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是如何加强对同盟的统治,才初步建立了军粮供应体系的?_罗马_军粮_迦太基

引言

罗马是如何加强对同盟的统治,才初步建立了军粮供应体系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同盟的支援对于军粮供应的补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一度成为部分地区军粮供应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同盟对于罗马的帮助履行了条约中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向同盟索要军粮,同样也是罗马加强对同盟统治的一种手段。

随后,在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的战争中,罗马继续运用这种军粮供应方式,在解决军需补给问题的同时,通过索要贡赋,巩固了罗马在希腊和北非的领导地位,进而确保了战争的顺利开展。

同盟国的军粮提供

在希腊世界,公元前211年罗马和埃托利亚同盟谈判期间莱维努斯所使用的词语“友人”,不仅包含着罗马人希望与希腊人结成同盟的用意,也是罗马善待盟友的传统体现。至公元前2世纪初,希腊世界的外邦与罗马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波里比阿将其称为“投诚”,这是罗马与希腊世界外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出于向外邦同盟索要军粮的具体考量。

罗马的索要是强制性的,同盟不仅要提供军粮补给,并且还有将军粮运输至军队所在地的义务。公元前195年,为了对抗斯巴达的统治者那比斯,弗拉米尼努斯就曾收割当地成熟的谷物,未成熟的谷物则就地破坏,并且还从附近的城市征用了罗马军队所需的粮食;在罗马入侵加拉提亚期间,执政官伍尔索甚至威胁西比拉,如果不提供钱财和粮食,就围困其土地和城市。

以索要粮草为纽带组建起的同盟关系,虽然未曾激起各邦的反抗,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意见。例如,帕加马的欧迈尼斯曾提到,罗马对同盟的索取可能会耗尽后者的资源;雅典人也向罗马派遣过使节,反应了他们在罗马的强制要求下提供了10万摩底谷物后的情形,“农民耕种着贫瘠的土地,甚至还需要从别处进口粮食来养活他们。”

当然,也有一些盟邦会按照条约义务主动提供军粮,有时罗马人也会支付相应的金钱。但大多数情况下,向盟邦索要军粮已经成为罗马在同盟体系下控制各地区的一种固有方式,并且逐渐趋向制度化。

展开全文

公元前200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后,元老院派遣使节至北非期间,迦太基和努米底亚为了向罗马表示友好,分别向罗马在海外的军队提供军粮援助,迦太基还另将20万摩底的小麦运至罗马城。随后,在公元前198年的夏天,努米底亚又将20万摩底的小麦运送至希腊。

同样,公元前192年叙利亚战争爆发后,迦太基和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使者分别承诺为在希腊征战的罗马军队提供50万摩底的小麦。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70年,罗马从迦太基、努米底亚和小亚细亚城市获得的军粮,有确切数字记载的共计约为:小麦396万摩底、大麦200万摩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每当战争爆发的初期迦太基和努米底亚都会为罗马军队提供军粮,似已成为一种惯例,并且随着战争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推进,谷物的数量呈递增的趋势;其二,这一时期盟邦提供的军粮远超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从同盟处获得的数量,其中尤以迦太基贡献的最多。

迦太基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的宿敌,转变为对罗马元老院毕恭毕敬,提供并帮助运输军粮的盟邦,可见其加强统治的作用。罗马正是利用战胜国的影响力,借助同盟供应的制度,以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不断完善的军粮供应体系和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开始将目光转向尚未征服的地中海世界。

后勤管理机构

正如战争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后勤供给是战时国家经济结构的延伸。能够远距离为军队提供军粮供应的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运输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元老院调动现有资源并将其分配给军队的职能,保证了军粮供应体系的运行。

在共和体制下,元老院有效地控制了军队,尤其是军粮的供给。根据波里比阿的记载,执政官对于军队的统帅权需要元老院和公民的支持,如果没有元老院的批准,执政官就无法获得军团所需要的粮食、衣物和士兵的薪资。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之前,罗马的军粮供应直接由元老院负责,并没有特定的官员分担这项工作。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公元前242年,正值罗马军队围困利吕拜翁之时,元老院将军粮供给的任务临时指派给执政官普路斯。他本人坐镇叙拉古,由财务官率领船队将补给运送至战场所在地,但最终因为风暴和敌军的袭扰以失败告终。

