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赵匡胤是谁
- 究竟是谁害死了赵匡胤
- 唐太宗是赵匡胤吗
-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所杀
- 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哥是谁
- 如果宋太祖碰到隋文帝,会说些什么
- 你认为历史上,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把一手好牌给糟蹋了为什么
赵匡胤是谁
赵匡胤这个人历史上大家意见各抒己见,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成功,与他这个人怎样做人是分不开的。那么他是怎么做人的呢?我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期待你的点赞和评论和转发!
先看赵匡胤的非常三招“少、严、精”。做人之所以是一门学问,关键体现在你处理难题的一些手段上。也就是说,做人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把一些条条框框落到具体行动上。赵匡胤做人治人的原则有三条最为突出,即“少、严、精”。作为后周时期领兵打仗的统帅,赵匡胤对如何治人是颇有心得的。
他本人在后周整顿禁军的经验以及在历次征战中所获得的教训,使他在当了皇帝之后,在做人治人方面,大体确立了“少、严、精”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他做人的一种学问—强化管理,整顿秩序。由此可见,在带兵问题上,赵匡胤也不是一介纯粹的武夫,一味实行严厉管理,而是有他自己的一套办法。在实施这些办法时,自然渗透着一系列的做人思想。
其次赵匡胤把忠诚尽职的挑出来。做人的最大原则之一是“忠诚尽职”,因为这样才能把上级交给的工作做好,才能证明自己的真才实学。赵匡胤以“忠诚尽职”作为做人的标准,在这个原则下,赵匡胤对起用的人才放手使用,颇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大家风度。
最后,赵匡胤能与文人坐在一起治天下。做不了文人的人,一是厌烦文人,二是喜欢文人,前者是因为文人的酸腐气,后者是因为文人是文化精英的代表。在经历了盛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动荡岁月后,刚刚建立起来的宋朝政权面对着重重困难。如何使新兴政权得以稳固成了摆在赵匡胤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对他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维持现有体制;要么采取文人政治,实行大换血。赵匡胤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历史的进步。在他的有意重视和鼓励下,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了统治集团,使武人专权独尊的格局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除了地方政权要“以文臣知州事”、“以文臣主场务”外,赵匡胤还特别强调朝廷要职,如宰相等也“须是读书人”。的确,赵国胤落实了他“与文人坐在一起治天下”的做人原则。
赵匡实行的文人政治使他获得了最大的政治利益。同武人政治相比,文人政治的好处是显面易见的:第一,知识分子所学的圣贤之道首先是为了治国,而不是为了开国,圣贤之道教人修身养性,决不教人造反;第二,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理想与道德永远走在社会现实的前面,成为一种具有召唤力的社会导向,造成向上的社会风气;第三,知识分子的个人素质以及他们所持的效能、公平、规范等观念更符合社会管理系统的要求。在这里,你不得不佩服赵匡胤“与文人坐在一起治天下”的做人之道。你是怎么看的呢?
究竟是谁害死了赵匡胤
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至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匡义饮酒之后才死去,其中真相确实让人好奇!
唐太宗是赵匡胤吗
唐太宗怎么会是赵匡胤呢,唐太宗是殷纣王,他手下有五虎大将有赵云、凯撒,霍去病、本拉登和蒙哥马利,五虎大将骁勇善战忠心耿耿最后终于在刘伯温军事的指挥下一举战胜孙权孙公瑾建立大唐王朝
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所杀
赵光义没有杀大哥赵匡胤,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
赵光义为什么不可能杀自己大哥?
答案很简单,没必要。
赵光义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是宋朝合法的法定继承人,他没事杀自己老哥干嘛?
首先,赵匡胤确实是立弟弟赵光义为继承人的。
五代+宋这六个中原王朝,91年里没有明确立过皇太子/皇太弟,法定继承人的标志是:亲王+开封尹。当然有这个标志不见得最后能当上皇上,但是没这个标志职务绝对不是法定继承人。(柴荣也没被封太子,他也是亲王+开封尹,难道他自己宰了郭威当的皇帝?)
