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与新中国只隔了38年,却感觉相隔甚远?清朝为什么又叫满清_清朝_明朝_满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清朝 清朝 明朝 满族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清朝与新中国只隔了38年,却感觉相隔甚远
  • 清朝为什么又叫满清
  • 清朝有多少年的历史
  • 清朝到底是满族朝代还是蒙古族朝代
  •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用明朝末期的疆土和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土作比较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清朝,或者说以什么角度去评价清朝更加合理
  • 为什么有些人说大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差劲的一个朝代那个时候的大清为何那么弱
  • 清朝算是一个朝代还是帝国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是个帝国
  • 为什么溥仪在清朝当时没被杀死
  •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为什么清朝与新中国只隔了38年,却感觉相隔甚远

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这是清朝的开始,距离1949年有313年,就算从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北京定鼎天下也有305年呢,感觉当然远,1911年,清朝灭亡到1949年是只有相隔38年,这种感觉和唐宋之间只隔了53年而觉得唐宋相差很远是一样的,907年梁王朱温篡权,唐朝灭亡,960年赵匡胤篡位后周,建立宋朝是只有53年,618年建立唐朝到960年建立宋朝有342年哪!能不觉得相隔很远吗?不要忘了唐朝和清朝的存在期都是将近三百年的!当然,五代十国的53年和旧中国的38年不可同日而语,五代十国和清亡后的38年有相似之处,都是乱世,相比还是旧中国38年的变化更深刻:旧中国的38年中国社会经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北洋军阀15年统治,北伐战争,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天翻地覆”的时代嬗变,荡涤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改朝换代有这38年深刻,中国处在与旧社会旧制度作彻底决裂,这种变化当然令人恍若隔世,虽仅有38年而觉得很远的原因。

清朝为什么又叫满清

清朝之所以被后世叫做满清,是因为它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朝代,而最早的时候,叫做金,历史上称后金,后来在皇太极手上,改国号为清,在顺治时期基本上统一!

一.努尔哈赤建立金,雄居东北

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女真各部。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起兵抗击明朝。

二.皇太极改金为清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

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

三.顺治时期基本上统一

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国的君主。

由此清从一个雄居东北的小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成为一个朝代,后世因为清朝统治者都是满族人,便称之为满清!

清朝有多少年的历史

清朝的历史是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计算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十四个省宣布脱离清朝,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在南京就职!从1644年到1911年,满清对中国的统治共267年!

以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于某些人恶意篡改历史,表示嗤之以鼻!南明的历史已经划归给清朝了,也就是说认可了清朝是中央,南明是割据,有些同胞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再不满意那就是得寸进尺了!

清朝到底是满族朝代还是蒙古族朝代

题主的问题让人抓狂啊,清朝到底是满族的后代还是蒙古族的后代呢。

要回答这个高难度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把清朝12个皇帝的血统捋一捋吧,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00%满族血统),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其母亲喜塔喇·厄墨气、祖母翼皇后(姓名不可考)都是满族人,在上的就不捋了吧,那么努尔哈赤算是百分之百的满族人。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00%满族血统),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其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之女。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2满族血统,1/2蒙古族血统),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其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3/4满族血统,1/4蒙古族血统),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其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图赖之女,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满族吧。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7/8满族血统,1/8蒙古族血统),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其生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包衣护军参领、加封一等公威武之女,满洲正黄旗人。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5/16满族血统,1/16蒙古族血统),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满族人。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5/32满族血统,1/32蒙古族血统,1/2汉族血统),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其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有汉人血统皇后。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47/64满族血统,1/64蒙古族血统,1/4汉族血统),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敬额之女,满洲正白旗人。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11/128满族血统,1/128蒙古族血统,1/8汉族血统),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239/256满族血统,1/256蒙古族血统,1/16汉族血统),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族。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239/256满族血统,1/256蒙古族血统,1/16汉族血统),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111/128满族血统,1/128蒙古族血统,1/8汉族血统);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满族。

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495/512满族血统,1/512蒙古族血统,1/32汉族血统),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239/256满族血统,1/256蒙古族血统,1/16汉族血统);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荣禄之女。

