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明史》,是因为它编修的时间太长了吗?_明史_明朝_编修

质疑《明史》,是因为它编修了近100年的时长吗?很多人在谈及《明史》,往往会认为其编了近100年,没有什么可信度而言!今天,淮下书生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明史》!

《明史》

实际上,编修的时长并不是它被质疑的原罪,反而正是因为编修时间长,让《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成为了有史以来口碑比较好的一部佳作。

《明史》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这样评论《明史》:“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余秋雨、刘庭华、孟昭信等现代学者也对《明史》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

赵翼简介

展开全文

而《宋史》编修了两年半,《元史》编修更是仅用了331天。二者因编修时间短,编纂草率,行文粗糙,有的内容直接搬过来,没有融会贯通就加了进去,从而被后世学者所诟病。

《宋史》和《元史》

比如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中指出了《元史》的错误:

顾炎武和《日知录》

“《元史》列传八卷‘速不台’,九卷‘雪不台’,一人作两传;

《元史》中速不台和雪不台

十八卷‘完者都’,十九卷‘完者拔都’,亦一人作两传,盖其成书不出于一人之手。”

《元史》中完者都和完者拔都

钱大昕、赵翼、魏源等人也都指出了《元史》的错漏粗劣。

钱大昕、赵翼、魏源

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可以简单地认定,《明史》比《元史》编修得要好呢?如果从看小说的角度来看,《明史》确实更好看,它文字通顺,用词准确,前后连贯,逻辑自洽。最起码你看得舒服,而《元史》却不怎么好看。然而从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它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这一切都是因为《元史》细大不捐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史料。

《元史》历史评价很高

而《明史》被质疑的原罪,就是它对原始史料的毁灭。《明史》编修完成后,清廷又借修《四库全书》之机,将1000多万份明朝官方档案烧了只剩3000多份。这样导致了没有足够多的原始史料去验证《明史》的可信度。

四库全书

同时清廷出于政治目的,对于明初和明末王朝更迭期的记载也不详细,对于清朝不利的内容要么模糊地一笔带过,要么就直接篡改美化。比如隐藏了建州女真和明朝的臣属关系,改成平等关系;比如对南明政权避而不谈等等。

1644年南明形势

近现代历史学家吴晗,想写关于建州的历史,只能从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寻找资料。

《李朝实录》

他感慨地说:“清修明史,把它自己祖先这三百年间的历史都隐没了,窜改了,歪曲了,为的是好证明清朝的祖先从来没有臣属于明朝,没有受过明朝的封号,进一步强调建州地区从来不属于明朝的版图等等政治企图。”

吴晗

清廷的不断干涉、反复地修改隐藏,也导致了前后出现了四个版本的《明史稿》。分别是313卷的万氏《明史稿》、416卷的万氏《明史稿》、310卷的王氏(王鸿绪)《明史稿》、336卷的武英殿《明史稿》。并且离明朝时间越远的版本里,明朝皇帝就越昏庸残暴。今天通行本的《明史》就是来自于最后的武英殿《明史稿》。

不同版本《明史稿》

民国时期,章太炎、陈守实、孟森、黄云眉、吴晗等学者就对《明史》多有批判。

原始史料被毁,也导致了后人无法重修明史。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民国,距离更远的元朝可以重修出《新元史》。

《新元史》

而距离更近的明朝,民国学者苦于无资料,反而无从下手重新修史。一生都想重修《明史》章太炎说过一句话,“东南大学中友人有发愿修《明史》者,仆谓此事甚难。因明人遗著十不存一也。”后世学者的心酸无奈,可见一斑。

章太炎

因此,编修时间长并不是《明史》的原罪,《明史》真正被批判的原因,是毁掉了大量的原始史料。或许《明史》文字优美通顺,逻辑也能自洽,但后人却看不清真正的明朝,也无法再重修《明史》,这才是史家之殇、文明之痛。惜哉!痛哉!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