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有没有弑兄篡位烛影斧声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夺位的_赵匡胤_皇帝_皇位

本文目录

  • 宋太宗有没有弑兄篡位烛影斧声案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夺位的
  •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 赵光义是如何顺利登上皇位的朝中大臣为何没人拥立赵匡胤的儿子继承皇位
  •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 如何看待烛光斧影这件事,赵光义这个高粱河车神是不是谋逆
  •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
  • 赵光义究竟是谋权篡位,还是顺理成章继承大业

宋太宗有没有弑兄篡位烛影斧声案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这对同胞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很是吸引人,关于赵光义是否有谋害亲兄,以及千百年来的烛影斧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还得从开宝九年十月的那个雪夜说起了。

烛影斧声经过

当时深居宫中的皇帝赵匡胤派人召了晋王赵光义入宫,并屏退众人,兄弟俩一起似乎在商讨什么重大事件,酒过三巡后,守在殿外的宫女太监们远远看到殿中烛火摇摆不定,而晋王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叩首。

皇帝赵匡胤则拿着镇纸用的玉斧扣地,同时说道“好为之、好为之”。深夜,晋王赵光义离开宫殿,回去晋王府,而赵匡胤则就寝了,一切就和之前一样,除了赵光义离奇的举动,以及赵匡胤那句似是而非的话。

时间来到了第二天,禁宫中突然传来了太祖驾崩的消息,如此一来整个禁宫都乱了,当时身为皇后的宋氏最先得到消息,忙令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子赵德芳来,结果王继恩却出宫,来到了晋王府,将这个消息通知了晋王赵光义。

很快地,赵光义带着王继恩和左押衙程德玄急忙入宫。而宋皇后没有看到赵德芳,却看到了叔叔赵光义,于是急忙下跪,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也就是正式承认了赵光义的继位,从此开宝朝结束,赵光义登基,开启了太平兴国朝。

赵光义是否弑兄?

以上经过出自于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其中也采取了北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说法,按照司马光的意思,赵光义并没有弑兄,因为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皇宫,是在第二天凌晨才由王继恩通知后再入宫的。

可是司马光是宋人,他的领导们又都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所以不管是出于为尊者讳,还是害怕重蹈司马迁的后辙,司马光的话恐怕都还不是那么可以全信的。

若要说赵光义是否弑兄,或许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赵匡胤之死虽然很快,从得病到去世不过数天的时间,但也不是没有没有可能的。

赵匡胤戎马一生,可能在战场上留下什么隐患,加上天气寒冷又喝了酒,诱发了症状也是可能的,像赵光义也是因为在战场上逻了箭伤,回朝后很快就去世了。而且赵光义如果真的杀兄的话,时间一长难保会被人发现,那他又怎么敢离开深宫呢?

所以赵光义没有杀兄的可能性很大,但他却和赵匡胤的死有很大的关系,或许就是在他兄弟俩喝酒的时候,赵光义早就发现了他哥哥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他没有做任何反应,也就是没有让哥哥少喝酒,或是让他要处理好身后事,而是坐看其病势恶化。

要知道那天晚上在晋王府的程德玄就是个医术高手,他深夜造访晋王府所为何事,为何一直到凌晨都还没走,晋王入宫一事自然会有人告诉他,不回来也是有可能的,那为什么程德玄还在等着赵光义,难道他早就知道赵光义会回来?

而且太监王继恩的表现也很奇怪,在赵匡胤死后,后宫权力最大的莫过于宋皇后,她已经表明要去叫赵德芳来继承帝位,为什么王继恩就敢冒着生命危险去找晋王呢?他敢确定晋王会来吗?如果晋王不来,那王继恩的下场可就惨了,他为什么有这个信心呢?

所以我说赵光义或许一早就收买了很多心腹埋伏在赵匡胤身边,就是要他们专门提供赵匡胤的身体情况,以便及时夺权,王继恩是一个、程德玄也是一个,所以王继恩才敢在那个可怕的凌晨去找晋王,也十分确定晋王会来,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工作,他早就是晋王的人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为什么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夺位的

首先赵光义的皇位是赵匡胤生前答应杜太后的,百年之后传位于弟弟

赵光义杀害其兄长这一说法,是传说,民间说法,我们从赵匡胤这兄弟俩的经历就能看出,赵光义的皇位是不是正统

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时期,其弟赵光义一马当先,最著名的战役是,攻打太原,击败辽国援军,灭亡北汉,同年,依然率军北伐,收复易州、涿州,围攻燕京