而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时正好是以亲王身份担任首都开封的市长,因此在名分上赵光义确实就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
其次,赵匡胤的亲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已经25岁,如果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继承人,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废掉赵光义,正如赵光义后来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废掉自己亲弟弟赵廷美一样。
但是事实是赵德昭一直到赵匡胤去世都没有被自己父亲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赵匡胤并不准备让他亲儿子接班。
其次,在五代乱世,继承人的挑选是在亲族里按照能力挑选,而非血脉挑选。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著名的乱世,所谓皇帝,兵强马壮者为之。
如晚唐著名军阀沙陀人李克用深知“强兵难驭”(强悍的军队难以统帅),所以他让他儿子,后来的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从小就和沙陀骑兵待在一块。(民国时期很多军阀其实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学良就被他爹逼着上军校了,其实按照张学良兴趣,出国留学或者读清华北大燕京大学才最适合他)
而朱温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律,想传位给财政人才+自己喜欢情人的丈夫+自己的养子朱友文为皇帝,结果被自己亲子带兵谋反,朱温被自己亲儿子给杀死了。
正因为看到在乱世想与和平年代一样搞父死子继危险系数太高,如果自己儿子未成年,或者自己儿子不成器的情况,那么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宁愿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成年子侄,至少这样还能保证家族的兴盛,毕竟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前朝皇族基本上都是会被斩尽杀绝的。
虽然传位给兄弟/子侄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不能留给儿子,但是至少能保证儿子一世富贵,也算是这些枭雄们一片爱子之心。
而且兄终弟及也不是从五代才开始,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很多时候各个独立/半独立节度使的继承模式都是兄终弟及——叔死侄继这么往返循环。也就是说节度使死前把位置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弟弟要死的时候又把位置传给自己哥哥的儿子。如果近亲里没有特别靠谱的人选,甚至会传给自己的养子或者远房子侄。
延续到五代,朱温/郭威其实都是这么干的,郭威虽然自己儿子死了,但是还是有有血缘关系的侄子,但是他选择把皇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和他更亲近的内侄柴荣。当然柴荣其实和后梁倒霉鬼朱友文一样,他其实也是郭威的养子,严格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周世宗郭荣。
我们来看五代时期究竟有多少帝/王把皇位传给兄弟或者子侄——
第一个就是大汉奸石敬瑭(其实人家是沙陀人),他在选择继承人上就没有选择自己年幼的亲儿子石重睿,而是选择了从小就跟着他,长在军营,并且在灭唐(后唐)战争中多次亲自上阵的石重贵(继位时28岁)。
第二个就是杨吴,杨行密死后亲子杨渥继位,杨渥死后弟弟杨隆演继位。
第三个就是打下湖南底盘的楚王马殷,他跟上面的几位不一样,干脆就是留下了遗言,要求“诸子兄弟相继”。虽然后来马殷诸子相争,但是马殷死后马希声继位是正常交接,而马希声死后兄弟马希范继位仍然是正常交接,而马希范死后兄弟马希广继位依然是正常交接。
而且这期间并不是只过了两三年,从马殷去世930年算起到947年马希广继位,这中间一共过了17年。别说马希声的儿子,就算是马希范的儿子顺利的话都17岁了,马希范完全可以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却没有。而且即使后来马希萼开始用武力争夺王位,打来打去的都是马家第二代,马家第三代没有一个人被推举出来争夺位置。
第四就是吴越国,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袭位”;
第五就是荆南,也成南平,荆南是小国,地盘只有江陵三州之地,其实就是今天荆州。由于荆南能成为独立势力存在完全靠首脑的外交手腕,因此荆南第二代国王高保融尽管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年,最后依然把王位传给了长期担任自己副手的弟弟高保勖。
第六就是南汉,南汉政权的奠基人并不是南汉太祖刘岩,而是刘岩的哥哥,静海军节度使刘隐,南汉大部分地盘都是刘隐打下来的,但是刘隐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遵循了中唐以来节度使的惯例,选择了自己弟弟刘岩。
第七就是后汉太后(刘承佑的母亲),刘承佑被杀后她在选择自己儿子的继承人问题上选了刘承佑的叔叔,选了刘承佑的堂兄弟,就是没有选自己的儿子。(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后汉太后看到郭威篡位之势已成,不忍心让自己儿子跳火坑;但是看北汉刘崇听到选自己/选自己儿子当皇帝的高兴劲儿,也很难说。)
第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了,之前说了,郭威的亲儿子虽然被刘承佑杀绝了,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立和自己一点儿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内侄兼养子柴荣为继承人啊,他还有一个有血缘关系,他自己亲姐姐的儿子李重进,而李重进当时不但已经成年,而且已经是后周军队的高级军官,郭威还是选择了柴荣。
好了,简单交代了背景资料,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哪位牛逼的历史学家第一个提出宋太宗杀兄继位——
找啊找啊找啊找,大家会发现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是清朝小说家蔡东藩。
这就比较尴尬了,一千多年没有谁提过疑点,居然是清朝一个小说家发现可疑!
