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中国会不会被列强彻底瓜分
- 你如何看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到底是1898年、还是1900年开始,哪年结束,是谁领起
- 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
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中国会不会被列强彻底瓜分
义和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无论有没有义和团都是这种结局,满清落后的体制必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不会被列强瓜分。
你如何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逃难中被杀:我要吃豪华宴席不然就没完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118年前的今天,1900年7月13日,天津城被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清军和义和团败退。在逃亡过程中,天下第一团的大师兄张德成死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关于张德成的死,有很多种说法。
萨沙就说一说《拳变馀闻》里面的说法。
张德成是天津甚至是直隶地区,最有实力的义和团大师兄。
他是船夫出身,很有些拳脚功夫,江湖上的名气也比较大。
他手下的义和团,高达2万多人,也就是所谓天下第一团。
天津战败以后,张德成带着残部,逃到了王家口镇。
而八国联军追击张德成,也杀到了距离不远的独流镇。
王家口镇是个水路要隘,小商人很多。这里义和团的力量薄弱,地方治安主要依靠地主的民团乡勇维持。
区区一个镇,乡勇能有多少?显然不是上千义和团的对手。
商人们不敢得罪张德成,也不敢得罪八国联军。经过商讨,他们希望满足张德成的一切要求,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只是希望他们尽快离开。
这样一来,八国联军就不会在王家口镇开战,殃及池鱼。
张德成这人却不容易对付。他在天津嚣张惯了,连直隶总督裕禄都对张德成毕恭毕敬。
本来败军之将,不可严勇,但张德成到了王家口镇这种小地方,仍然气势如虹。
他也明白,王家口镇的商人们会尽量拍马屁求他快走,所以很是嚣张。
当地商人请他赴宴,派2人的轿子来接他。
张德成大怒:我在天津时候,官府都用八抬大轿来接我,我还不去呢?你们这是瞧不起我?
小地方哪里有什么八抬大桥,商人们无奈,只能从关帝庙中拿出供奉关老爷的轿子。
张德成见商人们将他比作关公,怒气才消了一些,带着几个部下去赴宴。
刚刚坐下,张德成发现宴席只有乡间的大鱼大肉,烧成大碗。张德成认为这是农村的宴席,档次不够,再次大怒:这样的菜,我怎么下筷子?
随后,张德成掀翻餐桌,让商人们重新设宴。
当时天津城破,八国联军四处抢劫杀人,民众逃散了九成,乡间也一片恐慌。普通老百姓连窝头都吃不上,这种宴席已经是尽全力了。
商人们本来是想委曲求全,送瘟神快走。
谁知道,张德成要求如此之高,商人们也怒了。
商人们商量一通,认为张德成属于无理取闹,恐怕这样低三下四也不是办法。
于是,民团头目刘义鹤建议:他带来赴宴的部下不多,干脆将他们全杀了,以绝后患。
到了这种地步,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
于是,刘义鹤带着一队民团冲进来,七手八脚的将54岁的张德成生擒。
张德成部下本来就是败军,哪里有战斗的勇气,四散逃走。
此时张德成才知道怕了,磕头求饶。
民团头目刘义鹤愤怒的说:你不是说你刀枪不入吗?我就试试看。
于是,七八人刀剑齐下,张德成被砍成肉泥。
半神张德成就这么死了,尸体被抛入子牙河中。
张德成死后,他的部下也没有敢于报复,而是一哄而散。
以上,就是《拳变馀闻》中的一种说法。
声明:本文参考罗惇曧《拳变馀闻》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义和团运动到底是1898年、还是1900年开始,哪年结束,是谁领起
义和团运动起于1899年,结束于1900年9月7日。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有以下几种说法
1、白莲教说,这一看法的代表是劳乃宣的《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
2、大刀会说,大刀会是清代华北由贫苦农民为主的一个团体,成员演练“金钟罩”,认为可以刀枪不入,也被认为是义和团的起源之一。
3、乡团说,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的乡团组织。
4、拳会说,在清代有许多传播武术的民间团体,如义和拳、梅花拳等,特别是义和拳在长期发展中蒙上了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义和团的前身。
5、斧头帮说,最扑朔迷离但也最有权利的,和其他起源不同,是义和团成就了斧头帮,而不是起源于斧头帮。总的来说:白莲教→义和团→斧头帮,期中中间夹杂的很多分支结构混乱,包括以上的大刀会和青帮、洪门、袍哥等,总的来说是中华民族民间义士的结晶。
究竟是谁最先提出“义和团”的称号
最早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的是山东巡抚,也就是说是朝廷官员最早用“义和团”一词。
由拳改团,一字之差,体现的原因却完全不一样的。
一、义和拳是拳匪,是朝廷禁止的,而义和团是地方团练,是朝廷容许的
关于义和团的起源实在很多,而且很乱,知道现在专业学者都难以厘清。
义和团的起源是五花八门的,其中有的是白莲教徒,这是朝廷严厉打击的对象,有的是农民的秘密结社,也是属于取缔的对象,有的是习武农民的拳会组织,也有的是乡团,属于地方团练,这是维持清政府统治的基层武装。
如果直接叫义和拳,那一听就是非法乱民,清政府是要镇压的,但是改成义和团,那就是合法的组织,是忠于清政府且政府可以利用的。
也就是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是“剿”还是“抚”的区别。
这就是山东巡抚上书朝廷,改成义和团的原因。
二、改名也体现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和义和团政策的转变
清政府一开始对义和团是镇压的,但是随着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壮大,及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山东官府以“改拳为团”,是试图通过官方控制拳会的办法,来限制其反教会斗争以免反洋人太过激烈。
同时又是在农村维持一定的由政府控制与教会势力相抗衡的力量,西洋以限制教会势力的过度膨胀,限制洋人。
关于义和团的评价,在不同时期是完全不一样,清末士大夫对此事是一味批判的,民国时期开始正视其有积极的一面,建国初期是肯定是反帝反封建的壮举,那是冷战时期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七八十年代以来,开始趋向多样化评价,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多方面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