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入朝前夕,斯大林、周恩来致电毛泽东:会议决定中国不出兵_苏联_斯大林_朝鲜

峥嵘岁月--朝鲜战争中的中苏空军

整个朝鲜战争中,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航空兵作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朝鲜人民军空军独立作战阶段、苏联空军参战阶段、中苏空军联合作战阶段。虽然苏联空军到1950年11月10日才首次投入战斗,但苏联空军应对中国和朝鲜方向的军事部署,以及对中朝航空兵战略性的建设援助,却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已经紧锣密鼓地大规模展开。

斯大林对朝战略转向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之前,苏联与美国在远东地区既要划分势力范围,又要避免直接冲突,这个时期的苏联对西方战略以偏重合作为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苏联最初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建立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

到1947年3月5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之后,苏联与美国矛盾日趋尖锐,斯大林开始大力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声称要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联友好的政策。

■ 1945年10月,一支正进入朝鲜境内的苏军部队

1949年夏季,朝鲜半岛形势更加紧张。6月18日苏联驻朝鲜大使馆报告,南朝鲜领导人都主张“用军事办法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只是在确定时间上有分歧意见”。至此莫斯科对北朝鲜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仍持反对态度。

展开全文

后来毛泽东访苏期间,经过近三个月的全面会谈终于签订了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不情愿地接受了中国方面关于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协定的草案,这主要是指由长春铁路和旅顺口、大连保证的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苏联失去或即将失去其在远东以中国东北为基础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 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时斯大林认为可以替代中国东北而保持苏联在亚洲的政治、经济权益的地区是朝鲜半岛,所以到1950年初,斯大林便同意了金日成坚持的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建议。收到斯大林的答复后,金日成非常激动,表示将立即准备访问莫斯科,还提出再组建3个步兵师,莫斯科立即答复,完全满足金日成的要求,开始大规模向朝鲜提供武器装备,同时还任命瓦西里耶夫中将为朝鲜人民军军事顾问。

虽然斯大林在同意了金日成的战略观点之后但仍旧游移不定。他担心美国武装干涉本次冲突,最终升级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甚至有爆发核战争的危险。为了让这场行动更加保险,莫斯科又与北京磋商,最终毛泽东同意在进行解放台湾的战役之前首先解决朝鲜的统一问题,并表示愿意支援朝鲜的行动。

仁川登陆之后,美军大规模投入到朝鲜战场,朝鲜人民军呈现瓦解态势的危急时刻,毛泽东毅然派出志愿军,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将北犯美韩联军击退之后,斯大林终于将苏联空军投入战场,承担保护中国领空,以及鸭绿江以南的朝鲜部地区,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

■ 三八线上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人员合影

苏联空军的调动

此前,苏联驻华大使曾与周恩来进行会谈,实际上就是来替斯大林打探中国的态度,周恩来在谈话中表示中方3个军已在沈阳集结完毕,美军一旦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以志愿军的方式参战,并询问“苏联能否确保部队的空中掩护”。

实际上我国领导人对朝鲜战事还没有出兵打算,而且当时北朝鲜仍处于优势,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为了让斯大林清楚,苏联出动空军,是中国出兵的条件之一。斯大林为此回电:我们认为,立即集中9个中国师于中朝边境,以便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志愿军进入北朝鲜作战是正确的”。斯大林还应允“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 朝鲜战争最初阶段,朝鲜人民军凭借苏联军事援助和有战斗经验的部队,险些将南朝鲜军队和数量有限的美军赶下海

为了促使中国尽快采取行动,7月13日, 斯大林再次要罗申催促周恩来或毛泽东,中国“是否已决定在朝鲜边境部署9个中国师”,如果已经作出决定,那么苏联准备“派去一个喷气式歼击机师的124架飞机,用于掩护这些部队”。不过,斯大林说明不是由苏联飞行员驾驶这些飞机,而是“打算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在我们飞行员的帮助下,教会中国飞行员,然后将全部装备移交给你们的飞行员。我们打算让驻上海的苏联航空师也这样做”。

从苏联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战略原则立场,斯大林显然更愿意全力以赴帮助中国组建强大的空军,以便让中国空军承担起朝鲜战场的空中作战任务,避免在使用苏联空军的问题上过早地作出具体的承诺。但是对于中国方面来讲,要求苏联援助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关键就是苏联空军能够协同中国地面部队在朝鲜的作战行动。当时中国还没有一支真正的空军部队,一旦投入现代化的大规模战争,在空军方面只能依靠苏联。斯大林从来没有拒绝向中国提供空军援助,而只是到最后才明确这种援助指的是掩护中国军队的后方。

■ 1950年遭遇蒋军空军轰炸的上海浦东地区

苏联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虽然在朝鲜战争一开始就应允出动空军,但原则就是避免公开和直接卷入这场冲突,特别是在美国介入战争之后。仁川登陆后,斯大林对向朝鲜派遣苏联军人更加谨慎。从1950年9月14日到18日,斯大林不断接到战报: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朝鲜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美韩联军开始猛烈反击,并不断取得进展。由于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从中国边境至前线的所有铁路和桥梁均受到攻击,朝鲜北方至前线交通已经陷入瘫痪。朝鲜战局出现恶化逆转,斯大林便给毛泽东发电,询问中国在东北的军事部署,探讨是否能够派兵对朝鲜作战。

