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20岁时课堂笔记的前两页,提及3位古人、1位日本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_讲堂_日本_理学

1913年,在结束了于湖南省立图书馆半年的读书自学之后,时年20岁风华正茂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

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也是他未来的岳父——杨昌济先生。

出生于1871年的杨昌济,是湖南长沙板仓冲人,又名怀中,字华生,世称“板仓先生”。板仓先生曾在日本的弘文学院、筑波大学,和英国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攻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学贯中西,学富五车。

1913年,留洋十年之后,杨昌济回到故乡长沙,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同时兼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的修身课和心理学教员。也是在这年冬天,杨昌济与考入第四师范预科的毛泽东相遇,教毛泽东修身课。

勤奋好学的毛泽东,在上杨昌济教的修身课和袁仲谦教的国文课时,用潇洒隽秀的毛笔行楷,认真地做了记录,并装订成册,名其为《讲堂录》。《讲堂录》中,既有对老师讲授内容要点的摘要,也有毛泽东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在经历了历史的风尘和战火之后,毛泽东在师范学校的学习资料大都灭失了,但一万余字的《讲堂录》却被他的私塾启蒙老师毛宇居冒险保存了下来,让百年之后的我们,有幸一睹求学时的毛泽东的书法真迹和心路历程。

毛泽东《讲堂录》手稿的前两页,就是听杨昌济先生的修身课时的记录,约二百余字:

展开全文

白沙事迹,详《明儒学案》。宋元多理学之士,有《宋元学案》。

与弼,皖人,家贫,重实行,簸谷其一端也。

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行架空之事:福泽谕吉有义庆应大学,以教育为天职,不预款,均利。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师若真心爱其徒,虽顽梗亦化矣!

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有雷同性,无独立心。有独立心,是谓豪杰。

渐摩:渐,水之浸渐;摩,手之按摩。

喾(应为“黉”)门,学宫也。

这段文字,提及三位古人、一位日本人。

三位古人是:“白沙先生”陈献章、“康斋先生”吴与弼、涤生曾国藩。

《讲堂录》开篇四字:“白沙事迹”,即白沙先生陈献章的生平事迹。

陈献章(1428-1500),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书法家,因出生于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故人称“白沙先生”。白沙先生字公甫,号石斋。他淡泊功名,两次被推荐至朝廷做官,他两次辞官,在家乡江门聚徒讲学,潜心研究“心学”思想,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陈献章创建了岭南学派和“江门之学”,打破了南宋以来程朱理学的僵化沉闷模式,开启了明代心学之先河,成为宋明理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正因为如此,陈献章成为岭南地区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后世尊其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

白沙先生书法:清风寄潇洒,大雅含画容

陈献章27岁那年,听说江西抚州临川郡有位康斋先生,精通朱熹的《伊洛渊源录》,精究宋明理学之源流。于是,他不畏千山万水,长途跋涉,越庾岭,过梅关,抵达赣州,溯赣江而上,后转陆路,终于在崇仁县寻访到了仰慕已久的康斋先生。

康斋先生,就是毛泽东在《讲堂录》里提到的第二位古人“与弼”,即明代理学家、崇仁学派的创立者吴与弼。

吴与弼(1391-1469),出生时他的祖父梦见有藤绕祖坟,一个老人指着说这是“扳辕藤”,于是祖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梦祥”,字子傅,号康斋。吴与弼不是“皖人”,而是江西抚州崇宁县人氏。

吴与弼19岁那年,当读到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之后,决意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交游,独居小楼,专攻“二程”与朱熹著作,以传播程朱理学为己任,无意于仕进做官。

吴与弼从21岁开始讲授理学,从学弟子甚众。他“寄身于从容无竞之境,游心于恬澹不挠之乡”,躬耕食力,粗衣弊履,饭粝蔬豆,在乡间过着清贫的生活。史载他“雨中被簑笠,负耒耜,与诸生并耕,谈乾、坤及坎、离、艮、震、兑、巽于所耕之耒耜可见。”他曾说:“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把安贫乐道当作鉴别“豪雄”的标尺之一。

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用“家贫,重实行”五字精练地概括了吴与弼一生的特点,并且举了“簸谷”这一生动事例。

而吴与弼“簸谷”,与远道而来拜他为师的陈献章有关。

明代王阳明所写的《聘君吴康斋先生与弼》一文中说:

“陈白沙自广来学。晨光才辨,先生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先生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

原来白沙先生陈献章从广州白沙里来到江西崇仁县,一天早晨,天蒙蒙亮,年长他37岁的老先生吴与弼就起床干活,亲手用簸箕播谷子,而陈献章还在睡懒觉。吴与弼便大声说:“陈秀才,你如此懒惰,将来的学问如何能到达伊川程颐门下,又如何到达亚圣孟子门下?”

