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美陵墓位置在哪里?宋太宗有没有杀兄篡位_皇位_真宗_赵匡胤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赵廷美 皇位 真宗 赵匡胤

本文目录

  • 赵廷美陵墓位置在哪里
  • 宋太宗有没有杀兄篡位
  • 北宋初期的金匮盟约是一个什么样的约定
  • 赵廷美是如何死的
  • 北宋后来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吗
  • 水浒传第一个出场的地煞星是谁
  • 宋太宗真的自幼喜欢赵恒吗

赵廷美陵墓位置在哪里

汝州市陵头镇陵头村。

下边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赵廷美(947-984年),字文化,本名赵匡美。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名。汉朝京兆尹赵广汉之后,父亲赵弘殷,母亲陈国夫人耿氏。宋太祖赵匡胤四弟,为宋太祖避讳后改光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又避宋太宗讳,改名廷美。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鄱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宋太宗有没有杀兄篡位

所谓“烛影斧声”,最早来源于《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976年,也就是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患病未愈,急召晋王议事,兄弟二人屏退宫女和太监后独处。期间,屋外有人看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时而躲避,还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声,场面非常的激烈。

宋太祖当夜驾崩后,其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史称宋太宗。此后,关于“有子不传却传弟”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纷纷质疑晋王以斧砍死兄长后强行篡位。

宋太宗继位后,逐渐又有了“金匮之盟”的说法,声言这次皇位传承是杜太后生前就定下的,并非谋逆夺权。但是,后世关于这个悬案却从来没有盖棺定论,至今都有许多的声音。

那么,宋太宗究竟有没有杀兄篡位?

本着尊重事实和揭秘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宋太祖和宋太宗,走进备受争议的“两宋王朝”。为了抵制恶意抄袭,笔者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标识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故,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立即引起了朝局的不稳。到了正月初一,前方传来了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更加剧了政权的动荡不安。

实际掌权的符太后毫无主见,慌乱之下只好求助于宰相范质,重新对赵匡胤委以重任领兵御敌。当后周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东南陈桥镇),蓄谋已久的兵变终于开始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人在军中大肆散布消息,鼓吹“皇帝幼弱不能亲政,为国效力破敌又有谁人知晓”?受此影响,将士们的情绪立即被煽动了起来,赵光义等人将准备好的龙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伏地皆呼万岁。

赵匡胤在半推半就下登基称帝,率兵回师开封,几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政权,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在这个夺权过程中,有个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同胞弟弟赵光义。

功成名就后,赵匡胤立即犒赏群臣,任命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任命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任命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任命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任命张光翰为江宁军节度使,任命赵彦徽为武信军节度使……。而对于陈桥兵变最大的功臣赵光义,他又是如何封赏的?

起初,赵光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之职,后又担任了泰宁军节度使。征讨李重进后,他被加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还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消灭北汉后,更被任命为东都留守并且加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在赵匡胤看来,弟弟对自己不错,而自己也没有亏待他。可是,赵光义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还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未来也要当皇帝。

问题来了,这“皇帝”的名额非常有限,不像是在学校当个组长或者课代表,名额特别多。为了抢夺这唯一的名额,他开始蠢蠢欲动,终于对老哥赵匡胤下手了。

于是,在称帝九年后的一个夜晚,年仅50岁的赵匡胤就毫无征兆地驾崩了。事发当夜,赵光义奉诏后入宫面圣,哥俩在屏退左右后推杯换盏,聊到关键时刻还发生了剧烈争执,最终形成了“烛影斧声”。

第二天凌晨,赵光义独自从殿内走出,声称皇帝刚刚驾崩了,自己就当仁不让地继承了皇位。之后,他继续完成哥哥未尽的事业,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事。

由于过分自信和好大喜功,宋太宗主导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国力消耗非常严重。一看外战不行,他立即调整了政策,开始执行“守内虚外”,为日后的“积贫积弱”局面埋下了伏笔。

