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朱棣为什么想要设立内阁制度_大学士_内阁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内阁 大学士 内阁 明朝

本文目录

  •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 朱棣为什么想要设立内阁制度
  •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是民主的雏形它与现在西方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 英国“绥靖政策”的抛弃者,巨人思维的丘吉尔,如何走向内阁
  • 明朝内阁和翰林院都有什么级别的人物,谁的权力大
  • 文华殿大学士和内阁大学士哪个权利大
  • 清朝内阁大学士的排位是怎么排序的
  • 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职权有多大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内阁有什么不同
  • 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在行政上有什么不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非常先进吗为什么

明朝内阁制度是否先进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定。

从加强皇权的角度来说,明朝的内阁的确是一个非常合理、非常先进的政治制度。

之前明朝延续元朝的政治制度继续采用中书省加宰相的中枢朝廷的配置,但是没多久便爆发了胡惟庸案,朱元璋借口宰相制度有危害国家社稷的危险,借机废除宰相,从此君权和相权牢牢结合,达到了君主专制的顶峰。

后来又因为治政理政压力过大,皇帝又设立了几个“秘书机构”,诸如文渊阁、华盖殿等。直到建文四年,建文帝一纸召令系数罢免大学士,召解缙、胡广等入午门当值,最终成立了助手机构“内阁”。

内阁并没有实际权力,但是却帮助皇帝控制了大量的权力,直接加强了皇权。

从国家政治合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内阁制并不是一个先进的制度。

内阁制度建立在相权被破坏的基础上,意味着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相权的绝对失败,同时代表着国家真正走向了君主独裁。

失去了相权的制约,国家政治是否清明 、社会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勤政善政。

看明朝数百年的历史,大部分的皇帝不作为,民生凋敝,特务机构高压统治,非常不利于国家的正常发展。主要的原因便在于相权的缺失,皇权的扩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阁制又算不得是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

你对内阁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交流!

朱棣为什么想要设立内阁制度

朱棣为什么设立内阁制度

1.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洪武十三年以前还是延续了丞相制度,可是后来因为胡惟庸专权,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2.帮助自己处理公文和加强皇权。

朱元璋时期,废除丞相制度让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皇帝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太多,力不从心。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明成祖朱棣,而他也想加强皇权,以便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设立了没有决策权的内阁制度。

内阁的发展

朱元璋设立四辅官。四辅官制度就是从民间召集一些老儒,每月按旬当值,来辅助自己的行政。因为这些老儒没有势力,并且朱元璋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权力,他们只负责处理公文。但是朱元璋很快发现,这些老儒没有执政经验,对于处理公文的处理意见没有实操性。所以这种制度很快就被废除了。

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是从翰林院的儒生中选出来的。是给皇帝做顾问,提供意见。这种制度是内阁制度的前身。

洪武三十五年,朱棣即位后马上宣布任命解缙、杨士奇、胡广、杨荣、黄淮、胡俨、金幼孜七人入内阁,正式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1.为皇帝起草诏议 2.与皇帝商议机务。

明仁宗时期,“三杨辅政”,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随着皇帝的深居简出,票拟制度出现,票拟制度就是在奏章上贴一个条子,条子上写着内阁对奏章的意见。票拟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内阁制度的完善。后来司礼监制度的出现,使宦官的权力提升,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内阁制度的大学士没有实际的决策权,所以不同于丞相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是民主的雏形它与现在西方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某种意义上,好像是,有那么些特征表现在,但又不尽然,似是而非,搞的挺让人疑惑的。

一方面,明朝内阁制,西方内阁制,都叫内阁制,起码翻译如此,未曾改动区别过。而西方内阁制,又号称“民主制度”的一种,长期霸占着西方媒体的头版头条,不可一世,自比天高。那么,明朝内阁制,当然可以说,如何不是民主的呢?

