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张、王、李的人最多,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曾经真的遭到名士大族鄙视和排斥吗_康熙_刘邦_项羽

本文目录

  • 姓张、王、李的人最多,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曾经真的遭到名士大族鄙视和排斥吗
  • 《三国演义》中典韦的武力值能排第三吗他能打败赵云吗
  • 张良到底做了什么,献了什么计谋就成了第一谋士,我觉得陈平献计就比他多
  • 林如海为贾雨村办事,按理说应该找袭爵的贾赦,为何找的是贾政
  • 阿扎尔、内马尔、格列兹曼、姆巴佩谁的上限更高
  • 八阿哥胤禩是贤王,为何没能继承康熙的皇位

姓张、王、李的人最多,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历史原因吗

姓氏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姓氏可以说是中国每个人每个家族历史的见证者,独特的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姓氏一开始是分开的,分为姓和氏。姓一开始说的简单点就是随母亲,受母系氏族的影响,中国一开始的姓都是跟母亲有关,例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这些历史悠久的姓都是母系社会的产物。而氏指的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生活在一起的族人。秦汉以前,那时候的人是有“姓”“氏”之分的。到了汉代,姓氏基本已经变成一体的了。而且秦汉以前也是一般叫人“氏”的,因为姓一般都是一整个家族同一个“姓”,而“氏”是根据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伟大的爱国大诗人屈原跟当时的楚国国君是同一个姓——“芈”姓。但是楚国国君是熊氏,屈原是屈氏。由于屈原祖先被楚国国君分封在了“屈”邑而得了“屈”氏,为了区别所以都叫“氏”。中华的第一个姓氏据说是伏羲创造的,他规定了姓氏,而他的姓“风”也就是中华第一个姓氏了。姓氏随着历史的发展,掺杂了很多因素在里面,同姓可能不同源,同源也不一定同姓。

说到中国姓氏文化,不得不提到《百家姓》,《百家姓》中记载的姓氏只有500多种,但是中国姓氏远不止这么一点。据统计,现在中国至少有5600种姓,有单姓有复姓。汉族有姓,少数民族也有姓。2010年普查的全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分别是王、李和张。王姓有9468万多人,李姓有9276万多人,张姓有8550万人口,全国前20名的姓氏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人口排名前100的姓氏占中国总人口的82.1%,其他姓所占人口较少。而三个超大姓氏的分布也很有地域特色,王姓大多分布在东部,李姓大多分布在中部和西南,张姓大多分布在北部和西南。

三大姓在中国人口这么多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原因。三个姓的历史都非常的悠久,都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李姓人口这么多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来源于唐朝。繁荣昌盛的唐朝是属于李姓的,李姓在政治地位上的绝对优势,让李姓繁衍拥有了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历史上兴赐姓,很多人都被唐朝赐姓为“李”。再加上大量的少数民族没有汉姓,很大一部分都以“李”为自己的姓氏。

王姓和张姓虽然没有建立过很大的政权。但是两个姓在古代都是世家大族,隋唐以前的世家大族权力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王姓在魏晋时期就是当时的名门大姓。而且加上“王”字所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商周时期很多王族在灭亡以后纷纷改姓“王”。张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一个姓氏。虽然张姓基本没有出现过皇帝(王姓还有个王莽建立的“新”朝),但是在历史上的张姓名人辈出,来源多,望族也很多,这些都促进了张姓的繁衍。加上大量的少数民族改姓,也让张姓的人口大增。也有一些野史说张姓人多是因为玉皇大帝姓张。玉皇大帝都姓张,那人间肯定很多玉皇大帝的后代了。

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曾经真的遭到名士大族鄙视和排斥吗

  

  袁绍、曹操争夺中原霸权时,大名士陈琳起草了一道著名的檄文,代表袁绍讨伐曹操。在讨贼檄文中,陈琳对曹操的祖父、父亲大肆攻击。

  且看檄文内容: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曹操被陈琳称之为“赘阉遗丑”,就是宦官的后人。传闻中,曹操本有头疼的毛病,听人诵念陈琳檄文时出了一身冷汗,就此头疼毛病大有好转。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鄙视权贵者都不乏其人,却也始终都是少数。

