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英布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 为何美帝国霸主取代英国霸主并没有发生战争
- 阻止日不落帝国海外扩张的英布战争,历史上是为何发生的
- 1899年英布战争中,英国是否使用过一种叫列低炮的毒气炮
- 未解之谜:八国联军是否使用过毒气弹
- 一战和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两次大战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 1899年的英布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国军队是否用过列低炮这种毒气炮
- 1899年的英布战争中,英国是不是使用过一种叫列低炮的毒气炮
-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不能重塑大英帝国辉煌
- 历史上的化学战有哪些战例
英布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英布战争实际上分两次,先说第一次。布尔人的祖先是荷兰人。1852年和1854年成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共和国。其中在奥兰治发现砖石,当地政府说归自己管辖,英国表示反对并派军队占领,双方发生战争,布尔军在马祖巴山击败英军,获得独立。
第二次英布战争,1884年在德兰士瓦共和国发现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金矿英国垂涎已久,然后没过多久,德兰士瓦政府宣布外国侨民收重税,而且不得参与总统和立法会的选举,其中大多是是英国侨民,英国政府非常不满,而且两国存在着贸易战,和关税壁垒等难以解决问题,后来德兰士瓦政府又对英资矿业公司高赋税和经济限制,这样英国政府决定对布尔人发动战争,于是第二次英布战争爆发。这几天基本总结了英布战争爆发的原因。
为何美帝国霸主取代英国霸主并没有发生战争
英国过度扩张, 穷兵黩武,到了二战结束时国内以是接近民不聊生,大体个植民国都宣布独立,不服从英国指挥,如果当时美国无站出来,英国有可能会成为德国的植民国,根本就无能力跟他的原植民国美国对抗,美国现在也是在行英国以上个路,衰落是很快个事。
阻止日不落帝国海外扩张的英布战争,历史上是为何发生的
英布战争阻止了英国海外扩张?历史教科书似乎没有这样的结论。
1652年4月,荷兰人在开普半岛设立定居点——荷属东印度公司公司补给站,随后是公司派来的奴仆变身“自由民”,称作“布尔”,荷兰语“农民”之意。
布尔人从沿海向内陆的拓殖进程缓慢而坚定,最初的百年多时间靠“天花”征服科伊人,杀戮桑人,建起大片白人农场,并建起一种导向种族隔离的“物质基础”——用大篱笆把土著与白人隔离起来。1779年起,布尔人与班图科萨人先后发生六、七次惨烈的战争。
1795年,英国势力正式进入南非,建立开普殖民地,渐渐把布尔人从海岸赶向北方。
1836年,布尔人开始全面迈向内地的“大移民”,它成为南非史上两大白人族群分裂的主因,同时切断布尔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19世纪中期,英国人在沿海建成开普、纳塔尔两个殖民实体,布尔人则以内陆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州与之抗衡。
1899—1902年,双方爆发一场大战——英布战争(1880—1881发生第一次布尔战争),英国以50万大军、焦土政策围剿8.8万人的布尔军队,结果以布尔人降服、英国一统南非4个省告终。1910年,英属南非联邦建立,并被认为是该国独立的开始。1912年1月,“非国大”成立。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合在一起,称之为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标志性事件。
1899年英布战争中,英国是否使用过一种叫列低炮的毒气炮
首先官方资料没有记载(最起码在我们能搜索到的范围没有),其次以当时的科技水平,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战略打击,其意义不大!在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比例下,采用这种惨无人道的方式,即使占领了,也不利于后期统治,毕竟列强的侵略是为了掠夺而不是杀戮,综上所述,属于本人愚见,仅供参考! 谢谢!
未解之谜:八国联军是否使用过毒气弹
我认为这是一种被后世媒体炒作的误读,坑人的东西。
八国联军侵华,指的是1900年时,英、美、法、德、奥、俄、日、意等国组成联军,对中国的一次武装侵犯行为。
老佛爷等清廷高层被逼得一路西逃,留下北京、天津民众为洋人屠戮侮辱,史称“庚子国难”。
在这场浩劫中,有一些清人的记录文字中留下一个疑点,即“洋人在攻打天津时使用了毒气弹,以致清军无法抵挡,纷纷倒毙”。
在有些民间记叙中,我们能看到这样关于毒气弹的描写。
比如《西巡回銮始末记》中这样记载:
且因洋兵开放列低炮之故,各尸倒地者身无伤痕居多。盖因列低炮系毒药掺配而成,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知殒命,甚至城破3点钟后,洋兵犹见有华兵若干,擎枪倚墙,怒目而立,一若将欲开枪者,然及逼近视之,始知已中炮气而毙,只以其身倚戗在墙,故未仆地。
很显然,这段文字让不少文学发明者如获至宝,纷纷将这个名称古怪的“列低炮”定义为毒气弹。
以至于如今只要翻关于毒气弹的发展史,中文网站上便是铺天盖地的《西巡回銮始末记》白话文翻译。
比如我随手找篇“问答”,作者不知哪里摘抄出了如下回答:
当年的“万国公法”明令禁止过使用一种叫作“列低炮”的武器,因为其 屠杀人类非常残忍。然而,两门列低炮却经由英舰“阿尔及灵”号运载,于1900年7月 10日出现在天津港海岸,并在7月11日投入到战斗之中。
甚至在某“百科”里,还堂而皇之的写上了这种文字:
其实,曾有史料记载,并经考察和反复求证,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使用了毒气弹,在总攻时用毒弹攻陷天津城,而且这一时间要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得知,英军在进攻天津时使用的“列低炮“(毒气炮),在1899年开始的“英布战争“中,在南非东部的莱底斯战场上,英军就是使用这种炮毒死了很多士兵,加速了战争的胜利。据此推测,毒气弹首次使用是在南非,而不是以前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很难想象,如此内容,居然让人写下“考察和反复求证”这种文字,他们甚至连“列低炮”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事实究竟如何呢?
