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张学良支出10万法郎,帮了毛泽东一个大忙,他为何直到1994年才获悉真相_少帅_苏联_上海

1936年3月5日,张学良与中共代表李克农在会谈时提出这样一项要求:“由毛泽东、周恩来二人中选一位与我会谈,商定大计。”

张学良的最初想法是与中共领袖毛泽东直接进行会谈。但中共中央出于多方考虑,决定改由周恩来代替毛泽东到肤施与张学良会谈。

1936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结束对陕北“红区”采访之后,乘坐东北军67军军车经由洛川抵达西安,他专程到张学良公馆拜会了少帅。在交谈的过程中,斯诺向张学良特意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个可以给中国带来新希望的人!汉卿将军,你最好也去陕北见一见毛泽东,他会告诉你如何早日杀回东北去为你的老帅报仇!”

听了斯诺的讲述,张学良想会晤毛泽东的愿望更迫切了。

按原计划,在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会谈之后,另有一次毛泽东与张学良的直接会谈在肤施举行。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1936年秋天,就在张学良积极准备发动“兵谏”蒋介石的前夕,毛泽东给他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

先生是西北各军的领袖,且是内战与抗战歧途中的重要责任者,如能顾及中国民族历史关头的出路,即祈当机立断,立即停止西北各军的进攻,并祈将敝方意见转达蒋介石先生速即决策,互派正式代表谈判停战抗日的具体条件……

然而,毛泽东并不了解,此时的张学良早已无法与蒋介石进行正常的沟通。张学良在收到毛泽东亲笔信后,曾经在南京有过一次向蒋介石通报毛泽东来信的机会。但是,出乎张学良意外的是,未等张学良把毛泽东的信拿出,蒋介石竟然当着包括张学良在内许多国民党高官的面,大骂道:“如果我发现我的部下有私通共党者,一律处以死刑!”

如此一来,就把张学良的嘴给封上了。张学良被逼得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实行“兵谏”。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旋即被囚禁,直到1976年毛主席在北京去世,他也不曾与他敬仰的这位中共领袖谋面。这是少帅毕生的遗憾。

张学良虽然无缘面见毛泽东,但是他在1936年无意中居然替毛泽东做了一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好事,那就是暗中资助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前往苏联。

1930年10月,毛泽东的“骄杨”杨开慧壮烈牺牲时,她与毛泽东所生的长子毛岸英才8岁,次子毛岸青才7岁,三子毛岸龙年仅3岁。此时父亲毛泽东指挥红军在遥远的江西中央苏区与国民党军队奋战,他们成了孤儿。

展开全文

编辑

杨开慧与儿子

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年幼的毛岸英三兄弟跟着外婆、舅妈到了上海,来到叔父毛泽民、叔母钱希钧的身边,住进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大同幼稚园。

1931年春上海地下党遭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毛岸英三兄弟流落上海街头,小岸龙不幸失踪,从此杳无音信。毛岸英、毛岸青被身为牧师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收养。

董健吾,生于1891年,上海市青浦镇人。1927年经刘伯坚、浦化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1月间,在陈赓领导下参加处决叛徒白鑫的斗争。1930年变卖田产,在上海开办大同幼稚园,收养革命后代。后因经费无着,幼稚园停办,但他毅然肩负起抚养毛岸英和毛岸青的重任。

1936年1月,董健吾受宋庆龄委托,经西安乘张学良私人座机去肤施,转瓦窑堡,递交致毛泽东、周恩来的密信。

董健吾去陕北途径西安时得以拜会张学良。风流倜傥的少帅与董健吾一见如故,奉他为上宾,隆重款待。二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

编辑

董健吾

1936年3月,董健吾回沪后,又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前往陕甘宁边区。完成任务后,董健吾返沪途中,再经西安暂停。张学良闻讯,热情邀请他在西安多待数日。

一日,少帅请董健吾吃饭,董健吾发现少帅面带不悦,胃口很差,忙问其故。少帅道出苦衷。原来,少帅有一对珍贵的明代的瓷花瓶,非常喜爱,然而这对心爱之物在赵一荻观赏把玩时,不慎失手打碎了一个。少帅自然闷闷不乐。

获悉张少帅的这一特殊爱好后,董健吾随即向中共驻东北军的代表刘鼎汇报,并提议为了联络感情起见,可以买几件珍贵瓷器送给少帅。刘鼎立即同意。

于是,董健吾专程到西安南苑门里找到一家古玩店,购买了一套宋代彩瓷,随即送到少帅府上。张学良、赵一荻夫妇一见,直呼宝贝,爱不释手。少帅非酬以重金不可,而健吾却坚辞不受。董健吾和少帅之间的友谊更加增进了。

编辑

张学良

数日后,张学良得知董健吾要回上海,便设丰盛家宴为之饯行。觥筹交错之际,少帅问董健吾有何要求,董健吾说:“副座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愿足矣!”张学良微笑颔首。

少帅喜获彩瓷,深感受之有愧,于是又问董健吾:“有没有私人要求?”

