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真的有那么美吗?匈奴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在塞外的生活是怎样的_单于_昭君_王昭君

本文目录

  • 王昭君真的有那么美吗
  • 匈奴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在塞外的生活是怎样的
  • 对于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大家怎么看
  • 历史上,王昭君为什么又被称为“明妃”
  • 王昭君为何要出塞王昭君的功绩如何
  • 王昭君为何出塞
  • 王昭君出塞后幸福吗
  • 王昭君如果没有出塞,她还能被评为四大美女之一吗
  • 王昭君主动请求出塞时是啥心理
  • 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王昭君真的有那么美吗

中国古代有四大公认的美女,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对应的就是西施,王玿君,㹦婵,杨贵妃。

据说西施是纺织女,在溪边浣纱时水里的鱼被西施的美貌所吸引。浮上水面观看美女,竟然忘了游动而沉入水底,故此西施有了沉鱼的赞誉。

王玿君远嫁塞外,一路风光渐潇条,再不见江南湖光山水秀,免不了悲从心中升起,美女感伤让天上南飞的鸿雁为之感动,忘了还在天上飞,停止了搧动双翼,从高空直线坠落送亲的队伍中,从此美女王玿君又多了雅号为落雁。

三国时期的貂蝉在赏月时,恰好一片浮云飘过夜空遮住了月亮,好事的文人墨客则认为月亮无颜与美女面对,躲入云后不见人,闭月也就成了貂蝉的代名词。

盛唐时期的杨玉环被惊为天女下凡,俯身观花花枯萎,阿萸奉承者则认为鲜花无颜与贵妃比美自感羞愧,杨贵妃也就有了羞花的美称。


古人与今人审美观念不同,前朝的美女用今天的审美标准来审视,恐怕会令古人愤怒今人大跌眼镜。环肥燕瘦分别指的是贵妃杨玉环和东周战国时的赵飞燕,两个人都是古代歌舞奇才,杨贵妃的歌舞不但迷惑了唐明皇,也让天下百姓追捧,大唐盛景画中不见苗条身材女,多是面目丰满胖女人。

赵飞燕又是一种姿色,不但身材苗条,尤其善长在君王掌上跳舞,一个能在人手掌中跳舞的人即使容貌姣好,身上自然也瘦成皮包骨。

四大美女今人无缘得见,盲目评说自欺欺人,一个时代一种审美心态,今天的审美观念虽然科学,只是美女停留在古代岁月中故事里,有心一观庐山真面目,没有时空遂道签证无法穿越,,,

匈奴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在塞外的生活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公元前57年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互相攻战,最后剩下两个势力,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为了借助汉朝的力量消灭郅支单于,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表示忠于汉朝。郅支单于听说后,也将儿子送到汉朝,汉宣帝就劝他们和好,这样,就出现了汉匈关系非常好的时期。到汉元帝的时候郅支单于反目,汉元帝就帮助呼韩邪单于消灭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非常感动,就亲自来长安称臣,表示感谢。呼韩邪在长安过了一些时日,提出要做汉朝的女婿,汉元帝就将画像非常丑的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画得非常丑,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听说远嫁匈奴还是很乐意的。当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来向汉元帝跪辞行礼的时候,汉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原来是宫中最美的宫女,才知上了毛延寿的当。随时就杀了毛延寿。王昭君来到匈奴,得到呼韩邪单于的宠幸,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了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提出返回汉朝。因为感觉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草原的生活也不习惯,常年饱受风沙之苦,所以王昭君想回中原。别说那时,就是现在,条件是非常好了,春天也常受沙尘暴的侵袭。草原大城市名包头,其实就是一种风俗,为什么要包头,一是挡风沙,二是怕阳光曝晒。可想而知,汉朝时候,王昭君对草原的生活是不习惯的。汉成帝知道胡人习俗,若王昭君回汉,就破坏了胡人的习俗,必然不利汉匈关系,就说“从胡俗”,这样,使王昭君就不能返回汉朝了。按照胡人的风俗,王昭君无奈地嫁给了大阏氏生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因为我们中原没有这个风俗,所以王昭君很不满意,所好这个丈夫和她的年龄差不多,对她还是很好的,她和复株累单于在一起生活了11年,生了两个女儿。复株累单于死后,虽然过着孤独的生活,可是,也没有提出回中原,又默默无闻地生活了三年,病逝了。年仅36岁,可见王昭君的心情是不好的,若心情好,绝对不会年纪轻轻去世的。

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对于华夏民族的团结,作出了贡献,是永载史册的!