另一方面,明朝内阁制不在了,西方内阁制却在,还发展的有声有色,这就是两者本质的区别。此外,国家元首之定位不同,明朝是皇帝真的说了算,也不实行选举,没有多数党领袖一说,更别提自行组阁,以及提名各部首长了。相反,西方内阁制,就大不相同,长期设有“虚位元首”机构,以代表国家和人民,乃主权与领土的象征,意义非凡。

当然了,明朝是啥时候,过去几百年了。西方呢?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肯定区别不是一般的大。何况乎,历史背景不同,明朝发展的早,但后继乏力,被西方超越了。

总之,明朝内阁制,好像是“民主的雏形”,因为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故不可忽视。

英国“绥靖政策”的抛弃者,巨人思维的丘吉尔,如何走向内阁

1940年5月8日,下议院展开对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不信任案的辩论投票,最终结果是赞成票280票,反对票200,张伯伦留任。通常会有240票的优势,保守党内部对张伯伦的不满跃然纸上。

当时丘吉尔为张伯伦内阁的海军大臣。

然而,仅仅两天后,5月10起,星期五,德国发动闪电战,同时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展开进攻。

张伯伦随即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启动了由英国师团增援的法国军队应对入侵的紧急预案。英法联军进入荷兰和比利时,极力阻击德军。

张伯伦试图邀请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进入内阁,意图组建三党战时联合政府。然而艾德礼在工党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得到的答案是否,艾德礼给张伯伦的答案是工党愿意参加联合政府,但前提是张伯伦必须辞职,选举出一位新首相。

当天张伯伦向英国国王辞职,并建议由保守党人丘吉尔组阁。

当天晚上六点,丘吉尔被依例招到白金汉宫,任命为新一届首相,并命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艾德礼并邀请工党加入内阁,获得支持。

周末,丘吉尔组成了其内阁,战时内阁包括了克莱门特·艾德礼及其副手阿瑟·格林伍德。工会领袖厄尼·比文为劳工部长。

一个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成立了。

明朝内阁和翰林院都有什么级别的人物,谁的权力大

明朝内阁:大学士(正一品),皇帝的智囊,皇帝的旨意,朝廷的政策一般都从这些人的手中发出。

洪武帝鉴于元朝末年末年中书乱政,洪武朝胡惟庸欺下瞒上,废除相位,永不复位,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但是国事繁忙,又设春夏秋冬四官帮忙处理政务,再设大学士辅佐。

永乐朝正式设内阁,给予票拟权,内阁大臣对奏章进行批阅提出意见和建议,再交由内监由皇帝批红,如皇帝准许,则再行下达。其性质相当于一个咨询机构,非法定的一级行政权力机构。

初设时为正五品,之后加官至正一品。

初设为正五品,包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其所写“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万历前期张居正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朱批”的蓝本,在这种情形下,内阁权力迅速增大就成为可能。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内阁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

于是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就使他们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

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便有了宰相化的发展倾向,个别内阁辅臣的权力也像以前的丞相那么大了,于是相继出现了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的“权相”。

翰林院:明朝高级官员的培养与输出之地。

分别包括: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五品),侍读、侍讲(正六品),修撰(史官,从六品),编修(史官,正七品),检讨(史官,从七品),待诏(从九品)。

翰林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样,翰林院编修的职务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官衔则有大有小,最大的可当到主任一级,小的依次相当于司局级、处级或科级。

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

他们的指责都属于编写文书一类,故翰林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样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明朝内阁权利大,翰林院成为明代官员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非翰林不入内阁”。

文华殿大学士和内阁大学士哪个权利大

文华殿大学士就是内阁大学士其中一个呀,两者是从属关系,怎么比较呢?

内阁大学士制度是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后创立的制度,内阁大学士主要是充当皇帝的秘书和顾问,并以殿阁为名。清朝沿袭明制,保留了大学士一职,将级别提升为正一品,又以体仁阁代替了中和殿,殿阁命名,总称为“三殿三阁大学士”。

清朝还有协办大学士一职,相当于大学士的副职。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为从一品。

一般来说,大学士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顺序则反过来。

雍正之后,因为有了军机处的存在,事实上大学士作为皇帝处理政务顾问的工作已经被军机大臣取代。大学士仅作为一种荣誉头衔,,授予军机大臣和朝堂内外特别有声望的官员。

乾隆十年以后,规定“三殿三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只有翰林出身才能成为大学士。对内阁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通常都称为“中堂”。

保和殿,初建于明朝永乐时期,后来经过几次焚毁和重建,顺治年间才始名保和殿,里面挂“皇建有极”牌匾,是乾隆御笔,有强调皇权之意。乾隆十三年后,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大学士之首。