好了,清朝12皇帝都捋了一遍,总体来说,清朝皇帝占满族血统比例要高于蒙古族、汉族的血统。

回答的比较片面,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用明朝末期的疆土和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土作比较

总有人在提什么“满清开疆扩土千万”“满清为中国带来了西藏,东北,台湾,新疆,蒙古等嫁妆”脸皮更厚一点的直接就说了“没有满清就没有中国”了

一夜之间,本来腐朽反动的满清政府仿佛成了光辉闪闪的中国救星,再配合着“满清无昏君”的言论,“满清是中国历史上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时代”的言论和众多的辫子戏,这就让很多人都困惑了,感情咱们推翻了是个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感情大伙儿犯下了弥天大罪了。

当然,这只是他们拿明末疆域和满清鼎盛时期疆域对比的人的小心思之一。

他们为什么要拿明末疆域和满清鼎盛时期疆域对比呢,原因有二

以此证明,满清的伟大

众所周知,人们学到的历史,满清从入关时候的屠杀到文字狱和剃发易服,无一不是拿血淋淋的成绩来展现给世人的,前期杀反清复明,中期杀太平天国,后期杀革命党,满清一朝是一个充满了杀戮的时代,而满清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时代,割地,赔款,甚至皇帝叛国叛族,所以这些人想扭转人们对满清的认识,自然就拿疆域来做文章了,没办法,这是满清身上唯一的闪光点啊,毕竟满清收复新疆巩固和维护了西藏蒙古的主权,这是不可否认的功绩,至于拿明朝对比,是因为他们想要证明满清是正确的,但又没法证明民国是错误的,所以只有拿明朝对比了,毕竟满清继承的是明朝的土地,所以,一旦证明明朝是错误的,那满清就是正确的了,明朝 黑暗反动愚昧,那我大清自然是光荣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但他们拿鼎盛时候的疆域对比,相差也不大啊,所以为了证明,他们就开始拿鼎盛时候的满清和明朝末期的疆域对比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就此上当受骗,而且它们就此又创造了一个所谓的“法理说”也就是说,满清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明朝对中国疆域的管辖是不受国际认可的,明朝在西藏,东北等地的管辖那不算真正的管辖,也就是说那些地方从来都不是明朝的领土,换句话说,他们的意思是“西藏,东北,台湾,新疆,蒙古”这些地区,在满清以前,就不是中国的土地。

这样的对比编造并可以改造人们的历史观

我曾在我的文章中说过,这种说法的危害性,因为按照法理来说,一旦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叛国叛族的某康德大帝,就比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有资格基础这些领土了,说白了,就是“西藏,蒙古,新疆,东北,台湾”这些区域是清朝带来的,那么清朝的继承者,中国的分裂者“伪满洲国”他们一旦打起大清的旗帜,就有权利继承这些区域了,而且比民国和共和国更正当。

想一想,万一还有某些别有用心的敌特和分裂份子以此作为借口,中国,会面临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事实上,这些编造的对比完全都是谬误的,不值一提。

确实,从清朝后期开始,世界各国开始步入近代国家,这个时候开始逐渐的产生“国家”“领土”的概念,于是腐朽的满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签订了多达一千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顺便也给了中国的领土一定的界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界定可不是满清开疆扩土而夺来的。

满清继承了明的领土,尽管有些别有用心的是对此是否认的,他们的说法是明朝的领土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剩下的地方都是大清开疆扩土打来的,还信誓旦旦的有人说长城以北当做自古以来就不属于中国领土。

这种汉奸或者卖国分裂的言论在我的文章里多有批驳,在此不再阐述理由,就说一个地方,明朝鼎盛时期的国土,有一千万平方公里,这可不是民间传说。

但是在某些人的嘴里,却成了这样

这就是所谓的“西藏,东北,台湾,新疆,蒙古”在满清以前都不属于中国的分裂言论的直接表现了。这就是它们编造的历史,或者说,它们和那些敌特们编造的历史。

不过我们可以拿东北来做个例子来看看,到底它们的言论正确与否。

明朝在东北设立的最早的行政机构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在1409年由明成祖朱棣下旨设立的。努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所以我们的历史却是这样的,这是明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地图。