对于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大家怎么看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相传王昭君在西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为了安边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依图召见宠幸。宫人都以贿赂画工为先,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冷落深宫。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不输风采、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杀了。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即须卜公主,小女即当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有关这座昭君墓的记载,历代传说甚多。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形状颇多相似之处,有土阶可以盘旋而登。

如今的昭君墓已辟为公园,墓冢矗立在一片平畴中,花木丛生环绕,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走进陵墓园内,穿过曲径花廊,沿墓周小路盘旋而上,伫立墓顶,近视大黑河流水湍急,墓草青绒,古树参天,色彩宜人。极目远眺大青山屏幔雄伟,阴山逶迤峥嵘。环顾大地绿野无限,平畴阡陌纵横。若是在晨曦或晚霞的映照下墓地景色更加变化万千。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夕如丛”,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不禁使人联想到当初王昭君从汉宫挺身而出,自愿“请掖廷令求行”,勇敢的去肩负和番使命,忍小怨而从大义。

历史上,王昭君为什么又被称为“明妃”

王昭君:为什么又被称为“明妃”?

王昭君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施,三国时期的貂蝉(明代文学人物)和唐朝的杨贵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美貌明艳动人,足以“落雁”。

王昭君出生于平民之家,既然巧合下,被选入宫中成为汉元帝宫女,虽然其容貌,倾国倾城,美艳动人但是可能是由于其性格的原因不愿随波逐流,坠入世俗所以十名多年里一直不见经传,直到汉元帝为何匈奴和亲,才在后宫里发现了她。《汉书》中说王昭君,名嬙(或樯),字昭君。但《后汉书》中却说王昭君,名昭君,字墙(或嫱,樯,穑等)。其实不然。

在古代,不要说一般平民家的女子,就算是书香门第或者贵族世家的女子,也很少有自己的名字。古代女子起名多以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依序而称,或者以“招弟”,“再招”,“又招”,“绝招”等名字泛称。昭君有可能是王氏女子,在被选中和亲匈奴之后,汉朝政府赐予她的封号。“昭,大明也。”寓意汉朝的雄威像光芒一样照耀着匈奴。

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森严等级的阶级社会,按照封建等级社会的礼法要求,人们必须辟讳,通常是为长者讳,为尊者讳。西晋时期为了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后被封为“明妃”。以后历代文人,多称王昭君为明妃。比如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就曾作《明妃曲》(二首),本人曾依据王文公格律作和诗一首,自我感觉不错,现摘录如下,以供大家欣赏:

明妃倾国色,汉宫再无双。

若言君王重颜色,何故咫尺芳华雪里藏?

君王若不重颜色,只道区区画工恃何狂?

岂不知汉宫佳丽三千人,翩翩红袖美如云。

纵使延寿心地善,一年又能摹几真?

王蔷自矜高格调,反使无辜做恶人。

苍天若不睐青眼,汉匈征战起烽烟。

红颜宠冠单于庭,黄昏青冢有谁见?

——季赛争《遥寄王荆公和明妃曲》

王昭君为何要出塞王昭君的功绩如何

王昭君出赛起初的原因仅是政治的牺牲品,匈奴单于自请汉朝为胥,汉元帝不想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嫁匈奴,看王昭君不错,于是便将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王昭君的功绩就是维持了汉匈两族长时间的和平。

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出生于自普通民家,后入宫做了一个宫女。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将其画的仅仅一般,所以并没有被选入妃,只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宫女。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具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

昭君出塞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乡安自请为胥,元帝欣然接受,将王昭君赐与呼韩邪单于,因为王昭君面容俊美,深受呼韩邪单于的喜欢,匈奴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奏,永保边境和平安定。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生活了三年,生有一子,呼韩邪单于离世。又根据胡人的规矩,王昭君又嫁给了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生活十一年,生有二女。在公园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两年后,王昭君也病逝了。

