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自媒体时代,各种写作培训班应运而生,你报过吗觉得有帮助吗_重机枪_毒气_德军

本文目录

  • 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
  • 自媒体时代,各种写作培训班应运而生,你报过吗觉得有帮助吗
  • 二战时期,重机枪暴露出很多缺点,轻机枪应运而生,可是轻机枪为何没能取代重机枪
  • “疫情文学”为什么能火啊是应运而生还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啊

一战时,毒气弹被用于战争,防毒面具应运而生,哪个国家发明了防毒面具

人类首次在战争中使用毒气弹应该是在一战时期,始作俑者是德国人。

但是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并非是德国人的首创,别忘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1885年就诞生了。

人类使用化学武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候的古印度人就知道在战争中燃烧大麻,让敌人中毒从而丧失战斗力。古代中国也曾经在战国时期战争中,焚烧鼠尾草和芥菜籽产生烟雾来攻击敌人。

但以上方法还比较原始,杀伤范围小,效果也不明显。

随着火药的出现,各种土制炸弹应运而生,投射距离大大增加,含有各种毒素粉末、毒药以及树脂等混合物的“化学武器”也纷纷登场。

不过在当时,毒气弹的成分比较单一,主要由巴豆油、皂荚、硫磺、桐油等组成,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并不高,杀伤力依旧有限。

近代战争中,英军是使用化武的行家里手。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军队曾经计划投放500吨硫磺对俄罗斯军队进行攻击,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行。

不过英军在1854年5月的战斗中,从敖德萨向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俄军发射了散发着恶臭的毒气弹,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尝到甜头后,1900年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英军再次使用了名为列低炮的毒气弹,受益匪浅。

这时候的毒气弹已经从过去的催泪、催喷嚏,上升到了窒息和神经中毒,被释放者非常痛苦,生不如死。

因此,1899年7月29日,包括中国、日本、美国以及欧洲法、德、俄在内的26国,在海牙签订《海牙第二宣言》,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

不过英国不愿意受条约约束,没有签约。

该公约签订之后,各国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约束,直到一战时期德国首次使用,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一战爆发时,各种大口径武器和火炮纷纷问世,杀伤力大大提高。

在此情况下,堑壕也应运而生。

所谓的堑壕就是用混凝土打造的一道道壕沟,非常坚固,机枪、步枪对它无济于事,火炮对它的杀伤力也有限。

不光如此,壕沟之间还架设了一道道的铁丝网。

这样在敌人炮火攻击时,士兵可以躲藏在战壕里,等对方士兵进攻时进行反击,让对方尸横遍野却寸步难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而且战争中期,堑壕战广泛应用,堑壕长达数百公里。

在此情况下,依靠步兵突破比登天都难。

为了减少伤亡,打破战争僵局,德国动了歪心思,想动用毒气弹。

德国动用毒气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准备,一直在研制。

德国研制毒气的领头人,是犹太科学家、化学博士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他创立了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毒气研究,主要从事环氧乙烷和光气类的毒气。

之后因为该研究所发生爆炸,被新成立的柏林军事学院代替。

新成立的军事学院,成为德军专门用于研究化学武器的部门,拥有化武专家300名。

而生产化学武器的工厂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市,拥有技术骨干1500人,工人5000多人。

由此可见,德国的化学武器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在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了庞大的生产毒气的能力,每天大约能生产氯气30吨左右。

德国人快马加鞭研制生产化学武器,法国和英国人也没有闲着,也在不遗余力研制。

只不过德国人步伐更快,更肆无忌惮,在战争中首开先河,抢先使用。

德国人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是在1915年4月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

当时德军第15军团位于格拉文斯塔菲尔山脊北部,而南边则是坚不可摧的伊普尔突出部的英第5军、法第20军阵地。

为了对敌人使用毒气,德军做了精心准备,在4月10日之前挖出了6公里长的堑壕,放置了放置6000个毒气瓶,里面的液态氯达到160吨。

实验表明,在吸入氯气后,人们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胸闷气喘,胸口剧痛,等多种症状。

吸入量大的,直至肺衰竭,窒息死亡。

当时联军通过侦察机发现了这些毒气瓶,但是他们不知道它为何物,还以为是德军为前线将士准备的啤酒。

因此联军官兵说:好好打仗,打赢了那边给咱准备有啤酒。

德军释放方法非常原始,即在罐子上加了一个阀门,阀门上有管子以延长安全距离,到时候打开阀门即可。

由于这种释放方法落后,与德军安全距离短,要想不误伤自己人,必须等待南风。

4月22日17时,天空中终于刮起南风,急不可耐的德军开始释放氯气。

此次攻击中,德军仅使用了30%的毒气瓶,毒气时间只持续了5分钟。

尽管如此,造成的伤害却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德军打开阀门之后,一股黄绿色云团,在微风的推动下缓缓升空,然后逐渐变成淡绿色的薄雾,向法军阵地压了过来。