奴儿干都司下辖很多卫所,有的卫所都是明朝军队驻扎,但是距离远的卫所就直接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头领为卫所长官了,比如后金的创始人努尔哈赤祖上的猛哥贴木儿就曾是明朝的建州卫都指挥使。而努尔哈赤本人还曾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和他的父亲,乃至他的祖先,在明朝对边境的小部落发动军事打击的时候,都是作为明军参战的,他们吃的是明朝的饭,做的是明朝的官,努尔哈赤的父祖在明军的军事行动中跑到敌人那里不知道干什么去了,这时候努尔哈赤还在明军里随同参战呢,就连努尔哈赤在起兵宣言,七大恨中都言之“反明”而不是作为一个国家向明朝宣战。

1411年-1433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明朝政府曾十次派太监前往视察奴儿干都司,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这两块石碑有力的证明了明朝管理东北的事实。

如果,这些都不能说东北在明朝时期就是中国领土的话,那么请问,明朝为什么要在外国设立管理机构和造船呢?

而且东北在燕国的时候,就已经设立了辽东郡和辽西郡,秦始皇也在这个地方修了行宫,莫非,我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跑到国外去修行宫了???

当然,这些人还可以说,这些地方丢了,丢了就不算领土了。

至于其他的区域,参见本人文章,其实早在历朝历代早已被我们的中华先民开拓而征服了,至于某些人所说的满清的统治才算真正的统治,其他时代都不算的话,那就不用说了,有本事可以去对国家说,让国家认为其他的土地不是中国的就行。

确实,后金兴起后,明朝把关外的大片领土都丢了,所以就不算了。说的也对。

那么,在清朝末期的时候,领土是这样的。

这里有被割让给俄国和日本的,有日俄的势力范围,有独立的各省,有趁机宣布独立建国的大蒙古国,还有自行其是的北洋势力,大清朝在小方块里,几乎都看不到了。

这个图只是按照当时的形势乱画的,其实就和某些人编造历史一样,把明朝的各股势力都画到地图外边去了,甚至连大顺,大西这样的地方也给画出来,我们有样学样,看看清朝末年的领土吧,恐怕,连北京城都不一定是大清国说了算了。

所以说,无论如何,看待历史都应该用一个公平,公正的态度去看点,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自己编造吹捧,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而吹捧,那是典型的卖国分裂行为。

我们对这些言论应该严格的打击,让其没有市场。

当然,清朝也好,满族也好,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都是同胞,所以我们是承认清朝收复新疆西域,巩固和维护了蒙古,西藏等待的主权的功绩的。

但我们同样不能一味怀着某些目的的吹捧,抹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功绩,没有满清就没有中国,莫非,中国人在满清以前都是住在水里的???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清朝,或者说以什么角度去评价清朝更加合理

清王朝腐败无能,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已经是历史的定论。为什么还提此类问题,用意何在?

为什么有些人说大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差劲的一个朝代那个时候的大清为何那么弱

很多人认为清朝是中国最差劲的一个王朝,这是因为:

1,清朝对外战败次数多丶赔款次数多、割地面积多丶遭受外国羞辱多。

2,清朝内政混乱,一直在失败,一直都没有找到破解之道。一直是碌碌无为,就是在混吃等死。

3,清朝不思进取,处于危局,还想苟且偷安,不愿改革,拒绝进步。

4,一部分人的先祖曾遭过清朝的迫害,所以他们极为讨厌清朝。

5,有一些人居心叵测,千方百计的阻止中国修《清史》和《民国史》,使华夏文明信史止于二十四史,而当今华夏信史原本应该是二十六史。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亡其史,必先断其史。有人敌视华夏民族,所以想利用人民对封建王朝的厌恶,想借机断掉华夏信史。

至于清朝后期表现得那么弱,那是因为:

1,清朝的政治构建落后。

2,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处于劣势。

3,清朝内政混乱,对外敌应对无力。

4,清廷上层已经对前途绝望了,他们不思进取,只想混吃等死,已不在乎国家与子孙的前途了,只想着自己今生今世的苟且而美好的生活。所以不在乎外国的侵略与百姓的苦痛。反而提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方面无耻的讨好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也让任何一个西方强国无力吞并中国,因为其他西方列强也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吃独食。这样一来,清廷就能得以延续。说不定天下有变,祖宗保佑,还能咸鱼翻身。

清朝算是一个朝代还是帝国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是个帝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虽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途径接触到古代历史,也通过漫天飞舞的古装剧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不过关于很多常识性的问题,我们还是傻傻分不清楚。

比如清朝到底是一个帝国还是一个王朝?很多人不置可否,也有很多人表示怎么说都行,因为我国是一个讲究中庸的社会。但是无论怎么中庸,很多原则性的东西还是不能随意的,比如皇帝去世,只能叫驾崩,而不能叫圆寂。

同样,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例如1644年到1912年这段时期到底是清王朝还是清帝国,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王朝来称呼我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比如“大汉王朝”,“大唐王朝”。不过因为深受西方史观的影响,帝国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的历史定义中。

一般认为,帝国比王朝更宏观,概念更大,一个帝国可以包含若干个王朝。帝国指的是某片土地上某个文明从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而王朝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简单说来,帝国就是一个人,而王朝就是这个人的少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

例如享国时间从公元395年到公元1453年的拜占庭帝国,文明史长达1000多年,期间共有12个王朝,93个皇帝。

按照这样的理论,我国从夏朝到清朝,长达4000年的历史,因为没有出现明显的断代,因此可以算作一个帝国,即中华帝国。

而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只能算作一个王朝,而不能算是一个帝国。

所以网络上流行的“清帝国”提法是错误的。不仅“清帝国”提法错误,“汉帝国”、“唐帝国”也是不对的。所以改编成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二月河小说《康熙帝国》作品名就存在常识性错误。

不过将清朝算作一个王朝也不完全对,因为“朝代”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就和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一样,“朝”和“代”从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认为“朝”来源于先秦时期,轩辕氏分封天下衍生的“天下共主”的概念。也就是说,统治者被公认为天下共主,其统治时期就可称为一朝,比如“洪武朝”,“康熙朝”。

而“代”指的是同一家族统治一个政权的集合,这个政权可以是大一统王朝,也可以是中原地区较大的地方势力。例如“五代十国”和“明代”、“清代”。

可以说,“代”的概念又大于“朝”,更接近于王朝的定义。

所以清朝不是一个帝国,而应该是一个朝代,更具体点来说应该是“代”,用“清代”是最适合的称法。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为什么溥仪在清朝当时没被杀死

因为,溥仪“能屈能伸”!

溥仪这个人很厉害,特别会适应周围的环境。你让他当皇帝,他就当皇帝。你让他下台,他就乖乖的当良民,连满洲话都说不会。无论哪方势力来找他,他都不会给人吃闭门羹。

看看溥仪的几次复辟,都是很随缘。谁来找他,他都不得罪。张勋找他复辟,他很激动。复辟不成,自己也不在意,继续当自己的良民。

张勋跑了,他马上继续给民国政府当良民。在旧北京的那些达官显贵,也大都以认识溥仪为荣。这说明,溥仪来者不拒。

后来,日本人抛出橄榄枝,他马上去了满洲。甚至,见到裕仁天皇的母亲时,他也会像对待父母一样那么尊敬,主动上前搀扶。即使后来,溥仪的媳妇被日本人害死,他也不会跟日本人翻脸。

在日本人溃败前,他怕日本人杀他,还经常在日本人面前表示衷心。(日本人让他退位后,他愧疚的说:

