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战略之父到英雄末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的英雄末路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将军哈米尔卡·巴卡率军出征伊比利亚,临行前他告诉自己年仅9岁的儿子:"你要仇视罗马,你要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与罗马势不两立的仇人。"25年后,男孩继承父业,成为迦太基新的军事统帅。他叫汉尼拔·巴卡。后世的史学家赋予了他一个无比伟大的称号"战略之父"。
一、千里行军
公元前221年,汉尼拔在军队的拥护下掌管军权,成为迦太基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这一年汉尼拔只有25岁,迦太基为一雪前耻,派出汉尼拔率领大军,但为避免重蹈覆辙,让战争远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决定率重军横跨直布罗陀海峡,翻越比利牛斯雪山、阿尔卑斯山,将战争的"大礼"送到在罗马和意大利的土地上。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18年。但从汉尼拔掌管军队开始,他的伊比利亚部队就已经接连吞并当地部落。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前218年间,迦太基军队沿海一路北上,接连吞并了萨贡托、科尔多瓦、塔拉戈萨等伊比利亚城市,到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已经占据了比利牛斯山南的大部分土地。迦太基人将伊比利亚称为新迦太基,这里就是取道向北进攻罗马的大本营。
公元前218年春,汉尼拔率军自新迦太基出发,沿东部海岸向北进军。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各个部落在一开始给了汉尼拔的行军很大阻碍,但马上,在汉尼拔摸清了这些部落头领的心思后,便一边丢出糖衣炮弹,一边采取外交军事斡旋,将这些部落逐个击破。
但罗马人仍然不以为意,哪怕在罗纳河和提西努斯和的冲突中遭遇失败,罗马元老们仍然觉得汉尼拔只是一个毛头小子,比利牛斯雪山就是汉尼拔的"南墙"。可汉尼拔不信这个邪。他将军中约一万一千名伊比利亚籍士兵留守比利牛斯山南,一边从北非大本营调来五万步兵和七千骑兵,包括37头战象。
展开全文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的大军在冬季的寒风中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千万名迦太基士兵在山南高卢的土地上驰骋,他们手中的长矛指向亚平宁,罗马元老院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这才开始正视这个23年前的手下败将,于是任命当时的执政官普布利乌斯为主将,率领四万大军,总共8个军团奔赴前线。
可这时候汉尼拔已经翻越了亚平年半岛的北大门"阿尔卑斯山",大军直抵波河流域。波河可以说是罗马最初的边界。在维爱战争胜利后后,罗马人便在波河平原站稳脚跟,如今国家的北大门被敌人叩开,元老院的老头子们一个个急的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命令前方部队日夜行军。
相传汉尼拔在军中十分简朴,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经常头枕盾牌席地而睡。他身上有一种似乎永远用不完的精力,不论是大战在即还是平时都只有很少的睡眠。在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时,汉尼拔展现出对饥饿与寒冷的极强忍耐,让其麾下将领和士兵将汉尼拔视为神人。
公元前218年4月,昼夜不停的罗马军队终于在赶到了特雷比亚河附近。可令普布利乌斯没想到的是,被饥饿和疲惫笼罩的罗马军队遇到了早已埋伏在此的汉尼拔。