法军士兵开始的时候还在发愣,不知道这些气体为何物。

但是他们领略到了难闻气体的可怕,阵地上乱作一团,恐怖气氛迅速蔓延。

中毒后的士兵手臂呈黑亮色,嘴巴张得很大,眼睛被铅油覆盖,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阵地上奔跑、打滚、抓狂,撕心裂肺地嘶叫着。

所有人丢掉了武器,就像是中了邪一样,狼狈逃窜。

如此大规模的毒气战前所未有,联军猝不及防,束手无策、伤亡惨重。这次袭击造成联军5000人伤亡,10000人受伤。

士兵丢盔卸甲,没命逃亡,导致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瞬间失守,只剩下数百条空荡荡的战壕。

然而,德军也并没有因此一鼓作气拿下阵地,因为当时阵地上还弥漫着毒气,他们不敢放开手脚去迅速扩大战果,因为德军高层只给那些操作毒气的工程师和部分士兵配备了防毒面具,前线绝大多数士兵没有配发防毒面具。

因此他们向前进攻的时候,毒气依旧弥漫,他们进攻的时候缩手缩脚。

这就给了英法援军翻盘机会,让他们迅速堵住缺口。

这次毒气战之后,德军接受了教训,开始逐渐为自己的士兵配置防毒面具。

而这次毒气战的受害者英法联军,自然也要制造防毒器具。

那么,防毒面具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因为在战争期间,所有秩序被打乱,防毒面具没有人申请,也不可能有人申请专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防毒面具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交战双方都是高度重视的。

一个较为流行,也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英法率先发明了防毒面具。

起初出于本能,联军士兵只能通过掩盖口鼻来减少氯气的吸入。

许多士兵就地取材,如袜子、绷带和手帕、毛巾或者衣服来过滤毒气。

英军第28师一个名叫弗格森(Ferguson)的军官提议可用浸水的衣物来遮盖口鼻,以阻挡氯气的吸入。

一位加拿大的军官在得知德军施放的毒气为氯气,想了一个妙招,将尿洒在纱布和毛巾上遮挡住口鼻,理由是尿素可以吸收氯气,降低毒性。

而当时的德军,则用浸水的口罩来遮挡氯气,但是士兵们反映说口罩并不能防毒,因为它在抵挡氯气的同时,但同样会阻碍了健康空气的吸入,戴上药棉口罩后呼吸不畅。

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发动毒气战的时候,德军也没有可靠的防毒面具,不然的话就不会等老天刮风了。

但是由于英法是受害者,他们研制防毒面具的愿望更迫切。

毒气战发生后,英法并不知道德军毒气的成分,两国随即派出化学专家到现场取样调查。

他们来到发生毒气战的阵地,发现交战区域大量野生动物也随之中毒受伤或者死亡,唯独一种动物——野猪活了下来,毫发无损。

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经过仔细分析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野猪死里逃生竟然是因为他们有力的长嘴巴。

因为他们的食物大多来自泥土里的植物根茎,因此他们的嘴非常发达,也非常能干。

也因为如此,猪的嗅觉也非常灵敏,比人高好多倍,它们比联军士兵提前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本能地采取拱地的方法来避难。

当猪再用嘴拱地的时候,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和过滤了空气中的有毒体气。

而松软的土壤有能保证猪进行正常呼吸,让它们逃过一劫。

英法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在1916年春天发明了防毒面具。

在这种面具中,科学家采用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不影响呼吸的活性炭,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

当然防毒面具不是一次成型的,在使用中逐渐完善的,最初的防毒面具也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防毒面具是英法发明的。

网上还有一种说法,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了防毒面具,这种说法没有依据。

在1916年夏天以前,沙俄军队并未跟同盟国交战,从情理上说绝对不是俄国人发明了防毒面具。

1916年2月下旬,德法双方军队在惨烈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故伎重演,在阵地上释放了大量的毒瓦斯。

