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最终败给罗马的原因是什么?迦太基没有制海权,汉尼拔的军队如何进行补给_迦太基_罗马_罗马人

本文目录

  • 迦太基最终败给罗马的原因是什么
  • 迦太基没有制海权,汉尼拔的军队如何进行补给
  • 罗马人为什么害怕迦太基战神汉尼拔
  • 地中海的“小霸王”,失落的古城迦太基为何会陨落

迦太基最终败给罗马的原因是什么

罗马与迦太基,原先是地中海地区两个互不相邻的国家,但是随着双方势力范围的日渐扩大,两股霸权势力的接触也就不可避免了。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还得从罗马人的扩张说起。

对外扩张的罗马人,在向北一路猛冲猛打后,很快便又将矛头指向了半岛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

巧的是,此时正在地中海地区积极输出自己商业霸权的迦太基人(腓尼基人的一支),对于半岛南部的希腊城邦,也怀有觊觎之心。于是,在利益的作用下,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在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联手下,半岛南部希腊城邦遭到了灭顶之灾。但是,也就在希腊城邦退出半岛角逐的同时,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的矛盾,也随着希腊城邦的崩溃而浮出了水面。

(作战中的罗马官佐)

在联手干掉半岛南部的希腊城邦后,双方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当然是少不了的,而问题,恰恰出在了这上面。

与亚平宁半岛隔海相望的西西里岛上,驻扎着一批来自叙拉古(地中海上的一个城邦国家)的军队。但这批军队占领了西西里岛的一部分地区后,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而是匆忙宣布“独立”,并向自己的母邦叙拉古频频发动袭击。

(今日之叙拉古)

叙拉古方面对于这种无异于背叛的行为大为不满,不久,他便调集兵力向西西里岛发动了攻击。岛上的“独立者”们大为惊恐,立即向罗马与迦太基同时发出了求援信号。

罗马人接到了求援的信息后,立刻陷入了迟疑当中。但也就在此时,迦太基迅速作出决定,出兵干预西西里的战事。迦太基的雇佣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了。迦太基此举对于罗马人来说无异于是挑衅,元老院当即作出决定,出兵驱逐西西里岛的迦太基人。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了。

从对比双方力量的角度出发,这场战争本应当是势均力敌之战,可是战争的结果却是以迦太基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不得不使人产生一个疑惑———“迦太基人有着雄厚的商业财富,又有强大的海军和雇佣兵军团,更何况还有汉尼拔这样的将才,为何还会遭遇亡国之祸呢?”

笔者不妨在此与各位就迦太基的失败原因探讨一番。

(布匿战争图)

变海战为陆战的罗马军团

双方的初次交锋首先发生在了海上,在大海战中,迦太基人凭借他们灵活轻巧的战舰以及训练有素的水兵,痛打不习水战的罗马军团,让罗马人为此吃尽了苦头。但是罗马人并未就此认输,而是在失败的刺激下,开始琢磨应对迦太基人的新战术。

终于,依据罗马人陆战优势而“量身定制”的战术出炉了,那就是在与迦太基人作战过程中,罗马人先拼尽全力,缩小己方与迦太基方面船只的距离。在靠近至一定距离后,罗马人的船只,会抛掷出铁钩来将迦太基人船只缠住,并进一步拉近敌我间的距离。当距离足够近时,罗马人搭船板蜂拥而上,变海战为陆战,借此以达到将迦太基人海军尽数歼灭的目的。

罗马人这种新战术的运用,很快扭转了之前海战中被动挨打的局面,并使得迦太基人因损失惨重而暂时退出了海上,而罗马人,也因他们独特的“优势转化”而先胜一局。

愈挫愈勇之“绝处逢生”

海战的失利让迦太基人大为恼火,也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彻底打败罗马人,还得靠陆战。

于是,在迦太基方面的后起之秀汉尼拔等人的支持下,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东部(今西班牙一带),建立起了自己的军事基地,并大量招募雇佣军。战争的乌云再次笼罩在地中海的上空。