我认为,早期文稿纯粹是愚昧无知又肝胆尽丧的封建书生们胡咧咧,后期则是地摊文学们故意生搬硬套造起哄。
关于这个“列低炮”和毒气弹的言论不应该蔓延得满网都是。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毒气弹,人们连能实用化的毒气都不曾研发出来。
毒气弹真正被实用化使用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事情,甚至因为使用的不成熟,发生了许多伤人害己的事故。
在芥子气、路易士气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还是最简单的氯气,我们今天给自来水消毒的就是这种东西,也就它能出现“绿色毒烟”。
但氯气中毒绝非《西巡回銮始末记》中描述的那样,“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知殒命”,更不可能死后仍然“擎枪倚墙,怒目而立”。
且不说氯气是否能通过炮弹大规模释放,仅氯气中毒就不可能“钻入鼻窍内者,即不自知殒命”。
氯气中毒的反应相当大,人会剧烈的咳嗽,胸痛,据说有些士兵甚至能把肺脏咳出来;对结膜的刺激也相当大,所以人会眼痛、大量流泪。
总之你要明白,氯气比催泪弹可劲儿大多了。
想无声无息的吸进去就悄然送命?至少氯气弹是做不到这点的,包括后来那些路易士气、沙林毒气、塔崩、梭曼,甚至现代毒剂之王VX都做不到。
哪怕直接抓个人,扎一针氰化钾都不行,顶多让他死得快,窒息痛苦还是存在的。
况且,要达到战术性的大规模杀敌,则毒气的规模必须要大。
那么,天津居民就不可能有人看到“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
他们看到的场景则应该是“绿烟腾空,铺天盖地,随风纷涌,覆地人皆窒息,兵士狂咳不止,遂狰狞倒地,面如不超生之恶鬼”。
总之,1900年的八国联军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去使用这些危险的东西,清人的描写也多是胡乱猜疑,与后世任何毒气弹都搭不上号。
所谓“列低炮”不过是英军用苦味酸制成的新型炮弹罢了。
“列低炮”这个名称就没啥好说的,英军当年新研发的苦味酸复合炸药炮弹就叫“Lyddite”,是正儿八经的常规军用炮弹。
很大可能性是,苦味酸炮弹的威力超过了之前炸药的威力,冲击波更加剧烈,以至于让许多清人看见“肌肤完好,七孔流血”的清军尸体后,将之当成了毒气所杀。
要么就根本是以讹传讹,把道听途说的东西添油加醋描写了下来,反正那年头也没人真能找洋人印证不是?
