“铁券”更是加重了李重进的疑惧,于是他决定起兵反宋。由于李重进在军中威望甚隆,赵匡胤决定亲征。当年十一月中旬,宋军攻破扬州,李重进全家自杀,叛乱遂平。
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引起了赵匡胤警惕,于是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
你对后周武将李重进如何评价
李重进既是后周一员武将,又是后周一位皇族之后,他的母亲是后周太祖郭威四姐福庆长公主,因是姻亲而当上殿前都指挥使、殿前亲军都虞侯,后因功升为成德节度使后又改任淮南节度使并封为俭校太尉,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他勾结李筠谋反最终兵败身死,结局与李筠一样悲惨。
北宋开国十大虎将分别是谁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北宋的开国十大虎将都分别有谁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但是具体是哪十位就不太好说了,如果不知道的话,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看看,感兴趣的大家可以一起来学习分析下,看看到底是哪十位吧,期待大家加入哦,简简单单的,轻轻松松的!
1、石守信
石守信(928年—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开国名将。
初仕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迁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宋太宗时期,随征辽国,迁镇安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赠尚书令、秦王、封武威郡王,谥号武烈。
2、高怀德
高怀德(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 ,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名将、开国功臣。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3、张令铎
北宋开国功臣之一。张令铎在后唐时边从军,后又为后周政权效力。他曾跟随后周世宗攻南唐。后在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登基。入宋以后,被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赵匡胤后来将张令铎之女嫁给自己的弟弟,二人结为了亲家。
4、王审琦
王审琦(925年—974年),字仲宝,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其祖先是辽西人,后迁居洛阳。
初在后周太祖郭威帐下,随其平定河中之乱,因功任厅直左番副将。广顺年间,历任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后随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刘崇,南征淮南。后历任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勤州刺史、散员都指挥使、控鹤右厢都校、铁骑右厢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从宋太祖征讨李筠、李重进,历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武成军节度使、前军部署。建隆二年(961年),“杯酒释兵权”后,交出兵权,出京任忠武军节度使。开宝二年(969年)后,历任御营四面都巡检、镇守许州、同平章事。
开宝七年(974年),王审琦去世,年五十。追赠中书令、琅琊郡王。后加封秦王,谥号“正懿”。
5、王彦超
王彦超(914年—986年),字德升。大名府临清县(今河北临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
王彦超少时从军,隶属后唐魏王李继岌麾下,后入凤翔重云山,投晖道人为徒。此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累官武宁节度使,曾击败北汉入侵。第一次淮南之战时,败南唐于寿州城下,又破南唐援军三万余人。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濠国公。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太子太师致仕。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尚书令。
6、王彦升
王彦升(917年-974年),字光烈,蜀地(在今四川)人,后迁洛阳, 北宋名将、开国功臣。
王彦升早年曾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任东班承旨、内殿直、护圣指挥使、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铁骑右第二军都校。他随周世宗征南唐、伐契丹,累立战功,改任散员都指挥使。
建隆元年(960年),王彦升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宋太祖赵匡胤,并诛杀后周大将韩通,被授为铁骑左厢都指挥使。不久因敲诈宰相王溥,被贬出京城,出镇唐州,后又镇守申州、防州、原州。
开宝七年(974年),王彦升回朝途中在乾州病逝。
7、张光翰
张光翰(?—967年),字号不详,辽州榆社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北宋初期将领,陈桥兵变六功臣之一。
后周末年,颇有功勋,出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宁江军(夔州)节度使,出任永清军(贝州)节度使。
乾德五年(967)正月,去世。
8、李继勋
李继勋(916年-977年),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
后汉末年,李继勋前往邺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后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继勋参加高平之战,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十月,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李继勋在邢州,没有参与兵变。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负责进攻及抗击北汉。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开宝元年(968年)、开宝二年(969年),李继勋两次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军出征北汉,开宝三年(970年),李继勋改为天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9、罗彦环