赵光义对宋朝的开拓,建立的汗马功劳,官至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赵匡胤的驾崩源于多年的征战,传位之说,是赵匡胤答应母亲要传于弟弟赵光义,另外就是赵光义更能治理好天下

宋太宗有没有杀宋太祖

没有,宋太祖是死于急病,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而且功夫极高,赵光义却没啥武艺,这一点从赵光义后来带兵打的几次败仗就可以看出来。赵光义喜文,虽然他也在他哥的军队中从军,但多从事文职,相当于谋士,没有冲锋陷阵过,史书中也没有他冲锋陷阵的记录。一个文人在一个武将面前本身就非常胆怯,何况还是个皇帝,赵光义没有胆量敢对赵匡胤动手。即使赵匡胤醉酒,赵光义也不敢动,他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杀死他哥,一个会武功的人即使醉酒力气也相当大。

其二,赵光义若是杀了人,不可能从容离开现场。赵匡胤死的时候身边没人,四更天才被太监宫女发现,告知了皇后,皇后这才让王承恩传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王承恩却传了赵光义。首先一点,皇帝家不比咱们普通老百姓,两人在屋里喝酒即使屋里没有外人,太监宫女也不敢远离,必须随时伺候着,因此最多站在门外。这个时候赵光义若是动手杀人,势必惊动太监宫女,况且皇宫中还有御林军,随时保卫皇帝。

其三,赵德芳是赵匡胤的四儿子,他上面还有哥哥赵德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赵匡胤死后继承皇帝的应该是赵德昭,轮不到赵德芳。封建社会宗法礼仪很重要,赵匡胤死前并没有立过赵德芳为太子,赵德芳继位就没有合法性。因此太后即使让太监传赵匡胤的儿子也应该是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赵德昭还是一员武将,后来参加了灭北汉的太原战役,和进攻辽国的幽州之战,曾经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中箭伤失踪一天,石守信等武将还准备立赵德昭为帝。

其四,宋太祖赵匡胤有意培养赵光义,放任赵光义在开封坐大,从他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就可看出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都很短命,都是老皇帝死后继位的新皇帝控制不下面的武将,被军事推翻政权,赵匡胤也是靠黄袍加身成功发动政变而得到天下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极力想要改变这一点,于是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威胁。

但他并不完全放心,因此他让弟弟赵光义当开封市市长,坐镇京城,有意培养赵光义的势力。而且他还迟迟不立太子,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若是他有意传子,就应该立为太子,早早培养他的威望,但他没有。可能有人会说赵匡胤正值壮年,没想到会这么快死。对不起,五十岁对古代人来说已经是老年人了,能活到五十岁的人很少。

赵匡胤对皇帝继承人一直没有明确,一边看着弟弟赵光义的势力不断坐大,一边却不对两个儿子有任何培养。赵匡胤是个阴谋家,他对赵光义的政治野心不可能看不到,从他想迁都洛阳受阻他就能看出赵光义在朝中的威望。若是这个时候想打击赵光义,把他拿下,还是能办到的,但他回到开封后没有釆取任何针对赵光义的措施。

所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出于国家稳定,有意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但他在内心又有些不甘心,因此他一直没有明确继承人。他的死很大的可能是得了急病,如心肌梗塞、脑出血等,这些病在喝了酒后极容易犯病。

至于说“斧光烛影”的故事是一百年后一个叫文莹的文人在《续湘山野录》中写的,应该是凭借野史传闻记录,不足为信。

至于说赵光义后来弄了个“金匮之盟”,那也是因为赵匡胤没有明确立他为继承人,他的帝位合法性不足,为了向世人表明他继位是合法的,才搞出来“金匮之盟”。可是这样一来就又把他的弟弟赵光美弄成了皇帝继承人,所以他最后不得不对赵光美进行严酷的打击。

赵光义是如何顺利登上皇位的朝中大臣为何没人拥立赵匡胤的儿子继承皇位

赵光义是宋太宗。他的哥哥赵匡胤是宋太祖。宋太祖是927年出生。宋太宗是939年出生,相差12岁。宋太祖赵匡胤49岁死的那年,赵光义才37岁。

人哪,说啥都没用,活的久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赵匡胤49岁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时候,他又是习武之人。创立的太祖长拳,到现在我们后辈子孙们都还在用。他的身体也没有什么隐疾。当时正在领兵北伐。怎么会?在一个最不可能的时间内暴毙呢?

