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图》赤壁蜀相描写的历史人物及生活朝代
昭君出塞图 王昭君 名嫱 字昭君 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 赤壁。《蜀相》 描写蜀汉丞相诸葛亮
吉林博物馆《文姬归汉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吉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镇馆之宝,名叫《文姬归汉图》,可是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幅画的名字却存在着一些异议,面对专家和学者们的争论,我也觉得有些无所适从,《文姬归汉图》为何又被专家和学者们称为《昭君出塞图》,这幅画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文姬归汉图》是一副绢本设色画,距今已经八百多年了,能完整地流传下来,也算是一个奇迹。这幅画的内容是十二个胡人骑着骏马,奔驰在塞北的边疆,其中人物有男有女,且错落有致,另外还有猎狗和猎鹰相随。因此当年的乾隆皇帝,给它命名为《文姬归汉图》,说的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因战乱被掳到匈奴部落,后因曹操出于对蔡邕的尊敬,便将其女蔡文姬从匈奴赎回,而此画的内容,表现的就是蔡文姬从匈奴归来的情景。
可是,这幅画的另外一个名字《昭君出塞图》也说得通:汉元帝时期,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以维护汉朝和匈奴的稳定关系,如果说此画的内容表现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情景,那也是十分贴切的。那么到底是《文姬归汉图》还是《昭君出塞图》呢?我偏向于后者,因为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给大家说一下《文姬归汉图》名称的由来,读者们就明白为什么会有争议了。当年张瑀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并没有对其命名,至于这为什么叫《文姬归汉图》那也许就要问乾隆了!因为本身这幅画是稀世珍品,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收藏,最后到了明清时期,就被收藏到了皇宫的内阁大库(明清时期专门收藏字画图书和文献资料的地方),因此乾隆皇帝就在这幅上题字“宋人文姬归汉图”,并盖上自己的大印。看到这几个字读者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此画是“金人”所绘,为何乾隆题字为“宋人”呢?
这就是关键之处,因为当时此画上没有任何的关于作者和年代的信息,而这种类似的绘画主题宋代画家所作的十分常见,因此乾隆皇帝便将其误判为“宋人”所作!直到后来经郭沫若的研究,才确定这是金人张瑀所绘,虽然作者纠正过来了,但是画的命名却将错就错,依旧沿用乾隆的《文姬归汉图》,那么乾隆错在哪里呢?
首先,就是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问题。当时宋金对峙,局势十分紧张,如果说张瑀作为金朝的宫廷画师,他去画一幅《文姬归汉图》,那不就是叛国吗?这意味着他煽动金朝的汉人(靖康之变时被金人掳走的汉人)抛弃“金国”,回到“宋朝”,紧张的局势,纷乱的战局,他根本就不会干这种引火烧身的事儿!要知道,这对张瑀来说,画“昭君出塞”就更符合当时他的身份,并以此来告诉生活在宋国的汉人要向王昭君学习,不远千里地来金国,同时,这也是对金国政权的一种歌颂。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看这幅画的行进方向,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是逆风前行,再从其穿着可以判定是在冬季,而在冬季的塞北边疆基本都是北风、西北风,因此可以判定这群人是按照由南向北方向行进,而这正好符合“昭君出塞”路线,但要说是“文姬归汉”的话,那她就背道而驰了。因此从张瑀的身份和历史背景,以及画中的细节来说,可以断定这不是“文姬归汉”,最有可能的就是“昭君出塞”。
关于这幅画,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深入的发掘,其最终的结论也都是指向了“昭君出塞”,而现在却依然沿用乾隆的错误叫法,也许是出于对乾隆皇帝本身的一种认可,也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于家国”的一种传承和延续。
古画<<昭君出塞图>>, 谁知道 (书画)
这画怎么啦?没错的话,应该是这个,,你看看《明妃出塞图》宋 宫素然 纸本水墨 纵30.2厘米 横160.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取材于西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图绘昭君出使匈奴,跋涉塞外的情景。画面没有任何背景,主要通过人物情态来表现出塞景象。画面塑造的人物也各具情态,王昭君神态自若,汉官员持重端肃,匈奴武士粗犷强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