自古以来,王位或者皇位的传承都是事关大局的重中之重。从商朝开始,继承制度基本都是按照“父死子承”,辅之以“兄终弟及”,逐渐成为了惯例。据《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记载:

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父死子继和兄死弟及之辞也。

不过,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血缘亲疏来看,“父死子承”都是首选,“兄终弟及”都是备选。问题来了,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驾崩了,但他并非没有儿子,除了滕王赵德秀和燕王赵德林早夭外,还有两个儿子活到了成年,他们分别是次子赵德昭和幼子赵德芳。也就是说,这二位正主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朝野始终都议论纷纷,认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面对严峻的信任危机,他开始茶饭不思,开始寝食难安,终于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找到依据。

通过冥思苦想,宋太宗终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他声称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当年临终前,曾当着宋太祖的面留下一道懿旨,要求老哥死后传位于自己,而自己去世后再传位于弟弟赵廷美。

这套说辞俨然有鼻子有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还有一份懿旨藏于金匮之中作为实物证据,更增加了可信程度,史称“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暂时让宋太宗度过了信任危机,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难道,自己真的要传位于弟弟赵光美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太宗又一次下手了。于是,赵氏皇族内部开始接二连三的出事,很多都是“天外横祸”,离奇得让人目瞪口呆!

979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痛斥一顿,理由是不思进取。结果,他回家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具体死因高度成疑。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自杀。

981年,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离奇死了,年仅23岁。经过又一次的调查取证,官方结论竟然是病死,可问题是他正值盛年,而且从无病史。

于是,在赵氏皇族内部,仅存的隐患就剩下了赵光美。怎么办?赵光义开始天天犯愁。

到了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终于等到了机会。也许,就是他自己创造的机会,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赵廷美被人揭发阴谋篡位,立即遭到有关各方的密切调查,很快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了西京,后来又贬到了房州。据说,他因为“羞愧难当”进而患病,在984年就一命呜呼了。

短短四年时间,潜在的皇位争夺者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都相继离世,而且非常的匪夷所思。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与宋太宗及其子孙们争夺皇位了,他终于笑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金匮之盟”是真实的。

赵德昭出生于951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通过历练,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他出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上形同宰相。

赵德芳出生于959年,先后担任过贵州防御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和他的哥哥轨迹如出一辙。在此历练期间,他的表现有些平庸,并没有赢得父亲宋太祖的认可。

最关键的一点,宋太祖赵匡胤始终都没有册立太子,甚至没给两个儿子封王。而很早之前,他已经晋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孰轻孰重明显一目了然。

有人认为,赵匡胤的北宋是在五代十国的乱象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过来的。因此,他深知“国赖长君”的重要性,要不是柴宗训年幼无知,要不是符太后毫无主见,陈桥兵变或许根本不会成功。

为了延续来之不易的赵宋王朝,赵匡胤更愿意传位于年长的弟弟赵光义,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而且,当时传位长者为君也并非没有先例,后周世宗柴荣就是这样得位的,是郭威心甘情愿这样做的。

很多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为了宋朝的基业,为了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把皇位传给更具政治手腕、更有战略眼光、更能稳定朝局的赵光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北宋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并不顺畅。由于鼠目寸光和因循守旧,金国在1127年攻破了都城开封,还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绝大部分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文臣武将共计三千多人都虏走,北宋的传承就此结束。

期间,只有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还跑到临安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不过,由于他长年无子,只好就近从赵匡胤的子孙中选出一位继承皇位。

1162年,赵构主动退位成为太上皇,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史称宋孝宗。从此以后,被赵光义中途截胡的皇位,又传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中。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宋朝的皇位传承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邪性。北宋朝,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这一支脉;南宋朝,除了开国皇帝赵构以外,继位的皇帝都是赵匡胤的这一支脉。

真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天定?@文史不假

北宋初期的金匮盟约是一个什么样的约定

宋太宗赵光义无疑是历史上获得皇位最可疑的皇帝之一。公元976年的冬天,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其弟赵光义次日就在“斧声烛影”的质疑声中登上了皇位,六年后又以一纸“金匮之盟”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做了说明。然而即便赵光义再百般想证明自己是合法取得皇位的,在不少人眼里他的行为恰恰只是欲盖弥彰而已。