文华殿,始建于明朝永乐时期,明末被毁,至康熙朝重建。文华殿大学士明朝时是辅导太子的官职,清朝则变成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臣。因为清朝被授保和殿大学士只有傅恒、张廷玉寥寥几人,所以常常以文华殿大学士为诸殿阁大学士之首。

武英殿,位置与文华殿相对,是明朝初期皇帝居住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体仁阁,初建于明朝永乐时期,最早叫做文楼,嘉靖时期改名为文昭阁,清初又改为体仁阁。乾隆十三年,清廷裁撤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制度。

东阁,位于紫禁城左顺门南庑房。

清朝内阁大学士的排位是怎么排序的

内阁在清朝由于政治斗争时废时立,到了乾隆时期才基本定型,因此本回答以定型之后的排序进行作答。

首先,清朝大学士以殿、阁的形式进行命名,期中殿的排序高于阁。

内阁大学士的排位顺序:

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

到光绪年间的时候其排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保和殿过于尊荣,因此不常与人。

由此文华殿成看实际内阁第一大学士

但此时由于李鸿章又出任文华殿大学士

为了打压,清政府又将武英殿排文化殿之前。

清朝为何设大学士、军机大臣,其职权有多大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明清两代不设宰相,明朝成祖以后设内阁,入阁即拜相,凡入阁者一般都冠以某某殿(阁)大学士职衔,以示区别。清朝在官僚体上承明制,但在雍正继位以后,设立军机处。入军机即为拜相,军机大臣的职务属于满清核心官员。所谓拜相只是俗称,在清朝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上宰相。大学士也不一定入军机。更不是宰相。

清朝大学士,实际上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比大学士低一级的协办大学士,从品级上讲,大学士为正一品。大学士不一定入军机,在雍正朝之前,担任大学士的首先就得是位高权重大臣。在满清一朝大学士为定个额六人。满汉各三人,除非皇帝罢免,大学士任职终身的,直到该人致仕退休。翁同龢虽然是状元出身,但一辈子都没等到大学士这个职衔。在满清大学士被称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在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在满清时期,大学士必须兼任六部尚书,大学士是有高低之分的,从高到底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保和殿大学士就一个,就是乾隆一朝的傅恒,此后再无人担任。所以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就是首席大学士 了,和珅就曾经是文华殿大学士。比如李鸿章从光绪元年当文华殿大学士,一直当到光绪二十七年。有清一代第一人。因为名额限制,曾国藩那么大的名声也是一个武英殿大学士。也没有做上首席的文华殿大学士。这里要指出的是,在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大学士的权力就大幅度降低,更加是个荣誉性职称。

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朝设立,从此以后就是满清最高权力中枢权力机关,但就实际权力也就是皇帝的秘书,在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而单独的大学士从此退出国家中枢机构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最高职务就是领班军机大臣,和珅就担任过此职而曾国藩,李鸿章一辈子也没有入值军机处。在乾隆朝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宗室亲王不得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从慈禧上台以后,宗室奕䜣出任领班军机以后,宗室任领班军机成为惯例。

就实际权力而言,军机处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宰相。比如和珅,和珅是首席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只是首席大学士,却不是首席军机大臣,阿桂是首席军机大臣,但阿桂的武英殿大学士头衔又比和珅的比文华殿低一级。这实际上就是乾隆制衡的手段,直到阿桂去世,和珅才得以出任首席军机同时兼首席大学士,而时间不过两年

大学士也好,军机大臣也罢,这些职务都不是在宰相,比之唐宋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就是皇帝的高级幕僚和助手。实际权力并不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内阁有什么不同

本质区别就是明朝内阁是真正的掌握部分权力的,而清朝内阁在大部分时间只是做个样子,用来给高官授予“荣誉职称”的。清朝类似明朝内阁的职责先后归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军机处。

(朱元璋废相,朱棣设立内阁制度)

先说说明朝内阁。内阁制度始于明朝。胡惟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其实等于皇帝自行兼任宰相。此后,朱元璋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这些大学士官阶仅为正五品,但这时候还不能称之为内阁,他们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或者是教导太子读书等工作。

到了明成祖朱棣夺位后,感到皇帝一人处理政务分身乏术,于是选派亲信文官进入文渊阁,参与处理政务,也就是内阁制度的由来,但是内阁成员仅仅有议政权,没有决策权,只能说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此后,内阁成员地位逐步提升,会授予殿阁大学士官职,并且身兼六部尚书、侍郎等高官,之后更是排班在六部尚书之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万历早年,张居正大权独揽,如同宰相)

