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日本史上首位女天皇是谁她是如何上台的在位时的功绩如何
- 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很野鸡实际上却很厉害的人物
- 跟女生聊天最重要的是什么
-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 日本的遣唐使小野妹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 哪些历史事件以假乱真了呢
- 日本这个国名是怎么来的
- 中国古代有哪些因姓名被取笑的故事
- 隋朝时,小野妹子送去国书,隋炀帝为何为此大怒
日本史上首位女天皇是谁她是如何上台的在位时的功绩如何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虽然盛行“男尊女卑”思想,但在历史上却出现过8位女天皇。其中,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称帝的时间不仅比中国唯一正统女皇武则天要早近百年,而且还缔造了日本史上著名的盛世,成就堪称斐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女性。
推古天皇本名额田部,是钦明天皇之女,17岁时嫁给异母兄敏达天皇为妃,5年后被册立为皇后(576年),并相继诞下两子三女。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八月,敏达天皇驾崩,异母弟用明天皇(585-587年在位)、崇峻天皇(587-592年在位)相继上台,此时额田部虽然以太后的身份闲居,但时刻关注着朝中局势的动向,并在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崇峻天皇在位5年,因不满权臣苏我马子(额田部的舅父)的独断专横,与他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开皇十二年(592年)十一月,苏我马子获悉天皇将要铲除他的消息后,于是决心先下手为强,指使部将东汉直驹(汉献帝之后)将天皇弑杀。崇峻天皇遇弑后,用明天皇次子厩户与额田部的长子竹田为争夺帝位发生争执,双方间的战事一触即发。
为避免国家陷入大混乱当中,苏我马子居间调解,提议拥立太后额田部为天皇,并得到对峙双方的一致同意。就这样,额田部被拥立为帝,成为日本史上首位女天皇,是为推古天皇,时在当年十二月。推古天皇上台后,本想册立竹田皇子为太子,可惜后者福薄命浅,在母亲称帝后不久便病死。在这种情况下,推古天皇只好改立厩户皇子为储君,并任命他为摄政,史称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当上摄政后,在国内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限制大贵族的势力,加强皇权。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很多,核心内容包括:加强对佛教的支持,大力营建佛寺;建立了新官制,即冠位十二阶制;结合中国的儒、法、佛三家思想,制定管理国家的道德规范-《十七条宪法》(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
与此同时,圣德太子还派遣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向隋炀帝递交国书,抬头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意在摆脱日本对中国的臣属关系,谋求获得与后者平起平坐的地位。跟随小野妹子来华的,还有一批留学生、留学僧,由此拉开日本以中国为师,大规模学习中华文化的序幕。
正是在圣德太子的治理下,日本开始改变封闭、落后的面貌,文明程度不断加深,国势蒸蒸日上,逐渐迎来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飞鸟时代”。然而,国力刚刚有所提升的日本,便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于600年、602年两度派军进攻新罗,迫使战败的对方割让六座城池,由此扩大日本在朝鲜半岛上殖民机构-“任那日本府”的管辖范围。
推古天皇是个权谋高手,虽然将国政委托给圣德太子,但同时却又重用舅父苏我马子,在皇族和外戚势力之间大搞“平衡战术”,让他们在互相监督、牵制的同时,都能尽心竭力地效忠自己。推古天皇在位时期,苏我氏的势力虽然达到极盛期,但只要一提出过分的要求,依然会遭到女天皇的无情拒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苏我马子向朝廷提出申请,希望能将皇室领地葛城县(原是苏我氏领地)重新封给苏我氏家族。然而,推古天皇听完舅舅的要求后,却毫不客气地回答道:“虽然您是朕的舅舅,但将国家的土地让给私人,后世会评价朕是个愚蠢的女人,而您也会被讥谤为不忠,因此朕不能答应。”
正是因为推古天皇刚毅果决,政治手腕高明,所以在她称帝36年间,无论是皇族还是外戚,都不敢心存非分之念,由此使得日本政局稳定,为缔造盛世奠定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推古天皇稳定局面,圣德太子的各项改革很难顺利推行,而日本摆脱落后、保守面貌的时间也会大为滞后。正因如此,时至今日推古天皇依然得到日本国民的歌颂,可见其影响力之深。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三月,推古天皇病逝于小垦田宫,终年75岁。临终前,推古天皇打算由圣徳太子之子山背大兄即位(此前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均已病死),但由于权臣苏我虾夷(苏我马子之子)的作梗,最终未能如愿。推古天皇死后,苏我虾夷拥戴敏达天皇的嫡长孙田村皇子即位,是为舒明天皇。
资料来源:《日本书纪》、《古事记》、《日本史》、《日本通史》
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很野鸡实际上却很厉害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奇葩”的名人呢?