“金匮之盟”的由来

说到“金匮之盟”,那就不得不提北宋宰相赵普,因为这份所谓的“金匮之盟”正是出自赵普之手。

赵普是“黄袍加身”的主要促成人,与赵光义一样都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宋太祖赵匡胤的从龙之臣。

因为开国有功,赵普和赵光义两人在北宋开国后都被赵匡胤委以重任。赵普和赵光义两人同朝为官,而且又都是贪恋权力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政见逐渐出现了分歧,并最终成了政敌。

赵光义登基后,对政敌赵普多有刁难,加上卢多逊的诋毁,赵普此后几年在朝为官终是郁郁不得志,直到“赵廷美案”发生时,赵普的处境才得以好转。

太平兴国七年,赵光义刚经历北伐失败不久,威望大减,加上这年赵光义的四弟魏王赵廷美被人揭发骄奢恣肆、图谋不轨,外界对赵光义皇位合法性议论纷纷。赵光义深知此时很有必要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才能平息事态,堵住悠悠之口。

在这关头,赵光义想到了赵普,因为赵普过去是宰相,位高望重,有足够的影响力。但赵普毕竟是多年的政敌,如今又备受自己打压,赵光义心里对能否得到赵普相助没底。

为了一探究竟,赵光义将赵普召进宫来问话,敏锐的赵普一下子看穿了赵光义的心思,他明白这将是自己复出的一次大好机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普说出了“金匮之盟”一事,赵光义皇位的合法性得到了“证明”,赵普也得以复出。不过,后世史学界对“双赵”的这份“金匮之盟”疑问很多,至今也没有认可它。

“金匮之盟”的几个疑点

“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赵光义登基时知道有这份“金匮之盟”,那他完全应该拿出这份盟约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以堵住悠悠之口。

但是赵光义并没能拿出任何可以证明太祖传位给自己的证据,这样看来要么就是没有这样一份盟约;要么就是盟约存在,但赵光义并不知道有这份盟约。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光义知道有这样一份盟约,但是盟约不在赵光义手里,而且是在他不能轻易拿到的人手里。

“金匮之盟”是“独传约”还是“三传约”?

历来关于“金匮之盟”的版本有两种说法,即“独传约”和“三传约”,如果真有这么一份盟约,那么它可能是哪种版本?

假设原版的“金匮之盟”就在赵光义手里,那么这份盟约是“三传约”的可能性比较高。

因为如果这份盟约是“独传约”的话,也就是说盟约里面只提到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赵光义,那么赵光义拿出这份独传约来证明自己皇位合法性的概率应该很高才对。

而赵光义并没有这么做,这说明要么他手里没有这份盟约;要么盟约的内容就是“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给四弟赵廷美,之后再由赵廷美将皇位回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按照“三传约”的约定,赵光义将来并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所以他不愿意让真正的“金匮之盟”面世,而是和赵普精心设计了“独传版”的盟约,并公布于世。通过此举,赵光义不仅证明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且还将皇位继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这份盟约没在赵光义手里,那么它是“三传约”的概率还是比“独传约”大。

原因很简单,“独传约”只约定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而没有进一步约定赵光义之后的皇位传承问题,这种盟约是不完整的,尤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很容易引起骨肉相残的。

而“三传约”则显得内容完整,细节交代的清楚,它不仅约定了赵匡胤兄弟间的皇位传承,最后还交代了皇位要传回到赵匡胤这一脉,这样的盟约才更合情合理。

“金匮之盟”中杜太后的话让人质疑

根据“金匮之盟”的情节,杜太后临终前,宋太祖赵匡胤始终在病榻前侍疾。此时的杜太后自知命不久矣,便开始和赵匡胤说起皇位继承之事,而且还将宰相赵普召来作为见证人。

杜太后以后周亡国的教训来奉劝赵匡胤将来不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而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以免重蹈后周柴氏主幼而被篡权的悲剧。