罗马军团立刻被冲散,尽管普布利乌斯试图重整队伍,正面迎敌,可面对从天而降的迦太基军团,罗马军团不堪一击。这些罗马士兵要么被迦太基人的长矛刺穿,要么被战象一脚踏成肉饼,剩下的都被赶入特雷比亚河中淹死了。大军如蚁穴而溃,执政官普布利乌斯见胜利无望,只好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仓皇逃回罗马。
二、 深入敌后
罗马军团的特雷比亚河的战役失败后,元老院立即立即组织新的军队,在整合之前撤退下来的残部后,命令执政官弗拉米乌斯率4万大军再次奔赴前线。
可汉尼拔早猜到这位执政官求胜心切,早早在特雷西梅诺湖畔设下圈套。弗拉米乌斯不顾长途行军奔波劳苦,与汉尼拔军队短兵相接。
历史再一次重演,凭借着战象和体力充沛,以及汉尼拔的过人战术,迦太基军队成功将罗马军队引入埋伏中,展开屠杀。,根据罗马史学家李维的记载,弗拉米乌斯在战争中阵亡,罗马士兵死亡三万余人,剩下的也如鸟兽散。汉尼拔乘胜追击,又一举歼灭了在伊特鲁里亚驻守的近八千名罗马士兵。
战败的消息传回罗马后,城中的罗马人只觉得,汉尼拔像是笼罩在他们头顶的阴云,"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公元前217年春,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进入意大利本土,这里是罗马的大本营,可看似铁板一块的罗马共和国,实际上却只是外强中干。罗马早年间横行霸道,将意大利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城市——伊特鲁里亚、卢卡尼亚、卡拉布利亚、撒姆尼、阿普利亚等收入囊中,但这些城市都保留了很大程度的自治权,与罗马貌合神离,一直在等待翻身的机会。
汉尼拔就是他们的机会。汉尼拔知道此时罗马人将会死守城市,强攻乃是下下之策,于是便率军征服亚平宁半岛的其他城市。汉尼拔深知罗马与这些意大利城市之间的关系有多脆弱。在翻越亚平宁山脉后,汉尼拔在亚得里亚海岸大肆劫掠,从伊特鲁里亚到加普亚、塔兰托,不仅收获了大量战利品,还收获了这些城邦的臣服。公元前216年初的意大利,局势已经变为汉尼拔为集结"八百路诸侯"共同讨伐罗马。
三、坎尼会战
公元前217年元老院任命费边担任独裁官,费边一改前任执政官的冒进策略,集结全部力量固守罗马,采取拖延战术,为罗马城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公元前216年,汉尼拔占据了阿普利亚平原上的一个叫做坎尼的地方,将这座城市作为行军补给的粮仓,同时也使坎尼成为各个被夺取省份的控制点。
坎尼的沦陷使罗马士兵士气一落千丈,两位新上任的执政官鲍鲁斯和法罗为战胜汉尼拔,亲率大军奔赴坎尼。鲍鲁斯与法罗性格相反,法罗急于取胜,鲍鲁斯稳中前进,步步为营。罗马军队在坎尼附近的奥菲都斯河附近驻扎后,汉尼拔屡次派人骚扰,更对罗马士兵的水源做了手脚。
法罗和军中其他将领被气得火冒三丈,纷纷支持法罗的主战建议,鲍鲁斯见状也难以阻挠,便同意了法罗的进攻决策。公元前216年8月2日,法罗集合全部兵力渡河前往东岸,誓与汉尼拔决一死战。
在兵力排布上,罗马一方的兵力是汉尼拔兵力的两倍以上,并且汉尼拔军中鱼龙混杂,战斗力参差不齐,所以仅从作战经验和人数对比上来看,除非奇迹发生,否则汉尼拔获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双方将领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战斗一开始,法罗依旧采取传统的左中右三线阵列编队,两路骑兵分居左右,中路军为轻装部队,军中主力——步兵军团紧随其后。步兵军团以枪兵为主,与马其顿方阵不同,罗马步兵方阵士兵之间的间隙较大,士兵在作战时有足够施展的空间,同时也有助于士兵之间相互协作作战。
对于汉尼拔一方,虽然在人数上占据绝对劣势,但战略之父绝非虚名。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前的作战阵型。汉尼拔以战力最弱的高卢新兵作为中路军,用来对抗罗马军中最利之矛。将军中最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步兵和西班牙重装步兵置于两侧,并且辅以军中战力最强的骑兵。今天看来这种战术类似于田忌赛马,可见汉尼拔用兵之谋略,以自身两翼之精锐击溃罗马军两翼,并形成包围之势向中间进攻,一举歼敌。
