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是不是真的武器不足,只能领五发子弹该战役对二战整体,有何影响
在二战中,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场就要数苏德战场了,毕竟在苏德战场上,苏德双方只要发生战斗,动辄就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规模,而在苏德战场上,如果要说规模最大的战斗,那肯定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也是二战的转折点,而且后来也有不少电影对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了描述,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了,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是以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为主角进行刻画的,可以说,剧情方面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那些临时征召来的新兵,在上战场之前,连人手一支步枪都做不到,一个士兵拿枪,下一个士兵就拿着一个5发子弹的桥夹,直接就向战场上跑了,那么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真的出现过吗?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根本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苏联可是一个重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而且苏联自从1922年建国开始,就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重工业水准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说苏联士兵缺少步枪,这不是搞笑吗?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描述的就是苏军的近卫13师,但是在历史上,近卫13师也没有说出现像电影中那种大规模缺少枪支的现象,而且《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是法国人拍摄的,也有抹黑苏联的嫌疑,据说这个导演组在采访俄罗斯的时候,那些苏军老兵直接就拿东西往他们的头上砸,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的后勤工作相当出色,这一点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可以找到。那时一次领到5发子弹的恐怕不是苏军,而是德军。德军的闪电战所暴露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漫长的后勤线上不断受到游击队的袭扰,使得德军穿不暖、吃不饱。相反,苏军由于人民的大力支持,弹药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运到前线,各种装备不存在少的,只存在多的。有些步兵连步枪都甩掉不要了,端着波波莎就往前冲。
如何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苏联人评价是最合适的,我想领袖二字是当之无愧的。以他为首,率领苏联人民迅速从贫穷落后的的农业国家一跃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世界第二,而这一切成果取得不过是短短的两个五年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巨头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此为契机,苏联力量膨胀,苏联成为世界两霸之一。在他身上,散发的是铁血气场,果敢、杀伐、纵横捭阖……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同时是一个搅动世界风云的人物,他还必须接受他的政治对手们,还有世界人民的评价。政治人物的两面性,我们也看的越发清晰,他的优秀品格、气质、贡献这里且不说,他厚黑的一面的事例也是很多很多的。只说三件:(1)肃反扩大化,不遗余力地打击政敌。(2)卡廷惨案,在兵荒马乱之际,报复世仇波兰,嫁祸于德国。(3)收割二战胜利果实,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背着中国人损害中国人的利益。
必须承认斯大林,是不世出人物,是优秀政治家,伟大的领袖,他有无数的崇拜者。但是如果把他放到广袤的时空里考量,他是缺少了一些人性的温度。
德国1942年为什么不选择重新进攻莫斯科,而是选择进攻斯大林格勒
在1941年残酷的冬季作战中,希特勒亲自出任陆军总司令,准备以强有力的措施阻止苏军的大反攻,由于缺乏战略预备队,希特勒拒绝批准任何形式的撤退行动。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军要想改善防御的不利态势,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前线的一些突出部阵地,拉直战线以增加防御强度。但是希特勒严令必须坚守这些突出部,这些突出部是理想的进攻莫斯科出发基地,德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守住了勒热夫突出部和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军会在1942年再次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包括苏军最高统帅部。
如果德国陆军总司令还是勃劳希契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德军会再次进攻莫斯科,但是勃劳希契已经被希特勒解职,现在的陆军总司令部已经完全服从于希特勒,连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失去了权威,东线的战略问题由希特勒亲自决定,德军将领只能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希特勒的专业军事能力肯定是不如他的将军们的,他考虑问题以更多的倾向于战争经济角度,而不是单纯的军事角度,从策划进攻苏联一开始希特勒就主张将进攻重点放在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南方,即指向乌克兰的农业、顿涅茨的重工业和煤炭以及高加索的油田。现在希特勒的完全掌握了东线的作战指挥权,自然要将战争经济的路线贯彻下去,进攻重点将转向南方,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
从军事角度来看,再次向莫斯科发起进攻这一战略企图实在是太过明显,鉴于德军在冬季拼死守住那些危险的突出部,苏军已经确信德军将进攻方向再次放在莫斯科方向,苏军已经大大加强了莫斯科方向上的防御,几乎所有的战略预备队都集中在莫斯科附近,显然苏军准备在莫斯科再次和德军展开决战。这样一来,希特勒选择在南方发起战略进攻就达成了重要的战略突然性,使德军能很容易突破苏军的战役防御地幅,迅速取得战役自由,在机动作战中苏军完全不是德军的对手,这可能是军事上唯一的理由了。
从整个东线战略上来看,希特勒策划的“蓝色行动”存在致命的战略弊端,首先高加索地区实在太过遥远,德军的进攻距离将远远超过进攻莫斯科,而且由于高加索在苏联版图的最南端,德军主力进入高加索时将不可避免的暴露出纵深的侧翼(左翼),这将牵制相当数量的德军部队,德军越是深入高加索,就越需要将更多的兵力投入侧翼的防御上来,进攻的兵力自然也就越少。更加致命的是,德军向南方发起进攻,相当于是绕过了中央方向(莫斯科)上的苏军主力,一旦苏军发现德军的进攻方向不在莫斯科,其主力必然南下进攻德军,而德军脆弱的侧翼正好处于南下苏军的打击之下,德军唯一的机会就是迅速占领高加索,而遥远的距离注定了这是不可能的。希特勒的“蓝色行动”违背了一个基本的军事原则,那就是只有在打败敌方的主要军事集团后,才可以向敌方的纵深挺进,而不是绕过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