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为主,为何大宋还要狠心灭南唐毒死李煜呢_泰州_南唐_子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陈觉 哪些 泰州 南唐 子城

本文目录

  • 湖南醴陵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为主,为何大宋还要狠心灭南唐毒死李煜呢
  • 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景区应如何打造文旅产品
  • 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规有着怎样的故事
  • 拥有长江天险,水军实力第一,主场作战,南唐为何敌不过大宋
  •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 为什么帝王家容易出最好的诗人比如李煜曹植
  • 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姓陈的伟人

湖南醴陵市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醴陵的著名人物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早期的领导人,安源路矿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工人运动的领袖李立三同志。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程濳将军。我军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中国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将军。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国人民军解放军著名中将,南泥湾的开拓者之一晏褔生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陈铭仁将军。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革命烈士刘昌炎同志。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委员长张子意同志。著名的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年青的优秀夫妻典型代表人物陈觉和赵云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耿飚同志。广西大学校长,香港大公报顾问杨东莼同志。唐初著名人物李畋。南宋时期皮龙荣等。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15年,一直奉大宋为主,为何大宋还要狠心灭南唐毒死李煜呢

古代统治者都会为继任者扫除阻碍。

南唐拥兵数十万,更曾攻闽越,侵犯淮南,差点灭了楚国,这样的实力,如果有英明的主君,将会对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

若南唐统一江南,与北宋划江而治,在外部还有辽国铁骑的威胁下,北宋也就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加上内部的节度使势力,赵宋王权很难维系。

何况南唐还有巨大的经济基础,令宋太祖垂涎欲滴,南唐经过三代发展,汇聚天下财富,鱼米之乡实至名归,加上便捷的航道运输,是北宋极为缺少的。

因此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既是想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也是集结南唐的物资财富全力攻略辽国,因此南唐必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景区应如何打造文旅产品

首先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文化资源,研学资源等,扬长避短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做好交通、通讯、美食、住宿、夜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才会一枝独秀隆重推出一鸣惊人!

泰州首任知州褚仁规有着怎样的故事

从现存下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的关于褚仁规的信息并不多。在宋代马令编著的《南唐书》中,对于他有这样一段介绍:褚仁规,字可则,广陵人也。始为军中小吏,勤干敏给,可被繁使,累除右职,出为海陵监使。海陵民好争讼,吏多不能直,乃以仁规兼县事,所部鱼盐竹苇之地,财用所出,国家每有大役,常赋不能给,仁规使行视民家所有举籍取之,事讫则以次偿备,罔有逋遗,故民不甚怨,而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不移治所,政亦如故。

这段话的大意是:褚仁规,字可则,是与泰州毗邻的扬州广陵人。开始时他不过是军中的一个小吏,因为他勤勉能干,多次升迁,后来出任海陵盐监史。海陵的居民喜欢争执诉讼,当时的官吏大多不能处理地公平公正,所以就让褚仁规同时管理县令的事情。褚仁规后来兼任海陵县令。海陵出产鱼、盐、竹子、芦苇等,是财税的来源,国家每有大的军事行动,平常的赋税不能供给,褚仁规就想了个办法,派人查看居民家庭的财产状况,用账本登记下来,再“借用”,事情办完了,再逐渐偿还,很少有疏漏的,所以居民也不太怨恨他。他在供给国家的费用时,往往源源不断,不会考虑是否在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所以南唐烈主很高兴,就把海陵改为泰州,不改变州政府所在地,相关的政策法令也和过去一样。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褚仁规的功劳,南唐烈主才会把海陵升为泰州。

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李昪逼迫杨行密之子杨溥禅位,自己登上皇位,建国号唐,史称南唐。为巩固新成立的李氏政权,烈主李昪登基后,对其子弟和功臣大加封赏,“以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此前的吴国,江南15州,江北13州。南唐开国时,除保留吴国旧有的28个州,在建国仅一个多月后,李昪就将海陵县升格为了泰州。