好,这个时候读过一些书的朋友会说,虽然在蔡东藩之前没有人明确说过赵光义杀兄,但是南宋时期就有人记录赵光义善用毒,他曾经用毒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那么他毒死自己亲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的,这位同学果然读过不少书,ok,我们来看看这个南宋记载——《烬余录》,我就说一点,这本书号称作者是南宋遗民徐大焯,可是第一次正式出版要等到清末,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猜测蔡东藩看了当时最新出版的《烬余录》才构思出了赵光义杀兄继位的故事。
另外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烬余录》内容不靠谱:这本笔记首创了虚构人物杨宗保,以及杨家父子救太宗等杨家将演义故事的情节。
好啦,我们再来看看“烛光斧影”的原始出处——
这里要纠正一下,原始说法不叫“烛光斧影”,应该是“烛影斧声”。
这个故事首先是北宋一个叫做文莹的和尚记载在他自己的笔记《续湘山野录》里的,然后被南宋史学家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收录了,当然李焘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他在引用时备注了他认为这段记载里可疑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记载的——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
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几件事
1、宋太祖身体不适,有个道士预言他寿数某月某日。
2、太祖预感道士预言应验,紧急召赵光义(当时的储君)入宫。
3、烛影——兄弟两人独饮对谈,有内侍隔窗看见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
4、斧声——饮完太祖送赵光义出门,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拂尘。)
5、太祖回寝宫睡觉,赵光义留宿宫中其他房间。
且不说这个故事在宋朝灭亡以前一直作为赵光义天命所归的主旋律小故事存在的;就说一点:
李焘根据正史以及司马光等人的笔记,证实赵光义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住在自己家王府里呢,根本没在宫里留宿。
李焘之所以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收录这个故事,是因为虽然怪力乱神不靠谱,但是这故事里体现出赵匡胤视死如归的豁达很符合太祖的性格。(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
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会说,司马光在笔记里有记载了,他就是在暗示宋太宗杀兄;司马光确实在笔记里记载了这件事,但是他想“黑”的不是宋太宗,而是宋太祖的皇后。
我们来看原文,为了照顾大多数人,我就不上文言了,直接白话版——
当晚四更时分,太祖晏驾。宫人马上报知宋皇后,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四子赵德芳进宫。而王继恩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弟弟光义,竟不去宣德芳,而径赴开封府召光义入宫。
继恩来到开封府门前,只见长于医术的左押衙程玄德坐在门口,便上前问其缘故。德玄说:“二更时分,有人叫门说晋王有事召见,出门却不见人影。
如是者先后三次,我恐怕晋王真有病,所以赶来。”继恩告以宫中之事,两人共同入见光义。光义听后大惊,犹豫不敢入宫,声称要与家人商议。
一旁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了。”一句话点醒光义,三人便踏着大雪,步行入宫。
到达宫门,继恩让光义在直庐等待,自己好去通报。
德玄说:“等待什么?直接进去!”