然而杜太后的“这番话”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赵匡胤年仅34岁,正值壮年,而且身体素质又好(赵匡胤是武术家),不出意外的话,再活个二三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事。

而此时的赵德昭也已经11岁了,等到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早已成人了,理论上赵匡胤死时,赵德昭的年龄应该在三十多岁,这是一个很适合当皇帝的年纪。

所以,“金匮之盟”中提到的杜太后奉劝赵匡胤不应传位给幼子的话,让人听着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杜太后临终前大脑错乱说胡话。

时至今日,北宋初年的“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都还是疑案,至今也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将这两件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但从目前普遍的观点来看,这份公诸于世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赵光义和赵普两人精心设计的“千年大骗局”。

赵廷美是如何死的

封为魏王。娶张令铎女楚国夫人。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逝世后,流传着烛影斧声疑案,怀疑太祖是被三兄赵光义谋杀的。

光义即位后,提出了“金匮之盟”一说,表示太祖生前就已经承诺杜太后,写下誓书,要将帝位传给光义。当时民间有“杜太后遗命:先传光义,再传光美”的传闻。

赵廷美本为齐王,任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为秦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如京使柴禹锡控告赵廷美骄恣,赵普又指使知开封府事李符,诬告赵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谪任西京留守,暗中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事败,罢留守。降为涪陵县公。

雍熙元年(984年)至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因忧悸成疾而卒。诏封为涪王,谥曰悼。咸平二年(999年)闰三月,改葬梁县新丰乡(即今陵头乡)。

太子赵元佐与廷美感情最佳,廷美被逼死,元佐痛哭不能已,因而疯癫,宋太宗大怒,将元佐贬为庶人。

宋真宗恢复赵廷美的秦王的爵位,宋徽宗追封赵廷美为魏王。

北宋后来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吗

我来回答。

并不都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名悬案“烛光斧影”讲的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晚上召见还是晋王的弟弟赵光义商议军国大事。没想到第二天赵匡胤暴毙宫中,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皇位就传到太宗一脉。

多年来史学家为此争论不休,这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一直没有定论。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攻入东京汴梁城,掳走徽钦二宗父子皇帝以及皇室宗亲、嫔妃宫女数万人,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这时还是晋王的赵构幸免于难,在临安称帝建国南宋,史称宋高宗。赵构的儿子,后来夭折。

有一次高宗赵构正在后宫临幸,有阉人报告说金兵来袭击,赵构受到惊吓,从此fang事不举,自此一直没有皇位继承人。

赵构自认为年富力强还有机会生育,可老天一直没有眷顾他。后来赵构自觉年事已高,渐渐力不从心,自己百年以后,国家不能一日无君。但太宗一脉早已无人继承皇位。

无奈之下赵构想起太祖一脉,这一脉只剩下赵昚和赵琢。赵昚自小入宫,被赵构收为义子,聪明好学,而且研习为君之道,最后赵构在56岁时禅位给赵昚,史称宋孝宗,自己做了太上皇。

宋孝宗对赵构也是言听计从,孝道有佳,两人相安无事,赵构得以活到81岁,寿终正寝,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实属高寿。

宋孝宗赵昚成为南宋第二个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从此以后,南宋皇位传入太祖赵匡胤一脉。

水浒传第一个出场的地煞星是谁

杜迁是《水浒传》第一个出场的地煞。杜迁出场,孙立暗中跟随,几乎是一并出现在了《水浒传》中。

然而,文本故事中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杜迁是在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中才珊珊登场的。此前,早就有朱武、陈达、杨春、李忠、周通等等地煞好汉闪亮登场了。至于孙立,那就更迟了,宋江二打祝家庄这回书之后,病尉迟才在登州亮相。此时,已经是第四十九回书,《水浒传》故事已经讲完大半了。

其实,这些好汉出场都是在杜迁、孙立之后,这两人不仅携手领衔地煞出场,而且,还引出了三十六天罡下界,七十二地煞临凡。当然,在杜迁、孙立出场之前,天罡星早已出现在书中了。

怎么回事呢?杜迁、孙立到底是何时出场的?