在1900年,列低炮是当年已经发展了好些年的新型爆炸药,用于代替湿化火棉炸药,即人们常称呼的“黄色炸药”。
上图.melinite炸药填装的1897式75mm野战炮炮弹,李云龙的“意大利炮”
苦味酸黄色炸药由法国人从常用的黄色染料中发现,然后法国人尤金·图尔平率先研发出了“压入法”,制造出苦味酸和硝化棉的混合体炮弹,称之为“Melinite”,即“麦宁炸药”。
因为苦味酸染料在当时很普遍,法国人的发现很快引发了欧美各国的军事研发风潮,英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都跟着研发出了自己的苦味酸炸药。
除了英国的苦味酸炸弹叫“Lyddite”,当时各国苦味酸炸药都有自己的名称,法国人的叫“Melinite”,德国人的叫“Picrine”,意大利的叫“Eversite”,奥地利的叫“Ecrasite”、美国的叫“Emmensite”。
就连日本都在1891年由化学家下濑雅允开发出了自己的苦味酸炸药“下濑火药”,这种炮弹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让北洋水师吃尽了亏。
苦味酸炸药最大的特点是敏感和燃烧,它能在炮弹刚接触触及点时就发生爆炸,然后会产生一种类似油状的附着燃烧,伴以能造成窒息的浓烟。
北洋水师的失败与下濑火药这种苦味酸炮弹也有关系,当北洋水师还在使用填沙子配重的实心穿甲弹时,日本炮舰却采用了能剧烈爆炸燃烧的新型炮弹,它让北洋军舰不是四处火灾,就是被毒烟笼罩,战斗力大减。
所以,尽管今天各种TNT或者添加RDX的高能猛炸药已经代替了过去的苦味酸炸药,但人们依然会在一些特种弹药、舰载炮弹中留存苦味酸配方。
如果要李鸿章大人来写见闻,对洋务和国际先进武器见多识广的他,肯定不会写出《西巡回銮始末记》这样的鬼话。
清朝当年甚至在日本之前引进过苦味酸,1890年购买了3吨之多,但大清让人耍了,洋人只告诉他们苦味酸炸药很厉害,却没告诉他们钝化技术。
洋人估计是想给大清下套,让他们再购买一套机器设备,但清朝人见苦味酸这么危险,一碰就炸,居然谁都不敢碰了,扔着。
有大臣给光绪皇帝写折子,说只需买个机器就能生产,但光绪帝没有回应,人们便把这些危险得无法储存的炸药全埋地里去了,再往后,也没见什么记载。
所以,“列低炮”并不神秘,就是种被TNT淘汰的苦味酸炸药罢了。
非要再说详细点的话,“列低”是一种英国在布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使用的高爆药,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使用了相当多的这种炸药。
它以英格兰南部的一个地区命名,英国人在该地区秘密进行了这种炸药的初步试验,它的主要成分是三硝基苯酚。
“Lyddite”,被人翻译成了“列低炮弹”,然后又被宣扬成了毒气弹,还言之凿凿的在中文论坛中四处传播,实在是坑人太甚!
让清朝躺下的,不正是那些不明所以的愚昧吗?
一战和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两次大战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势力范围而发动的战争。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均势破坏,力图以发动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同盟国,另一方则是俄、英、法的同盟国。
战争是奥皇太子斐迪南在受协约国支持的克罗地亚的萨拉热窝被刺,战争爆发。先后有奥匈、德、意、俄、英、法、日、罗马尼亚、美、中、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三十三个国家参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作战军队超过二千九百万,动员人数七千万,涉及的世界人口达十五亿以上。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反动势力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目的在于建立世界霸权,奴役各国人民。其根源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为了解决自身的内外矛盾,将危机转嫁于人。这些侵略行动也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首先,是德意对欧洲数国的战领,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德国进攻苏联,英法对德宣战,大战爆发。日本1941年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轰炸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这样,战争进一步扩大。
大战的结果是,苏、中、美、英、法等同盟国战胜了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集团。
战后,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殖民地纷纷独立。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争逐渐衰落,而美国虽然参战,但本土未进行战争,未遭受战争破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代了日不落帝国英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1899年的英布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国军队是否用过列低炮这种毒气炮