但因为此时的法军已基本使用了防毒面具,德军的毒气攻击造成的伤亡并不明显。

防毒面具的诞生大大减少了毒气造成的士兵伤亡,功不可没;但是矛总是诞生在盾的前面,防毒面具赶不上新毒气的诞生,让人防不胜防。

因此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遵守公约,不使用化学武器,对使用者进行严惩。

自媒体时代,各种写作培训班应运而生,你报过吗觉得有帮助吗

一定会有帮助的,如果觉得自己写作水平低,还是参加培训班学习一下好。

八十年代,我二十岁左右,曾报过长春文学涵授大学。那时候我也不好意思,像贼一样偷偷去单位取老师给我寄过来的学习木料!单位有些没素质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把信封拆开了,让人感到很无语。

爱好文学没错,我的父亲和姐姐都反对我写东西,还经常讽刺我说:尽做梦,还想当作家。

我听了心很难受,文学是我的木想和追求!当作家难道有错吗?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年轻的时候读过梁晓声老师的小说,非常喜欢。也读过很多中外名著,天天捧着书沉迷其中。

最终我还是没有坚持下来,因为父亲和姐姐的原因,也为其它原因放弃了追求和梦想!从此以后再也没动笔写东西,三十年岁月匆匆而过,如今又重新拾记忆在头条平台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辈子我可能当不成作家了,但至少努力过,没有?悔与遗憾!

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有想一定就不要放弃,多学习是一件好事!

二战时期,重机枪暴露出很多缺点,轻机枪应运而生,可是轻机枪为何没能取代重机枪

谢邀,说到重机枪,重机枪虽然很重,但是重机枪的“重”,并不是指重量,而是指劳动强度。

重机枪是指可以持续连续射击的重型枪械。

然而很多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对重机枪的表现则是错误的。重机枪并不是放在士兵的战壕里进行打击的武器。

而是放在特定的机枪阵地中的。《亮剑》将军岭一役中楚云飞的机枪阵地需要用望远镜才可以看得到的。

由于开火过早提前暴露了火力点而被击毁。

这里就得说下重机枪在战斗中为位置了:

在战斗过程当中,重机枪作为火力支援武器其实是远远的布置在后方的。前边的士兵进行战斗的时候,重机枪进行火力支援对敌方士兵进行压制。

在压制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火力使对方步兵难以进入应该进入的战斗位置。

从重机枪远距离射击的状态来看,其实重机枪很难精确的进行点名射击,而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弹幕,压制的过程中如果敌军进入就很容易受伤或者死亡。这就是重机枪在战斗中最重要的作用了。

而轻机枪由于其结构的问题(不是装弹量的问题),导致轻机枪的开火率远远低于重机枪,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压制作用。

因此轻机枪在战争中很难动摇重机枪的地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轻机枪很难取代重机枪的原因了。

在二战中有一类机枪叫做通用机枪,虽然兼顾了轻机枪和重机枪的特点,只不过火力持续性则远远不如正牌的重机枪。作为下一级的支援型武器其灵活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依旧没有能撼动重机枪的地位。这主要还是在于重机枪的另一个特色——超越射击。简单的说就是拿重机枪当作炮用。

在执行超越射击人物的时候,重机枪可以稳定的像特定区域投射弹药,在观察手(边上拿望远镜的人)的指引下不断修正目标对敌方集群进行有效打击。在这一点上,轻机枪很难取得固定在脚架上的重机枪的效果。

这种超越射击的就将重机枪的杀伤彻底改成了面杀伤的效果。

当然了,重机枪的重量和体积导致重机枪很难灵活移动,在机枪阵地被发现后,往往会受到优先打击

上图就是一个狙击手干掉一个机枪阵地的例子。作为移动不方便这条缺点来说比较于重机枪的功用仅仅是小缺点了。并不能因为这一个小缺点而否认重机枪的存在。并且,现代战场上各种机动车辆已经相当丰富,在车辆内的重机枪移动起来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疫情文学”为什么能火啊是应运而生还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啊

“疫情文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最近这么火啊?

其实引起“疫情文学”复兴的原因是一条某瓣动态:“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的小区被封了。”谁知道居然在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掀起了一股“疫情文学”热潮。说明每一次文化现象的出现都和当前的社会现象有关,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疫情文学”呢?其实就是运用当前流行的文学语句和当前的疫情结合的产物,个人认为有点灰色幽默的感觉,并且比较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容易为我们所接收,能和大家的心声引起共鸣。

我们知道陈凯歌导演有一部经典电影是由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就是“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一辈子。”我们的“疫情文学”是这么说的“说好的十四天,少一个时辰,也不是十四天。”类似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并且在网络上盛行开来。

不管是大家的调侃和无奈,都希望疫情早点散去,还我们一个平静的生活,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