而他死后又坚定不移的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而没有选择自己已经成年的长子赵德昭。如果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话,那宋太祖赵匡胤绝对是天底下最至公至善的一个人。

扯淡,宋太宗是专业的。

当所有人还没有因为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这件事而产生疑问的时候,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诏告天下:我继位这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我妈和我哥在活着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约定叫金匮之盟。

这个约定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哥死后要将皇位传给我,我死后再将传皇位传给我的弟弟赵光美,等赵光美再死了,再把皇位传给我哥的儿子赵德昭。现在我的哥哥赵匡胤死了,那我继承皇位,这是理所应当的。你们不信,不信可以问前丞相赵普。

而这时的前任丞相——就是出了个杯酒释兵权主义的那个丞相赵普,也站出来说:这个事是真的,老太后在世的时候和和先皇确实是有这样一个约定的,而且这是我亲自书写的。

有了赵普的背书,有了人证,又有了物证,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死无对证,赵光义继位也便顺理成章了。而那个时候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手中一没有军权,二朝廷中没有自己的势力。想翻盘也翻盘不了了。

接着这个话题,我再说以下几个事实:

如果这个金匮之盟成立的话,宋太宗赵光义死的时候是需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光美的。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得到:赵光美一定等不到皇位传承那一天他就会死。事实上。赵光梅果然也是不久之后就死了。理由是经常被他的二哥宋太宗赵光义骂,自己羞愧而死。

赵光美死了之后按照排位顺序,如果宋太宗死死后那皇位还是要传给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的,所以我们所有人依然可以想得到:赵德昭也一定等不到皇位传承那一天他就会死。果然,赵德昭不久之后因为自己愧对祖宗而羞愧自杀了。

金匮之盟上第2位第3位顺位继承人都死光了,赵光义“不得不极不情愿”的将皇位传给他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政治。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说实在话,无论是现在哪个人写文章,说宋太祖怎么死的,估计都得打一个问号。因为宋太祖究竟怎么死的,相关的文献资料是没有任何记录的,推测他因何而死,只能是猜测,而且这个猜测,受到了各种各样资料的干扰,导致越猜越奇怪。

从整个过程来看,确实宋太祖被宋太宗杀死的概率是有,但是没有证据。不过,宋家也有家族病,宋太祖爱喝酒,这些因素也会导致宋太祖猝死,并不好说。

如何看待烛光斧影这件事,赵光义这个高粱河车神是不是谋逆

准确来说叫“斧声烛影”,在事件发生200年后,也就是南宋孝宗皇帝时已经有了结论,记载在《续资治通鉴全编》当中,经宋孝宗审议通过,相当于宋王朝官方认可。

事件经过

整个事件有几个主要人物,被害人赵匡胤,嫌疑人赵光义,同党程德玄、王继恩。

事件发生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赵匡胤先是一个人在寝殿之中休息,后来把晋王赵光义召来,兄弟二人一边饮酒一边谈话。说话的内容寝殿外的内侍听不清楚,因为晋王特意出来让大家走远一些,不要干扰兄弟两个谈话。寝殿挂着青布门帘窗帘,只能看到屋内烛光和人影晃动。

逐渐,屋内二人声音开始变大,又有一人起身不断躬身似乎在拜谢。烛影摇动、光线或明或暗,在二人争执声音中,听到皇帝用“柱斧”不断的敲击地面,最后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

“柱斧”是一种文房用具,“斧”即“拂”,是长柄拂尘。玉斧就是玉石柄的拂尘,之前赵匡胤在地图上用玉斧柄划界说不再用兵,说明这是赵匡胤常用的物件,并非是能用来杀人的金属斧子。

之后寝殿内没有了声音,晋王离开了寝殿。四更天时内侍们入内查看,发现赵匡胤闭目张口已经去世。

内侍马上汇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去召唤自己17岁的四儿子赵德芬。王继恩是事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直接去了晋王府找了赵光义,催促赵光义“事久,将为他人有矣!”(再磨叽好事儿就被别人抢走了!)于是,赵光义立刻入宫。

到了宫门口,赵光义还想按规矩通报,这时出现了第二个关键人物,御医程德玄。程德玄说:“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直接进去,不要在这里等待浪费时间!)