  曹操是宦官后代不假,但是曹操的祖父曹腾不是寻常宦官。曹腾在汉顺帝时期就已经是中常侍之一(相当于大内总管级别)。后来,因迎立汉桓帝有功,曹腾被敕封为费亭侯,出任大长秋,成为皇帝身边数一数二的大宦官。

  曹腾虽然有权有势,却没有像一些臭名昭著的太监一般弄权,他伺候四位皇帝,始终忠心耿耿,并且,经过他的推荐,诸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的堂溪、赵典等等诸多名士,都得到朝廷重用。

  因此,曹腾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受到许多士大夫尊敬。

  当然,曹腾就算是表现再好,也始终是刑馀之人,始终会有人去嘲笑,将其当成曹操一个污点。

曹操的父亲曹嵩也不错,曾经当过太尉。当然,是花钱买来的太尉。

陈琳写檄文时,是袁绍手下谋士。袁绍与曹操本是发小,两人从小在京城一起偷鸡摸狗,一起抢劫新娘,一起干过许多荒唐事情,后来 又一起起兵讨伐董卓。

应该说,袁绍对于曹操的背景一清二楚,并且并不是很计较。否则少年时为何二人经常在一起玩耍?

因此,陈琳檄文,不过是袁绍攻击曹操的一种手段。在真正的大人物心中,父祖的荣光固然重要,本身的实力更加重要。若非曹操本人十分了得,屡经挫折之后还能在兖州崛起,拥立汉献帝逐鹿中原,袁绍也不会处心积虑抹黑曹操。

袁绍乃四世三公之后,真正的名门贵胄,然而他气量狭窄,嫉贤妒能。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却气量恢宏,礼贤下士。士大夫们都不是瞎子,一时间或许会被外在迷惑,时间一久还是知道是非。

因此,在袁绍失败之后,除了几个顽固分子跟随袁绍儿子北去,绝大多数士大夫阶层都改投在曹操门下,成为曹操集团的核心力量。

  

《三国演义》中典韦的武力值能排第三吗他能打败赵云吗

论综合武艺典韦排第三确实高估了,他与许褚不分上下,公平排名也只能在张飞之下。吕布第一无可异议,毕竟只有三英才胜得吕布。吕布在日对天下诸侯起到威慑作用,即便万人敌关羽也不敢有半点傲气可施。吕布死后,关羽曾多次放言,“吾纵横天下无可惧敌,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赵云排二也无可厚非,人家是有勇有谋,有忠有义,枪、剑、弓三绝,枪剑并用可破群敌围攻加击,且一生无败绩,连马超都很敬重。在蜀营怅下为将者也只赵云一人直呼关羽、张飞的表字,关、张也同呼赵云表字,可见其地位同等。关羽应排第三,张飞排四,马超排五,典、许第六比较合适。

张良到底做了什么,献了什么计谋就成了第一谋士,我觉得陈平献计就比他多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写作不易,请加关注,欢迎讨论,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张良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和建立之后稳定朝局的过程中都为刘邦献出了很多具有决定性计策和建议,最重要的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将功劳让给刘邦。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在灭秦及与项羽争雄的战争中,刘邦的每一次胜利无都与张良的奇智息息相关.鸿门救驾,献计焚栈道示无还心,下邑画策,四面楚歌,破楚后献计安群臣之心,献计安刘盈太子之位。

我们来详细说说张良所献的计策:

1,项羽设鸿门宴,张良献计刘邦对项羽示弱,承诺不会背叛项羽,更不会称王,使项羽对刘邦降低戒心,得以逃脱,同时在项羽内部埋下君臣相隔的祸根。

2,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张良献计刘邦烧毁出入蜀地的栈道,以示没有东顾的野心,降低项羽的猜忌,同时可以防备正面雍王章邯的偷袭,养精蓄锐安心发展,为刘邦赢取了发展的时机。用韩信走故道从侧面绕开章邯主力,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攻下三秦,占据关中,使刘邦终于有了与项羽正面抗衡实力。

3,刘邦率五十万联军占领彭城,后被项羽三万骑兵给一举击退,逃到下邑。张良献计刘邦拉拢韩信、英布和彭越,对三人进行封赏。使刘邦对项羽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

4,刘邦于项羽最后一场决战中,张良献计让人在楚军营帐四周高唱楚地歌曲,打击楚军士气,一举大败楚军,项羽也在乌江边上自刎而亡。

5,破楚之后张良献计刘邦先封自己最讨厌的雍齿为侯,以安诸侯之心,并催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稳定诸侯之心。

