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法国在二战时那么有名的马奇诺防线,会轻易的被德军打败?法国有马奇诺防线为什么还会输_防线_德军_法国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法国在二战时那么有名的马奇诺防线,会轻易的被德军打败
  • 法国有马奇诺防线为什么还会输
  • 二战法国马奇诺防线为什么有名而苏联人修筑的防线默默却无声
  • 大明王朝的“马奇诺防线”关宁锦防线到底有没有拖垮明朝它的实际作用大不大
  •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 二战西线德军是否重新利用马奇诺防线

为什么法国在二战时那么有名的马奇诺防线,会轻易的被德军打败

一提到军事防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二战时法国著名的马奇诺防线 。这个耗时近十年、花费数十亿、由数十万法国大军驻守的防线,这个法国人引以为傲、视为绝对能保住国家安全的防线,在德国坦克装甲集团绕道比利时,穿越阿登山区,直奔法国战略后方面前,未能发挥任何的防御作用,反到成了形同虚设的防线,成了毫无用处的防线,甚至成了后人谈资笑柄的防线。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德军不绕道阿登山区,而是直接进攻马奇诺防线,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首先,马奇诺防线数百公里,总有相对薄弱之处,德军还是很容易找到这一突破点的。其次,二战时的欧洲战场,战争形态已达到机械化、半机械化战争水平,在德军的重装甲坦克进攻面前,重炮轰击面前,航空兵地毯式轰炸面前,再固若金汤的防线也不一定经受得住、坚持得住。其实,同时期的苏军为防御德军的进攻,也在数千公里的防御正面上建立了所谓的斯大林防线,但战争结果是,德军坦克装甲集团很容易就撕开了这条防线,直插苏联纵深腹地,导致苏军在战争初期陷入了极大的战略被动。因此,不难分析推断,德军如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突破是肯定的,只是时间上早一点晚一点的事。

纵观军事史上的防线,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我国的万里长城其实就是一条最大的军事防线,还有明朝抵御满清军队的关宁锦防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宁沪杭防线。国外的除提到的马奇诺防线、斯大林防线外,还有兴登堡防线、齐格菲防线、大西洋壁垒防线,甚至还有战后的巴列夫防线、萨达姆防线,等等。既然称之为防线,顾名思义都是防御的、固守的,因而通常也是被动的、机械的,大都是传统战争形态和思维模式的产物。从最终战争结果看,这些防线或许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军事价值,但大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和效果,甚至成了被动防御、僵化固守战争思维模式的代名词。对于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当然应该持不赞成的态度。

法国有马奇诺防线为什么还会输

法国输就输在马奇诺防线上。

马奇诺防线一直被后世所嘲笑,但客观公正的说,马奇诺防线堪称是完美的。事实上一直到法国投降,正面佯攻马奇诺防线的德军C集团军群也没有打开一个缺口。

为什么说法国输在马奇诺防线上,用中国的说法叫“机关算尽,却丢了卿卿性命”。

这要从一战前说起,法国为了防御德国进攻,在法德边境以四个城市为中心,修建了一连串的地堡群。这就是马奇诺防线的雏形,当时法国的想法也是很单纯,抵抗德国的进攻。

面对这些堡垒群,德国当时的陆军参谋总长施里芬制定了一个计划,就是通过比利时平原进攻法国,绕开了法德边境这些堡垒。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一战开始后,德国按照小毛奇修改的施里芬计划突然进入比利时,法军措不及防,德军很快就打到了法国的东北部,那是法国工业的心脏地带,在此,双方开始了一连串的攻防战斗,整个工业区被毁。

一战结束后,法国面对满目疮痍的工业区,痛定思痛,开始修建马奇诺防线,但令世人奇怪的是,法国从德法边境的东南部开始一直修到阿登森林,然后说没钱不修了。把最可能遭受攻击的法比边境法国东北部暴露在外面。

难道法军高层是如此愚蠢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里隐藏着一个法兰西式的苦心孤诣。

目的就为了要德国知难而“绕”,逼德国实施一战时德军差点成功的施里芬计划,去进攻比利时。

如战争在法德边境上展开,则很可能打成一场纯粹的法德战争。而这正是持“大陆平衡论”的孤悬海外的英国乐意看到的。就像1870年的普法战争一样,英国巴不得普法打个你死我活。