宋皇后在等自己的儿子,结果等到了自己的小叔子,一见之下大吃一惊,但随即反应过来,直接说你是皇帝了,“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赵光义就当上了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案情分析

首先,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被毒死的可能性最大。

当时赵匡胤刚刚50岁,身体状况仍然很好,几个月前的春天还亲自视察了西京洛阳,没伤没病的,猝死的概率不高。

根据赵光义的反应来看,他离开寝殿时赵匡胤还没死,但应该已经饮下了毒酒。由于当时毒药质量问题,加上毒药的剂量不能太大,赵光义并不能确定准确的死亡时间,也就是说赵光义没想到自己的哥哥会死得那么快,加上自己想从事件当中撇清,才有了赵光义闻听赵匡胤死讯后的犹豫和迟疑。

其次,赵光义具备下毒的机会和条件。

兄弟二人喝了一晚上酒,赵光义是唯一一个有机会下毒的人。且赵光义的死党医官程德玄擅于使用毒药,二人关系极为亲密。赵光义也有下毒杀人的习惯,南唐李煜就是被赵光义下牵机毒毒死的,其他被毒死的人还有不少,都是程德玄提供的毒药。

第三,赵光义已经到了必须做些什么的地步。

当时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政治分歧已经很大,赵匡胤甚至准备迁都洛阳,一方面是从国防战略考虑,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避开开封这个赵光义经营已久的地方。加上赵匡胤的最大的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赵匡胤对赵德昭在政务上已经开始委以重任,赵光义继位的机会越来越小。

当然,由于没有验尸结果,赵匡胤具体死因不详,整个案情分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更不能确定赵匡胤是赵光义亲手下毒杀死的,但根据整个事件经过,说赵光义是案件第一嫌疑人毫无疑问。

赵光义继位之后的行为坐实了他的嫌疑:封锁了现场,不许立案调查赵匡胤死因;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几年之内一个自杀、一个无故死亡;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两个小弟弟被流放死亡;本来一直反对赵光义的宰相赵普被赵光义重新起用,双方达成了某种政治交易,赵普证明了《金匮之盟》的存在;篡改历史,把自己本来没参加陈桥兵变修改成为兵变核心骨干,等等。

赵光义时期的历史,就是一部胡编乱造的历史,尤其是和皇位继承方面,有大量不同的其他史料。

宋孝宗是赵匡胤的后人,之前的宋高宗赵构没有生育能力,就在宗室中选择孝宗继位,并当了25年的太上皇。因此宋孝宗虽然把案件调查清楚,但一来赵构尚在,要给赵构这个赵光义的后人留颜面;二是时间已经过了200年,如果公布宋朝第二代皇帝得位不正,宋朝之前的历史就没法写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赵匡胤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弟弟

谢谢邀请:

赵匡胤(927一976)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朝是继五代十国之后亨年三百一十九年的一个朝代,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但这都是后世对于历史的总结,对于身处分隔朝代界线的赵匡胤并非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拿之前汉朝,唐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来做考量,而是要以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现实情况来分折,认识。

赵匡胤去世时是在公元976年,当时中原分裂局面并没有结束,还有钱俶的吴越国,陈洪进割据的漳,泉二州以及太原,北汉等,这些都要去收复,那么谁是最亲近的又是最有能力完成这些未竟的事业呢?显然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三弟,比赵匡胤小12岁,从小聪颖而不群,博览好学,和其兄一样都是文武全才,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赵光义积极拥立兄长称帝,被封为殿前都检点,开封府尹,晋王,为大宋的统一进程立有汗马功劳,在军中威望甚高,继续完成统一事业,赵光义是首当人选,没有其二。

兄弟俩一母所生,手足情深,赵匡胤从小就对赵光义文武教习,疼爱备至,做皇帝后还经常过问其弟的身体状况,看到光义肠胃不好,亲自为弟灼艾针灸。平时纠正弟弟的走路的姿式,要求龙行虎步,告诉他怎样在仪容,形态上做到为人君的样子,这其实已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态度。

