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长衫爱脱不脱,大学生必须认清天之骄子已是过去,弯腰吧_长衫_脱下_年轻人

谁也想不到,当代年轻人的一句自嘲,“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引发了“地震”,逐渐演变为越来越激烈的读书无用之争。

甚至电视网亲自下场参与评论,“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句评论,引起了人们的疯狂吐槽。

不少人认为是心灵鸡汤,站得高,不了解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困难;

也有人认同文中观点,“一时困难不等于一生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穿长衫的孔乙己

我要说,年轻大学生如果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难于谈蜕变成长,更难谈个人成就建树。

因为,随着社会不断文明进步,脱下长衫,是大学生就业必然要适应的时代趋势。

不脱长衫,到底争什么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孔乙己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的知识分子形象。

今天的年轻大学生,以“孔乙己的焦虑”,来比喻自己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不少人自嘲:大学所学和就业不对口;大学学的东西,实际用不上,很多工作只需简单培训即可;工作待遇低,房价高,城市生活压力大,看不到出路。

年轻大学生不甘心现实生活庸庸碌碌,却又不愿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弯腰下脸做其他工作。

说到底,有其个人、家庭和社会心理原因。

有的是看不上薪酬待遇,不愿脱下长衫:

大学毕业生拿的工资,竟和农民工相同,都是3500-5000元月薪,有的甚至还不如农民工,这怎么行?

会计怎能和餐饮服务员一样,拿3500元月薪?

建筑工地工人

有的是看不上工作环境,不愿脱下长衫:

在工厂或工地上班,条件相对简陋、灰尘多、噪音大;生活设备设施不全,城市生活配套也不齐,喝杯咖啡、看场电影,极不方便,怎对得起在高校受过的高等教育?

有的是达不到家庭期望,不愿脱下长衫:

父母辛苦一生,供孩子读书、考上大学,结果,你却去干和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样的工作,去拧螺丝、送快递、做保洁,那读大学,意义何在?

父母希望孩子毕业后,有个好收入,经济条件改善;更希望孩子有社会地位,提起来倍有面子,人生才有盼头。

展开全文

你脱下长衫,干体力活,这不是打碎父母的人生期盼么?

读者评论

前段时间,两名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女生,到餐饮店做保洁,并发视频称,什么都不在乎,父母不理解也没办法,自己觉得“躺平”也挺好,过得很开心。

像她们这样敢于脱下长衫,愿意弯腰做事的,并不多,大多数年轻大学生不愿脱下长衫,说白了,争的不过是虚幻的心理优势。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认为,脑力劳动的价值自然要高于体力劳动的价值。

社会发展至今,学历未必能实现预想的实用价值,不少人囿于传统观念,不愿脱下长衫,从个体和家庭来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拉长社会发展的时空来看,则未必正确。

社会发展将逐渐改变对劳动分工的价值认知

很多发达地方的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待遇高,这就不得不说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市场供需。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地方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近年来的老龄化、低生育率,加剧了这一现象。

市场稀缺度决定了市场价值。

在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国外等发达地方,蓝领的工资都高于白领,会计的工资就比不上水管工、木工、泥水匠等。

前10大最贵澳洲技工

在国外,一个办公室白领的月薪,大约2000欧,折合网民币约1.5万元;如果从事空调修理、房屋建筑,月薪大约3000-4000欧,折合网民币约2万多元。

在国外,体力劳动者月收入3-4万元网民币,建筑行业超过传统金融、保险行业,成为年轻男子向往的职业。

在我国,社会深刻转型中,年轻人和过往相比,在就业和人生发展上,有了更多选择机会。

一方面,我国年轻人整体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大学生

2023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相当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平均达到大一、大二的水平;

截至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比10年前翻了一倍多,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达中国历史最高水平。

年轻人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

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高学历从事体力劳动者屡见不鲜。

2018年,北大博士后陈龙为做研究,加入中关村的一个外卖骑手团队,近半年的快递配送实践,他在积累丰富的一手素材基础上,写了一篇论文,引发外界对AI管理和快递从业人员的关注和讨论。