明朝的行政制度也规定下来,各地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交司礼监呈送皇帝过目,再下发内阁,内阁草拟意见(称为票拟制度),再经司礼监上报皇帝批准,再下发执行。对于皇帝不同意的,则交内阁修改意见,直到同意为止。后期,由于皇帝多将批红的权力委交司礼监太监,故而形成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的格局,皇权更为稳固。而如果出现司礼监与内阁关系好的情况,泽内阁票拟可畅通无阻。如嘉靖年间的严嵩、万历年间张居正就是如此,他们的权力如同过去的宰相。

(清早期内三院有内阁雏形,但大学士中只有范文程等少数人能进入权力核心)

说完了明朝就来说说清朝,清朝的内阁制度早期一直在变化。最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没有内阁,国家决策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各王、贝勒共同商议军政事务,统一决策。皇太极天聪年间设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办理文书事务,将军政分开,有了内阁雏形。但是内三院大学士除了少数得宠者(如范文程)能向皇帝提出意见获得采纳之外,其余还是累死朱棣早期的内阁那样只是秘书机构。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为了更好地集权,沿用明朝各项政府部门,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内三院也就起到了内阁的作用,但依然没有票拟权,还是秘书班子。其间,原明朝降臣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曾建议授予内三院票拟权,短暂执行,后又废止。顺治年间一度废内三院射内阁,但是内阁大学士官阶仅为正五品,权力依然要远小于宗室亲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乾隆定保和殿大学士为内阁之首,此后仅授予傅恒一人)

康熙年间经过废内阁恢复内三院,又废内三院恢复内阁的反复。最终在康熙亲政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大学士兼殿阁衔(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雍正年间确定四殿二阁大学士品级正一品,另设从二品内阁学士。乾隆年间废中和殿大学士,设体仁阁大学士(位居最末位)。此后,保和殿大学士位居群臣之首(但乾隆年间改制后仅授予傅恒一人),后依次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三殿三阁(保和殿傅恒后不设,东阁体仁阁往往其中一个空缺,长期二殿二阁状态),大学士下另有协办大学士两人,从一品。遇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出缺,则后一位依次递补,协办大学士从六部尚书中选拔。往往获得大学士官职,会被称作宰相。

(康熙年间内阁、议政处、南书房分权,内阁形同虚设)

但是内阁大学士在清朝基本处于一个仅仅用来定级别的状态,职权却很有限。康熙年间,又设立南书房,选拔优秀翰林入职,负责召见大臣,起草诏书。虽然内阁有了票拟权。但是内阁拟完之后,则是皇帝与议政处(原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议,再经过南书房起草诏书,下发旨意。内阁的票拟经过后两关,可谓可有可无了。而且,内阁中重要的满大臣在议政处任议政大臣,部分汉大臣则在南书房。所以,内阁更显无足轻重。

(雍正设军机处后更加大权独揽)

至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更是大权独揽。只有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才是真正的权力核心。内阁的票拟变得只是走走形式,一切政令悉出军机处。内阁大学士只有身兼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如清末李鸿章虽贵为内阁之首的文华殿大学士,却从未入军机处,只是在各地任总督,甲午兵败后更是一度赋闲。足见内阁已经绝非明朝那样的权力中心了。

(皇族内阁)

清末,在内外施压下,被迫进行改革,学习西方近代制度,仿效西方部门设置,废除原本军机处和六部,但设立了一个由皇族成员组成的内阁,更为人所不满,不到一年,随着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

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在行政上有什么不同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内阁显然是不同的。

同字不同意,字同意不同。

明朝的内阁,类似于一个参谋会议机构,皇帝是要过问的,没有皇帝的拍板不能通过。

而英国的内阁则是首相全权处理一切事务,包括战争、政治和外交。

打个比方说,世界上有很多的国家设有总理一职,中国、俄罗斯〔包括前苏联〕越南、甚至德国和以色列等。

人们都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巴拉克和沙龙等,但其实它也是有总统的,只不过总理处理的事务要更多一些,所以人们就把总统都忽视了。

从苏联时期一直到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它也有总理一职,但是俄罗斯的总理在处理事务上显然是和德国以色列等国是不同的,主要还是总统说了算。

因此,明朝的内阁和英国的内阁大致和这相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