落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王昭君就是其中的落雁。王昭君出赛时,由于旅途劳累,再加上对家长的思念之苦,心绪难平,于是有感而发弹奏了一曲琵笆行。南飞的大雁听到此曲,竟然忘记了煽动翅膀,从高空上落了下来,于是王昭君有了落雁之名。

功绩

王昭君的功绩就是维护了汉匈两族近几十年的和平。王昭君在匈奴生活期间,积极促使两族的和平安定,加强了汉匈两族之间的交流,更使很多少数民族向往中原,促使了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为维护中原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王昭君本是一个普通的弱女子,也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的牺牲品,但是其却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其位谋其职。远嫁匈奴之后更是积极维护家乡人与远嫁之人之间的和平安定,以汉匈两族和睦相处为己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被后人所称赞,被封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王昭君为何出塞

千门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大诗人杜甫写王昭君的著名诗句。由于对这首诗、对王昭君太感兴趣,记得2010年7月,自己到呼和浩特出差时,特意挤出两个多小时,到青城郊外的昭君墓进行了凭吊。近几年也看了许多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愿抛砖引玉,就题主的话题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王昭君是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汉时出塞到匈奴。有关昭君出塞的史料,《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都有所记载,说明史实确凿。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原因,也一直是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话题。

昭君出塞的记载最先见于《汉书·匈奴传》,该传记载说: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ト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在王昭君出塞之后大约460多年,范晔(398—445年)在其写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说明,解释了昭君出塞的原因,说她入宫后多年未受皇帝召幸,因而心生怨愤,正当此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到汉宫求亲,于是昭君就向元帝求行,自愿去塞外。临行前,“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元帝被昭君的美貌震惊,非常后悔,但是又没办法只好让她去了匈奴。范晔的这种说法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指出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她多年得不到皇上的恩宠,在怨愤的情况下自愿去和亲的。而后代文人在此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演化出不同的版本,逐渐形成一个个情节丰满,甚至离奇的昭君出塞故事,而这些故事解读昭君出塞的原因又不尽相同。

第一种说法是昭君不得不去和亲。据说,汉元帝有很多的后宫佳丽, 因此不可能常见到每个宫女。于是他让画工给各个宫女画像,按照画像选召宫女,宫女们为了能被皇帝召幸,不惜重金贿赂画工,希望把自己画得漂亮些。初入宫廷的昭君不知道内情,又自恃貌美,不愁皇帝不召见。所以当画工毛延寿给自己画像的时候,她不仅没有贿赂毛延寿,相反还对毛的暗示索要加以讽刺。毛延寿很生气,所以就把昭君画得很丑,就这样昭君在后宫又消磨了多年的青春。

恰好这时候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求娶汉家女子为妻,元帝正愁无法抵御匈奴的侵犯,见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觉得正是开展和亲外交的好时机,立刻就赐其五名宫女。昭君久居深宫,寂寞冷清,于是她主动要求远嫁匈奴。汉元帝见有如此主动的宫女,马上就答应了她的请求。在辞行的大会上,王昭君将自己盛装打扮,她的明艳动人令满庭佳丽黯然失色,元帝见到昭君这般美丽而惊叹不已,非常后悔,但是既然已经将她许给匈奴王,自然君无戏言,所以只好忍痛割爱,让她出塞和亲。但失去如此绝代佳人使他大为恼火,于是杀掉了索贿作弊的画工毛延寿。

这个故事描写了一个弱女子牺牲个人以保护国家,并且是在满怀怨愤的情况下远嫁塞外,因而昭君赢得了后世的同声叹息。但是这个带有唯美倾向的故事,大多被认为是文人骚客抒发自己对君主不满的方式,并且有人查证,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与史实是有出入的,匈奴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征讨以及内部的纷争,势力已经大减,到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自愿臣服汉朝,曾两次到长安觐见汉皇,协助汉朝征服保护边境,因此这个时候边境形势已经趋于和平安宁,不存在上门强行和亲的。

第二种说法是毛延寿报复昭君的典故来自野史。毛延寿索贿不成报复王昭君的说法,经考证是源于笔记体小说《西京杂记》。这本书是到了晋代,由好事的文人缀合而成的,成书时间距昭君时代已有300多年。画工丑化昭君而被杀的故事本来是小说家们枉言,而后世又将《西京杂记》中所列六名画工之首的毛延寿,当作导致昭君悲剧的罪魁祸首,这是有牵强附会嫌疑的。