罗彦环20岁便成为一员武将,深得父亲言传身教。陈桥兵变之际,他一直守护在赵匡胤的身边,迫使宰相范质等承认赵匡胤的天子身份。之后深得宋太祖的信任。
10、韩重赟
韩重赟(?—974年),字号不详,磁州武安县(今河北省武安县)人。后周到北宋初年名将,“陈桥兵变”六大功臣之一。
年少从军,隶属于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建立,补任左班殿直副都知。周世宗即位,参加“高平之战”、从征南唐,授虔州刺史。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黄袍加身,授永州防御使。从征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授宁江军(夔州)节度使。杯酒释兵权后,出任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滑州)节度使,成为殿前司长官。参与扩建皇城、督修河堤,出为彰德军(相州)节度使。跟随宋太祖亲征北汉,大败契丹援军。
开宝七年(974年),去世,获赠侍中。
赵匡胤十大名将分别是谁
说到这个赵匡胤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的,非常的厉害,但是一个人厉害再历史也就那么回事,所以赵匡胤也有自己的得力助手的,话说赵匡胤旗下有十大名将,那么这十大名将到底是谁呢?又分别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这些具体厉害在什么地方了,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
1、高怀德
高怀德,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高怀德跟随后周世宗征讨南唐,他与南唐军决战于庐州城下,斩首七百余级。后周世宗柴荣命令高怀德率领帐下亲信几十骑兵攻破南唐军营垒。高怀德连夜渡过淮河,等到天明,南唐军才发觉,前来迎战。高怀德以寡敌众,擒获南唐军副将而回,完全探清南唐军的虚实。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天下,建立北宋政权,任命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后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加封驸马都尉。李筠在上党反叛,宋太祖要御驾亲征,先命令高怀德率领所部与石守信联合进攻,结果在泽州南攻破李筠军队。反叛平定后,他以战功升任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后来跟随宋太祖平定扬州。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高怀德是将门之后,熟悉军事,不喜欢读书,性情坦率豪放,不拘小节。他善于音律,能够自己作曲,曲韵十分精妙。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高怀德改任武胜军节度使。同年七月,高怀德去世,朝廷追赠他为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2、李处耘
李处耘,字正元,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名将。李处耘是北宋初年一位颇有建树的将领。在宋初削除割据,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他充分显示出治军和理民的卓越才干。
宋太祖赵匡胤当时率领殿前亲军,李继勋被罢任节度后,周世宗柴荣让李处耘在赵匡胤的军中,补任都押衙。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逝,其子柴宗训继位。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出征时,军队驻扎在陈桥,李处耘看到军中图谋推戴赵匡胤,于是告诉赵光义,与王彦升谋划,召来马仁瑀、李汉超等人议定后,才进去告诉赵匡胤,赵匡胤拒绝此议。不久诸军喧哗起来,到达驿门,赵匡胤不能拒绝,于是发动陈桥兵变,率军入京,夺取皇位,建立北宋王朝。在这一事件中,李处耘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临机决事,谋划无不合宜,得到赵匡胤的嘉奖,授任他为客省使兼枢密承旨、右卫将军。
李处耘为大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人处事有度量,善于谈论当世之务,平常以建立功名为己任,荆湖战役时,李处耘以皇帝亲近大臣的身份监护军队,自认受宋太祖恩遇,心里想着报答,所以处理事情专断,不顾忌别人的意见,于是受到贬官的待遇,后来宋太祖常常悼念他。
乾德四年(966年)抑郁而终,终年四十七岁。朝廷为他停朝致哀,追赠为宣德军节度、检校太傅,在洛阳偏桥村赐给葬地。
3、石守信
石守信,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在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官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他作为赵匡胤的副手,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暗中与赵匡胤勾结的次相王溥,促使首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时,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由于有石守信等人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他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石守信曾随征辽朝,累封卫国公。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4、曹彬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周世宗时,他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曹彬为人仁敬和厚,在朝廷从未违旨,也从未谈别人的过失。