董健吾见少帅态度诚恳,便说:“我有三个小学生,两个是我抚养的革命子弟,一个是我的儿子,如蒙照顾,望能送他们赴苏联读书,以备日后为国效劳!”

张学良哈哈一笑,认为此非难事,欣然应允。

董健吾回沪不久,一日晨,忽接到少帅老部下李杜电话,告知少帅已抵沪,约董健吾次日上午在某咖啡馆晤面。

张学良在东北时的这位老部下李杜,字植初,辽宁省义县人,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奉军连长、团长、师长等职,曾是张作霖的爱将。1931年任东北自卫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李杜在吉林、哈尔滨率部与日军作战。1933年失败后退入苏联。1934年回到上海,参加了中国民族自卫委员会,任武装部部长。

李杜身在大上海,却心系大东北,无时不刻怀念着白山黑水间被日寇铁骑蹂躏的父老乡亲。他多次向少帅请求,重返苏联,招集流落在远东之旧部,再回东北,与日寇血战到底。

张学良本是赴南京参加会议的,会后他秘密抵沪,探望李杜,目的有二:一是尽快促成李杜出国之事,二是安排李杜将董健吾提出的三个孩子送赴苏联。

董健吾放下李杜的电话后,立即向地下党组织请示。党组织经研究决定,派刘仲华偕同他去见张学良。

第二日晨,董健吾和刘仲华来到上海西郊哥伦比亚路的一家法国咖啡馆。张学良和李杜随后即到。四人稍作寒暄之后,少帅直奔主题:

“董先生,非常抱歉,我这次秘密来上海,不便约你们光临寒舍。最近李杜将军要到苏联去一趟,说是去考察,实际上是要把撤退到苏联的抗日义勇军重新组织起来,带回国内。借此机会,我想让李将军把你的三个孩子带到苏联。你们看这么办是否妥当?”

对张学良的周密安排,董健吾和刘仲华深表赞同。

一向慷慨仗义的张学良大手一挥:“三个孩子的出国费用由我负责。”随即将一张10万法郎的支票交给董健吾。

董健吾回去后,马上用汽车把毛岸英、毛岸青、董寿祺三个孩子送到李杜家中。

上海党组织经过慎重研究后,决定派在上海赤色工会工作的杨承芳随李杜出国,一路上负责护送三个孩子。

编辑

1936年7月初,李杜将军化名“王元华”,疏通各种关系,办妥了出国手续,带着三个“儿子”,在几位随从的陪同下,登上了法国邮轮“康脱罗梭号”。经过一个月的旅途劳顿,一行人终于8月上旬到达法国巴黎。

然而,当李杜到设于巴黎的苏联驻法领事馆办理签证时,竟然遭到了拒绝。原来,李杜等人的行踪,早被无孔不入的日本情报机构侦知。日本政府立即向苏联政府提出了抗议。苏联政府此时还不愿和日本翻脸,因而拒绝了李杜等人的签证。

李杜等人无计可施,只得滞留巴黎数月。在此期间,让三个孩子抓紧学习了俄语。

最后,还是随行的共产党人杨承芳想出了办法。他找到中共在巴黎出版的报纸《救国时报》编辑部,请他们设法通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两个孩子已经到了巴黎,请苏联政府尽快发签证。

这一招果然凑效。数日后,苏联驻法领事馆送来通知,同意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入境,并送来了签证。但同时拒绝董寿祺和李杜等人进入苏联。

1937年初,毛岸英、毛岸青终于来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红都”莫斯科,随即进入西郊的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

编辑

时光荏苒,1994年,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定居以后,东北一位史学家前往希尔顿大酒店探望他。席间谈到毛泽东时,那位史学家详细讲述了当年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前往苏联的原委和过程。

张学良直到此时,才知道1936年他在上海出资10万法郎,并委托李杜将军设法送到苏联读书的三个孤儿当中,就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和次子毛岸青。

虽然58年后才获悉真相,但张学良欣然一笑,感叹道:

“真没想到当年我会为毛泽东做了一件好事。那时我只听信了董健吾的话,他说有三个孤儿想到苏联去求学,缺少经费。我并不知道董牧师所说父母早不在世上的那两个孤儿,竟会是毛泽东的儿子!”

曾经在不知不觉中帮了毛泽东这样一个大忙,这对此时已93岁高龄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件快慰平生之事!

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纽约接受采访,当记者问起:“您有无与毛泽东接触?”张学良当即回答说:“毛泽东我没见过。”谈到毛主席和万里长征时,年迈的张学良感叹道:“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都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要领,会领没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泽东)能统御,他有这个力量。”崇敬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编辑

晚年张学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