猛如虎
现在常说“一阵操作猛如虎”,但你知道吗?猛如虎这三个字是个名字,历史上真有人名字就叫猛如虎!
猛如虎是明末的蒙古人,崇祯年间投靠了大明朝。和他一起投奔大明的还有一位仁兄,名字也很有个性,叫做虎大威。
猛如虎是完完全全配得上猛如虎这个名字的,他打仗十分英勇。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崇祯5年开始,猛如虎多次带兵对抗各个起义军,均获得了大捷。崇祯11年冬季,清兵保卫了京城,猛如虎率军进京勤王,事后他被提拔为蓟镇中协总兵官。
明朝此时已是日薄西山,虽苦苦支撑,但最终倒在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手里。猛如虎也在南阳被起义军团团包围,最后战死在了乱军之中。
郝(hǎo)萌
郝萌,好萌,我不说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妹子的名字。不过,既然出现在本文里我想各位可能猜到有猫腻了!
对!没错!历史上的那个郝萌是个男人,而且还是个糙大汉!
郝萌东汉末年人,东汉末年群雄吕布账下的八健将之一。他曾跟随吕布南征北战,但最后吕布式微,郝萌在袁术的鼓动下试图造反,但最终因为部下曹性(就是射瞎夏侯惇眼睛的那位)的倒戈,郝萌被高顺斩杀。
秃发树机能
秃发树机能是三国末期晋初之人,他是秃发鲜卑族的首领。
曹魏时期,魏国镇西将军邓艾曾招降迁徙鲜卑人入雍州和凉州与汉人混居,其中又以秃发部落最为强大。但对于这些夷人,曹魏不但对它们征兵又要征税,弄得他们苦不堪言,哀声哉道。
到了晋初,恰逢大旱,晋帝司马炎不但没有想法子救灾安抚民心,反而派了大将胡烈镇压。在高压政策之下,鲜卑人的不满更是大大加深,于是乎在泰始六年,在秃发树机能的领导之下,发动了反叛,史称秦凉之变。秃发树机能多次挫败晋军,打的晋朝军队人仰马翻。但最终秃发树机能败给了晋将马隆,历时9年的秦凉之变就此告一段落。
秦凉之变让晋朝损失了多员将领,数万的兵马,影响到了西晋王朝的整体局势。
姬友
姬友是一个网络用语,本意指的是从“基友”一词衍生而来(基友,其实是英语里“Gay”的意译,就是男同性恋之意,但现在更多用于男性形容关系要好的男性朋友),姬友在网络中常用于女性之间关系很好的朋友的称呼。
但在中国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做姬友,他就是郑恒公,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位君王。他有个侄子叫做姬宫湦(shēng),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周幽王曾经任命郑恒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郑恒公的结局算是比较惨的那种,侄子周幽王在骊山遭到夷人犬戎杀害,郑恒公恰好此时也在场,于是犬戎也顺便杀了郑恒公。
赵葱,刘蒜
赵葱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将领,相比起这个个性满满的名字,赵葱作为一个将领表现平平并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事迹,他最终战败于秦名将王翦手中。
刘蒜的身家相比起赵葱来说好个不少,刘蒜是汉章帝刘炟玄孙,汉室宗亲,是一个诸侯王。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被权臣梁翼毒死,朝臣之中有人想立刘蒜为帝,但却遭到梁翼反对。最终梁翼的妹夫蠡吾侯刘志(即汉恒帝)登基,而刘蒜只能返回封地。
刘蒜,影视剧形象
最终刘蒜因受到)刘文和刘鲔谋反的牵连,被贬为尉氏侯,随后又遭到流放,刘蒜愤懑不已,最终自杀了。
跟女生聊天最重要的是什么
现在的小女生都喜欢听奉承话,不要太明显哦!幽默点。还要有钱并且帅??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日本,位于中国东面的一个岛国。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东瀛”或“扶桑”。因为古代时期,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缘故,中国又称日本为“倭国”。
日本为什么被称为“东瀛”呢?
