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和近代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英国的内阁是怎样运转的_内阁_英国_议会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英国内阁 内阁 英国 议会

本文目录

  • 明朝内阁和近代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
  • 英国的内阁是怎样运转的

明朝内阁和近代英国内阁有什么区别

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在初始阶段有相似性,在发展中渐渐演化有了区别,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内阁逐步走上现代内阁之路。谈内阁制的区别主要不是看组成人员、处理事务,关键是看对谁负责。

首先谈下明代的内阁

明朝开国后,采用了元朝的制度,设置中书省,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统领六部九卿和各行省,所有的政务都是先上报丞相,丞相再决定上报皇帝与否。这个制度下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但得对皇帝负责。

这么牛逼的部门,不适合存在于老朱家的世界中。结构性的冲突结果就是朱元璋从限制到废除中书省。

(明朝内阁本质上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废除中书省的后果就是皇帝需要亲自处理全国的政务。这样庞大的工作量,没有一个团队是不行的。朱元璋起初选了四个老人,一年就证明不行。在洪武十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仿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

内阁的雏形具备。在太子朱标死后(一直负责处理政务,朱元璋对臣下不信任,对儿子是少见的信任),复相之声再起。为此,告诫所有人谁再谈立相即处死其全家,并昭示相关讲话让全天下人知晓。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终其一朝,内阁人员没有大的变动。朱棣率大军常年驻屯北京,太子以监国身份在南京处理国家政务,形成了“皇帝主军,太子主政”的格局。其中阁臣杨荣、金幼孜、胡广常年随从朱棣,“扈从行营,赞襄军务”获得恩宠独多,始终受重用,只是胡广在永乐十六年病逝;杨士奇、黄淮、解缙多随太子处理政务,黄淮和杨士奇辅佐皇太子监国。君王与太子的矛盾如君相矛盾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矛盾,因此三人命运多舛。也正是这一结构,无论政局向哪发展,总有阁臣会成为股肱之臣,内阁成了一个基本的制度。

内阁制度形成之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票拟权、参与召对(参机务),到了张居正时期一度权力极大。但要注意内阁没有下属部门,没有直接下发公文的权力,内阁所有的意见都需要通过皇帝,内阁处理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安排的。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再来谈下英国的内阁

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在这之后的25年,是英国现代制度的初创时期。王权衰落与议会地位的上升,以及王位继承问题也通过立法形式解决。

英国的内阁最先是从枢密院(privy council)派生出来的。枢密院是多铎王朝时期的中央政府结构,主要由地位显赫的政府大臣、王室成员、国王私人顾问等组成。1617年,在枢密院下有一个外交委员会,但这个委员会完全对国王负责,辅佐国王处理对外事务,随着发展,他的权力逐步扩张,演化成后来的内阁会议。这个有点像处理军务的军机处最后成了大清的责任内阁。

到这时候,内阁会议是对国王负责,权力和同时期明朝内阁差不多。

(英国内阁也是慢慢演化出来的)

在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不再是国王的御用工具,逐渐发展成为国王和议会共同行使权力的核心机构。在威廉三世后期,因为国王常年应对欧陆战争,内阁会议逐渐由此前的私密机构演变成为公开机构;在安妮国王时期,辉格党逐渐实现了对内阁的控制,内阁与议会实现一致,政府运转效率提高。之后内阁政治逐步发展,到了18世纪末,内阁完全对议会负责。

总结

在初始阶段: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很像,都是秘书部门,对国王(皇帝)负责;

随着时间发展,部门逐步有了更多权力,英国内阁成了实体中央政府;明朝内阁也获得了较大权力,但秘书部门属性没有改变;清代的军机处也没跳出这个维度。

光荣革命后,王权得到限制,内阁逐步向议会负责,现代内阁制度形成。

可以发现:制度演化是很美的,中间很多细节可以写好多东西了。

参考文献:

《英国通史》第四卷转型时期18世纪英国:第一章。

《明实录》

《明代内阁制度史》

英国的内阁是怎样运转的

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能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

现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种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国王也是英联邦的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英国首相的产生,首先进行下议院选举,包括工党、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三个主要政党在内的英国各政党将会在整个英国各选区逐一争夺每一个议席,议会选举结束后,国王(或女王)召见多数党领袖,邀请他出任首相并着手组阁。

2017年6月9日,英国大选开票,执政党保守党未能在下议院取得过半议席,无法获得组建政府。随后特蕾莎·梅宣布将于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谈判组建联合政府。

因为脱欧协议经英国议会几次表决不获通过,英国现任首相特蕾莎·梅被议员要求辞职。因为这届政府任期还不到期,特蕾莎·梅后英国首相仍然由执政党保守党人士出任。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首热门人选为前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