但是,假如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就将首先入侵比利时等国,这威胁到了大英帝国的安全底线,这样才能将法德战争变成反德同盟的战争。

到1938年,大英帝国也意识到,法比边境的虚弱状态是一种“蓄意的引诱”,目的在于“迫使我们为了保护多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视为关键的一个地区而进行陆上干涉”。

二战开始后,英法联军提前进入比利时平原安营扎寨。苦等了8个月,终于等来了德军,法国的计划看来成功了。

不过没想到德国用的是施里芬计划的升级版—曼施坦因计划。比利时方向也是佯攻,主力装甲军团却快速穿过阿登森林直插英法联军后面。 把盟军主力包围在了敦刻尔克。

如果不修马奇诺防线,当时盟军的实力是胜过德军的,即使不敌节节抵抗,也不至于主力被围在比利时平原,最后只能通过敦刻尔克才撤到英吉利海峡对岸去。而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42天就投降了。

二战法国马奇诺防线为什么有名而苏联人修筑的防线默默却无声

因为苏联那条斯大林防线在苏德开打之前就被自个拆了

一战打完之后,欧洲各国都很流行修防线。而意识形态与欧洲其他国家冲突的苏联对修防线这事儿自然不含糊。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那么长一条线肯定不能像马奇诺那么玩,这个成本投入太大了,所以斯大林防线是以地形为依托,设置了13个防区(红色实线)和8个后来增加的强化防区(虚线),虽然也有战壕、暗堡、要塞等工事,但规模和马奇诺比不来。

等到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之后,毛子西部的边境拓了一大块,而且当时苏联高层普遍觉得德国一时半会是不会打进来。于是打算在更西边一点的地方开拓一条新防线——莫洛托夫防线

但材料不够咋办?从斯大林防线拆...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拆东墙补西墙还在进行时,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就开过来了...

所以苏联的防线没起到任何作用,因此默默无闻也是正常

但有人会说,马奇诺不也是P用没有?

我想说的是,马奇诺一方面是被当成笑料才那么有名...毕竟德国人压根没去鸟那么强大的永备工事,而是直接从阿登森林绕过去一波打穿。

二方面来说,马奇诺本身就没指望德国人来打,而只是为了逼着德国人从北边进攻,好把比利时、荷兰、英国拖下水。从战略角度来说,马奇诺防线的任务确实完成了

大明王朝的“马奇诺防线”关宁锦防线到底有没有拖垮明朝它的实际作用大不大

把关宁锦防线说成马奇诺防线似乎有些道理。二战时期,德国突破马奇诺防线,法国就投降了。而满清一突破关宁锦防线,就开始入主中原了。所以,关宁锦防线的得失,对明朝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坚守。

关宁锦防线和马奇诺防线一样,守护着国家的要害。关外到关内的要道是辽西走廊。这条通道,依山傍海,宽度狭窄。只有控制了它,满清入关才能立足。

当年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屡战屡败,势力步步后退。这时,由孙承宗和袁崇焕为首的一批人,根据明军火器先进,野战能力差的特点,采取了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关外修筑城堡,连成防线,守护辽西走廊,抵御满清侵袭。

这个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战中,满清也吃了大亏。在宁远之战中,一生没有败绩的努尔哈赤败在袁崇焕的新筑之城,红衣大炮之下,最后郁郁而终。

皇太极在继位后,两次进攻关宁锦防线未克,造成巨大伤亡。史称满洲到处都听到哭声。满清几次绕道入关,到最后都因为关宁锦防线在后面威胁自己的交通线以及后方基地,不得不退出关外。

皇太极经过深思熟虑,将主要目标放在突破关宁锦防线上,决意先打通辽西走廊。他对锦州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依靠韧劲,终于取得了效果。松锦之战,满清消灭了明朝调集的九边明军主力,控制了辽西走廊,就只剩下山海关这最后一道门槛了。

紧接着,吴三桂降清,给满清打开了最后一道门槛。满清得以入关,入主中原。

从历史可以看出,关宁锦防线的得失,对明朝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它关系到明朝的存亡,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也必须坚守。