相传,在中国的东面,大海之中,隐藏着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虚无缥缈,有神仙居住。春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曾经派人在大海中寻访仙人和神山,试图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后来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宇内。为了江山万代永固,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到东方的海上寻访仙山,为自己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没想到,徐福的船队一去不回。他们一路往东航行,一直到了一座岛上。原来徐福从未想过回来,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东方的岛上建立一个海外乐园。他所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在那个岛上繁衍生息,生儿育女。
据说徐福东渡,到达的仙山,就是今天的日本,徐福带去的人成了日本人的祖先。所谓的“瀛洲”仙山,就在中国的东面,所以又称为“东瀛”。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上,日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土著人居住。这些人,很可能是在原始的冰川时期,从中国东面或者蒙古地区穿过结冰的大海,乘坐独木舟漂洋过海到达的日本岛。
那么,“扶桑”又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别称的呢?
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所谓的“扶桑武士”活着“扶桑浪人”的说法。当时的日本其实处于分裂状态,因为内乱,部分武士乘船到达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成为海盗。
在中国明朝时期,东南沿海来自日本的浪人组成的海盗集团被称为“倭寇”。但是这一说法,在明朝才流行起来。明朝之前,零星来自日本岛的海盗,也有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情况,这些人称为“扶桑浪人”。
“扶桑”很可能不是指所有的日本地区,也许只是日本靠近中国某一地区的特指,后来发展成日本的另一个别称。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在中国东方两万多里的地方,这里的两万多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指距离十分遥远。扶桑国多有扶桑树,因此称为“扶桑”。所以,在这本书中,“扶桑”和日本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都在中国的东方,所以“扶桑国”,渐渐被后人理解成为“日本国”。
其实,称日本为“东瀛”或“扶桑”都是不准确的,只是根据在中国东方的地理位置而来的。真正对日本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倭国”。
为什么“倭国”才是日本的准确说法?
所谓“倭国”,可以说成是小矮人组成的国家。倭,猥琐矮小的意思,汉魏晋时期,专门用来指代日本人。“倭寇”,则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专门用来指日本劫掠中国沿海的浪人集团。
过去日本人身高非常矮小,在汉朝以前的原始土著日本人,身高普遍在1.5米以下。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岛上植物密布,原始时期的日本土著主要靠打猎和打渔维生,为了适应岛上的气候和环境,比较矮小的日本土著更容易存活下来。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由此可知,汉朝时期的日本,是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组成,并未统一。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汉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在1784年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飞鸟时代,到了公元646年,大化革新后,日本称为“大倭国”,逐渐走向统一。此时中国已经改换了好几个朝代,进入了唐朝。唐朝之前,日本称为“倭国”,其实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就是说日本人是小矮人,这让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不是很高兴,因此向天朝上国申请更换国名。
“倭国”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呢?