一些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英军曾在攻打天津时使用过名为“列底炮”的毒气炮,进而将最早在世界战争中使用毒气炮的时间从一战前推至1900年前后。2009年7月,《兰台世界》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毒气弹问题》的文章(以下简称《毒气弹问题》)。该文将国内中国近代史学者关于“列底炮”的观点和所用资料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侵略联军在这场战争中违背国际公法,数次使用当时极具毁灭性杀伤力毒气炮”48的结论。
类似的观点还零星散见于此前发表的一些论文中,如陈振江《庚子百年祭》5
尽管上述文章作者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但是,人类首次在战争中使用毒气发生在1915年4月的伊普雷战役,使用火炮发射毒气弹则是在当年更晚些时候,并无资料显示1900年之前曾出现过炮射毒气弹,是为军事史和科技史学者的共识。而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上述文章中所引用的史料根本无法支持其观点。通过与外文史料对比,可以发现所谓英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使用过“毒气炮”一事完全是误传。
一、问题的由来
尽管最终的结论有悖事实,但上述作者的推论总体上亦有史料为据,并非空穴来风、任意捏造。欲正本清源,即需要分析梳理史料的类型和成分。以《毒气弹问题》为例,其用于支撑观点的中国史料主要有如下几条:
敌人之攻天津城何以民人竟死亡殆尽,曰此用氯气炮之故也。考氯气一物,医家用之解毒,然其性实甚毒烈,入口鼻可立毙。西人取以实炮中,不待弹及其身,但使其气吸入口鼻中,罔有不迷蒙而仆者,然其残忍实出情理之外,故泰西战阵之上鲜有用以毙敌人者。(1)
本日(六月十四日,即公历7 月10日) 下午从英国新运到大炮二尊,名列低炮,此炮自制就以来,只于非洲交战时用过一次,据闻炮弹开放后,在一百码地内之人,一闻其气,无不晕死。(2)
发列底炮数次,马军(马玉崑所统之武卫左军)死者无数,乃退扎杨村、北仓等处。……此次英国铁甲船到津运此炮二尊,放过数次,有一次,中一炮台,台人一时均死;又一次,适军中购马600 匹,中之即死。
华尸以千计,俱系毒气炮所毙,城内人亦多系毒气炮薰死,死时家人妇女尚聚坐一堂也。华兵倚墙立,持枪如欲开放状,近视之亦为毒炮薰毙。(3)
七月十一日(公历8月5日),各国联军在北仓与乱兵、团匪及李鉴帅勤王师血战良久,华军奋勇异常,西军死伤不下两千人,旋经英国兵队用列低毒药炮攻之,华军始不支而败。(4)
至十六日(公历7月12日),津郡城厢内外,已无华兵踪迹,城内唯死人满地,房屋无存,且因洋兵开放列低炮之故,各死尸倒地者,身无伤痕居多。盖列低炮系毒药掺配而成,炮弹落地,即有绿气冒出,钻入鼻孔内者,即不自知其殉命。甚至城破之后,洋兵犹见有华兵若干,擎抢倚墙,怒目而立,一若将欲开放者,然及墙近视之,始知已中炮气而毙,只以其身倚站在墙,故未仆地,列低炮之残毒,有如此者。148
以此观之,在中文史料中,作者引用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史料汇编和《申报》等报刊记载。外文史料方面,作者未引原文,而是引用了几条已翻译出版的外国人的回忆资料:
6月26日,联军开始用刚刚从德兰士瓦运来的像个瘦长的英国人的“汤姆叔叔”大炮进行回击。……这门大炮曾经在德兰士瓦打过布尔人,在这门大炮上写着“从勒迪斯马特到北京”的字样。209
七月十一日早晨从三点半到七点半这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炮击非常可怕。架设在土围子上的“阿尔及灵”舰的四英寸大炮正在向天津城倾泻苦味炸药,而这时,中国人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用他们最好的克虏伯大炮努力压住英国大炮的火力。195
(七月十一日)天拂晓时,我首次听见“阿尔及灵”号四英寸口径的快炮向敌人倾泻苦味火药的隆隆声。
(七月十四日)共打了二百七十发,大致说来有一半是苦味火药炮弹。389、396
对照陈振江、姚恒的论文等文章,其史料来源不外乎《毒气弹问题》所引几种。唯姚文中还有9月20日北仓之战中联军用“列低炮”施放毒气弹致清军“乃始不支而退”49,其爱国热情固然值得肯定,但在历史认知上却出现了诸多纰漏。
二、真实战争中的“列底炮”
根据历史学的基本原则,要通过文字证明史事的真实性,宜有历史亲历者对所涉问题的直接记录。以《毒气弹问题》一文所引史料看,中国作者中无一人亲眼看到了所谓的“列底炮”及其发射时的情况,仅仅是通过传闻知道了有这样一种武器;全程参与战争的外国作者则未在文中提及任何与“毒气”相关的字样。换言之,上述史料中无一兼有亲历者身份和“毒气炮”记载这两大要素,故结论大多建立在作者的主观猜测和臆想之上,可信度自然大幅下降。 实际上,中文文献中记载的“列底炮”确有其物,也为英军在1900年的战争中使用过,但并非传闻中的“毒气炮”。《毒气弹问题》一文认为外文史料中所说的“从德兰士瓦运来的大炮”就是“毒气炮”,而苦味酸炸药就是用来产生毒气的化学物质,显然是因为缺乏军事和科学知识而产生的误解。