梁山好汉谁第一个出场

如果按照文本解读,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应当是九纹龙史进。九纹龙这个绰号有很多寓意,分别象征北宋、南宋各九代皇帝,以及明初九大藩王。既然九纹龙是这样的隐喻,那么,九纹龙又是什么来历呢?

九纹龙的来历,在“开篇引首”中就做了交代,这其中,写到了自宋太祖到宋仁宗这几朝皇帝。第一回中,又提到了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再往下就写到了宋徽宗。梁山好汉劫法场所写到的白龙庙,其实隐含了宋钦宗。宋钦宗赵桓生于庚辰年,就是一条白龙。而且,书中所提到的“二龙”,也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二龙戏水”就是这对父子皇帝“坐井观天”。

北宋九代皇帝全部到位,南宋九代皇帝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但依然隐藏在书中,南宋的建立以及灭亡,《水浒传》也有隐伏故事。比如,林冲在南面水寨断金亭杀了王伦,象征赵匡胤,以及预言北宋被金国所灭的“大金盘”落在了梁山正南方向……等等。

大宋的开国之主是宋太祖赵匡胤,施耐庵说他是霹雳大仙下界。霹雳,就是雷霆,道家以雷霆为宇宙最大的力量,所以,虚靖先生发明的雷法就是道家最高大法。虚靖先生就是龙虎山上放出妖魔的张天师,而他发明的雷法,在《水浒传》中就是“五雷天罡正法”。因而,霹雳大仙就是“天罡星”,梁山的天罡星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玉麒麟这个绰号,出自元杂剧《赵匡胤打董达》。董达是一个恶霸,赵匡胤痛打了这个恶霸,夺了他的宝马金麒麟。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对,“护龙身绝技无伦”,而赵匡胤“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坐军州都姓赵”。

因而,《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便是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卢俊义之后,“孝义黑三郎”也随之登场。

《水浒传》有一条明线,那就是梁山好汉大聚义。有一条暗线,这条暗线隐伏的是大宋灭亡史。在这条暗线之下,更伏藏了明朝秘史。《水浒传》的终极故事,就是明朝的靖难之役。

所以,在文本明处,梁山第一个出场的地煞是神机军师朱武,引出了梁山好汉的故事。而杜迁以及孙立则是“暗出场”,牵动了两条暗线,深藏了两个王朝的历史。

那么,杜迁、孙立又是如何暗出场的呢?

杜迁、孙立隐伏《水浒传》玄机

上文讲到,“开篇引首”中写到了北宋初期的几个皇帝,但是,却遗漏了宋真宗。施耐庵是这样写的:(太祖)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是明刻本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原文,金圣叹在伪造“贯华堂本”时,自作聪明,加上了宋真宗。金圣叹这一篡改,便证明他根本就没有读懂《水浒传》。因为,这段话可谓全书的总纲,加上了宋真宗,《水浒传》便很难读懂了。

恐怕历来的读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段话中因为遗漏了宋真宗,便暗藏了两段历史,这两段历史就是北宋的“金匮之盟”和明朝的“孙立”。

金匮之盟是赵匡胤、赵光义母亲杜太后一手炮制的,从史料中看,这个盟约真实地存在。施耐庵也认为北宋历史上有一个金匮之盟,但是,“孝义黑三郎”却没有遵守这个盟约。假如赵家三郎赵光义遵守这个盟约,历史上就没有宋真宗了。这是施耐庵故意遗漏宋真宗,隐写金匮之盟的深意所在。

金匮之盟约定,赵光义之后,是老四赵廷美做皇帝,然后,再把皇位传回给太祖系。但是,赵光义不孝,违背母亲盟约,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三郎赵恒。也就是说,因为杜太后的金匮之盟,迁转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这就是“杜迁”。