第三种说法是汉元帝忍痛割爱。这个说法颇显浪漫,说是才貌双全的昭君与汉元帝一见钟情,恩爱无比。而画工毛延寿获罪朝廷后逃窜到匈奴,立刻向单于献上了昭君的画像,添油加醋地盛赞昭君的美貌,让单于垂涎不已,于是向汉朝强索昭君,并以发动战争相危胁,元帝最后迫不得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送昭君出关。单于得到昭君后,对昭君宠爱有加,并主动与汉室和善。后元帝因思念昭君,恹恹成疾,当年就死去了,两年后,昭君因不愿改嫁而保节自尽。元代著名散曲家白朴曾作《汉宫秋》,沿用了此种说法,只是写昭君在去匈奴的途中,投水自尽,更为悲壮。

关于昭君出塞原因的说法,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各不相同,有些不乏为后世杜撰的东西,因此可信度不高。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昭君出塞肯定是事实,而且她得到了塞外民族对汉人的认同,带来了一个时期的相对和平,这是昭君与其他四大美女的最大不同之处。

王昭君出塞后幸福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谒昭君墓》腰杆不硬,美人不幸!

王昭君如果没有出塞,她还能被评为四大美女之一吗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那就是王昭君如果没有出塞,就不会被评为四大美女之一。我们说形容美女喜欢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其实这四大美女,除了长得好看,更重要的是有名。

这“沉鱼”指的是西施,西施为何被评为四大美女,那是因为吴王夫差沉溺于西施的美色,然后荒废国事,最终灭国。

这“闭月”指的是貂蝉。我们说貂蝉有名不是长得漂亮,而是搅动了天下风云,改变了历史走向。

这“羞花”指的是杨玉环,杨玉环我们就不用多介绍了,李隆基为了她不理朝政,整天泡温泉洗凝脂,唐朝盛世开始走下坡路了。

最后我们再说这位“落雁”王昭君,她应该是四大美女之中唯一没有搅动天下大乱的人了,反而还促成了西汉和匈奴的和亲。

王昭君出塞前

我们说王昭君美,但是她却养在深宫人未识,就连皇帝都没接触过。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机会,也许王昭君也只是千百年来皇宫中来来往往的无名过客,最终年老体衰遣散回家。

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王昭君在这好几年都见不到皇帝,难免心中幽怨,做出这种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昭君出塞后

王昭君出塞是公元前33年夏五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只是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就死了,即位的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这儿子就想要根据匈奴的习俗,娶王昭君为妻。王昭君呢,则想要回汉朝。

但是汉成帝拒绝了王昭君,让其成为新单于的阏氏,还生了两个女儿。等到王昭君死后,她被葬在了今天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由于墓旁树木长青,所以叫“青冢”。

昭君出塞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王昭君受到了两代单于的喜爱,所以促进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

对于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唐代张仲素就写诗评价她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除此之外,像王安石、杜甫、欧阳修等人都写过王昭君。不管从王昭君的历史影响还是个人悲情方面,她已经化成了一个符号,被历代的文学家、诗人所推崇。所以,王昭君之所以位列四大美人之一,并不仅仅因为她的容貌,恰恰是因为她的出塞。

王昭君主动请求出塞时是啥心理

日暮乡关处,瑟瑟芳草寒

王昭君,千年被人赞诵,甚至占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席,牡丹国色,幽怨琵琶,裘袍一袭,平沙落雁。眼中荡漾的秋水,被满天的黄沙覆没;悲情一生的落寞,换来后世无尽的感叹。

历代对王昭君的和亲是溢美有加,对她挺身而出,慷慨应诏,为国家的安宁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大加赞美,她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携一身傲然走入那广袤异域,拉开了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序幕。

其实这昭君是很悲催的,她并没有世人想象的拥有什么皇后王后之类的地位,只是那单于众多小老婆中的一名,两年后这老单于病逝,按“烝报”旧俗,她又作了老单于儿子的小妾,并生了两个女儿。有人把这说成是王昭君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其实对她来说这是无法选择的,“父死,妻其后母“是匈奴的风俗,这叫收继制,也叫转房制,不存在什么娶啊嫁的那么多规矩。