首先,英国于19世纪末研制出一种称为“立德炸药”的苦味酸炸药,其成分中并不含氯。这种炸药在爆炸的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有毒的黄绿色烟雾,可能是毒气炮传说的由来。事实上,任何火药爆炸后都会产生有毒气体,但通常所说的毒气弹,是专指装填有毒剂和毒气的弹药。苦味酸炸药之所以特别引人注意,以至于被认作毒气弹,主要是因为这种当时还较少使用的炸药爆炸产生的烟雾颜色与众不同。
其次,被文章作者当成“毒气炮”的火炮其实是当时英国海军投入使用不久的3英寸口径速射炮。这种火炮比同口径陆军炮身管更长,外形十分醒目。英布战争期间,由于其射程远、威力大,参战的军舰曾将部分这种火炮卸下,由水兵炮组携带上岸支援陆军作战,在著名的莱迪史密斯山围攻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使其行动更加灵活,英国海军著名炮术专家珀西·斯科特还专门为这种火炮和口径更大的4.7英寸速射炮设计了供陆上使用的炮架。珀西·斯科特后来率领英国海军巡洋舰“可怖”号从南非战场直接驶往中国,舰上运载的3英寸口径速射炮被运送登陆,参加了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役。珀西·斯科特的回忆录《我在皇家海军五十年》中的记述,应该可以被视为考察“列底炮”在中国战场使用情况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回忆录中所记与《八国联军目击记》、《华北作战记》、《中国与联军》等其他外文史料在时间、地点和具体描述上多有吻合,更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阙如之处。
《毒气弹问题》一文所引《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提到的那门写着“从勒迪斯马特到北京”(“勒迪斯马特”即为南非莱迪史密斯山的另一种音译。下引《天津——插图本史纲》文中“累迪斯米思”亦同)的大炮,就属于珀西·斯科特所指挥的“可怖”号巡洋舰上的3英寸口径速射炮中的一门。据珀西·斯科特的回忆录记载,他在南非的作战任务完成后,率“可怖” 号于1900年5月8日抵达香港137,随时等待命令北上。6月21日,“可怖”号抵达大沽,斯科特提议将4门大炮全部用于登陆作战,但收到了时任英军代理总司令布鲁斯海军少将的不同意见。斯科特在回忆录中记载如下:
我很高兴能告诉海军少将布鲁斯,我们有4门12磅炮可以登陆。它们拥有和那些正在轰击天津租界的任何中国火炮相等的射程。
然而,令我感到惊诧的是,布鲁斯少将告诉我只要一门炮就足够了。这门炮将在早晨登陆,之后加入(俄国人)斯托塞尔指挥的援军纵队。138
于是,在“可怖”号抵达大沽的次日,即6月22日,“包括1200名俄军,30名意军,150名美军和550名英军(300名皇家威尔士燧发枪兵,150名水兵,100名陆战队员,配备1门远射程12磅炮”138的联军纵队正式前往天津,参加为西摩尔解围的战斗。前文所引俄国《边疆报》随军记者杨契维茨基于6月26日在天津见到的“从德兰士瓦运来的像个瘦长的英国人的‘汤姆叔叔’大炮”即是这门先期上岸的3英寸口径速射炮。此时已在天津的英舰“奥兰度”号准尉G. 吉普斯在其《华北作战记》中,对此事亦有记载,可相参证:
星期六(六月二十三日)上午,约摸十一点左右,有水兵、海军陆战队及威尔斯明火枪团组成的援救军队的先头部队来到了中街……后来,在傍晚的时候,我带领一队苦力去搬运“恐惧”号(6)运来的行李和一门十二磅炮。这座炮是华勇一团从离天津约十二英里的火车站搬来的。(5)
俄军于星期六(二十三日)上午一点时在离天津更近五英里处驻扎了。“恐惧”号的陆战队从塘沽带来十二磅炮和炮手,在上午三点时到达。41
《天津——插图本史纲》和《义和团战争中的世界海军》两书作者也着重记载了此事:
(六月二十四日)今天下午,我们听说“香港团”、“华勇营”、“香港工兵队”以及“恐惧”号的一支强大分队到达天津…… “恐惧” 号分队带着他们有名的四·七英寸口径(7)的大炮,炮上写着“从累迪斯米思到北京”,这真是对英国人的利益和责任无所不在的一个极好的评价。355
夜间唯一的消遣是一场惊喜。营地在午夜时分被火车汽笛声惊醒,威海卫团的150名士兵和由德拉蒙德海军上尉指挥的1门“可怖”号上的12磅速射炮到达了。下车后,中国团队加入了23日凌晨3点出发的部队,一支大约50人的护卫队和大炮则留在后面保护营地,以备部队遇挫撤退之需。
虽然3英寸炮威力巨大,但因为布鲁斯少将生怕功劳被斯科特抢走,因此迟迟不同意另外3门炮上岸,而将“可怖”号调往离战场较远的芝罘和威海卫。139-140随着天津战事的日趋紧张,布鲁斯的这一举动遭到了英国国内的非议。
在斯科特的反复要求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这3门炮终于在7月上旬和中旬登陆,加入天津的战斗。此事在《华北作战记》、《中国与联军》和《天津——插图本史纲》中都有记载,考之如下:
其一,《华北作战记》:
星期三(七月四日)……傍晚,又从“恐惧”号上运来两门十二磅炮。(8)
其二,《中国与联军》:
到四日早晨……从“恐惧”号开来八十名海军陆战队和两门十二磅大炮。阵地上又多了两门十二磅大炮向中国人开炮了。190
其三,《天津——插图本史纲》:
(七月四日)我们迫切地等待着十二磅海军重炮的到来,在今天至少可能运到一门。中午,“苍鹭”号轮船到达,她带来了八十名“恐惧”号上的官兵和两门万分盼望的十二磅重炮。376 其四,《天津——插图本史纲》:
(七月十二日)“恐惧”号的一门四·七英寸口径的大炮今天运到了,但没有带炮架。391
在半个多月的天津围城战役中,这几门从军舰上卸下的“列底炮”是联军进攻的利器,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导致破坏和伤亡的冷酷杀手,从以下史料中可见一斑:
(六月二十五日)十二磅炮从被烧的织绒厂攻击西局子。第二发炮弹就击中了这个建筑物。燃烧了一个早晨,在浓厚的黑烟中看不清烧得怎样,恐怕这座有历史意义的大庙和他那著名的大钟都成灰烬了。(9)