青年毛泽东《讲堂录》中提到的第三位古人,就是继承和发扬广大宋明理学的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在道光二十(1840)年六月份的日记中记载说:“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曾国藩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有着多种身份。他是扑灭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但同时又是所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被封建统治阶级奉为最后的一尊“精神偶像”。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为“圣哲”;梁启超、杨昌济以及陈独秀,也都表示过推崇师法,受过其人的种种感染。

曾国藩是湘乡人。毛泽东的外婆家也在湘乡,他8岁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了半年书。曾国藩对少年毛泽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就批读过《曾文正公全集》。

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对他影响较大的修身课老师杨昌济和国文教员袁仲谦,都服膺曾国藩。

杨昌济在《达化斋日记》(1915年4月5日)中,提到毛泽东向他介绍自己出身农家,“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可见,杨昌济先生也是以曾国藩作为毛泽东学习榜样的。

曾国藩喜读吴与弼的《日录》。吴与弼曾把自己的《日录》称为“日新簿”,“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曾国藩仿效他,坚持写日记,后结集为《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在杨昌济的推动下,毛泽东认真研读了《曾文正公手书日记》。

在1860年九月二十四日的日记中,曾国藩写道:

当今之世,富贵无可图,功名亦难就,惟有自正其心以维世道。所谓正心者,曰厚曰实。

厚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心之厚,可以少正天下浇薄之风。

实者,不说大话,不骛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毛泽东在《讲堂录》的前两页里,概括地记录了这则日记的主要观点,并做了自己的引申和发挥。为了阐述“不行架空之事”,毛泽东举了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的事例。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大阪人,是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明治维新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

福泽谕吉的家塾原设在铁炮洲,日本庆应四年(1868)四月,迁到新钱座,同时取当时的年号,定名为“庆应义塾”,这是他平生最伟大的事业的开端。

福泽谕吉仿效欧西私立学校的常例,订定塾则,规定学费,确立课程内容,设立财团法人,锐意革新塾务。义塾里所用的教本,多数是谕吉从美国买回来的西学书刊。除各种辞典、地理、历史等书籍以外,还有法律、经济、数学等书籍,分发给学生研读。这些都是当时日本其他学塾望尘莫及的开创性措施。

福泽谕吉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称赞他“以教育为天职”、“有诲人不倦之志”。

福泽谕吉

除了上述的三位古人和一个日本人,毛泽东在这两页仅二百余字的课堂笔记中,提及三部典籍——《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于此可见青年毛泽东阅读面非常广泛,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

《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著作,其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梨洲先生”黄宗羲。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崇仁学案》列为第一,确立了康斋先生吴与弼对明代理学的开山地位;将《白沙学案》列为第二,也突出了白沙先生陈献章的学术地位。

黄宗羲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著成《明儒学案》之后,又按照《明儒学案》之体例著《宋元学案》,但仅完成十五卷就去世了。此后经过160多年,在黄宗羲的子孙和其他学者前赴后继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一百卷,于道光十八年(1838)刊印。《宋元学案》将宋朝与元朝两代学术思想按不同派别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共记述宋元两朝学者两千余人,蔚为壮观。

如果从学科的角度归纳,毛泽东《讲堂录》前两页的这二百余字,涉及如下门类:

一、宋明理学——“白沙事迹”、“与弼簸谷”

二、社会学——“转移世风”(即转变社会风气);“渐摩”(即浸润、教育感化。语出《汉书.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颜师古注云:“渐谓浸涧之,摩谓砥砺之也。”)

三、处世哲学——“‘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四、教育学——“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师若真心爱其徒,虽顽梗亦化矣”;“喾(应为‘黉’)门,学宫也”。

五、军事学——“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六、豪杰学——何谓“豪杰”?青年毛泽东有着独特的见解:“有独立心,是谓豪杰。”即豪杰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独创精神,绝不随大流;而“有雷同性,无独立心”的则是凡夫庸人。

单从这六个门类来看,青年毛泽东真正做到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已然显示出独有的豪杰本色!

弱冠之年的毛泽东手书的这两页仅二百余字的课堂笔记,所涉及的人物、事迹、言论、思想,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吴与弼“簸谷”,让人油然联想到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号召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让人油然联想到了毛主席始终不渝地主张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

从“骄则必败”,让人油然联想到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出的“两个务必”的振聋发聩的告诫;

从“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让人油然联想到毛泽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的至理箴言……

细细品读,深度解析,我们从《讲堂录》前两页中,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很多思想的雏形!

学生时代毛泽东《讲堂录》真迹,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让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智慧!

(卢志丹原创,欢迎转发,拒绝抄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