据史料记载,有个“金匮之盟”,说杜太后临终前召赵普入宫,口述遗言,由赵普记录,命太祖死后传位于赵光义,这个我认为不能当真,杜太后即不可能那么武断,也不可能算准赵匡胤一定死在光义之前,再说也没那个权力,毕竟不是后来垂帘听政的那个太后,但在平时和儿子一起拉家长时候确实说过,“我们这个皇位是从孤儿寡母中得来的,以后传位一定要传给有实力的人,千万不要像后周那个样子”,后面的意思,大家也明白了,赵匡胤也当着母亲表示,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从历史上来看,赵匡胤确实没有传位给儿子的迹象,在位16年,如果要传位给儿子,早就应有所准备,可他连给儿子封个王都没有封,更别说立太子了,长子赵德昭早以成年,只做了个使相,并无实权,次子赵德芳更是年幼,直到赵匡胤快去世时,赵德芳才出阁,封了个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至于为什么会质疑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我想,一个是因为和传统观念的父死子继的原则相悖,另一个依据《湘山野录》里“烛影斧声”的故事,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之前己经说过了,那是相对于稳定的朝代而言,对于五代十国这种混乱时期己经无效了,想想五代53年,更替了十多个皇帝,平均4年一个,有几个能安亨终年,皇帝不是被推翻,就是义子继位,为什么义子继位?还不是有实力,能力强,才收为义子的吗?所以这时的赵匡胤要找的继位人,一定是有实力,有能力的,交给兄弟比起交给义子来,那不知要亲近多少倍?再一个“烛影斧声”,说的是赵匡胤病重,召弟弟赵光义进宫,两人晚上对饮,有人在窗外模糊看到,赵光义起身向后退,有躲避之状,赵匡胤拿着玉斧向前,并有玉斧戳地之声,还有赵匡胤在说“好为之,好为之”,第二天凌晨赵匡胤就离奇死去,然后接着就是赵光义继位。明白地说就是怀疑赵光义杀了哥哥,即而篡夺了皇位。这个我们当故事听听还可以,作为证据却有点牵强附会了,先不说皇宫又不是农舍,随便由人来回走动,就说说《湘山野录》,那是宋神宗年间僧人文莹所写的,离开事发之时也将近百年了,怎么可能了解的如此详细?显然是凭空捏造的,不能作为史实依据。

纵观赵匡胤一生,征战东西,黄袍加身,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上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吸取前朝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收其精兵,削夺兵权,削弱相权,采取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在举措上实行“强干弱支”,使国家呈现和平安定局面,然后制度上厚禄养廉,整顿科举,知人善任,重视文化建设,作为其本人,有着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宽厚,好学不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如此完美的人生,难到会仅仅在传位上失策吗?其实他的传位恰恰是最完美的。

谢谢阅读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

赵匡胤能当上皇帝,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吗?是,也不是。

当初陈桥兵变时,赵氏一族都陷在了开封城,赵匡胤提前让心腹潘美带着一哨兵马突入城中,把赵家围护起来。赵家人不明所以,潘美就说:皇帝轮流做,今天该着赵家了。杜夫人也是女中豪杰,立刻就明白过来,命令家丁全员参与抵御即将到来的攻击。果然,没过多久,后周的兵马就开始攻打赵宅了,因为提前有所准备,所以才一直拖延到赵匡胤进城,赵氏一大家子人免于灾祸。

可是,免了一时的灾祸,赵匡胤也还是忧心忡忡。半年前,他还只是后周世宗皇帝的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皇帝的侍卫长,跟那些外朝宰相相比,地位差了太多了。可是他能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处在了五代十国这样的大乱世,只要手里有兵就能做皇帝。在赵匡胤之前,53年的时间,就换了5姓帝王。骄兵悍将无从制约,他们只认钱,才不管是谁来做皇帝。

这中间出了几个强势的帝王,想要进行中央集权,结果都没有搞成,反而却让皇帝的位子变得诱人了起来。一旦老皇帝去世,手底下的几个军头就要蠢蠢欲动了,新上任的皇帝如果是个孩子,他怎么控制得了局面?即使是个成年人都未必能成。一旦皇位发生的变动,那么从至尊地位上跌落下来,就不会是做生意赔点钱这么简单,基本上一大家子人都要面临悲惨的境地了。

赵匡胤前半生都是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看到的、听到的、体悟到的都是这样的政治生活,他本人能做皇帝,也是照搬了后周太祖郭威的“黄袍加身”的戏码,他甚至连原创都不是。大唐灭亡之后,梁、唐、晋、汉、周,已经过了5个朝代了,谁能保证他建立的宋朝不会是第6个?