(六月二十六日)接着“恐惧”号的带着著名的斯格特式炮架的十二磅炮被转移到阵地上。……海军战士们值得骄傲,因为他们打了几炮,每打一次接近目标一点,他们击中了一个巨大的砖石建筑,轰然倒塌。357
星期三(六月二十七日)……“恐惧”号的十二磅炮从铁道路基处向东局子猛烈炮击……上午十一点左右,东局子一个大弹药库发生爆炸,顿时升起巨大的烟柱,扶摇上升,直上云霄。同时,碎片、弹片、破砖烂瓦等物四处飞散……似乎中国人有些被这些爆炸吓慌了,他们的炮火大大地减弱了。45
(七月十一日)然而,十二磅炮继续向中国的四英寸口径的大炮和黑炮台开炮。大约下午四点,我们看见黑炮台上中国人当作嘹望塔的一座高塔起火,不久,高塔就倾坠于地了。59
与此同时,英舰“阿尔及灵”号上的两门4英寸口径速射炮也从大沽运抵天津(10),即《毒气弹问题》中所引“向天津城倾泻苦味炸药”者。在此后的天津围城战中,这些海军速射炮充当了7月13日至14日攻打天津城的主力。“七月十三日,我们集中了两门四英寸口径的速射炮、四门十二磅速射炮、六门哈气开式速射炮在上午五时同时开火,炮声惊天动地。炮声的回响像阿尔卑斯山的雷声一样在远处吼叫着,声音渐渐减弱。”396透过这段惨烈的战争记述,前引中文史料中所刻画的战后残酷悲凉的场景也就不难想见了。
天津失陷后,“由于认识到了火炮在战斗中的价值,这4门炮又被编入参加了进攻北京的队伍”142。这也解释了前引中文史料中所谓清军在北仓之战“经英国兵队用列低毒药炮攻之”,“始不支而败”之事出现的原因。而所谓“爱国清军在北仓之战中一举摧毁英军毒气炮”和“9月20日英军调来毒气炮攻占北塘炮台”的说法不攻自破了。
综上,笔者认为,所谓“列底炮”就是英军的3英寸海军速射炮,“列底”极有可能是立德炸药(Lyddite)的音译,也有可能是这种火炮于英布战争中的扬名之地莱迪史密斯(Ladysmith)的音译。由于这种“列底炮”外形独特,加之苦味酸炸药的巨大威力和炮手的精准操作(11),给初见此物的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震撼,甚至产生了“绿气飞舞,闻者辄毙”94的幻象,这才有了“毒气炮”的传说。
三、余 论
至此,关于“列底炮”在中国战场的基本史事已经理清,而“八国联军在天津使用毒气炮”这一结论出现的原因,更是值得深入思考、重新审视的问题。应该说,《毒气弹问题》等文作者未对中外史料详悉甄核,以至张冠李戴、取去失中,是人为塑造英军使用所谓“毒气炮”传说的关键所在。
《毒气弹问题》等文作者虽然援引了大量战争前后的报刊记录和时人著作,但未分析作者的身份和经历。其所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京津蒙难记——八国联军侵华纪实》、《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上的史料,最早皆出于《万国公报》。当时,《万国公报》和《申报》这两家出版于上海的报纸都没有派驻前线的记者,《万国公报》的新闻来源多为向往来天津人员打探而得,故文前都注有“天津洋行司会计之粤人某”、“据津友云”、“新济轮船大副报称”(12)云云,以示传闻之意。即使是“以所撰遇难日记付刊中外日报”的“天津洋行司会计之粤人某”(13),亦只是天津战役的受害者,并非所谓“毒气炮”的受害者。收于《庚子国变纪》中的《西巡回銮始末记》作者名姓尚无法稽考,仅由当时民间传言辑成,更不可视为信史。上述史料的作者无一亲眼看到了所谓“毒气炮”,亦无一亲身遭受了所谓“毒气攻击”,只是通过传闻知道了有这样一种武器。如仅仅囫囵吞枣般地对上述文字记录一概收取采用,又忽视了英方关键当事人珀西·斯科特留下的原始史料,自然难免以讹传讹。
《毒气弹问题》文末提到:“虽然我们的证据还不充分,但英国人在八国联军对华战争中对中国军民使用毒气炮的事实是不容其抵赖的。”49这一自相矛盾的说词正好揭示了出现“毒气炮”传说的症结所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探讨的只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命题,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对华战争的侵略本质以及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屈辱与伤痛,都是不应置疑也不容忘却的。无论英军在天津作战中有无使用“毒气炮”,战争中重型武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是异常巨大的,都给天津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浩劫,给天津无辜平民留下了极其悲惨的记忆。正视战争伤害的同时,力图还原历史细节,求索历史真相,方为探究这一问题的初意。
1899年的英布战争中,英国是不是使用过一种叫列低炮的毒气炮
毒气弹是装填着毒剂和毒气的弹药,是一种近现代战争中,战场上才出现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起源于英布战争中,英军使用列底炮弹。
“列低炮”就是毒气弹
相关世界史上“英布战争”中记载,在南非东部的莱底斯战场上,英军就是用这种炮毒死了很多敌军士兵,加速战争的胜利。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不能重塑大英帝国辉煌
英国尝试了!但他们失败了。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GDP对比为,美国:英国(加殖民地):苏联=10:7:3。如果加上已经复国的法国和他的殖民地,英法GDP还是在美国之上!