《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句丽叛上作乱,唐朝派遣军队平定叛乱。日本派出遣唐使,祝贺天朝上国平定叛乱,后来日本使者在中国待久了,慢慢知道了一些汉语的意思,知道“倭”其实带有侮辱的意思,于是讨厌被称为“倭国”,请求更改国名为“日本”。
日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首先照到日本岛,所以日本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
朝鲜《三国史记》记载:“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种种文字互相印证,说明“倭国”改名“日本”,大约发生在公元七世纪。现在我们知道了,日本并不是一直都叫“日本”,它的古称是“倭国”。当然,因为日本大部分人是大和族,所以日本也被称为“大和国”。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正式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因为“Japan”。侵华战争时期,我们称日本人为“小日本”或“日本鬼子”,其实应该沿用明朝时期的称呼“倭寇”更为准确。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日本的遣唐使小野妹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要说的是,小野妹子是个男的,并非女的。许多人看到小野妹子的名字,就想到女人的形象,因为名字中带有“妹子”的字样。不过他并非是遣唐使,而是遣隋史,他到访的是隋朝,见的人是隋炀帝。
小野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就从小野妹子的出身来讲一讲,这位知名中日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身地:现在滋贺县大津市
出生年月:不详
死亡年月:不详
在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时期活跃的官僚
大事件年表如下:
607年,作为使者出使隋朝;
608年,位居“大德”;
608年,第二次出使隋朝;
609年,归国;
小野妹子出生于滋贺县,小野氏的祖先与天皇家相连,也能够说是“皇亲国戚”,只是小野妹子出生的时候地位已经低落,沦为了地方的豪族,但是豪族毕竟是豪族,小野妹子还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摄政,小野妹子被圣德太子选为遣隋史。当时的遣隋史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外交官,另一个是留学生。作为外交官,需要打通与隋朝的关系,作为留学生,也需要学习中国的技术、文化和学问。当时中国战乱,日本与中国关系已经断交许久,倭国也时隔300年再次访问中国,而这次访问就是小野妹子作为代表。
隋炀帝震怒
其实许多人也都听说过这个事情,小野妹子带了日本天皇书信,但是惹得隋炀帝十分震怒。书信原文是:日出ずる処の天子、書を、日没する処の天子にいたす。(日出之处天子呈书信到日落处天子)隋炀帝看到此,则十分震怒,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胆敢有人称“天子”,实则是大逆不道。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都是采用“册封”来维持关系,隋炀帝无法容忍除自己以外的人再称天子。圣德太子故意用此书信,想让隋炀帝承认倭国为独立国家。不过虽然隋炀帝十分震怒,出于当时隋朝与高丽正在交战当中,还是没有处罚小野妹子,不仅如此,还派了裴世清一起和小野妹子一同返回日本。裴世清出访日本之事,在《隋书》列传第四十六东夷倭国之中可以看到,不仅如此,在韩国的《三国史记》以及日本的《日本书纪》中都有记载。
但是小野妹子回到日本以后,最开始并未受到表彰,因为弄丢了隋炀帝的书信,导致被判处流刑。不过这个事情多有说辞,现在也无从考究。小野妹子虽然被判刑,但是却很快就被恩赦,并且还出任“大德”之官位,这可是日本当时最高的官位了。608年,随着裴世清再次出访了隋朝,于609年回到日本。小野妹子极大的促进了当时中日文化的交流,从中国学到的文化,也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不过,在此之后小野妹子的踪迹就消失了,只是听说晚年皈依佛门。
小野妹子轶话
说道最多的就是“小野妹子”的名字了,其实很多日本人也经常将这个人认为“女性”,那是因为许多人按照现代的命名方式去思考。在古代,末尾加上“子”字是男性的名字,日本参考了中国古代儒学家的叫法,比如孔子等。到了日本平安时代,“子”才逐渐成为女性的象征。但是为何使用了“妹”这个字,至今也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
小野妹子在日本被认为是“花道始祖”,他晚年出家,到了圣德太子所建的“六角堂”中修行。当时日本并没有给佛像供花的习惯,但是小野妹子因为深受隋朝影响,就在六角堂给佛像供花,也因此打开了日本花道之路。
刚好看到小野妹子的家谱图,这里作为额外的知识,给大家介绍介绍。小野妹子的名字在现在来看,十分奇怪,不仅如此他的儿子们的名字也不常见。名为广人和毛人(?),反正他就起了这个名字。孙子还有单名“老”字的,也想不通当时为何这样取名,可能是日本当时的习惯吧。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
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人为何执着于“现金支付”?日本政府都着急了!》
《在日本生孩子的中国妈妈讲述:日本的好与坏!》
《中国排第几?世界上消费税最高的国家要交27%!》
哪些历史事件以假乱真了呢
“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可是会骗人的只是童话吗?历史告诉我们,要论编让人相信的故事,它一定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曾看到过一幅有趣的对联。上联:孔明空城戏司马,下联:是吗是吗真是吗?