8月2日上午,双方轻步兵短兵相接,罗马步兵很快占据上风,汉尼拔中军随战力较弱,但且战且退,尚不足以造成较大损失。而此时汉尼拔也命令军中骑兵向两翼突进,根据史学家波利比奥斯的记载,骑兵之间展开了最粗鲁最野蛮的战斗,罗马的左翼骑兵很快招架不住,尽管罗马骑兵学来了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骑兵作战方式,但面对迦太基军中的凯尔特骑兵,也只能节节败退。
同时右翼的北非重装步兵和西班牙骑兵也使罗马士兵的作战十分痛苦。接连几次冲锋使右翼的优势也牢牢掌握在迦太基人手中。而在中路军的战斗中,罗马士兵虽然取得优势,但由于迦太基军不断撤退,自身并没有太多伤亡。当汉尼拔牢牢掌握两翼优势后,罗马的中路军就完全陷入大军包围。由于罗马的军事传统,军中的多位指挥官此时都处于包围圈中,对整个战场的形势并不了解,也很难获得其他部队的反馈。
当罗马指挥官们意识到自己处于包围圈中时,他们已经错过了撤退的最佳时机,长时间战斗的士兵大都已经体力不支,与会战争转变为单方面的屠杀。负责指挥全局的鲍鲁斯同其他士兵一同阵亡,其他高级将领也都不愿苟且偷生,与部下一同战死。
直至夜幕低垂,这场血战才最终结束。根据史学家李维的记载,坎尼会战一役罗马损失人数超过55000人,执政官鲍鲁斯及两位前任执政官、三十余位高级军事将领,近百名元老院元老被杀,此战使共和国的有生力量开始发生动摇。
这里不得不说明古罗马的军制。当时在古罗马当兵是一种权力,只有个人财产超过一定数量才能拥有的这种政治权力,当有产者数量大量减少时,整个国家就开始处于动荡之中。而这种征兵制直到公元前107年马略军事改革后才彻底改变。
四、力挽狂澜
坎尼一役失利后,驻扎在海外的罗马军团开始撤回国内,同时罗马在吸取教训后,开始彻底执行费边政策,过上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进、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日子。汉尼拔也处于巩固优势,壮大行军队伍的目的,继续游走于亚平宁各地,争取更多城市和港口的支持。
于是,坎尼一役后,意大利竟然出现了短暂的休战期。可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罗马在费边政策下快速恢复,两年内公元前214年到公元前212年间,罗马重新组织了20多个军团。
至此第二次布匿战争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罗马运用费边策略固守城池,看起来处于劣势但却在暗中发展。另一方面,汉尼拔在赢得坎尼会战后,开始变得愈发狼狈,接连不断地寻求着意大利各城邦的支持。
就在这时,公元前211年,年仅24岁的罗马将军大西庇阿主动请缨,率军前往西班牙,仅用不到半个月便占领了汉尼拔在伊比利亚的大本营——新迦太基。
自此,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出现转折,大西庇阿如同另一个汉尼拔,率军在伊比利亚展开了横扫,而此时留守的迦太基军"领袖"——汉尼拔的弟弟哈士多路巴·巴卡正在遥远的北方招募雇佣军,正是大西庇阿收复西班牙的绝佳时机。
公元前207年,大西庇阿与哈士多路巴·巴卡在塞维利亚展开决战。大西庇阿就像是年轻时的汉尼拔,以不到敌人三分之一的兵力获得胜利,攻克伊帕里,一把火烧了汉尼拔的大本营。
五、扎马决战
大西庇阿的出现就像是上天与迦太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个年轻人以同汉尼拔如出一辙的方式和手段,成为了迦太基人的梦魇。
公元前204年,大西庇阿率领罗马军队在迦太基北部海角登陆,在得到来自西西里的努米底亚骑兵的帮助后,一路稳步向前推进,自突尼斯海角到迦太基城,罗马人一路杀敌,到了公元前203年春,罗马军队距离迦太基城仅有两英里。
迦太基元老院在得知后立刻向大西庇阿的舰队发动进攻,还险些获得胜利,与此同时他们紧急召回了远在意大利作战的汉尼拔和副将马戈。
大西庇阿粉碎了迦太基舰队的反攻,并且继续向内地推进,最终抵达距哈德鲁梅仅八公里的扎马。汉尼拔返回北非后,在部下的要求下也立即开始向扎马进军。双方的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02年10月。这场决战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势均力敌的战役。