这时候和很多人预估的不一样的是,美国全力对付的不是苏联,而是英国。
首先经济上,1944年的布雷顿经济体系,确定了美元为世界流通货币。美国控制了世界经济。
其次政治上,美国建立了联合国,为的就是抛弃其他欧洲强国(别以为意大利,德国这些国家完蛋了,人家知识份子还在,底蕴还在),把世界斗争极限于英美苏三国。
最后军事上,美国保留了欧洲驻军,控制欧洲。对抗苏联!
而英国则做出了如下反击:
1.利用英联邦挑战美国霸权。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前身为帝国会议,1944年易名为英联邦总理会议。用于对抗美国经济。但是美国的美元太强势,最后到了1971年,才摧毁这个体系。
2.政治上把法国拉入常任理事国,对抗美国。美国同时也拉入了中华民国加入。这就是五常起源。
3.军事上扶持苏联。苏联当时坦克天下无敌,斯大林2、3都是欧美的眼中刺。但是空军较弱。英国把喷气发动机技术卖给了苏联。导致苏联米格15和美国的F86这对发动机同门兄弟,在朝鲜展开了较量。
对于英国这种蹦哒,美国心知肚明。不能完全削弱英国,又不能让英国掌控主动权。于是美国做出了如下操作:
1.联合苏联,解放殖民地。英国可以放弃世界全部的殖民地,但是唯独不能放弃印度。但是美国支持了印度,印度于1947年独立,然后亚非欧,英法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至此英国失去了GDP中的绝大部分!英国经济完败!至于这些殖民地是投靠苏联还是美国,美国根本不在乎!
2.政治上掀起冷战。所以英国人对丘吉尔非常讨厌,因为他支持冷战,把他选了下去。安东尼·艾登成了英国首相。冷战,整个欧洲成了前线,不得不把科研,军事,政治都耗在了与苏联对抗上。耗尽了欧洲底气!
3.军事上,和苏联阻止了英法二次崛起的战争。前面说过,英联邦加法国勉强可以对抗美国。这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1957年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联合法国,开始苏伊士运河战争。这场战争就是为欧洲重新崛起的战争。结果美苏联手遏制了战争,导致英法虚弱全世界可见。
于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背叛英法,投靠了美国。
至此英国完全失败,老老实实当美国小弟!法国玩起了戴高乐主义。下一次欧洲挑战美国,要等到苏联解体和欧盟东扩了。可惜那时候的带头大哥是德国了!