即使没有熟读《三国演义》,大家对空城计应该也不陌生。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率领手下些许老弱士兵,在西城给司马懿上演了一出空城计。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诸葛亮用这出好计谋再次加深了他在我们心中的智者形象。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但这事本来并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空城计的故事是罗贯中根据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写下的“郭冲三事”改编的。所以,作为诸葛亮大智慧、大胆识的证明的空城计的故事,其实是假的。
但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创设了一个合适的背景,使得这个故事得以以假乱真。三十六计之一的空城计,正是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己方缺乏兵备却故意营造自己不设兵备的假象,给敌方造成错觉,从而吓退敌军。而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刚好就面临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正是背景构建的十分成功,诸葛亮使出空城计才看起来那么真实,才一次又一次被当做“真事”。
像罗贯中这样几乎以假乱真的,我们往往是用看戏的眼光去对待。但像“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的以假乱真,则更像是一种美丽的省略。
可能不少人很小就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条长河蜿蜒而来,未曾断绝。
但,真的是五千年吗?证据呢?当国际上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国的学者情绪激烈而又一时语塞。我们的历史,到底有多长?1996年,在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先生的呼吁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万众瞩目中开工。
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多个领域的一百七十余位专家、学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基本确认了我国历史的起点。公元前2070年左右,这是我们至今能追溯的最久远的夏朝的开端。到今天,我们的民族至少走过了4089年。我们把这段长到超越人们的感知的时间概括为五千年。虽然这个顺口的“五千年”不够准确,但它寄托着我们对过去的骄傲,对祖先的怀念。“五千年”或许有假,但我们的情感始终真实,因而它可以以假乱真。
一个民族的情感总是会通过民族的行为表达出来。我们称我们有“上下五千年”是这样,圣德太子假装没收到隋炀帝的国书也是这样。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日本的“遣唐使”,但在此之前,日本就已经派出过“遣隋使”。当时日本在位的天皇是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但是实权更多的掌握在圣德太子手中。圣德太子是个非常有民族气节的外交人才。他即使是面对比日本强大无数倍的隋朝,也希望获得平等的外交。
在呈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圣德太子在开头这样写道:“日出处天子至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这种完全对等的用词,对处在中华文化圈中心的中国而言,是大不敬的。看到这封来自东方小国的无礼国书,隋炀帝会有多生气,我们可想而知。
隋炀帝派遣裴世清前去日本访问,给日本另写了一封国书。但隋炀帝的怒火并未就此平息,他就日本的国书写了一封回信,交给圣德太子的使者小野妹子。
但有趣的事,最终到达日本的,只有裴世清携带的那封国书,国书上写的是“皇帝问倭皇”。而小野妹子宣称,自己携带的回信在途中丢失。能成为太子的心腹,小野妹子会如此马虎吗?自然不会。想必愤怒的隋炀帝在回信中斥责,甚至贬低了圣德太子和日本。这样的书信如果公之于众,一定会损害日本的颜面。所以,这封回信,最好是按照圣德太子希望的那样,“不小心遗失”。
中日的这次国书往来,在双方的历史中都有记载。但唯独这封回信,“不知所踪”。但我们很少有人去关注到这件事,这事也就莫名其妙的以假乱真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云烟终不会散尽。历史就是这样,我们总想着去看清它,却又总是因为各式原因而无法看清。直白有直白的味道,但朦胧也有朦胧的美。历史上的以假乱真,一些人看来也是一种真实。
日本这个国名是怎么来的