他想到他的老上级,后周世宗柴荣,多么伟大的人呀,如果柴荣还活着,给他赵匡胤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黄袍加身”。可是,毫无征兆地,39岁刚过,他就病死了。郭威、柴荣两代,都是人丁单薄(被李从珂杀了一波),没有什么像样的宗族势力。柴荣驾崩之后,留下了7岁的柴宗训做了皇帝,这才有了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条件。

不管怎样,这是一种历史传承,大家都见怪不怪了。所以,赵匡胤虽然做了皇帝,可是他很忧愁。他已经33岁了,万一他也和柴荣一样(柴荣是赵匡胤的偶像,也是他的心魔),过了6年之后就病死了,也留下了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会不会有其他的禁军将领,再来上演这么一波“黄袍加身”3.0版本?还有一次,他做了皇帝,威望未孚,出门去巡查,过大溪桥的时候,突然射过来一支箭,禁卫军都吓傻了。赵匡胤也是真汉子,一把拉开胸膛,指着胸口朗声说:射的不准,来来来,再射再射!等回到大内,禁卫军奏请全城搜捕罪犯,赵匡胤不许,后来也没有刺杀他的了。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赵匡胤能知道自己会活到50岁吗?

他说不好。

既然做了这个皇帝,就得想办法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

他首先整顿禁军,用了很多招,什么兵将分离,杯酒释兵权等等,他也是个大方的人,只要这些禁军将领把兵权上交,好吃好喝伺候,共享富贵。没过几年,这些禁军将领就被赵匡胤驯服了,只要赵匡胤一句话,这些禁军将领都能以死来表忠心。可是,仅这样就够了吗?当初,赵匡胤对柴荣不也是忠心耿耿吗?结果呢?

如果在这种对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寿命长短都无法确定,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硬是要立未成年的位子为太子,人为的制造出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会是一个好选择吗?柴宗训的教训还在眼前,不可不防。

所以,他想到了让自己的弟弟跟上来,在自己有个万一之后能保证老赵家接着做皇帝,起码可以保证不会出现孤儿寡母被人轻易夺了天下去。

可是,赵匡胤也不方便直接册封赵光义为皇太弟,为什么呢?一旦把储君的位子做实了,那皇帝的位子就不稳了。在皇权体系里整出来一个第二中心,这会让皇帝和储君都会有些尴尬。储君太能干,皇帝不放心。而且万一储君身边形成了势力,野心家分分钟想攀龙附凤,想做个从龙之臣,那说不定前脚把他立为太子,后脚他的那些部下们就开始琢磨怎么干掉自己——风险实在太大,得不偿失。而在那个乱世,对于储君来说,一个继承权也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继位,而当上储君之后,自己手上实际的兵权却很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储君也会是一万个不高兴,这还不如做一个实权节度使实惠。有兵权在手,才是王道。

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势力,没有继承制度,太不稳定了。尤其是五代的这些君主动不动就御驾亲征,万一死在外面家里又没有继承人,分分钟就又是一次改朝换代的节奏。因此五代的皇帝在反复权衡之下,就发明了一种奇葩的玩法——隐皇储制,就是我不给储君的名分,但是我让你做亲王,还兼做京兆府尹,地位在群臣之上,又管着都城的行政工作,面子和里子都有了,就差个名分。这样,大家心里都心照不宣,也都踏实,相安无事。

因为赵匡胤着力扶持赵光义,为的是他赵氏宗族这一脉势力能够守住皇位,所以他在位前期,对赵光义发展个人势力也没多少介意的。其他的禁军将领,全都杯酒释兵权了,可是赵光义就在开封府,看到好的人才苗子就延揽至麾下,有司把这个事情给赵匡胤说了,结果呢?赵匡胤反而杀的杀、贬的贬。这就能说明赵匡胤的态度了,他确实是在扶持赵光义。尤其是,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这种倾向。五代时期,皇子们只要成年,按惯例都要封个亲王。可是赵匡胤一个儿子都没封王,这让赵光义在政治地位上远远超越了赵匡胤的儿子们。

可能在赵匡胤最后的2年时间,他确实有过想法,想给赵光义挪挪位子。他想着,天下也太平稳定了,老赵家做皇帝看来也算稳当了。尤其是赵匡胤过了40岁,柴荣只活了39岁的那个心魔也没了。他看着自己茁壮成长的儿子们,动了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念头。作为正统政权,父死子继才是儒家标准的继承制度。五代旧制,那是乱世之法,不足取。