历史上的化学战有哪些战例
我是读史静思,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提起化学战堪称是人类史上大灾难。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核武器一起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号称“无声杀手”,主要是用化学工业合成的毒剂侵入人体,引起各种伤害。由于化学武器杀伤性强,杀伤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中毒者后遗症严重,而且对环境破坏也很厉害,因而多次被国际条约所禁止。
那么历史上的化学战都有那些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古代化学战例
1、宋国与金国的枣阳之战
据北宋仁宗时编著的《武经总要》记载,当时有个叫唐福的人制造一种类似毒剂弹的毒药烟球,临战时用炭火烧红的烙锥将球锥诱发火,随即用炮把毒药烟球发射出去,其中毒药燃烧后,蒸发出毒剂,侵入口鼻,使敌人中毒,口鼻出血,甚至死亡。公元1219年的宋金枣阳(今湖北枣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中化学战的典型战例。这一年的三月份,金兵在完颜额尔克的率领下,大举围攻枣阳。金兵在弓弩的掩护下,用云梯、天桥登城不成,继尔募银矿石工,昼夜挖地道攻城。宋军守将孟宗政则挖深坑以防地道,并施放毒烟烈火薰之,使金兵惨遭失败。后来,金兵以湿毡堵塞在地道内,防止毒烟呛窒,继续挖地道攻城,把城墙陷塌一段。这时宋军便把木材堆引燃,造成火山阻止金兵,同时在城内筑月城百余丈,堵塞塌坍的城墙部位。由于宋军在战斗中施放了多种毒火毒烟,迫使金兵人人穿厚甲,个个戴面具作战。双方在枣阳城下浴血奋战八十多天,最后在援军的配合下,在内外合击中,使金兵死伤三万余,完颜额尔克遭到惨败,单骑逃遁才得以幸免。
2、国外的派娄邦尼亚之战
公元前431-404年,斯巴达人在派娄邦尼亚的战斗中把掺杂硫磺和沥青的木片,在雅典所占的两个小城下燃烧,守军深受其苦,无心恋战,这是古希腊战争中应用毒气的最早记录。
由于毒剂杀伤威力巨大,制作过程复杂,在古代通常被作为一种杀伤锏,运用于作战的关键目标、关键时节。但这些之能算是化学战的基础,给人类造成伤害轻微。它不像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用化学武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那么深重。
二、近代发生的化学战例:
1、英国发起的英布战争
在伊普尔战役前,英国于1899年对南非和奥兰治发起了英布战争,在南非东部的莱底斯战场上英军就使用了毒气弹。这种炮弹一旦爆炸便会散发绿色烟气,使吸入的人中毒,失去正常身体机能。虽然加速了战争的胜利,但毒气弹的残忍效果也遭到各国的谴责,并被各国规定战争中不得再使用。
2、德国发起伊普尔化学之战
1915年,面对英、法、加等协约国固若金汤的强大防线,德军决定采用试验性武器——氯气 1915年4月22日下午,伊普尔战场的德军阵地前升起一阵阵黄绿色毒雾,随着微风飘向英法联军阵地,士兵们很快被淹没在毒雾当中。伴随着阵阵咳嗽,士兵们纷纷出现了恶心、呕吐、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有的甚至直接窒息,整体都失去了作战能力。 此时德军士兵戴着简易防毒面具正面突破,很轻松地就占领了英法联军的阵地。4月25日德军故技重施,向协约国阵地释放毒雾,加拿大士兵也同样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协约国军队坚守了几个月的防线就这样被德军轻易突破。 这一次是现代化学战的先例,协约国约有15000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化学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德国发起伊珀尔化学之战
1917年7月德军又在伊珀尔地区,向英军使用了具有糜烂作用的芥子气炮弹,10天内共发射约100万发,造成对方重大伤亡。
4、意大利发起阿比西尼亚化学战
1935年末到1936年初,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用飞机布洒芥子气,给阿军民造成重大伤亡。
5.清代八国联军侵占天津之战
清代的《西巡回銮始末记》中就描写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英军再次把毒气弹运上战场,而天津的武卫左营大军和义和团成了它的牺牲品。这一战也再次展现了毒气弹的强大杀伤力,它对于人的身体并不会造成什么明显伤痕,但其毒气却能够刺激人眼、腐蚀人的皮肤,引起昏迷、恶心,让人丧失战斗力。而根据记载和描述,当时联军所使用的炮弹,应该就是苦味酸炸药。
6.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
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曾1800次使用毒剂。如1941年10月8日,日军在湖北宜昌大量使用芥子气,中国军队约1600余人中毒,其中死亡600余人。1942年5月28日,在河北省定县北坦村,日军使用毒剂毒杀转入地道坚持抗战的军民800余人。
日本战败,在签订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之后日本还表示遗留在中国境内的大量化学武器尚未得到处理,截至2001年时仍有30-40万枚化学武器埋在吉林省,所以公约中的处理期限不得不延长。
比如吉林敦化市南郊有一个小林场,在抗战期间就曾是日本军营,遗留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尽管有大部分被收走了,但小村里还是有不少人受到直接感染,70余人死于骨癌或肺癌,甚至小孩子在河里洗澡不幸接触了泄露的化学液体都因为手脚红肿溃烂差点截肢。
我们中国就深受化学武器的毒害。在抗日战争中,日中使用芥子毒气杀害抗日军民,同时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更是用中国人进行生化试验,给我们中华人民族带来巨大伤害。
除了上面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例还有许多。如:美国1950发动朝鲜战争、美国1961年发动的越南战争、1980年伊朗与伊拉克发生的两伊战争。
化学武器致死的人很多,主要集中一战和二战。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有化学武器这种概念。 化学武器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突破,投放量以万吨为计,造成的人员伤亡足有几百万之巨(更有可能达上千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芥子毒气、氯气、光气、双光气等就造成了一百三十万人的伤亡。
化学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人类的毒魔,它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联会国与1993年在巴黎签署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及使用化学武器销毁公约》。禁止化学战争,人类就会少些灾难,多些和平。
我是读史静史,欢迎点赞留言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