原本日本被称作“倭”,他们也听着挺开心,可随着日本人逐渐学会了汉字,知道了“倭”的意思,就要求将自己的名字给改了,于是,“日本”这个名字诞生了。
在中原的古籍之中,日本古代的称呼非常繁多,像是比较出名的有东瀛、扶桑、瀛洲,而最多的就是倭国,“倭”也是“日本”之名出现之前,中原对其最多的称呼。
“日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当中: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日本”这个名字是武则天给改的,但实际上,武则天只是做出了最终的裁定,允许日本人将自己的名字给改了。
《新唐书·东夷传》当中有这么一段: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也就是说唐朝踏平高句丽之后,日本派遣使者来祝贺,那时候的唐朝极其强大,日本不断派遣唐使来中原学习,而对于汉字等文化的了解,也愈发深入。
在此之前,中原将他们称作是倭,日本人不觉得有什么,可后来发生了变化。
因为“倭”有矮小的意思,日本人觉得这不是个好名字,虽然古代的日本人的确很矮小,却也忌讳被人这么说,因此日本人要求中原不要再叫他们倭。
日本人觉得,自己的国家靠近太阳升起的东方,因此请求改名为日本。
数十年前,日本的君王曾写信给隋炀帝,自称是日出之处的天子,而将隋炀帝称作是日落之处的天子,这件事让隋炀帝大为不快,只是隋炀帝觉得日本人尚未开化,没有计较。
话说回来,古时候咱们将日本称作“倭”这件事,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倭”在《山海经》与许多先秦时代、秦汉时期的典籍之中都有记载,但是倭国的具体方位总是变来变去,不同典籍当中所描述的地域,都不太一样,并不一定是日本这个地方。
但整体来说,“日本”这个名字就是学习汉字文化愈发深入的日本人,觉得自己从前的名字不好听了,所以让当时主宰东方世界的唐朝,改自己的名字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国。
中国古代有哪些因姓名被取笑的故事
这个肯定有,有的以谐音取义,有的以曲解本意为乐。世俗社会习以为常的行为,不足为奇。以此类推,在我国的古代自然也难免俗套,拿他人名字取笑为乐的和我们现在是一个样子,也算是上行下效的一种陋习吧。
《清碑类钞》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名叫林凤梧的人,有一天去拜会纪文达,纪文达问其名字有什么含义,这位林生有点得意的说:“我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有凤凰落于梧桐树之上,故名凤梧”。纪文达听后,叹息一声说:“太夫人之梦兆,实为上佳吉兆。假若梦见一只鸡,飞旋于芭蕉之侧,那你的名字就不堪入耳了”。
另有白居易在未出名之前,曾经游历京城遍访名家。有人在得知其名为白居易时,就取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就是说京城的米价那么贵,你在这里居住不太容易。取笑之意十分明显。
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平素喜欢拆字游戏。叛将侯景在南方篡位称帝。高洋大笑说:“此人也就做100天皇帝罢了”,众臣不解其意。高阳说:侯景的“侯”字拆开是“人天子”不假,但是还要看他的字,两个字拆开就是“小人百日天子”。果不其然,侯景从篡位到出逃,只有100天的时间。
隋朝时,小野妹子送去国书,隋炀帝为何为此大怒
公元607年,日本使团在小野妹子的带领下,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洛阳。
这批日本使团当时为了拜访隋王朝,对外的口号是学习佛法,为了掩盖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还给隋炀帝起了一个尊号。
---海西菩萨天子。
马屁吹得好,日子就过得好。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 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小野妹子此时来到洛阳,当时不仅是为了学习佛法,这都是外交噱头,此番来到洛阳他们有重要的政治目的。
「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
当然,使者并非是个妹子,而是一个男性使者的姓名。
其实,我们看日本当年所谓的时代称号就能窥得一二,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文化涵养,且从来没有任何首创的国家制度。
那时候,日本已经经历了日本历史中的三大时代。
---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
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的日本,尚未结束时代乱世,全国各地仍旧有大量的割据势力,倭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格局势力,就连曾经新罗、百济也得低头认倭国为大哥,还得定期上贡。