6,刘邦称帝后欲改立太子,张良为了大汉的稳定献计吕后:以太子的名义,安车厚礼请天下闻名的“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公、角里先生、夏黄公为客卿。暗示刘邦太子羽翼已成,废太子会引起国家动乱,刘邦遂打消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最最最重要的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张良对自己的功绩轻描淡写,虚怀若谷,把自己谋略的成功归之于刘邦得天之命上,既使自己显得微不足道,又赞扬了刘邦得天下乃天骂命所归。这样,便去掉刘邦对他的猜忌之意,可谓高明的去疑之道,避免了狡兔死走狗亨的结局。

以上种种成就了张良千古第一“谋圣”的美名,这又怎是陈平可比?

林如海为贾雨村办事,按理说应该找袭爵的贾赦,为何找的是贾政

都中奏准起复旧员,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为雨村献计,令贾雨村央求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贾雨村领其意而别。

次日,面谋林如海……

问及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进谒。

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一家,乃荣公之子。

大内兄现袭等将军之职,名赦字恩候。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上遗风,非膏梁轻薄之流。故弟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贾雨村听了,方信了咋日冷子兴之言(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节)。

阿扎尔、内马尔、格列兹曼、姆巴佩谁的上限更高

从个人能力角度来看,我选择内马尔;但考虑到年龄因素,我选择姆巴佩。

其实这四个人放一起比较,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姆巴佩和其他三人相比,不是同一代的球员,对于姆巴佩来说,他的个人能力还没有到达巅峰,而其他三个球员现在正处在巅峰期,我们先来比较阿扎尔、内马尔和格里兹曼。

内马尔综合实力最强,真正的世界第三人

这三个人的实力差距很小,都曾在俱乐部有过精彩发挥,也都被各自球迷称作是“世界第三人”,但是他们的特点还是有所不同。

阿扎尔更多的扮演“突击手”的角色,他的盘带突破能力非常强,这样的边路爆点是每个球队都梦寐以求的,但是他在过人后的传球时机把握和射门精度,都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格里兹曼比起阿扎尔,突破能力稍逊一筹,但是最大的优点是无球跑位和射术,他的穿插跑动会让后卫无所适从,而且关键时刻的射门也绝不脚软,总体来说他是个非常全面的球员。

内马尔在我看来,综合实力最强,是真正的仅次于梅罗。内马尔是球队的进攻组织者,既可以后撤传球组织球队进攻,也可以单人爆破完成进球工作,能同时完成这两项工作且比他还出色的,只有梅西一人而已,这样的球员可遇而不可得,天生的10号位核心球员。

姆巴佩毕竟还很年轻,未来仍有时间去成长,但是他的发展模板应该是C罗那样的超级射手,以他的速度和爆发力,未来成绩不可限量。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点赞!

八阿哥胤禩是贤王,为何没能继承康熙的皇位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条。夺嫡是一场综合性的博弈,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扯到上上下下,一步踏错将万劫不复。胤禩虽有“八贤王”的美誉,但“贤”只是夺嫡的加分项并非充分条件。他的失败,非其不才,形势使然。

一、康熙对出生比较看中,胤禩出生低的短板难以弥补

清朝入关后,深受汉文化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皇帝对嫡长子普遍比较喜欢。康熙对嫡子胤礽的爱,就很不一般,可谓宠爱有加。要不是胤礽不争气,几乎可以坐享其成。

胤禩的出生比较低,直接连累到日后的发展。胤禩的生母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管领虽为五品文官,但卫氏却有辛者库的标签。

卫氏是康熙朝母家地位最低的妃嫔,按照此出生,本来只能当普通宫女,几乎不太可能与皇帝有交集。但她偏偏被年轻的康熙看中,还生了皇八子胤禩。

胤禩出生后,因卫氏级别低,还没资格亲自抚养皇子,康熙将其交给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扶养,因此,胤禩与大阿哥、惠妃的感情比较好。后来雍正继位,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惠妃因亲生儿子大阿哥被软禁,于是移居胤禩府邸。

在出生方面,胤禩的对手胤禛的出生谈不上有多高,但后来有所弥补。胤禛出生后,由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扶养。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隆科多的姐姐,这给胤禛的出生镀上一层金,对夺嫡大有裨益。