讨伐后蜀、南唐,丝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第威势自异于人。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引车回避,不称呼手下官吏的名字,每次手下官吏谈政事,一定先整冠才接见。做官,俸禄分给宗族,没有余积。平定后蜀回朝后,宋太祖从容问及官吏的善恶,他回答说:“军政之外,不是我应该闻见的。”再三问他,只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洁端谨可用。任节度使知徐州时,有个属吏犯罪,已经结案,一年以后才杖打他,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曹彬道:“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杖打他,他的父母必定认为是媳妇克夫,而朝夕鞭打辱骂她,使她不能活下去。所以我迟缓处罚,然而也没有枉法。”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
5、王全斌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王全斌初事后唐庄宗,累任内职。后唐明宗即位时,补禁军列校。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参与攻克收复关右四州及北伐辽国,累官相州留后。北宋建立后,与慕容延钊进讨潞州李筠叛乱,又与郭进攻北汉。乾德二年(964年),改任忠武节度使。同年,任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军三万攻后蜀。他连克兴州、利州、剑门等地,使后蜀皇帝孟昶奉表投降。王全斌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残杀降兵及平民,激起后蜀军民反抗,因而被降为崇义军节度留后。后复任武宁节度使。
王全斌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人,士卒愿意为他效力。贬居山郡十多年,怡然自得,有识之士称赞他的风度。但他在成都时,纵兵掳掠,残杀后蜀降兵及平民,引发叛乱,因此深受世人诟病。开宝九年(976年),王全斌病逝,年六十九。
6、张令铎
张令铎,原名铎,后周赐名令铎,棣州厌次(今山东阳信)人。显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过程中,张令铎的“翊戴”功是什么,史无记载,依据他和高怀德在宋初近似的情况,推测其作用与高怀德相似,可能是随赵匡胤北上,并有可能担任北面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应略同于高怀德。“张令铎自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为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侯”,成为侍卫亲军司的次长官,“酬其翊戴之勋也”。在宋太祖这次为开国功臣们加官进爵中,略次于高怀德。
建隆二年七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时,张令铎被罢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使。为了表示与张令铎“共富贵”,“帝(太祖)为皇弟、兴元尹光美(秦王赵廷美)娶其(张令铎)第三女(后封楚国夫人)”,张令铎继高怀德之后成为宋太祖的亲家。开宝二年(969)入朝,因病留京,次年春死,终年60岁。
《宋史》评价:令铎性仁恕,尝语人曰:“我从军三十年,大小四十余战,多摧坚陷敌,未尝妄杀一人。”及卒,人多惜之。
7、王审琦
王审琦,字仲宝。其祖先是辽西人,后迁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跟从后周世宗柴荣征伐北汉刘崇,拼力死战立下功劳,周世宗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曾攻下,诏令由郭令图兼任刺史,命王审琦及司超以精骑攻城,一晚上便攻下来,擒获舒州刺史,获得铠仗等军中装备数十万,后又在紫金山大破南唐军。宋太祖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因有“翊戴之勋”,擢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兼任泰宁军节度使。跟从宋太祖征讨李筠,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被飞石击伤,宋太祖亲自问伤。泽、潞平定后,改任武成军节度使。李重进叛乱,辅助石守信为前军部署讨伐他。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王审琦被迫交出兵权,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在地方做官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七年(974年),王审琦去世,终年五十岁。宋太祖亲自到他的宅第,痛哭哀悼他。赠赐中书令,追封为琅琊郡王,加倍赐钱办理丧事。下葬当日,又为他停朝致哀。
8、王彦升
王彦升,字光烈,蜀地(在今四川)人,后迁洛阳,北宋开国功臣。后周末,以功升为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与太祖关系密切。“陈桥兵变”后,王彦升率所部先入京,可见王彦升在兵变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他在回京后,首先杀死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韩通及全家。王彦升滥杀有损于太祖形象,也违背了秋毫无犯的约定,因而被拘捕,还表示要斩首以惩其“专杀”之罪。后来很快便被释放,但终生未曾建节。《宋史》载“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太祖)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曾半夜跑道宰相王溥家,“意在求贿”。不仅被免去其京城巡检的兼职,又罢去他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的军职,还将他外放为地方官。后任原州(今镇原)防御使兼缘边巡检,与庆州(今甘肃庆阳)姚内斌、通远军(今环县)董遵诲等,成为太祖西北边防的主要将领。王彦升性残忍,“戎人有犯汉法者”,“手捽其耳嚼之”,作下酒菜。开宝7年死,终年58岁。
9、潘美
潘美,字仲询,汉族,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宋朝建立后,受到重用。李重进叛乱,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