可从三大时代走来,形成完善合理且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其实就像奥数题,一个正常人可以解开同龄人中都会的类型题,但是想要超越年龄智商去解答高阶题目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的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能够解开曾经不会的难题,但是有的人一辈子也解不开。
这就像是老驴拉磨,你就是皮鞭抽一天,他也跑不动。
日本究其2000年的历史,对于国家体制的建设难题,几乎无解。
第一次体制建设,日本照抄了隋唐。
第二次体制建设,日本照抄了欧洲、北美。
第三次体制建设,日本在美国的强力帮助下完成。
小国和大国的首次交往,就像是屌丝和大佬的首次见面,你会紧张,也害怕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隋王朝这种超级大佬来说,一个只是出现在汉朝历史上有朝贡记录的蕞尔小国,第一次见面就直接说我想要和您老人家学习赚钱方法,这自然是不可能滴。
倭国这种贫穷且落后的国家,想要搭上隋王朝这种东亚绝对强国这辆豪车,必须学会弯腰,也得注意讲究策略。
所以,倭国使者小野妹子在来到洛阳之后,第一步就是拍马屁。
使团听说隋炀帝对于他们的那番“菩萨天子”论调十分高兴,马上趁热打铁,准备急速奔跑,一把搂紧隋炀帝的大腿。
可谁知,他们在进献国书的时候,首句写了这样的敬语:
「日出处天子 致书 日没处天子 无恙」
好家伙,莽汉进城不仅紧张,就连基本的外交话术也不会。
隋炀帝看了书信封面上的几个字之后就感觉不痛快,干脆将信交给了朝臣,让他们代为审看。
隋炀帝还扔下了一句话:
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卿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书信中的内容要是还这么无礼,就不要告诉我了,你们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小杨其实在31岁那年就听到过关于倭国的相关信息。
公元600年,隋文帝废掉天子杨勇,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这一年,倭王派遣使者团来到隋朝,隋文帝并没有见这波使团,而是让朝臣负责接待,同时深入了解了关于东部邻居的一切风俗。
那时候,倭国是双政体制,倭王白天在太阳初升后盘腿坐着开始处理国政,在太阳落下的时候将国政交给自己的弟弟处理。
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让隋文帝诧异,倭国百姓的鞋子是用木片做的,然后刷漆,最后用绳子拴在脚上。因为穿着难受,当地百姓很多人都不穿鞋子。
百姓们也不会做什么衣服,直接扯一块横布裹在衣服上,连基本的手工缝制都没能学会。
倭国使团的第一次和隋朝交往,他们学会了服饰,也开始学着改变服饰。
所以,当登上帝位的小杨看到书信封面的不适致词之后,马上反感,懒得和这种落后国家的外交使团打招呼,只是安排朝臣负责接待相关事宜。
当然,小野妹子把倭王交代的事情办砸了,自然怪不得他。但是他没有将这件事情的真相告诉倭王,只是说隋帝王已经回应的国书,但是被我丢了。
第二年,当我国举国失望的时候,竟然收到了关于隋朝的好消息。
隋炀帝派遣朝臣文林郎裴清出使倭国。
这个消息瞬间燃爆倭国。
其实,看裴清的地位,隋炀帝仍旧不怎么重视这个国家,只不过算得上是大国外交上的基本回礼罢了。
文林郎属于散官,连正式的朝廷职官都算不上。
这种级别的官员没有固定的职务,基本属于工地上哪里有用往哪搬的砖头。但裴清偏偏在倭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
我国派遣了一百多个朝臣在海岸迎接,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又派遣了两百多个骑兵护送,一路吹锣打鼓的欢迎裴清的到来。
在裴清见到倭王之后,倭王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
倭王的意思很简单,我这个人没见过啥世面,也不懂啥礼节,今天专门清扫了街道,装扮了使馆,欢迎您老人家指导。
裴清也没有谦虚,同样回答。
“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
可路都铺好了,隋朝却灭亡了。
随着唐朝的建立,四方来朝,唐朝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四方国度,倭国同样再次派遣使团来访,大量的留学生充斥长安、洛阳。
他们的来访,为倭国带去了先进的治国理念。
公元645年,日本皇族子弟发动政变,诛杀权臣苏我入鹿,正式开始了国家走向集权时代的历史大幕。
国家脆弱的皇权机制在那一刻被重塑。
从小野妹子进入隋王朝的那一刻起,在古代历史上,日本国家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变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