杜迁这个人物原本是有原型的,不过,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写的是摸着天杜千,是千万的千。施耐庵为了隐藏这段历史,便改做“杜迁”。而施耐庵又没有完全舍弃“杜千”,塑造了一个宋万。杜迁上应地妖星,宋万上应地魔星,两人合起来就是“妖魔”,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妖魔”。

金匮之盟原本约定老三之后是老四继位,所以,赵廷美曾经以造反的方式争取储君之位。赵老四没有如愿,但书中却有“欲保四”暗示,老四还是得到了很多支持,并且夺位成功了。

不过,这个“欲保四”要保的不是赵家老四,而是朱元璋的老四燕王朱棣。因而,施耐庵又以故意遗漏宋真宗,含糊其辞地说太宗把皇位传给了太子,紧接着就是赤脚大仙宋仁宗接位。文本逻辑所表述的意思,就是宋太宗把皇位传给了孙子。

北宋历史上没有立孙子做皇帝这件事,所以,这段话中便隐藏着朱洪武立孙子朱允炆做皇帝的历史,这就是“孙立”。

“孙立”之后,便出现了瘟疫,这才引出了妖魔出世。于是,洪太尉在龙虎山伏魔之殿放出了妖魔,《水浒传》故事隆重开篇。书中写道: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杜迁、孙立领衔七十二地煞出场,是《水浒传》故事的缘起,也是这部书的总纲。

杜迁是梁山第一任寨主

赵匡胤是霹雳大仙,他也是张天师。宋太祖曾经做过“殿前太尉(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掌管过禁军,他就是洪太尉、高太尉。朱洪武也隐藏在书中,“开篇引首”中赵匡胤出世的那段文字,是《宋史》、《明实录》的综合点化,“太祖武德皇帝”也是由宋太祖、明太祖的谥号提炼合成。朱洪武自谥“高皇帝”,他也是高太尉。

张天师的形象是牧童,正是朱元璋做放牛娃的写照,第一个明出场的地煞朱武,加上洪太尉就是朱洪武。梁山地煞前三名说的也是“孙立”,那就是“朱皇孙”。

因为“杜迁”、“孙立”,导致妖魔出世,这些妖魔便都是赵匡胤、朱洪武放出来的,故而,在伏魔之殿的这段描述中,分别隐藏了赵九重、朱重八。书中也有很多处这样的暗示隐写,梁山好汉都是皇帝的禁军。

这一切,都是杜迁、孙立引出来的故事。所以,杜迁曾经做过梁山第一任寨主,暗喻了北宋历史。而梁山隐喻明朝的“孙立”,则是以朱贵当先,以《水浒传》中的种种细节解读,朱贵疑似梁山的开山之主。

说朱贵疑似梁山首任寨主,是暗写,杜迁是梁山第一任寨主则是明写。王伦在庆贺林冲入伙的酒席间,蓦然寻思: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

合着,就是跟在后面的意思,杜迁先上了梁山,王伦是后面才来的。这层深藏的寓意,我也解读过多次了,不再重复细说。杜迁是梁山第一任寨主,解决了这个问题,晁盖之死的疑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更为重要的是,杜迁做寨主,引出后面的三任寨主,是《水浒传》的终极谜底,施耐庵揭示了王朝灭亡的终极命运:因为杜迁,原本只能做“王”的人轮流做了皇帝,因而改朝换代,断送江山。

从这层隐喻来讲,杜迁是梁山故事的开山鼻祖,《水浒传》写的就是皇位争夺战。

梁山的后三任寨主写的都是皇帝,比如王伦。林冲初到梁山,见聚义厅上坐着三个好汉,中间是王伦,两边是杜迁、宋万,王伦是“妖魔”拥立的皇帝。

王伦这个人物,被读者误读、弱化,其实,施耐庵在“白衣秀士王伦”这五个字中,隐藏着一个“皇”字。这个隐喻出自一段真实的历史,那就是道衍和尚(姚广孝)给燕王朱棣献投名状,以一顶白帽暗示朱棣可以做皇帝。白帽之“白”,加上燕王之“王”,就是一个“皇”字。

