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间(当时八国联军只有二万人,就敢深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_义和团_联军_英法

本文目录

  • 当时八国联军只有二万人,就敢深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
  • 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什么

当时八国联军只有二万人,就敢深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

谢谢邀请: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慈禧太后政治上的昏庸无知,策略上随心所欲,作战上的三心二意,指挥上不能统一,招募义和团更是最大的昏招,最重要一点,当时的清朝根本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做不到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百姓意识不到这是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认为是洋人和清廷皇家在打仗,至于谁胜谁负并不重要,下面我从义和团先说起。

义和团兴起于鲁西地区,他们到处烧教堂,杀洋人,让西方列强甚为紧张,在洋人的压力下,清廷派袁世凯到山东任巡抚,在袁世凯的镇压下,义和团不得不从山东向直隶地区转移,而直隶总督裕禄却和袁世凯看法不一样,认为义和团可以利用,在他的纵容下,义和团运动逐渐进入了北京。

此时慈禧正准备废黜光绪皇帝,却遭到各国公使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就看上了口号是“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经裕禄牵线,清廷认可了义和团组织,受到清政府鼓励的义和团不但四处焚烧教会,还见洋人就杀,于是各国领事紧急协调,由俄,英,美,日,德,意,法,奥八国迅速组织了2066名联军增援北京,保护使馆,教会,问题是义和团不但只杀洋人,为抢掠百姓的财产,也杀中国人,这连有的清军士兵也看不下去了,结果义和团和清军也发生了好多次冲突,冲突中清军都不是对手,清廷只好调来坚决反对义和团的武卫军来控制局势,同时又调甘军进京,而甘军里有不少义和团成员,这下事情更复杂了,大家看看,大清组织的是什么反洋部队?自己内部一团乱麻,不能团结一致,怎能奢望去打赢列强的军队?事实上在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义和团和清军有数十万人之众,而外国守军只有400人,而400守军硬是坚守了两个多月,直到八国联军前来增援,能守住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十几挺机枪封锁了道口,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前面义和团在进攻,后面清军在打义和团,清军进攻时,义和团又从中作乱,清军部队又各自为政,不能统一,有的部队想打,有的在观望,就跟游戏一样,慈禧老佛爷也没信心了,本来这场闹剧该早早结束了,可守旧派大臣载漪为坚定慈禧作战的决心,指使军机章京连文冲伪造了一份西方列强给清政府的外交照会,提出让慈禧交权给光绪,并由外国人掌握经济,军事大权,慈禧勃然大怒,这不是要老娘的命吗?于是下诏,向十一国宣战。

1900年7月上旬,列强的援军从大沽口源源不断地进入天津租界集结,人数达1.7万人,他们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联军迅速展开了反攻,而没有统一指挥的清军和义和团一触即溃,逃跑的无影无踪,只用了一天,联军就占领了天津,经短暂的休整,联军人数增加到1.8万,8月11日占领通州,两天后兵分三路攻打北京,此时的北京城还有10万余名清军和义和团民,但是己全无战意,第二天,英军首先攻打广渠门,其它联军也相继入城,经过3天巷战,八国联军就彻底控制了北京城,联军仅仅死伤400人,而5万义和团成员全军覆没,清军伤亡4000余人,剩下的不知所终,估计都逃到民间了,而东南各省清朝实有大量军队,一方面来不及调过来,另一方面他们在清廷向十一列强宣战后同列签有《东南互保条约》,列强和清廷的战争和他们似乎没有关系,大家看看,大清朝己经腐朽到了什么程度,已经不能号令全国了,难怪12年后就被民国取代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那是对皇室的惩罚,抢劫的也是皇家的收藏,现在对我们来说是国家的财产,当时是认为是皇家的私产,没人心痛,当时老百姓就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犯了个大错误,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英法联军干的,谢谢网友提醒,我就不改了,以后一定引起重视。

谢谢阅读

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什么

本来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但看了一些说一半留一半的答案后还是决定写写,既然是事关自己国家的问题,吐槽机就不瞎扯淡了,认认真真把这事儿扯明白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都霍霍过圆明园,区别只是英法联军放火了。