至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军粮供应体系开始发展。执政官在国内时,与元老院协商后,负责军队的军粮供应。当执政官领军在外时,罗马的军粮供应由内事法官接管。内事法官通常派遣使节以采买的方式为罗马军队提供粮食。

例如,公元前212年,在元老院的授权下,身为内事法官的苏拉就曾派遣塞尔维琉斯赴伊特鲁里亚购买粮食;公元前169年,执政官菲利普斯从伊庇鲁斯人那里购买了20000蒲耳式小麦和10000蒲耳式大麦后,经元老院的批准,由内事法官向伊庇鲁斯在罗马的代理人支付了费用。但是,这种为筹措军粮而采取的先斩后奏的行为有时可能会加剧指挥官与元老院之间的紧张关系。

公元前170年,阿布戴拉的使节向元老院投诉,大法官霍尔腾西乌斯私自征用了50000摩底的小麦。经过调查后,元老院宣布霍尔腾西乌斯的行为是未经授权的。

次年,两名元老远赴希腊,宣读了元老院的决议,即没有元老院的同意,任何盟邦不得向罗马指挥官提供军需物资。此时元老院对于军团的组建和军粮的调用拥有绝对的权力,李维的史料中经常谈及关于元老院如何将各行省分配给高级官吏,如何确定各地区军团的规模。

萨鲁斯特也明确指出了,在朱古达战争爆发后,军团士兵的薪水和军需物资的供应量最终由元老院决定。

除了统筹军需预算和批准筹措物资的各项申请之外,元老院也有权直接从各行省征用、征税或强制购买军队所需的粮食。例如,公元前191年,元老院命西西里行省总督莱比杜斯增收什一税,并将其通过海路运送至希腊战场的罗马军队。当同盟提供军粮和其他军需用品时,通常由元老院规定援助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元老院同时也直接控制着罗马国家采买军粮的权力,公元前171年,元老院派遣三名使节在阿普利亚和卡拉布里亚购买粮食,为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做准备。元老院从王政时代的咨询机构,逐渐发展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拥有行政、军事、外交、宗教等职能的审议团体,军粮供应体系的发展与元老院的统一调配与监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在元老院监管下的军粮供应管理体制为罗马国家集中资源发动扩张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从公元前世纪开始,元老院对军队后勤供应的控制开始受到挑战。随着公民兵制度的衰落和募兵制的兴起,马略第一次组织无产者参军时,自筹了大量的物资、金钱和武器装备,根据萨鲁斯特的说法,“马略统率军队的规模,已经超出了元老院的规定。”

这种现象至罗马共和国晚期愈演愈烈,执政官和行省总督通过掌控财税权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金钱和谷物,无需元老院授权就可以征兵并且调用军队,将罗马的军事力量转变为他们的私人武装。元老院失去了后勤供应的控制权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勤补给线

罗马相对完整的军粮供应体系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开始逐渐形成,通过元老院的统一调配,在高级官吏、包税人和罗马同盟的具体实践下,相比罗马征服意大利过程中的军粮供应,十分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备了跨海远距离运送军粮的能力并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补给线的开辟适应了在海外作战时供应军粮的需要,同时也是罗马军队成熟的标志。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前,军事行动仅限于意大利,并不需要复杂的后勤体系。公元前279年罗马与迦太基签订的条约中有项一款规定,迦太基人将为任何针对皮洛士的联合行动提供运输船只,这其中也包括兵员和物资的转运,似乎表明了罗马当时并没有运用跨海补给线运输军需的能力。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仍然因为补给线的问题在出兵西西里岛时遇到了困难。公元前263年,由于迦太基人掌控着海上运输线路,罗马担心军队的供应线会被敌军舰队切断,出于军队供应问题的考虑,罗马因而与叙拉古结成同盟,接受希罗二世的援助。

结语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罗马还是没有通过海外补给线运输军粮的经验,当执政官奥塔奇琉斯和瓦列里乌斯决定进攻西西里的阿格里根同时,他们还在试图通过就地筹集来维持自己的军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