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秦腔历史剧《昭君行》进京展演 唱响民族和合史诗_秦腔_昭君_易俗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卢文骜】 “我本汉家女,远渡单于庭,相去万余里,行行复行行……”由西安易俗社原创秦腔历史剧《昭君行》将于4月12日和13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这部剧是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和旅游部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剧目、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陕西省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和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之一。

该剧由国内顶尖艺术创作团队打造,主演有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惠敏莉、李小雄等。据编剧刘恩平介绍,该剧从策划到创作、从排练到演出历时近3年时间,力求还原历史,并融入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全剧力图在史、诗、思的三位一体中,以大气沉潜的样式面貌和耐人寻味的旨趣,为所有观众呈献出一部具有中华气象、时代精神和现代品格的历史题材佳作。

《昭君行》共六幕,分为序幕、望月、出塞、求归、渡心、尾声。随着剧情不断推进,讲述了王昭君在去、留、归、守中的抉择与人生故事。通过讲述王昭君一个汉家女人的心灵“游牧史”,吟咏一曲汉匈两族的和合“兄弟情”。

在11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主演惠敏莉表示,本剧通过秦腔的表演形式,探讨民族团结、战争与和平等全人类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融合,体现了“一带一路”的精神感召。

《昭君行》熔铸了凝重的历史感、精深的文学感和跨地域的文化感,将汉乐府与《楚辞》《诗经》《匈奴歌》,以及汉匈民族民俗、礼乐文化等化用其中,以典雅清健的文学性与戏剧性、思想性相编织,让慷慨豪放的秦腔艺术与健朗典雅的“汉风”气派相得益彰。全剧将中华传统写意空灵的美学韵致与现代描绘人心的叙事张力相结合,在民族和合的秦腔史诗中,也让古老秦腔在新时代艺术创作领域绽放新彩。

西安易俗社是由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联合160余名社会贤达于1912年发起成立,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为办社宗旨,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编、导、演为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2014年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