褚仁规早年就跟随李昪,是李昪的老部下,深受李昪赏识,海陵升泰州时,原为海陵县县官的褚仁规,也水涨船高地升任为泰州知州。

50天修子城,留下子城碑

成为泰州首任知州不久,褚仁规就做了一件大事——重修泰州子城。“盖闻乾列星曦,斡运三皇之力;坤浮岳渎,镇流九禹之功。是知福地……”在泰州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内,竖立着一块很显眼的石碑——子城碑,碑后的大型电子屏幕上重现了石碑上所刻文字的内容,碑文标题为《泰州重展筑子城记》,这篇碑文的作者正是时任泰州知州的褚仁规。不久之后,这篇23行共430多字的《泰州重展筑子城记》,被石匠一锤一凿地刻在一块长46.5厘米、宽46.2厘米、厚8厘米的青石上,并作为奠基石镶嵌在子城城墙的墙体中,碑文上的泰州,是见诸实物最早的泰州地名。1955年,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寂后,这块石碑在泰州北城垣出土,由当时的民众教育馆收藏,1958年,泰州市博物馆建立时,该石碑移交于博物馆。如今,它安静地立于泰州市博物馆一楼展厅一角,成了泰州南唐往事的见证者。

在碑文中,褚仁规详细讲述了泰州筑城的史实,包括时代背景、海陵县升格为泰州的时间、升建原因、筑城理由、筑城经过、子城规模、子城与旧城的关系、记文时间及其就任官职等。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褚仁规利用农闲季节,对前朝杨吴子城的城墙加以扩建,此次重修子城共历时近50天。

所谓子城,一般是指大城中的小城。在我国古代,国家的都城和地方上的州城、县城,往往建有大小不等的内外两道城。外边大城又称“罗城”,里面的小城又叫“子城”。知州所在的子城,是城市防卫的重点,也是知州身份的标志。在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军事纷争的背景下,为报效烈主,屏障东都,保境安民,褚仁规认识到海陵县升泰州后的当务之急,就是筑城。记文上说“但缘王事疚心,鼎彝系抱,欲将整齐士旅,是宜固护严城”,这道出了他为什么要筑子城的心声。

《子城记》的楷书劲健清秀,柔中有刚,文字流畅,言简意赅,有用典,有叙事,善用骈文,讲究对仗,算得上是千年前的一篇记文佳作。

同时,从碑文中的“对五马而愧此叨荣,向六条而虑其疏失。岂敢以爱憎徇性,岂敢以富贵安身”这一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刚刚上任的泰州知州壮心不已,而又特别谨慎、廉洁的从政心情。

南唐泰州子城位于泰州城的具体位置,史料记载不详。从《子城记》石碑的发现地点位于北城垣附近,以及碑文记载的城濠宽度、长度等,人们推测子城范围应是今玉带河(人民路段)南侧和西侧、海陵南路东侧、八字桥东街北侧之间的区域。

如今,对泰州子城的记忆,人们只能从这篇430多字的碑文中去怀想了。在我国的古代城建史上,南唐筑城的实物资料几乎未见有过报道。

褚仁规或许也未曾想到,当初为纪念功德而立下的这块碑石,为1000多年后的泰州补充、修正历史,乃至我国城市建筑史研究,都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实物史料。

因为一个泰州人被杀

历史往往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如果说褚仁规的升迁是因为在泰州的功劳,而他最后被烈主诛杀也是因为一个叫陈觉的泰州人。

褚仁规任知州三年未满,就被逮捕入狱赐死。关于褚仁规被杀的原因,《南唐书》诛死传这一卷中记载是因为其贪残,“掊克不已,多入私门,刑罚滋暴,加以奢纵”,结果被陈觉、王仲琏弹劾。宋人笔记也有记载:“伪唐赃臣褚仁规窃禄泰州刺史,恶政不可缕举。有智民请夙儒为二诗,皆隐语,凡写数千幅,诣金陵粘贴,事乃上闻。诗曰:‘多求囊白(白银)昧苍苍,兼取人间第一黄(黄金)’云云。”但是陈觉举报他,似乎并不完全出于正大光明的理由,因为他与褚仁规是有私怨的。褚仁规是不是真的贪残,贪残到什么程度,现在已很难加以考证,但就《南唐书》的记载本身而言,这一点似乎还有待商榷。因为“掊克不已,多入私门”与前文的“以次偿备,罔有逋遗”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南唐书》载:陈觉,扬州海陵人……觉有兄,居乡里,时海陵已为泰州,觉兄犯法,刺史褚仁规笞之,觉挟私怨谮仁规贪残。侍御史王仲琏亦劾之,元宗薄其罪,止罢刺史,仁规忿,上章自诉,元宗命觉驰往鞠之,仁规惶恐伏罪,觉还,其罪状甚众,诏赐死。