大西庇阿排出常规阵型迎战,以铠甲步兵作为头阵,重步兵作为辅助,两翼配合意大利骑兵和来自西西里的努米底亚骑兵。而汉尼拔的军队成分较为复杂,各色人种、兵种混杂其中,战力参差不齐,为了快速突破敌军阵线,汉尼拔直接以象兵作为冲锋部队,利古里亚和高卢的兵、巴利阿里的投石兵以及摩尔人的轻步兵紧随其后,两翼辅以迦太基骑兵。
但大西庇阿对汉尼拔的战象早有提防,在战争一开始,罗马人的号手和旗手吹起了刺耳的音乐,一些受到训练较少的大象受到惊吓,开始冲向己方骑兵队伍。汉尼拔的右翼骑兵同时面临着罗马骑兵的冲锋,双重打击下队伍很快溃散。
此时汉尼拔的两翼已经暴露,大西庇阿的铠甲步兵像一柄突出的利剑刺入汉尼拔军中,汉尼拔依靠勇猛的非洲士兵抵抗,双方势均力敌,战斗十分惨烈。双方陷入胶着的苦战,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追赶迦太基骑兵的罗马轻骑兵返回战场,直抵汉尼拔军背后。
此时战争局势已经十分清晰,原本保有胜算的汉尼拔军腹背受敌,士兵们大多已经失去斗志,多数死于阵前,另有企图逃跑者也被罗马骑兵追杀。汉尼拔本人在残军的掩护下退出战场,向附近的哈德鲁梅退去。
扎马战败后,战略之父的光环开始淡去,只留下一个落魄的中年人。汉尼拔被召回到迦太基城,在那里参加与罗马军队的和平谈判。面对罗马大军压境,迦太基元老院已经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罗马近乎苛刻的要求。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此结束。
六、英雄末路
战争结束后汉尼拔开始投身与政坛,试图稳固国内经济分批偿还对罗马的战争赔款。但迦太基国内的腐败十分严重,再加上罗马人仍然十分忌惮汉尼拔本人,于是在公元前195年——扎马决战后七年,罗马人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
迦太基元老院非但没有对汉尼拔进行任何保护,反而有意交出汉尼拔以取悦罗马人。年过半百的汉尼拔只好自愿流放离开迦太基城,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
结语:
汉尼拔首先前往腓尼基的古城推罗、以弗所,后旅行至塞琉古和小亚的比提尼亚。在塞琉古,汉尼拔曾一度被国王安条克三世视为座上宾,但当罗马以战争威胁他们交出汉尼拔后,这位无家可归的老人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容身之处了。公元前183年,为了不落入罗马之手,汉尼拔在小亚细亚自尽,守住了一个军人最后的尊严。
参考文献:
[1](美)杜普伊著;张孝林译. 汉尼拔[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8.10.
[2]杨俊明,张齐政著. 汉尼拔与布匿战争[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08.
[3]尚丽霞.从汉尼拔战争看后勤补给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0):119-120.
[4]黄康.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罗马军队损失人数考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97-100.
[5]时殷弘,惠黎文.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与迦太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4):33-39.
[6]王悦.李维史学研究——以他笔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为例[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7](法)Azedine Beschaouch著;郭昌京译. 迦太基传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04.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