街头外卖小哥,可能藏能卧虎

而在国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们,则更容易接受劳动无分贵贱的观念。

一些海归硕士回来后,从事生态农业、无公害种植、智慧农场、垃圾分类等工作,

这些曾被认为只适合体力劳动者干的事,现在,因地方政策倡导,正吸引更多更多高学历者加入。

此前,一些人认为“花几十万元留学,却回来干体力劳动,想不通”,现在态度开始有所松动。

事实上,职业选择本就应是个人专业技能、兴趣爱好的体现,而不是区分三六九等的标准。

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悄然在变

“孔乙己的长衫”,其实是个人成长、家庭,社会因素给我们造了个“心魔”。我们不舍得脱掉长衫,势必在自怜自叹中彷徨人生,错失机会。

这并非危言耸听,只要您稍稍留意,您会发现,地方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悄然在变。

过去,很多家长们认为: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工人,偏体力劳动者;学历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偏脑力劳动者。

家长们千方百计,希望孩子中考上普高,而不是入职高。

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政协、人大代表提出:

职业教育实践学习

建议走“职普融通”的路子;建立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学生互转机制;鼓励应用型普通高校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等等。

这可能释放了一个信号: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在某些领域的界限将逐渐模糊;也意味着,某些领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界限,将逐渐模糊。

为什么?

因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高精尖战略需要,适应地方高质量发展要求。

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汤汤大势。

从一些制造业企业来看,也有明显反应。

最近一年多,企业找办公室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好找,找高级研发人员、各级技工,越来越难。

一些大企业,如华为、比亚迪等开始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能搞研发,又能做技术指导的人才,培养高级技工等。

这些人才中,有相当部分就属于需要一定学历的高级技工,他们的待遇,也比同等学历的年轻人高得多。

举个汽车修理师傅的例子。以前,汽修师傅要在汽车底盘下钻来钻去,经常弄得满身油污。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修理师傅,核心业务是熟悉人工智能和软件系统。

修理新能源汽车

我们能说新能源汽车修理师傅,是体力劳动者?

不仅如此,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将模糊传统行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某些边界。

公司巴巴集团副总裁杨光认为:“所有传统行业,都值得被数字化重塑一遍。”

按照这一说法,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将提供一大批新的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将新生一批脑力劳动为主的数字管理岗位。

脱下长衫,抢占发展先机

个人的发展只有顺应社会趋势,投身时代发展大潮中,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今年,大学生就业人数预计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而遭遇三年环境,市场能提供的就业容纳能力还在恢复中,若仍囿于老观念,高看学历,不愿脱下长衫,年轻人就业势必更加被动。

是时候该彻底脱下这件长衫了,不要让学历成为个人成长路上的无形束缚。

我们十多年寒窗苦读,获得一纸文凭,只能说明这一阶段的学习历程和结果。

学历之于人才选择,至多就是块敲门砖,是选才时的重要参考,但绝非唯一。

中国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英雄不问出身,活生生变化的社会实践,需要有理论、有实践的人才,需要具有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能力的可造之才。

这样的人才,可以来自民间草莽,也可以来高等院校。

而且,受过学历教育的年轻人,有更好的学习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更能抓住时代发展趋势,抢占先机。

我们若留神,有足够智慧,就能听到来自时代大潮的无声提醒,年轻人:

不妨脱下长衫,把眼前的困难看成磨刀石,看成通向成功的台阶;

不妨脱下长衫,把学历当作职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去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

不妨脱下长衫,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想做之事,只要青春不曾躺平,没有荒废,就都值得;

因为那些都是多彩青春经历的一部分,哪怕——走了弯路,只要梦想仍在,你仍有许多机会,重新翻盘。

年轻人,只要你愿意,脱下长衫,看长远,走踏实,许自己未来,自然能走得更快更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