赵匡胤对潘美待遇很优厚,陈桥兵变以后,命令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宣谕圣旨于中外。陕州主将袁彦凶悍,信任奸佞小人,喜欢杀人贪财,而且修理兵器,太祖怕他叛乱,派潘美监视他的军队准备处置他。潘美一人骑马前去宣谕,认为天命既定,应当克守臣职,袁彦于是入朝。赵匡胤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让他来晋见,实现了我的愿望啊。”
后周时就参加了平定李重进叛乱,后又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立下战功无数,被封为韩国公。
淳化二年( 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
10、李继勋
李继勋,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北宋名将、宋太祖“义社十兄弟”之一。后汉末年,李继勋前往邺都(大名府)投奔郭威。后周初年,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三月,李继勋参加高平之战,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永州防御使,十月,又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昭武军节度使。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显德三年(956年)六月,李继勋在攻打南唐寿州(今安徽凤台)时,怠于守御,后周将士死者数百人,周世宗以李继勋武臣,不责。但是免去他的军职,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直到次年七月才免去节度使而改为右武卫大将军。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攻辽,李继勋任战棹左厢都部署,七月,李继勋又升为安国军(邢州)节度使。赵匡胤陈桥兵变,李继勋在邢州,没有参与兵变。建隆元年(960年)六月,宋太祖赵匡胤平潞州李筠,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潞州,负责进攻及抗击北汉。乾德五年(967年)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一代英主柴荣驾崩之前,为何破格提拔资历甚浅的赵匡胤
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后周第二位皇帝,在位六年间,征北汉、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其在历史上评价极高,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名君”。柴荣曾立下三十年豪情壮志:“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以”,然而天妒英才,壮志未酬身先死。
柴荣作为一代明君,在巩固后周皇权和挑选皇位继承人领导班子方面还是很有头脑和手段的。
破格提拔赵匡胤,其一是情势所逼,其二是赵匡胤是不二人选。
从当时情形分析来看,对柴荣威胁最大的是这两个人,赵匡胤并不在其中。
第一位,是郭威的女婿、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曾随郭威起兵,屡次建立战功,并且手中掌握禁军和兵权,个人威望很高。
第二位,是郭威的外甥、侍卫军马步都指挥使李重进。李重进手握重兵,能征善战。
由于周太祖郭威一家老小被后汉隐帝屠杀殆尽,就血缘关系来说,张永德和李重进更适合当储君,而柴荣只是郭威的养子。
郭威临终前却把柴荣立为后周继承人,并要求张永德和李重进向柴荣行以君臣之礼;柴荣继位之后,对此二人也分别委以重任,二人在对后汉的高平之战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即使柴荣给了他们很高的地位和财富,即使柴荣在位他们二人不会造反,但终究不能完全放心。
柴荣需要迫切一个自己人来与张永德和李重进相抗衡,才能确保自己百年之后后周政权永固。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柴荣选择了枢密使王朴和殿前都指挥史赵匡胤来牵制张永德和李重进的权力,而且赵匡胤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柴荣当年亲征北汉,赵匡胤忠心耿耿誓死跟随。
历史记载,公元959年,柴荣北伐辽朝平定关南,行军途中审阅各地文书时收到一个皮口袋,袋中有一木板,上面写作“点检做天子”,柴荣因病班师回朝,立即撤掉张永德点检职务,任用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渔翁得利拥有了兵权指挥权。
据我看来,这只是柴荣的一个计谋罢了。而李重进虽然领兵在外,但有各路节度使兵力制衡,又有枢密院掣肘,李重进想叛乱是不太可能的。
就这样,柴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提拔了赵匡胤,削弱了张永德和李重进的实力,但他却忽略了一点“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不久,赵匡胤便被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政权。
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老赵欺负后周孤儿寡母,通过兵变得天下,他也知道得位不正,心中有愧,所以对后周遗臣还是相当的宽容。无奈李重进心存野心,勾结李筠,打出反宋复周的旗号,公开与赵匡胤打擂台。老赵再宽容,也不会对反叛者无动于衷。
李重进为何要反叛赵匡胤?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后周的忠诚?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李重进,一位难以驯服的骄兵悍将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因为这层关系,他得到了信任和重用,与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一起,成为后周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郭威驾崩前,李重进已经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是当时的中央军最高军事长官,由殿前都点检兼任。由此同时,张永德只是殿前都虞侯,被李重进压了一头。