借口与实质——所谓的巴夏礼事件

其实大致了解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巴夏礼就是整场战争的核心,最初在广州就是他和叶名琛的矛盾造成两国冲突升级,英军一路攻击到天津,最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战争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战争的第二阶段,是英法美三国公使不遵守清朝在北塘登陆,由清军保护去北京换约的要求,指挥海军强行从大沽口登陆。不料清军已经加强了岸防,把他们彻底击退,且重伤英海军司令贺布。之后又是巴夏礼在议会鼓动扩大战争,这才有了战争的第三阶段。

1860年春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占领了大沽口,进而又进驻天津。清朝上层战合不定,一边谈判一边集结军队,于是天津的官员干脆做鸟兽而散,把城市留给洋人了。这时候还是巴夏礼去通州与怡亲王载垣等人谈判。

最后由于巴夏礼坚持公使要带1000名士兵入京,谈判于9月17日彻底破裂,此人带着随员离开。一直到这个时候清朝对他没有任何留难,保持了基本的礼遇。下面的事情我引用的都是英文资料,我们可以看看所谓巴夏礼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9月18日,巴夏礼来到通州城外8公里处,他称此处应为英军的驻地,这是之前在天津谈判时确定的,而当时那里正是僧格林沁率兵集结的地点。我们稍微用脑子分析一下,清军再傻也不至于在敌人的营地里集结吧?那么巴夏礼去那里的性质是什么?是外交人员还是间谍行为?

继而巴夏礼又极其嚣张的抗议清军集结,在英文维基里清晰的显示他侮辱了中国贵族(八成是僧格林沁本人),随即遭到了报复性逮捕。注意!是报复性逮捕!事情到了这里已经很明显,如果这仗中国赢了,那么巴夏礼就是窥探军情加侮辱贵族而被逮捕加惩治,中国输了自然是绑架外交人员。英法联军的进攻从来不是因为巴夏礼被抓。

阿Q式扯淡——所谓的八里桥之战

与巴夏礼等39人(有士兵的)被捕同日,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张家湾,清军败退至八里桥。随后双方在八里桥展开了一场据说是史诗级的会战,一些到现在还不要脸的阿Q声称八旗铁骑虽败犹荣。

然而吐槽机实在看不出这场战役史诗在哪,也没看出来八旗铁骑哪里值得光荣。清军投入5万大军,在战损不足一成的时候崩溃,英法那边的资料显示歼灭了1200人,清朝的资料显示伤亡3000人。而洋人的战损倒是很清晰英军死2人,法军死3人。

这样的战损比搞得法国那个八里桥伯爵都颜面无光,一群英法联军士兵只能靠无限吹逼对手英勇的冲到了距离大炮30米的范围内来遮脸。仗打成这个操性我实在不晓得身为现代人有什么好吹逼的?这不叫虽败犹荣,这叫不要脸好吧?

贪婪与麻木——圆明园的大火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接近北京北郊,次日联军士兵就已经开始洗劫圆明园中的清漪园(万寿山)和静明园(玉泉山),而此时他们并不知道巴夏礼等人遭受虐待和杀害,那么这些人的抢劫行为是因为贪婪还是因为报复?

10月8日巴夏礼等人被释放,随后英法联军于13日攻入北京城,联军指挥额尔金以外交人员遭受凌虐杀害为名,下令焚烧圆明园。然而从他下令到开始放火足足过去5天时间,这5天里士兵们就是不停的往外搬东西。吐槽机想问问那些鼓吹烧的合理的人,这一切是因为贪婪还是报复?如果需要报复是不是最起码应该要求清朝交出凶手?

而另一些外文资料我们看来可能就脸面更加无光,英国军官罗伯特·麦吉的回忆录《我们如何到达北京》第202-216页显示,当联军洗劫的时候,很多驻京八旗士兵就在附近看着,“没对行为作出重大抵抗”。吐槽机想问问那些还在吹逼清末八旗战斗力的神人,职官6680人,兵120309人的驻京八旗战斗力在哪?除了深入骨髓的麻木,我看不到任何东西。


总结起来吧,1860年10月18日,中华民族的园林瑰宝圆明园遭遇浩劫,先被洗劫破坏,又被付之一炬,燃烧三天的大火焚烧掉的还有整个文明的尊严。其原因或许老生常谈,只是侵略者的贪婪和我们自己的麻木,如此而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