这是说,陈觉是海陵人,他有个哥哥,就住在泰州,当时海陵已经升格为泰州了。陈觉的哥哥犯了法,刺史褚仁规就用鞭子(或者板子之类的东西)打了他一顿,陈觉因此与褚仁规结了梁子,陈觉就中伤褚仁规,褚仁规当然不服气,就自己上奏章表白,李昪的长子李璟就命陈觉快速地到泰州查清情况,仁规惶恐伏罪,陈觉回来时,查到的罪状很多,皇帝就下诏赐禇仁规死。

不过,这一史实同在《南唐书》诛死传的记载并不一样。其文为:“烈祖阳不问而阴欲罢其郡,会将东廵,乃召以为静江军都虞候,督舟师以从,及还都,遂留不遣。仁规方承恩,遇猥被摧折,不胜忿恚,乃上书自陈无过,而为谗佞所间,辞甚讦斥。烈祖下其事,命陈觉充泰州按鞠使,仁规闻觉往按,叹曰:‘吾尝孤立,所知者主上而已。陈觉首搆吾事,而今以属之,何以自明?’遂自劾,即日收付大理赐死,妻子徙和州。”大意是开始李昪表面不问,但私下想借机免了褚仁规地方官职务,就借东巡之机,让他带水军保护自己一起回了京都,然后就不让他回去了。本来褚仁规还上书自辩的,但听说让陈觉去查自己的案子了,就放弃了。

两文中处理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一个是李昪,一个是其长子李璟,历史的真相真是扑朔迷离了。不过,褚仁规最终因为陈觉告发而被,赐死应该是历史的真相。

最后说一下陈觉的结局,他最后也是被皇帝赐死的。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在泰州2000多年的历史中,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名字——褚仁规。虽然史料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历史评价也褒贬不一,但他对于泰州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是这里的第一任知州,是海陵由一个小小的县华丽“转身”为州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及至建设者,由他开始,这个位于苏北的鱼米之乡、咽喉要地,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走”上了一段新的征途,“写”下自己新的故事。

拥有长江天险,水军实力第一,主场作战,南唐为何敌不过大宋

古代所谓的“天险”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缓冲,时间上的拖延作用非常有限。

冷兵器时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才是最主要的。

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也就是上层是典型的北方人,但由于建立南唐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以南,也就是众多底层黎民属于百越民众。

众所周知,整个历史上一旦过了长江以南,论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民众基础都属于蛮化之地。百越在整个历史上都毫无文明文化输出。

  • 秦征百越

  • 汉武帝平百越

  • 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收拾百越首领征氏姐妹。

  • 唐朝收拾雷万兴

  • 宋仁宗派狄青收拾百越首领侬智高

  • ……

说白了即使再怎么有能力的北方人一旦被迫在南方建立可割据,但由于根基(底层百越民众)太差,犹如风烛残年,摇摇欲坠。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9月30是革命烈士纪念日!

想到的所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

为民族牺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牺牲的先烈,抗美援朝牺牲的毛岸英烈士和战士!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为什么帝王家容易出最好的诗人比如李煜曹植

抛开遗传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家庭环境

皇家子弟的师父一般都是当朝大儒,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都是一流的,就像虎父无犬子一样,一流的老师一般都教不出太差的学生来,所以帝王家的孩子文学素养、文化水平都很高。

李煜影视形象

个人感知能力

身处皇家,无论是后宫的儿女情长、风花雪月还是前朝的繁杂政事、流血政变,他们肯定都见怪不怪了,那么这样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比一般人更敏感,能察觉别人注意不到的信息,一般大诗人感知力都很好。

曹植影视形象

美学熏陶

皇家自古富贵无人能及,都说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这些皇家子弟的书画乐方面也都受过极其严格的教导,这些也有助于他们文学素养的提高,宋徽宗就是一个典型。

宋徽宗影视形象

如果觉得回答的不错,路过的朋友给个关注呗?谢谢!