三人遂俱入大内。
宋皇后听到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
继恩答:“晋王到了。”
皇后见到光义,不禁愕然失色,等缓过神来只得怅然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时宗室大臣对皇帝的昵称。)
光义也边落泪边回答:“共保富贵,别怕别怕。”
第二天,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说司马光笔记“黑”的是宋皇后——
首先,大家都知道在五代和宋初,亲王+开封尹(首都市长)就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的标志,那么赵匡胤去世的时候谁担任这个职务呢?他弟弟赵光义。
第二,赵匡胤不是没有嫡长子的,他有啊,赵德昭就是嫡长子(其实是二子,但他大哥很早去世了),是嫡妻贺皇后生的;赵德昭在赵匡胤去世时虽然没有封王,也没能执掌开封,但论官职也是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这一系列职务使他在皇族里仅次于他两个叔叔。
第三,再看赵德芳,可以肯定他绝对不是赵匡胤嫡妻贺皇后所生,因为赵德芳出生的时候,贺皇后已经死了一年了;也就是在宗法上赵德芳不但是幼子,还是庶子。然后他老爹去世的时候,他的职务只是一个小小的贵州防御使。
据说很多朋友熟读《雍正王朝》,那应该知道八阿哥不能当继承人,表面上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他母亲出生卑贱,因此他没资格继承大统。
赵德芳生母身份卑贱不卑贱真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按照宗法礼仪,论八百年也论不到他继承赵匡胤皇位啊。不说这还有一个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赵德芳要当皇帝,他哥哥赵德昭第一个不答应!
这等于是李渊二婚媳妇儿在李渊病死时不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嫡妻生的),找一个年幼的庶子来继位,李世民三兄弟不得撕了这庶弟?!
这是不是说赵德昭在当时不受父亲喜欢,没有存在感呢?
不是的,赵德昭作为宋太祖的嫡长子,一直是很有号召力的,我们来看下面这段小故事——
赵光义北伐失败后一度和大部队失去联系,赵匡胤的老兄弟石守信等人就合计,这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万一赵二有个好歹怎么办?
太祖嫡长子在军中呢,要不咱们拥立他做皇帝吧。
老兄弟们纷纷表示,我看行!
幸亏赵光义回来的早,不然…
明白了以上这些关节,我相信大家再看司马光这个笔记内容感受就不一样了——
宋皇后想干嘛呢?皇帝死了一不叫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进宫,二不叫太祖嫡长子赵德昭进宫,偏偏叫赵德芳这个官职卑微的幼庶子来?
她是是想效仿武则天吗?
在历史上有成年皇子而立幼子的还有一个人,她叫慈禧。
王继恩没有传达宋皇后的乱命,而是直接出宫找法定继承人赵光义,这哪里错了?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啊!
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哥是谁
谢谢邀请!
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哥是赵匡济,又名赵光济,父亲是宋宣祖赵弘殷,母亲是昭宪太后杜氏。他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去世了。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四月,赵匡胤追封他为邕王,后来改封为曹王。
如果宋太祖碰到隋文帝,会说些什么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之夜一命归阴,哭阎王,告玉帝,最终总算得到天庭的同情,允许太祖一百多年后投胎金邦,化身金太宗,戗害赵光义子孙,大宋共传三百载,二人子孙各坐天下一百五十年,北宋太祖开基,赵光义及子孙坐皇帝,南宋赵构开国,太祖子孙坐皇帝。太祖开基,欺人孤儿寡母继位,也应受惩罚,南宋只保半壁江山,受金、蒙辱欺,也以孤儿寡母失国。南塘李后主、南越钱氏,受太祖欺辱失国,南宋时可托生太祖子孙享国。天庭如此分派定案后,太祖气息稍平。