我太对不住天皇陛下了!尽管我退位了,我仍和日本一心一德!--------《我的前半生》

后来,溥仪被苏联俘虏了,马上开始想尽方法跟苏联人搞好关系,主动上交很多私藏的宝贝。甚至,他还写信给斯大林,表示不想回国,想留在苏联,太喜欢苏联了。

但是,回国以后,溥仪很快就自觉地“认罪和检讨”。经过新中国改造以后,一项不干活的溥仪,竟然自己缝补衣服参加劳动了。溥仪说自己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言辞间充满感恩。进入新生活后,溥仪为了和之前的事划分界线,甚至说自己不会满语。

这样强的生命力,不服不行。

(文|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1650-1911年清政府的变化。

这里我从历史案例与当时形势分析一下。

1、咸丰北狩

在太平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清又在莫名其妙中与英法开战,基本陷入了两线作战状态。后果就是抗过了李开芳,抗不过英法。从太平前线调回来的胜保诸将压根打不过英法联军。

幸亏咸丰帝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想法,果断坚定的去了承德。(当时大臣也不同意,幸亏自己有主见)。慈禧也去了。

要注意咸丰去的是承德,这是他父辈去的地方,属于大皇帝陛下的夏宫,元朝的皇帝也是如此。这里是满蒙汉的结合部,是大清皇帝最值得信任的地方。

这方面可以看看茅海建《近代的尺度》

当然咸丰没有呆多久就死了,南京、北京都丢了,活太久,那得心多大。之后就进入新时代了。

(咸丰北狩)

2、甲午战争与工业内迁

如果说1860大清皇帝还眷恋他们的内亚传统的话。在1895年真看不出来了。一个是龙兴之地辽东被打爆了。无论是黑龙江、吉林的马队,还是出关的湘军,反正都是惨败。6万人打不下海城。

所以东北和沿海地区都不是安全地带。大清得考虑战时工业生产的问题。

所以就出于安全考虑,力主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扩散;力图统筹全国,集中发展若干重点军事工厂,以提高效率并强化中央集权。(有点国府工业内迁的影子,没错,就是这样。危机下的选择都是如此)

有兴趣可以看袁为鹏的《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业布局之调整——以江南制造局迁建为例》。

非要再说大清内亚性,就是耍流氓了。这时候你觉得还有迁回东北的想法吗?

(龙兴之地辽阳、沈阳还安全吗?)

3、慈禧西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武卫军精锐连战连败,慈禧逃出北京城,走的是居庸关、怀来,张家口一线。

他在这里也停留了一些日子。很明显,他在考虑去哪。

最终西南行去了西安,在西安重建中枢,有了与西方人谈判的资本。

如果去了东北,基本就是被俄国人活捉,成了傀儡。或者交给西方人。最最好也就是流窜,四处逃跑。

一句话“回不去的东北,可以去的西安”。

巧合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公车上书提的迁都地点就是西安。大清如果遇到危机就只能西迁,没有其他选择。东北居于日俄两大帝国之间,危险前所未有。

(慈禧西狩)

4、末日新政

痛定思痛,慈禧回銮后坚定要改革。对龙兴之地与满汉关系都有新的界定。

第一:满汉可以通婚。

第二:开发蒙疆。第一条国有铁路就是张家口、绥远修建,甚至计划修外蒙,即控制蒙疆。大量汉人进入开发。蒙古亲王不再是大清皇家的盟友,而成了西南的小土司,等着改土归流。

第三:东北建立行省。

这基本已经将汉制要推向所有的地方。那你说清王朝的重心在哪?自然是关内。

当关内反了怎么办?要么镇压;要么谈判。

东北是回不去鸟。

(辽阳、沈阳直接战场了。战后东北基本成为日俄势力范围)

总结

顺治的时候,因为孙可望、李定国作战凶猛,形势不好,会退往关外。

咸丰的时候,那时候黑龙江、蒙古马队还是帝国最重要的支柱,退往塞北也可以考虑。

到了洋务运动以后,朝廷依靠的是装备新式武器的湘军、淮军;武卫军;北洋军。而且朝廷的政策越来越把塞北当做待开发之地,加上东北形势越来越恶劣。回不去了。

慈禧曾经与咸丰去过承德,在40年后慈禧再次出逃却去了西安,这本身就是大清体制与历史形势的转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