■ 1950年8月起,美军先后多次轰炸我国安东地区,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图为被美军轰炸过的安东民居

实际上,朝鲜局势的恶化对中国造成的压力丝毫也不亚于苏联,中国已经考虑出兵朝鲜,并且开始了动员。在危急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开始参与对朝鲜战事的规划。10月5日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了战前的最后准备阶段。10月8日,毛泽东分别正式通知金日成和斯大林,中国已决定组成志愿军援助朝鲜,部队大约在10月15日开始入朝。

但中国军队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武器装备落后和没有空军支援,毛泽东早就预料到很难避免卷入朝鲜半岛的作战,因此从朝鲜战争开始就要求斯大林具体履行为中国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的承诺,这是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作战的最基本条件。

10月11日,周恩来等人经莫斯科飞抵高加索黑海边斯大林的休养地,并于当天下午与苏联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周恩来介绍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出兵援朝问题的情况,说明中国出兵将面临巨大的实际困难,强调需要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斯大林指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要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事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经过反复讨论以后,双方认为,既然大家都未做好准备,只好放弃朝鲜,及早通知金日成安排撤退。

■ 朝鲜半岛上空的美国战略轰炸机群

会后,斯大林、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指出“因执行掩护任务的空军至少2个月后才能参战,装备和培训中国部队至少需要6个月,而那时援助朝鲜已无意义,故决定中国不再出兵。电报最后说,等待毛泽东作出决定。

实际上毛泽东在朝鲜局势出现危急情况后,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还是下决心并坚持派兵入朝作战。而周恩来是代表毛泽东来与斯大林谈判的,在离开北京之前与毛泽东商量过要促使斯大林保证中国出兵朝鲜的条件,即答应派空军支援中国军队入朝作战,而这一点是毛泽东说服彭德怀挂帅出征的主要理由。

14日3时,毛泽东再次发电叮嘱周恩来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月内苏联是否确实能派出前线的志愿空军及后方各大城市的掩护空军武器装备是否可以用租借办法解决。14日21时,毛泽东电告周恩来,已决定10月19日出动12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共26万人入朝,并要他立即通知斯大林。

鉴于平 壤告急,10月15日凌晨毛泽东又决定志愿 军提前出动,即17日和18日分别出动一个 军,10天左右全军渡江完毕。此时毛泽东 最后的决心已下定,并一再指出,这里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苏联空军的参战。

■ 代表着当时喷气战斗机先进水准的米格-15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立场和要求迫使斯大林不得不明确表态,当周恩来进一步提出“可否继续出动轰炸机至朝鲜配合中国军队作战”、除参加朝鲜作战外“可否加派掩护空军驻扎于中国近海各大城市”以及苏联空军与中国志愿军的“指挥关系应如何解决”等问题时,斯大林却明确表示,苏联空军即使出动也只能到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掩护中国军队作战。

这无疑是向中国领导人表明,中国军队在发动进攻的问题上,不要指望苏联空军的掩护。由于出现了这一情况,10月17日毛泽东急电彭德怀、高岗,要他们火速回京商议,部队出动时间“当再有正式命令”。显然,苏联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空军和武器援助,是中国作出决策和制定战略部署时不能不认真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抗美援朝中美第一次军事较量是云山战斗,此战中志愿军第39军重创了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照片为此战中俘获的美军俘虏

结果,斯大林在中国已经决定出兵后才明确表示,苏联空军只是掩护后方,而不能直接配合中国军队入朝作战,这不仅使中国领导人感到失望,而且使即将出国的中国军队处于十分困难和窘迫的境地。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还是在10月19日渡过了鸭绿江,并于10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

斯大林在10月作出不准备出动空军的决定,有其缜密的策略因素,给出苏联空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过是托辞。

首先,斯大林严禁苏联军队在前线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只可以在后方提供空中掩护。即使在10月19日美国承认对苏联飞机场的射击,是美军“空中领航错误和计算不佳的结果”,又通报说,“这架飞机的领航员已经被撤职,同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两名过失飞行员进行了纪律处分”,美国政府还表示“准备提供资金用于补偿给苏联财产造成的任何损失”,莫斯科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蓄势待发的苏军米格-15机群

其次,中国在出兵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时,斯大林失去了取得胜利的信心。 毛泽东后来讲话指出,“在那个时候,因为中国动摇,斯大林也就泄气了,说算了吧”。

此外,斯大林还曾寄希望于通过秘密外交渠道和平解决问题。如果这些秘密外交取得成果,即使中国出兵不利或不出兵,危机也会过去,而苏联就没有必要再冒险与美国开战了。由此可见斯大林对于中国出兵作战的决心及取得胜利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在这种完全没有制胜把握的时候,至少应该避免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正面军事冲突。

也正因为如此,当日毛泽东再次通报中国陆军可以先行出动,但要苏联保证两个月后提供空中支援时,斯大林不得不明确表示,即使将来苏联空军出动,也不会进入朝鲜上空作战。这表明,中国军队入朝后必须孤军奋战,事实上也是如此。直到入朝半个月后的11月初,中国志愿军向联合国军发起第一次进攻并取得初战胜利时,苏联空军才出现在鸭绿江上空,遂行保卫大桥和渡口的任务。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2021年04期《峥嵘岁月--朝鲜战争中的中苏空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