可是,赵匡胤心里也是有一点犹豫,为什么呢?他通过迁都的事情试探了几次,发现赵光义身边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如果贸然立太子,势必形成两宫争斗。赵氏本来也不是什么大家族,没什么背景后台,如果家族内部不和,为人所乘,老赵家的皇位又是不保了。所以,赵匡胤从洛阳回来后,可能就打算跟赵光义好好谈谈,也想跟赵光义来一场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虽然他本身是武术高手,可是不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

他可能是想,通过柔和的方式,慢慢的让赵光义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将权力过渡到儿子的手中,然后在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和威望能够实施这样的手段。可是,他没有算到,老天让他活过了40岁,却没有让他活过50岁。

他到底还是败给了天命。

为了家族的利益,他力求稳妥,还没来得及给太子铺好路,就留下了一个“烛影斧声”的谜案去世了。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

赵匡胤一生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赵匡胤在976年突然去世时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成已经去世(都是早亡)。此时次子赵德昭26岁,四子赵德芳18岁,赵匡胤属意的王位继承者是赵德芳。(赵德昭剧照,被赵光义逼死,28岁)

赵匡胤突然死亡和传位争议。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叫弟弟赵光义来宫中饮酒,一起住在了宫中(此处有疑问,一说居住在宫廷南的尚书省,南府),四鼓时分(按照现在时间应该是凌晨1-3点)赵匡胤暴死于宫中,正好50岁(野史传言赵光义杀死了赵匡胤)。(赵德芳剧照,只活了23岁)

当发现赵匡胤死后,太监立即告诉了赵匡胤的宋皇后,宋皇后急忙派太监王继恩赶快传召秦王赵德芳进宫处理赵匡胤的身后事,这也明确表明赵匡胤已经属意赵德芳为继承者。可是这个王继恩早就已经被赵光义收买了,他直接去找了在尚书省(南府,离皇宫临近)休息的赵光义进宫,赵德芳那儿根本没有去,王继恩因拥立有功受到宋太宗的重用。(王继恩剧照,送信给赵光义而得到重用)

当宋皇后看到王继恩找来了赵光义时,立即明白了很多事情,只说了“我们母子就拜托你(赵光义)了”而已。赵光义立即调动人马,自己登上了皇位,其实朝中很多大臣都被赵光义收买了,因此此次即位也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赵匡胤没有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是赵光义买通了宫内太监、大臣,捷足先登,占据优势,强行即位。

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是不是真的?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临终之时要求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主要原因是赵匡胤的儿子幼小才做出这样的临终遗言,杜太后去世是961年,到976年赵匡胤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经26岁,四子赵德芳也已经18岁,都已经成年了,不存在幼小这一说的问题,而且这是口头的说法。

《金匮之盟》出现的时间是在赵光义做皇帝以后,赵光义擅长篡改历史,对正史进行多次修改,这一《金匮之盟》多半是他伪造的。陈桥兵变时,根本没有赵光义参加的份,可是修改历史后赵光义俨然是陈桥兵变的领导者之一了,而且在史书中赵光义做了很多修改,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即位的正当性自然是重中之重了。

不过《金匮之盟》也有后遗症,也就是说赵光义死后要由弟弟赵廷美接任皇帝的位置。

赵光义如何铲除弟弟、侄子们?

赵光义即位后首先针对的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但是又不敢明目张胆的进行。979年,赵光义让自己的侄子赵德昭跟随讨伐幽州。此次征战中的一天夜里发生了一件事情,非常吊诡,宋太宗赵光义在军中突然不见了人影,一片慌乱,有人称要立赵德昭为皇帝,正在忙乱之时,宋太宗又出现了,此事赵光义也没有深究。(赵廷美剧照,只活了38岁,也是逼死的)

回到京城后,此次征讨的有功人员迟迟没有得到封赏,有人撺掇赵德昭找赵光义讨封赏,结果赵光义大怒,称赵德昭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吧,赵德昭回家后就自杀了。这事后人都认为是赵光义自导自演的闹剧,目的就是整死侄子赵德昭,他威胁了皇帝的位置。两年后,23岁的赵德芳也病死了,具体死因也不明不白。

弟弟赵廷美(赵光美)做开封府尹,这是原来赵光义的位置,由于《金匮之盟》的存在,势必要传位赵廷美。不过赵光义有办法,不停的诬陷自己的弟弟,先将自己的弟弟以谋反的罪名贬谪到西京(洛阳)留守,离开权利中心;紧接着又以和官员勾结的名义削去赵廷美的一切职务,仅仅保留魏王称号,赋闲在家;赵光义还不放心,降封赵廷美为涪陵县公,全家迁往房州,984年赵廷美吐血而亡。

赵光义一系列神操作,威胁他帝位的侄子、弟弟全部去世,个中隐情只有当事者最清楚了。

后话。

赵德芳的六世孙是宋孝宗赵昚(宋高宗赵构养子)、七世孙是宋光宗赵惇、八世孙是宋宁宗赵扩

赵德昭的九世孙是宋理宗、十世孙为宋度宗,十一世孙为宋末三幼帝。

他们的后代圆了皇帝梦!