一日太祖闲游阴司无事,记得丰城一酒馆饭食不错,就去该酒馆小酌。不想正碰上前朝隋文帝杨坚,也独坐酒馆小饮,二人本就相熟,寒喧过后,又添了酒,加了几个菜,就坐下同酌。二人随便聊了些前朝恩怨情仇事情,因隋唐公案已了,文帝也已平复隋朝二世而亡的怨气。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人都颇有醉意,相互调侃起来。太祖说:“我们两个登基开国,很有点相似啊。”文帝问:“怎么相似了?”匡胤就说:“我们都是和平中得国,基本上没发生流血事件;也都是从孤儿寡母手中接手。”文帝笑道:“可以这么说。”匡胤道:“不过你有一个好女儿,好外孙,不费吹灰之力,就名正言顺的禅位给你了;我可就不一样了,柴荣虽和我结拜为兄弟,但毕竟亲疏有别,他死后,他的幼儿和他的妻子还真不愿禅位,让我费了好大心思,以诈称北国来犯,带军到陈桥驿搞了个黄袍加身,她们孤儿寡母看大势已去,才不得已禅位了”。文帝感叹地说:“当时我那女儿也是不同意的,还是太皇太后开明,知道大势已去,才让我那外孙禅位的。”匡胤道:“我登基后,南方的事都很顺利,南唐归降,钱越纳土,其他也相继归附。只是恼恨这后晋、北汉,为了依附北辽,对抗占有中原,竟把个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要知道这幽云之地,加长城之固,历来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最好最有力的屏障。”杨坚点首道:“确是啊!”匡胤说:“你大隋那时真不错,接手北周,幽云诸州都在手,对抗突厥好多了;可我大宋不行啊,本来北辽就比大宋建国早,势力在大宋之上,当时为了夺回幽云,可是花了血本了,但就是没成功。这也是我永久的痛。”文帝道:“老赵啊,不是我说你,你搞什么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唐以后蕃镇割据的顽疾没错,但你不该搞什么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武将没了权力,没法独自指挥军队,文人不懂治兵,只知打嘴皮官司,生生把个军队搞垮了,弄得本来勇猛能打善战的汉人军队,从此没了血性,只剩被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狂虐的份了。为什么至今收复不了幽云十六州,军队太弱势了。”太祖道:“我这样也是迫不得已啊,你想想,从唐后期到大宋以前,藩镇割据势力太大了,那些武将一旦掌了大权,就推倒前朝皇帝,自己改朝换代做帝王,几十年内改朝换代就像走马灯似的,何时有个头,天下何时得安?”文帝不禁叹息道:“唉,你说的确是实情,只是从此汉人恐怕难敌游牧民族了,后世子孙恐怕要被游牧民族虐待统治了。熟得熟失,后世当会明证的,恐怕以后你会后悔的。”
正说着,文帝家人传话:“独孤夫人有事叫老爷回府!”文帝听了赶忙起身,边恭手“有时间再聊”,边匆匆地离开了。(纯属乱编,聊供师友们一笑!)
你认为历史上,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把一手好牌给糟蹋了为什么
这里是平興论史。
关于这个问题,不应该说是谁把一手好牌糟蹋了,我认为应该是谁没有把握好时机或者是谁没有对战争作出充分的预期。如果仅仅以宋太祖和宋太宗二人相比,那么宋太宗可能会更逊色一筹,以下是我的看法。
宋太祖时期
魏泰:太祖皇帝得天下,破上党,取李筠,征维扬,诛李重进,皆一举荡灭,知兵力可用,僭伪可平矣。
魏泰曾经对宋太祖的功绩评价过,我们公平公正的来说,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像大家所说的欺负孤儿寡母或者是毫无战功,他在后周时期的滁州涡口等战役中皆是表现出色,在后来平南平与湘楚,再又派遣王全斌攻伐后蜀,灭南汉,吞南唐,使得华夏再一次迎来了全面一统的曙光。赵匡胤所率领的军队皆是五代以来战斗力爆表的军队,他的班底可是追从五代第一大帝柴荣南征北战过的,就连契丹人都可以吊打,可想而知宋太祖时期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
宋太宗时期
很多事情其实不能怪赵炅(赵光义)。他在即位之初为了更好的掌握军队,他选择出兵北汉,并且一举拿下了他哥哥太祖皇帝一直没有能拿下来的太原城,可见兵员战斗力还在,但是之后他执意北伐契丹,打到幽州的时候被反打,以导致大部分精英部队丧失,他本人更是大腿中箭,狼狈逃回了汴梁城。但这次损失也不至于说完全丧失五代以来的军事基础,可是后来的雍熙北伐却硬生生的给柴荣以及他哥哥留下的班底败光了,他的遥控指挥也成了这次灭亡了原因之一。
总结
按照题目意思理解的话,宋太宗将这手好牌打烂了,但是这不能全怪他。第一因为后晋高祖石敬瑭丢掉了燕云十六州,再者他即位之初,急需军功来稳定政权,证明自己比他哥哥强。
这里是平興论史,我们下次再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