杜迁、孙立率领七十二地煞率先出场,引发了皇位争夺战,《水浒传》真正要隐藏的,就是被朱棣涂抹掉的“靖难之役”的真历史。

宋太宗真的自幼喜欢赵恒吗

宋真宗赵恒在历史上是一位富有争议的皇帝,他虽然开创了咸平之治,但到了晚年沉迷封禅,使得社会矛盾逐渐加深。还有檀渊之盟这起历史事件,后世对它的争议就更大了。檀渊之盟看似换来了一个和平局面,但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还有隐患,其实宋真宗在这件事上可以处理得更好。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有关宋真宗的故事,感兴趣的网友们就不要错过啦。

1、宋太宗真的自幼喜欢赵恒吗

宋太宗的两个儿子在交谈时,说道:“父皇自幼喜欢三弟”。《大宋宫词》中,这一幕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吐槽,那这里咱们不多讨论,主要说说这段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宋真宗是宋太宗的第三子,既非嫡子,也非长子,才能更是平常,可是皇位却由他继承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宋真宗初名赵德昌,后来改为赵元休、赵元侃、赵恒。宋真宗的生母是元德皇后李氏,她为宋太宗生下五子二女,不过只有长子赵元佐、三子宋真宗长大成人。李氏在后宫中的地位并不高,只不过是个陇西郡夫人,直到宋真宗即位,才被追封为皇后的。由此可见,宋真宗在兄弟中并不占优势,他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

排在宋真宗前面的有两个人,他们在皇位之争中占据着主动,一个是大哥赵元佐,另一个是二哥赵元僖。赵元佐出生于965年,比宋真宗大三岁,年少时就很聪明,而且长得很像宋太宗,因此深得太宗的喜爱。赵元佐在13岁那年,宋太宗特意让他在契丹使者面前射箭,“一发而中”,博得人们的称赞。

由此可见,宋太宗最初是有意培养赵元佐成为接班人的,可是赵元佐却疯了。宋太宗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先后害死了侄子赵德昭,又陷害弟弟赵廷美,这引起了赵元佐的不满。原来赵元佐与叔叔赵廷美关系很好,“秦王廷美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赵廷美死后,赵元佐就疯了,经常用刀伤人,还放火烧皇宫。

2、赵恒如何当上太子

之后,赵光义有意培养老二赵元僖,“以元僖为开封尹兼侍中,改今名,进封许王,加中书令”。当时,赵匡胤在位时,赵光义就担任着开封尹的职务,以亲王的身份担任此职,按照惯例就是准皇位接班人。赵元僖做了五年的开封尹,还算合格,颇得宋太宗的认可。可是992年,赵元僖突然死亡,年仅27岁。

最初赵光义非常伤心,“上哭之恸,废朝五日,赠皇太子”,“悲泣达旦不寐,作《思亡子诗》示近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宋太宗发现赵元僖之死是有问题的,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了不少秘密,顿时勃然大怒。之后,宋太宗做出决定,收回赵元僖皇太子的封号,“诏停册礼,以一品卤簿葬”。

长子赵元佐疯了,次子赵元僖死了,赵光义这才将目光落在第三子赵恒的身上,但他非常矛盾,因为三子的才能很平庸,因此宋太宗一直犹豫不决。直到赵元僖死后两年,宋太宗召见寇准,才下定决心。于是在994年,27岁的皇三子赵恒“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成为北宋的准太子。

一年后,赵恒正式被立为皇太子。997年,宋太宗病死,宋真宗即位,开启了他长达25年的统治。应该说宋真宗能成为皇帝,是因为他比较幸运,大哥疯了,二哥死了,其他兄弟年纪尚幼,只有他比较合适。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宋真宗这个皇帝当得并不合格,北宋在他统治期间没有实现强盛,反而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