说她的和亲功绩,显然是高抬她了,想这时的匈奴被武帝时的霍去病、卫青等早已打得是满地找牙。加上灾荒雪荒及争位内斗,匈奴四分五裂,大汉早已不是“白马之围”的大汉;匈奴也不是一啸而能聚起十数万雄兵的匈奴。此时的呼韩邪单于的状况应该是求亲而不是和亲,他主动对汉称臣便是最好的说明,他还想借大汉之威来助他在匈奴一统之一臂之力。而汉元帝这时的举动也只是一种笼络,所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并不是这王昭君之功,而是当时的形势使之然。

后世对她的美誉之词多多,什么为大汉谋利益,什么舍小家顾大家,什么勇于牺牲自我,什么为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统统都是胡说八道,是强加在她身上的妄词,都是在源于对她同情的基础上,把她的整个人生放在和亲这大背景下,从而放大了她美好的形象,她本身只是个小女人,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一个无辜的、任人摆布的角色,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思想也枉然。她在两任夫君都作古之后,一心思归,等来的却是不准回归的圣旨,她的价值已完结,如果朝廷觉得她是有功于在汉的功臣,何以会如此的绝情,她最终在一个“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晚上,把爱恨蹉跎成一纸风烟。飘散在那漠漠的天空。

如果要细究,这昭君出塞之事,其中的名堂多多,它最早见于《汉书》,仅有寥寥数语,“单于自言,愿以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这中间透露的信息说明,元帝不同于汉初选的是宗室女,而只是后宫良家子,这单于是自愿作汉朝的女婿。大汉仅仅是笑纳而已,这同当年与匈奴称兄道弟那是大不一样了,反映出两家关系的转变。所以这和亲的分量显然是轻了很多,一个“赐”字尽露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既然《汉书》对这昭君的描述就这几句,那么,她那么多的故事从何而来?细探才知道,这些都源于东汉末年的《琴操》和晋代的《西京杂记》,这两本书均属“小说家言”,是属于那种“道听途说”姑妄听之的民间传说,本不足为据,但却被四百年后的《后汉书》全盘采信,竟被悄悄地引入正史。

从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史上虽有昭君其人,而其它派生出来的,均是乌有之乡的故事,但却满足了普罗大众的消费心理,特别是那些反对战争,对朝廷不满的文人用来作为发泄的最好题材。自晋石崇起,这怀抱琵琶,悲怆落雁的昭君形象便日渐丰满了起来,这里补充一句,这琵琶自东汉才出现史籍中,西汉时尚无此乐器。及至后来的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等的咏明妃诗更将其光大,借古讽今地对现实进行讽刺。

到了元马致远更是又一高峰,他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虚构,完全颠倒了汉和匈奴的强弱关系,述说的是在匈奴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昭君出塞以换和平,反映出那个时代对国土沦陷,朝廷不能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无奈情结。

这两千多年前的美女之所以被历代传诵,除了借她针贬朝政外,更重要的是历代文人是借美人以明志,假芳草而自况,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罢了。

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在汉宫不得志的王昭君,顶着大汉公主的名分嫁到匈奴,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由此开启了,她做为汉匈和平使者的光辉一生。可惜的是,她与呼韩邪单于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呼韩邪就去世了,此后她按照匈奴的习俗,改嫁呼韩邪的儿子们。汉成帝鸿嘉二年,年仅33岁的王昭君病逝于塞北。

昭君出塞

建昭元年,14岁的王昭君被选入宫中,充当宫女。此时在位的皇帝,是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坊间传闻,汉元帝好色,后宫美女无数,根本来不及检阅,就让画师毛延寿呈送画像,以供皇帝挑选。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毛延寿,所以找遭到毛延寿的报复,刻意把她画丑了,始终没得到汉元帝的招幸。

其实这段历史不大可信,汉元帝并不是一位很好色的君王,后人为了突出王昭君的不幸,故意编造的。不过,事实上王昭君在汉宫那段日子,一直无缘得见天颜是真的。按照正常发展轨迹,王昭君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再服役一段时间,出宫嫁人。二是作为宫女老死宫中。

