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轮到“孔乙己”,鲁迅梗为啥这么好用
说到最近的网络热门梗,一定少不了“孔乙己文学”。先有“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等感慨,戳中了不少年轻人的痛处;再有多家媒体发文解读,或得到了读者认同,或引发了吐槽和批评。
围绕“孔乙己文学”的讨论已经很充分,不少人还注意到:好像每隔一段时间,互联网就会流行起鲁迅梗。哪怕是来源于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的,都不止最近这一个。
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在鲁迅文章中寻找契合个人心境的词句,这些词句还很容易引发更大范围的共鸣。一百多年过去了,为啥鲁迅先生的文字依然这么好用?鲁迅梗又带来了什么?
你了解哪些鲁迅梗
如果盘点网络热门梗,那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文学,有不少是和鲁迅相关的。
其中,“emo文学”十分典型。既有模拟鲁迅文风的“我大抵是病了,横竖睡不着,这悲伤没由来的,满脸写着两个字‘穷病’”,还有从“两棵枣树”衍生而来的“我生了两只脚,一只不想上班,另一只也不想上班”。听起来又emo,又好笑,仔细一看,还颇有些“废话文学”的味道。
展开全文
发疯文学也能和鲁迅扯上关系。“我真傻,真的,我明明知道”“今晚月色真美,适合刺猹”“救救孩子”……当你听到这些让人一阵头大的“发疯文案”,可能就会产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之感。
至于大家熟悉的《孔乙己》,更是网络梗的热门素材库。早年曾流行过“孔乙己体”:
“你一定又XX了!”某某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XX,吊着打。”某某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XX不能算X……XX的事,能算X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四周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仅这段话,还能拆分出实力甩锅的“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XX的事,能算X么”,以及表达讽刺与调侃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四周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言辞犀利、文风独特的鲁迅,说过太多鞭辟入里的话。这些话总能在当代语境擦出别具一格的火花,以至于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鲁迅曾说”的金句。
遇见墨守陈规的老顽固,可以说:“从来如此,便对么?”
想逃避责任时,可以说:“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抓周树人关我鲁迅什么事?”
批评某个作者的文章,可以说:“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当被孩子烦得焦头烂额时,也能在鲁迅那里找到共鸣:“(孩子)偶然看看是有趣的,但养起来,整天在一起,却真是麻烦得很。”
鲁迅金句和来源于鲁迅作品的网络梗一起,穿透时光影响今天,构成了青年情绪的特殊表达方式,也让鲁迅当仁不让地成了中文互联网永远的“梗王”。
鲁迅梗为啥这么好用
每隔一段时间,鲁迅梗就能占据互联网流行语的高地,引发广泛的讨论和模仿狂潮。这些梗总是来得突然又恰到好处,也让人们思考,为啥鲁迅梗这么好用?
其间原因很多,但一定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鲁迅梗的“准入门槛低”,受众足够广。鲁迅是国人无法回避的,也是率先被“经典化”了的人物。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在每个上过中学的国人记忆中,都是印象深刻的存在,不管是谁都能说上几句,鲁迅作品也就成了人们造梗的重要来源。这些梗讲出来,不必多做解释,懂的人自会会心一笑。此外,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使用名人名言会显得专业许多。借用鲁迅的金句,不仅能简洁清晰地表达观点,还能显得自己有理有据,因此有人调侃说:“鲁迅成为网红,大概是从90后憋不出作文的时代开始。”
其次,鲁迅梗的特性十分符合网络亚文化中年轻人情绪的具象化、趣味化表达。许多鲁迅梗具有指代性强、画面感强的特点,比如说到“闰土”“猹”“孔乙己”“祥林嫂”,人们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出一个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这些梗常常具有高级的幽默感,使用起来很容易让四周“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或者语言犀利、精辟诛心,讽刺意味浓厚,怼起人来格外好用。被应用到“emo文案”“废话文学”的鲁迅梗,还具有很强的生活场景适用性,每个人都能将其代入个人经历中。
当然,鲁迅梗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鲁迅对现实的介入和批判,在当下仍具有实用价值,人们很容易就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投射自我情感的支点。
百年来,鲁迅从未从公众视野消失,他的作品和思想依然鲜活、有力。不同于许多高高在上的精英知识分子,鲁迅对他所处的社会和人民有共情,对社会的批判也始终坚守着平民的立场。他的真诚和坦率,让人们自觉将其奉为精神导师。在一些年轻人陷入焦虑和内卷的情绪时,使用鲁迅梗不仅是人们发泄与表达的出口,也是他们对主流话语规则进行挑战的方式。
鲁迅梗带来了什么
鲁迅给人们带来的多种维度的意义,促使年轻人拿他的作品玩梗。这些戏谑的、娱乐的、吐槽的、讥讽的、跟风模仿的文字,是反映时代的镜子,是网民心理的投射。它们以其高度概括性大行其道,延续了鲁迅作品的当代生命力,也在某种程度损伤了鲁迅作品的思想丰富性,甚至曲解了鲁迅的原义。
处在风波之中的“孔乙己文学”,就是对鲁迅的片段式解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出现,确实切中了部分年轻人在严峻就业环境下的苦恼,于是网友便将孔乙己与自身进行了勾连。
一些人认为,工作的高不成低不就,源自学历的束缚——学历是“下不来的高台”和“孔乙己的长衫”,读书开阔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无法心安理得地“打螺丝”。进而引起了“读书无用论”的又一波讨论。
乍一看,“孔乙己文学”有那么几分道理。孔乙己的郁郁不得志,与年轻学子初入社会的集体性怅然有共通之处。但鲁迅写孔乙己,绝不是出于对“读书无用论”的认同,而是对思想僵化的批判。面对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孔乙己“好喝懒做”“总是偷”,但当代年轻人,并非故步自封的堕落者,只是难以把知识转换为世俗意义上成功的迷茫者。
这样说来,“孔乙己文学”的背后,是年轻人迫切想要施展个人才华与抱负的期望。我们生活在更加开放的时代,面临着多元的社会评价标准,即使暂时存在学历与就业之间的脱节,但全社会不会对年轻人的困境袖手旁观。因此,我们无需给自己贴上他者凝视的“孔乙己”标签,制造对立、发泄情绪,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另外,网友对孔乙己的误读,似乎还佐证了鲁迅在这个消费时代的境遇。碎片化的鲁迅被施以“拿来主义”,玩梗者热衷于用鲁迅制造一个个所谓的语言亮点,他真实而丰富的思想被解构、淡化,鲁迅越来越成为人们用以标榜自我和吸引眼球的工具。
在自嘲娱乐、相互攻奸之后,我们总得想想:我们还能不能静下心来读几本鲁迅的书?我们还能从鲁迅那里学到什么?
在真正读懂了鲁迅后,我们自然能够获取“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力量,也能明白,读书并不指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代年轻人无须用“鲁镇”的价值取向来束缚自己,而要去勇敢追寻更多的人生可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