迦太基人的“新陆军”,在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立即由汉尼拔统帅着,穿越阿尔卑斯山,并在阿尔卑斯山的出山口处,将此处试图“以逸待劳”的罗马军团打了一个溃不成军。在胜利的鼓舞下,汉尼拔统军继续南下,罗马政权岌岌可危。

(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

可就在这个时候,罗马人方面也作出了及时的应对策略。首先,罗马上层逐渐从“速胜论”的美梦中清醒了过来。罗马人当即作出将原先急躁冒进的将领予以撤换的决定,并改以实施坚壁清野和注重游击袭扰的战术,企图借此来拖延汉尼拔大军的进军步伐。

(征战过程中的汉尼拔)

同时,罗马方面抓紧时间调兵遣将。除留一部分兵力作本土周旋外,还派出一部分陆军与海军,分别杀奔汉尼拔在西班牙的军事补给基地与他在北非的老巢。

迦太基上层只陶醉于汉尼拔的胜利,又怎么会提防到罗马人还能反手玩一个“围魏救赵”。迦太基方面顿时手忙脚乱,除不断催促汉尼拔回师救援外,又试图对这些遭受攻击的地区加以巩固。

不料,罗马人兵贵神速,他们用伏兵,率先歼灭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留守主力,并趁势夺取了西班牙。

汉尼拔在亚平宁半岛苦苦周旋,却始终找不到罗马人的主力,这种情况对汉尼拔来说,已经是让他如坐针毡了。而大后方沦陷的消息对他来说更如五雷轰顶。终于,汉尼拔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曾经的“常胜将军”抛弃了手下的残军,单枪匹马逃回了北非的老巢。至此,迦太基人的失败,无论是在海上,还是陆上,都已是无可挽回的了。

迦太基的失败,是输在军事上了吗?

回顾罗马人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迦太基的“先胜后败”,不可不给我们一些启发。这其中,罗马人坚决抵抗的精神,确实对胜利天平的偏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相比之下,迦太基方面显然在这方面意志不够坚定。但是,决定双方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真的只是“作战意志”的强弱那么简单吗?

其实,罗马人的坚强意志的背后所依托的,正是一种以“城邦至上”的公民精神为核心的国家动员体系。所以即使罗马军团损失惨重,罗马元老院一旦发布招兵动员令,罗马军团仍能迅速得到大量公民兵的补充。

(罗马元老院举行会议时的场景)

可是反观迦太基方面,迦太基上层对于汉尼拔的孤军深入,多采取了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而汉尼拔所部唯一的兵员补充,也多只能靠“雇佣”的形式进行招募,战斗力方面暂时不说,这种靠雇佣而拼凑起来的部队,在汉尼拔高超的指挥艺术下方能“苟延残喘”,可是一旦遭遇到挫折,军队的瓦解便已经不是汉尼拔个人所能控制的了。

因此,罗马人与迦太基之间的军事较量,表面上是围绕地中海霸权的争夺,但实质上所反映的,正是国际政治的大舞台上,公民精神对商业精神的一次胜利罢了。

参考文献:理查德-迈尔斯著 孟驰译《迦太基必须毁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迦太基没有制海权,汉尼拔的军队如何进行补给

很简单啊,汉尼拔根本就没指望能够从伽太基本土获得援助,巴卡家族已经在西班牙经营了很长时间,所以汉尼拔远征的兵源和最初的补给都是来自西班牙,至于离开西班牙乃至越过阿尔卑斯山之后,补给来源一方面是就地劫掠罗马同盟城邦,另一方面是从高卢和其他支持者(包括部分倒戈的罗马拉丁同盟城邦和西西里城邦)那里征发。

罗马人为什么害怕迦太基战神汉尼拔

罗马人为什么害怕迦太基战神汉尼拔?