赵光义究竟是谋权篡位,还是顺理成章继承大业

烛影斧声说的是太宗赵光义谋害太祖赵匡胤、篡位的事。当时科技落后,影与声留存不住,又无人证,姑且存疑。但,还?许多事能证明赵光义得位不正。

1.迁都洛阳未果。

宋朝的都城在东京汴梁(开封)。开封黄河沿岸,周边没有山峦叠嶂、城关要隘拱卫。这样,北方军事集团很容易从幽云十六州南下,历史上金国、辽国都这样干过,只是没有打到开封。所以,赵匡胤曾萌发了迁都到老家洛阳(老赵出生于洛阳)的想法。洛阳东有虎牢、成皋作屏,西?函谷要隘为关,北靠邙山,南对天然伊阙。历史上?十三朝(一说九朝)在此建都。

但老赵迁都的决定遭到了以赵光义为首的诸大臣的激烈反对。以赵光义的军事眼光,自然能看出开封作为帝国都城的弊端,但,赵光义是开封府尹,在开封经营日久:上至王公重臣,下至贩夫走卒都?关系,他在开封是?势力的。而老赵要迁都也?逃出赵光义监督与威胁的想法。

2.赵光义图谋皇位已久,早?笼络、收买人心的举措。赵匡胤晚期,倍他的女人是年轻的宋皇后。尽管年龄上?差距,但是两人情义深厚。由于宋皇后无子嗣,所以她对最小的皇子赵德芳悉心培养、视若己出。当赵匡胤突然驾崩,又没有遗嘱,所以继承人成为大问题。

太祖离世后,宋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去请赵德芳,显示是要他来继位的。但,王继恩却去了晋王府,晋王赵光义随王继恩来到老赵灵前继位时,宋皇后在惊愕之余,对赵光义喊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这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承认了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王继恩是老赵的贴身太监,连他都为赵光义所利用,可见赵光义对开封渗透度是非常之高的。

3.对皇嫂无皇后礼遇,令人心寒。

宋皇后的下场悲凉,如此年轻就被二叔发配到冷宫。皇族家事她都不能参与,只落个吃喝不愁,苟延残喘。宋皇后郁郁而终时,赵光义没为皇嫂穿孝服,还下令不让群臣临丧。在倡导以孝治国的大宋,由于赵光义的存在,宋皇后没?享受到前朝皇后应享有身前身后的礼仪。

?臣子提出以皇后规格为宋皇后下葬,赵光义勃然大怒,贬降了这位臣子。终至,宋皇后没有与太祖合葬在一起。太宗的薄情之举是否为烛影斧声作了注脚呢?

4.太祖的两位皇子离世,太宗难逃干系。

有四个儿子,依序排列为: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活到成年的只有燕懿王赵德昭和秦康惠王赵德芳。而这两位皇子也没有逃过赵光义的魔掌。赵光义刚继位时,封德昭为“武功郡王进而加任检校太尉”。看起来冠冕堂皇,但是做给别人看的。德昭在跟随太宗攻打幽州时,军中掌事者因找不到赵光义,就有人图谋立德昭为皇帝。太宗敏感,一直把此事记在心上。北伐没有获胜,赵光义打算行封赏以掩人耳目。德昭便向自己的叔叔提出了要求,这位心虚的叔叔却斥责赵德昭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说吧!赵德昭知道未来薄如蝉翼,回家后就自杀了。

德昭撒手人寰,两年后德芳也步了老二后尘。正史说他暴病而亡,享年23岁。《宋史》对德芳死亡用了春秋笔法:“寝疾薨”!蹊跷而悲惨。

不过呢?这哥俩都?子嗣延续。且南宋时期,二位的后人都获得了当皇帝的机会。但,这哥俩的英年早逝,赵光义难脱干系,这能否印证烛光斧声并非?穴来风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