机遇出现在汉匈关系的改善。呼韩邪单于因为匈奴分裂,五位单于相互杀伐,他想投靠大汉寻求帮助,并几次亲临长安,以藩臣之礼拜见汉皇。

汉元帝在宠妃冯媛的建议下,决定恢复汉匈和平,并以宫女顶公主身份,出嫁匈奴。诏令下,让宫女们自愿报名。谁都知道匈奴大草原的苦寒,汉人很难适应,结果没人愿意去,除了王昭君。

与其在宫中碌碌无为,倒不如为汉匈和平做点贡献,王昭君的这个举动,使她名垂青史。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一位相当有见识的女子。

虽说公主是假的,但貌美如花是真的。呼韩邪单于大喜过望,汉元帝则有些失落,怎么还有这么漂亮的女人,竟成了身边的遗珠!

后世对汉元帝的不甘心,大肆渲染,竭尽所能发挥想象力。什么更换和亲名单,什么利诱昭君,什么强暴昭君,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编,其实都是扯淡,汉元帝绝不是混账皇帝,也许有点失落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汉匈和亲跟以往大不一样,汉武帝前期的所谓和亲,就是拿女人贿赂匈奴,是对强盗的媚颜屈膝。王昭君和亲,是大汉对匈奴的赐婚,对匈奴人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王昭君生得其时啊!

婚姻生活

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非常宠爱,他册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就是王后,宁胡,意思就是保卫匈奴安宁和平。确实,王昭君充当了呼韩邪的保护神,她就像大汉对匈奴人的承诺,由她开启了汉匈百年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为了生下了一个幼子:伊屠智牙师。可惜的是,王昭君并没有沐浴爱情的阳光太长时间,不久,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时年约50岁。

呼韩邪单于临终前,指定他的次子雕陶莫皋即位(长子已经离世),并下令,以后的单于继承规则是“兄终弟及”。

雕陶莫皋即复株累单于,按照匈奴的习俗,他将继承父亲所有的遗产,包括女人,当然也包括王昭君。

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王昭君,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嫁给父子两代人的习俗。于是,她向汉成帝求助,要求返回汉地。汉成帝给王昭君下了一道诏书:尊匈奴习俗!就这样,王昭君不得已嫁给了自己的“庶子”。

不过,王昭君因祸得福,复株累单于同样对她恩爱有加,王昭君替他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云”,二女儿没留下姓名。就是这个叫“云”的女儿,继承了母亲汉匈和平的使命,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历史评价极高。

复株累单于继承了父亲汉匈和平的遗志,在王昭君的帮助下,很有作为。可惜的是,他的命还不如父亲,三十多岁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弟弟且糜胥继任,是为搜谐单于。

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再次改嫁搜谐单于。这让王昭君闷闷不乐,有资料说,搜谐单于也不大宠爱王昭君,两人婚后不到两年,王昭君便郁郁而终,结束了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

须卜居次云

王昭君的长女“云”,史称须卜居次,居次相当于汉族的公主,须卜是她夫家的姓。须卜居次自幼深受母亲的熏陶,精通汉学,热衷于汉匈和平事业。她一生往返于汉匈之间,为两个民族的和平贡献了毕生精力。

汉平帝时期,须卜居次亲入长安,侍奉晚年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建立新朝后,须卜居次与王莽相处融洽,王莽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须卜居次的儿子。

地皇四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害,须卜居次和她的儿子,也在与绿林军的战斗中阵亡。

伊屠智牙师

须卜居次死后,他的儿子伊屠智牙师的地位变得很微妙。此时,匈奴的单于是呼都尔师道皋单于,按呼韩邪单于临终遗愿,呼都尔师道皋即位后,应该将弟弟伊屠智牙师立为左贤王,作为王储继承人。

但随着须卜居次的死,呼都尔师道皋单于,为了讨好玄汉政权,也为了将单于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直接杀害了幼弟伊屠智牙师。

王昭君的另一个女儿当于居次,历史上名声不大,她有一个儿子,也曾经入长安侍奉王莽。

总之,王昭君和她儿女们,一生都在为汉匈和平做贡献。王昭君以汉人之身,忍辱负重,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为汉匈和平事业,种下了友谊之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