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姓陈的伟人

蒋介石撤退台湾后,曾对蒋经国长叹:“陈赓是个人物,汤恩伯、胡宗南、李铁军、邱行湘、黄维、胡琏、余汉谋都不是陈赓的对手,五个胡宗南也比不过一个陈赓”。甚至一度后悔当年在南昌放过了陈赓。

1955年,蒋介石曾对美国记者讲起他最欣赏的“黄埔三杰”,陈赓就是三杰之一,并称在二次东征中,陈赓曾掩护过他。

陈赓是黄埔一期生,在校期间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1925年10月,蒋介石亲任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东征陈炯明,陈赓此时任第二师连长。在惠州战役中,陈赓脚部中弹,不下火线,率部攻入敌军司令部。蒋介石对他极为赞赏,把陈赓的连队调至身边,担任他的警卫连。

后东征军在华阳地区被林虎部主力包围。危急之中,陈赓冒着生命危险背负蒋介石突围,救了蒋介石一命。后陈赓任蒋介石的侍卫参谋。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陈赓率部保卫周恩来等人。后受组织派遣,陈赓与顾顺章等人赴苏学习。1927年初回国,回国后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陈赓参加起义在会昌战役重伤腿部,被秘密转送上海治疗。中央特科成立后,陈赓任情报科科长。顾顺章叛变后,上海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陈赓转移到鄂豫皖苏区,任红12师师长等职。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中,陈赓腿部重伤,转移至上海治疗。1933年由于叛徒的出卖,陈赓被捕。蒋介石下令将陈赓押解南昌,亲自出面劝降陈赓,陈赓不为所动。在宋庆龄女士的积极营救下,加之蒋介石念及当年的救命之恩,陈赓被营救出狱,前往中央苏区,后随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赓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1937年10月,陈赓率部进入山西,侧击西犯娘子关的日军。在娘子关以南伏击日军,时隔两日,两度共毙伤日军400余人,骡马300余匹及大量军资。11月2日,在黄崖底伏击战歼灭日军109师团135联队300余人。

1938年3月,日军集结3万余兵力发动“晋东南1938年战役”。陈赓率部协同其他部队在战斗中歼敌4千余人,令敌痛恨至极,以陈赓的386旅为头号劲敌。之后陈赓部转战冀鲁豫平原。

在冀南1939春季战役中,陈赓率部在冀南香河固伏击日第10师团。后任太岳军区司令员。1941年部队整编,陈赓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兼太岳军区司令员。

内战时期,在上党战役中,陈赓率太岳纵队,歼灭国军1万余人,国军19军军长史泽波被俘。1946年,在临浮战役中,陈赓部全歼老同学胡宗南的精锐“天下第一旅”――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旅长黄正诚被俘。

1947年1月,在汾孝战役中,陈赓部与王震部共同作战,歼敌万余人。8月,陈赓率兵团强渡黄河,截断陇海铁路。沿陇海铁路机动作战,大量歼敌。12月,以“牵牛战术”全歼李铁军兵团,兵团多位高级指挥官被俘,李铁军率残部逃跑,哀叹英名毁于一旦。

1948年3月,陈赓率部参战洛阳战役,此役歼敌万余人,洛阳警备司令兼206师师长邱行湘被俘。在淮海战役中,陈赓部参战围歼黄维兵团。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黄维被俘。

在渡江战役中,陈赓率部在九江以东突破国军防线进入江西、福建。先后攻克南昌、广州。11月,在雷州半岛附近,协同四野,消灭白崇禧主力。

建国后,陈赓参加了援越、援朝作战。回国后呕心沥血筹办“哈军工”。1954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次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61年3月,陈赓大将因心肌梗塞病逝于上海,终年58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