先了解一下迦太基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迦太基是建立在突尼斯境内的一个城邦国家,人口只有几十万。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海军非常强大,他们依靠着地中海带来的便捷交通,驾着商船和沿岸的各个国家进行贸易,所以非常非常的富有。不仅如此,迦太基人还雇佣了大量的雇佣军来保护他们的海上航线与海外利益。

(迦太基)

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迦太基占据了地中海上的众多岛屿,比如说,撒丁岛、西西里岛等。同时,西班牙南部也是迦太基的殖民地之一。当时,在地中海周围唯一能够和罗马相比的国家就是迦太基。所以罗马想要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就一定要打败迦太基。

罗马和迦太基的第一次会战

罗马站崛起后,与迦太基的冲突就越来越多,因此爆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海军让罗马人印象深刻。而迦太基人不擅长陆战,所以罗马军队能够轻易的夺取靠近意大利半岛的西西里岛。

最后,罗马人制造了独特的战船,能够在海战中和迦太基人打近身肉搏的陆战,终于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将迦太基人打败!

汉尼拔的出现,让罗马人大吃一惊

可以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罗马人完全靠强悍的陆战能力,或者说是近身肉搏的能力打败的迦太基人。可是汉尼拔的出现,让罗马人的优势荡然无存。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率领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意大利半岛的北部,并且与罗马人不断作战。在会战中,汉尼拔所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在罗马人眼中,迦太基人成了无敌的军团,汉尼拔是不可战胜的。到最后,罗马人不敢与汉尼拔作战,只能凭城据守!

第二,汉尼拔对罗马人的胜利,靠的是罗马人擅长的陆战而不是海战。汉尼拔能够在陆地上打败罗马人,让罗马人近乎绝望,也让意大利半岛上的城邦开始于汉尼拔结盟。

最重要的是,汉尼拔痛恨罗马人

最重要的不是汉尼拔能够打败罗马人,罗马人在崛起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失败,但是他们总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他们在弱势的时候懂得妥协。可惜,汉尼拔痛恨罗马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告诉他,罗马人是迦太基人的仇敌。在这种仇恨教育的影响下,汉尼拔恨不得将整个罗马城夷为平地,就像当年罗马人破坏迦太基一样。所以,罗马人的妥协显然是不起作用的。

这才是罗马人最可害怕的地方,一个自己无法战胜的敌人,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毁灭自己,谁能不害怕呢!

地中海的“小霸王”,失落的古城迦太基为何会陨落

第一 光说迦太基是个商业寡头共和国,因此公民不愿意当兵是片面的。迦太基本质上是腓基尼人的殖民地。 这决定了其北非原住民利比亚人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事实, 而闪族则只有很少一部分。 但海商贵族并不回避兵役 ,圣团和巴卡家族就是证明。 但就像绿营之于八旗 ,人口基数较少的统治族群想要维系地区的军事存在 ,那么征募原住民显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但不同的是 ,希腊化的海商殖民文明并不是一个我们理解中的统一国家, 就像叙拉古、 昔兰尼加 、帕加马之于雅典、 西西里、 新西班牙之于迦太基。 地中海和黑海阻隔了殖民地与母邦之间的交流 ,各殖民地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 。因此, 以母邦公民兵来作为殖民地的军事基础显然不符合殖民地实权家族的利益, 雇佣当地的军事力量为自己服务更具实用和灵活性。 当然,当时的罗马势力则更像是以罗马城为主导的亚平宁农业部落联合体 ,军团和辅助军团的军事体系 ,是建立在地缘关系相对紧密的基础上的。

第二 坎尼为代表 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雇佣兵的战术军事职能并不应该被怀疑, 高卢和伊比利亚步兵的后退并没有演变成溃败证明了他们是能理解并细致执行统帅意图的专业战士和基层指挥官 ,而此时的罗马三线阵 相对更“人性化” 其本身很难说是纯脆基于战术需要来作出的安排, 这种基于各个年龄阶段既得利益的分配, 导致了他们战术上近乎固执的呆板和被动, 更勿论作为骑兵主要提供者——辅助兵团的作战意志和战争专业性了。

第三 海商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战争热情上勿需多言, 战争可以为罗马带来更多土地庄园以及奴隶, 对于迦太基却更多是影响他们的贸易利益。 但导致两个元老院对战争热情和坚韧的差距如此之大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个地缘上紧密的的国家 ,其政治上也一定相对紧密。迦太基元老院本身缺乏约束西班牙的政治和军事筹码 ,一场西班牙巴卡挑起的战争, 凭什么让迦太基汉诺来买单 ,不过是唇亡齿寒对外关系罢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