二、“贤王”初长成,胤禩从小聪敏,且深谙人情世故,养成了待人随和的风范

清朝时,皇子六岁就要开始读书,每天都有当世名流来授课,还要学习弓马骑射。

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对几位年长的皇子作过一番考察。每位皇子读几篇文章,轮到胤禩时,他读得非常熟练,而且声音清脆,受到康熙当面夸奖。

但是,胤禩也是一位“偏科生”,他的书法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康熙曾不满他的字,令书法家给他补课,并让其每日写十副字上呈御览。可胤禩对于写字很没兴趣,每次作业都敷衍了事,甚至找人代笔,以蒙骗康熙。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时,胤禩与胤禛、五阿哥、七阿哥一起受封为贝勒。康熙巡游各地时,胤禩经常位列其中,有时也会参与朝政。

胤禩待人宽厚,毫无皇子的骄纵之气,因而能够在朝野广结善缘。他不仅与众兄弟(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关系融洽,与众多王公大臣也走的比较近,甚至赢得裕亲王福全的举荐。福全是康熙特别尊敬的兄长,去世前还在康熙面前推荐胤禩。

在文人中,胤禩也有良好口碑。他的老师何焯,是非常有名的文人,很快就成了胤禩的心腹,有“袖珍曹操”之称。胤禩经常托何焯为其去江南购书,这为其赢得江南文人的一致好评,说他“极是个好王子”。

胤禩的这些“贤”名,贤得有点不合时宜。康熙对此并不认可,他斥责胤禩:

“八阿哥到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清圣祖实录》”

在康熙看来,胤禩完全是收买人心,甚至还在跟皇帝争名声,想争做太子。

三、议立太子时,胤禩众望所归,却得不到康熙认可

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将胤礽废除。三天后,康熙就任命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这是皇室特别重要的一个职位,在太子空缺、局势晦暗不明的情况下,也让许多臣子以为这是一个“信号”。

由废除太子引发的兄弟、父子之间的激烈斗争,让康熙身心俱疲。他自思世事难料,万一突然不在了,就会直接危害大清。康熙召来满汉大臣,告诉他们,除了“所行甚谬,虐戾不堪”的皇长子胤禔外,可以从诸位皇子中推举一人为皇太子。康熙还特别提醒大臣:

“若议时,互相瞻顾,别有探听,俱属不可——《清圣祖实录》”

这时,朝堂的几位大佬,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遏必隆之子)、内大臣鄂伦岱(佟国纲之子)、掌院学士揆叙(明珠之子)以及尚书王鸿绪私下议论,暗通消息,最后“书写八阿哥三字于纸”,交给太监转呈康熙。

康熙得知王公大臣一致推举胤禩为皇太子,大为出乎意料。如果立了一致好评的胤禩,必然会出现一个难以控制的权力中心,“日后必成乱阶”。康熙没法接受公议的结果,于是向臣公传达自己的意见:

“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再思之——《清圣祖实录》”

康熙说出的胤禩不能立为太子的几点理由,完全是强词夺理,反映出他作为帝王,出尔反尔、虚伪阴暗的一面。深层原因,很有可能是康熙出于对胤礽的偏爱、平衡局势以及对胤禩风头过大的畏惧。

康熙令大臣再议,但大臣们分分推脱。第二天,连退休的佟国维都站出来支持胤禩,反对复立胤礽,但康熙还是没立胤禩为太子。

四、二废太子后,胤禩仍然有希望,但“献鹰事件”栽了跟头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准备巡幸塞外。

当时的胤禩,为母亲去世两周年致祭后,也没忘记自己的父亲。他想到父皇喜欢打猎,打猎需要猎鹰。于是,他派了一名太监,给康熙问安,顺便送去两只鹰。

谁知送到后竟然是死鹰,这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诅咒自己。他当着皇子的面痛骂胤禩,并声称要断绝父子恩情。至此,胤禩的太子之路已绝,但他在朝堂依旧有很高威望,比如,李光地就曾在康熙五十六年时评价胤禩“目下诸王,八王最贤”。

秋媚说:胤禩因“贤”而闻名,也因“贤”而不受康熙待见。康熙晚年的盛世,已经危机四伏,大清江山需要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胤禛用重典治理,而不需要“贤王”胤禩礼贤下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