郭威在世时,李重进军中第一人的地位无可动摇。不过,郭威驾崩前的一个举动很值玩味:
“重进年长于世宗,及周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郭威去世前,让李重进在他的床前跪拜柴荣,确定君臣名分。这段话暴露了后周的一个政治隐患——皇位继承危机!原来郭威的儿子们,早被后汉隐帝屠杀,郭威已经绝后。柴荣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内侄,郭威的养子。
郭威在无子的情况下,决定将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按理也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很显然郭威对李重进不放心,五代十国就出现过外亲夺位的事。比如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原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他就从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手上夺过了皇位。
为何郭威没有让女婿张永德床前拜柴荣,张永德此人一生小心谨慎,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李重进则是野心和实力都具备的大老虎,万一他不服柴荣,后晋代替后唐的事真有可能重演。
郭威的举动,昭示了李重进的为人,他就是一个野心侧漏,难以驯服的骄兵悍将!事实上,柴荣继位后,就对李重进则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手法,夺他的中央军军权,打发他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
李重进的这个性格特点,就是他日后遭遇被杀命运的发端。
赵匡胤的调虎离山,逼反了李重进
李重进对柴荣即位都不服气,何况八竿子打不着的老赵?舅舅无子,李重进眼馋半天,愣是被迫低头,柴荣能力确实也够强,李重进只好低头,你赵匡胤算什么东西,竟然敢变天?
对李重进的秉性,赵匡胤也熟知,必须要想办法把他关在笼子里,否则早晚要出事。这也显示出赵匡胤的识人之明,他对后周驸马爷张永德就是另外一副态度,始终尊敬有加,对李重进则如临大敌。
所以,赵匡胤一纸调令,让李重进从归德节度使调任青州节度使。李重进的气还没捋顺,就被调虎离山,李重进火冒三丈,他直接把使者赶跑,拒绝执行命令。同时,他又让人联络泽潞节度使李筠,准备公开对抗赵匡胤。
有人说,李重进反叛,是赵匡胤处理不当,逼反了他。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不过,让赵匡胤再做N次选择,我估计结果都一样。原因就是赵匡胤看穿了李重进,一是此人早晚要反,而是此人成不了大事,不足惧。
柴荣即位后的高平之战,李重进是立下大功的,但是也没有逃过柴荣的打压,这就说明,李重进就是个浑身长满刺的家伙,伤人就是他的特性,对他除了拔刺没有更好的办法。
李重进之死,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失败
李重进谋反,就像拿了块大泡沫扔进河里,看着吓人,结果连个响动都没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大军到达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破了李重进的城池,李重进感叹之下举火自焚。
在举兵前,李重进派幕僚联系“反宋斗士”李筠,准备两军联合,共同对付赵匡胤。可惜李重进眼拙,他的幕僚翟守珣暗中投靠了赵匡胤,他却浑然不知。在翟守珣的操控下,李重进错失良机,眼看着赵匡胤消灭李筠,自己毫无作为。
等李筠被消灭后,赵匡胤对李重进呲牙,李重进才感觉到大事不妙。
这时候如果李重进悬崖勒马,或许不至于身死。但是狂妄的自尊,让他不顾一切地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
有政治盟友的时候自己无所作为,盟友都失败了,自己玩单干,这个逻辑实在想不通。由此可见,李重进也就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一枚。
既然决定造反,你总得有军事部署吧?大本营该如何防守,自己的军事计划是什么,等等。可是李重进打出旗号后,什么都没做,静等老赵来灭他,甚至防守工作也没做好,一天时间被人家干灭火了!
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无所作为的李重进,失败难道不是必然吗?
综上所述,赵匡胤之所以要杀李重进,其实就是两个心理作用:一是忌惮,这家伙养不熟,必须干掉;二是蔑视,这家伙不值一提,干掉他很容易!
赵匡胤黄袍加身为什么在陈桥
定义: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经过: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训即位,年方7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撤与石守信、王审价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队实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结果:陈桥兵变的士兵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得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影响: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因赵匡胤注意严肃军纪,一回开封就下令军队各归兵营,开封城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带重兵在外执行巡边使命的将领,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都表示拥护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盘踞潞州(今山西上党)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及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亲率大军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击败李筠和李重进。他们的失败,使得一些势力较小,又对赵匡胤代周不满的地方藩镇更感到无力与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这样,北宋在后周统治区已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