当然,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对明朝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但在那个情况下,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本来,孙承宗袁崇焕的本意是训练野战部队,凭借堡垒,步步为营,采取以守为攻的方针。后来的;松锦之战就差点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立足够的野战部队一直不能如愿。关宁锦防线就成了纯防御体系,当满清采取围困蚕食方针时,就束手待毙了。

但即便如此,这也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因此,只要关宁锦防线一天不失,中原就少让满清统治一天。

明朝不是被关宁锦防线拖垮的,而是被他的战略政策拖垮的。明朝同时遭受满清和义军的攻袭,处于两面作战的境地。主力对付满清,义军风起,对付义军,满清肆虐。明朝被搞得焦头烂额。

本想和趁满清困难时机,与满清议和。可消息走漏 ,舆论大哗。崇祯被迫杀议和者以谢天下。明朝就这样被耗死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最终国门没守住,社稷江山也丟了,那些高喊口号的大臣,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成了满清的忠臣走狗。

关宁锦防线不是压断明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明朝命的是它采取的战略政策。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马奇诺防线是德法边境防御的重要环节。

当时德国想要出兵,无非是三个突破点,第一是北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第二是东北部法德边境,第三是法国同瑞士、意大利边境。

这里面第三点的威胁很小,因为瑞士是中立国,不可能允许德国大军入境。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但不会随便允许德国入境。如果意大利自己进攻,菜鸟军队沿着山区攻打法国,胜利可能性极低。

至于第一个威胁也是较小。

比利时荷兰是低地国家,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一战期间,德军就是在这里碰的头破血流。同时,比利时、荷兰军队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只要英法联军及时增援,在低地国家抵抗德军一段时间,问题不大。

现在,德军最大的威胁就是第二点,东北部。这里是大平原地形,在没有装甲兵的时代都可以快速突进,更别说二战。

所以,修建坚固工事抵抗德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马奇诺防线主要由混凝土堡垒、障碍及相应武装所组成,自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当年法军每年军费才几亿法郎)。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

法国人做过评估,认为德军从正面突破马奇诺防线是很困难的。马奇诺防线可以抵抗德军至少二到三周。

期间,法军就足以集结主力,完成整个防御部署。

德军无法迅速突破,也就陷入持久战,英法就赢了。

其实,一战期间德军就是因为突破法德边境期间,遭遇了很多永久性要塞工事,大大阻挡了推进时间,才导致施里芬计划失败。

事实上,德国人也恐惧马奇诺防线,制造了很多超级大炮,比如著名的古斯塔夫巨炮,口径800毫米,可以击穿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然而,再好的被动防御也是无用的,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要塞。

马奇诺防线的主要问题在于,为了这条防线耗费太大,大大影响了法军野战部队的建设。

其实,现在看来,如果将钱用在组建大量法国装甲部队,充实空军,再修建一些廉价的纵深野战工事,未必起不到马奇诺的效果。

当年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就是这么获胜的。

更重要的是,马奇诺防线是死的,一旦被德军从阿登山区绕过,就是一堆废物。

相反,如果充实法军野战部队,这些部队都可以机动,还是可以高速移动以补救的。

二战西线德军是否重新利用马奇诺防线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德军确实重新利用了一部分马奇诺防线来阻止盟军的前进,但是价值非常有限,德军更多的是倾向于依托防线上的堑壕系统进行防御,而不是各个要塞。这主要是由于德军的防御作战更多的是采用机动防御而非静态防御,德军在战术上强调反击,而不是硬性的死守。

马奇诺防线原本是用来防御东面德军的进攻的,在设计上必然是东面的防御坚固,而朝西面的防御相对薄弱,现在盟军从西面攻来,则意味着将防线的薄弱面暴露给盟军。而且要塞火力点的朝向也都是指向东面,所以用的来看,马奇诺防线对于德军的防御而言意义不大,那些坚固的要塞最大的作用就是防御空袭,以及用来堆放德军的作战物资之用。

不过德军还是对马奇诺防线上一部分的要塞加以了利用,将其作为齐格菲防线的辅助防御体系,控制一些通往防线的关键线路。驻守在马奇诺防线上的德军第36国民掷弹兵师的师长霍尔姆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当时的马奇诺防线既没有足够的防御,也没有准备完全,除了给部队当做军营,其他的几乎毫无用处。”在部署中,大多数德军都部署在外面的战壕中,而不是要塞里。这位师长的评价可以作为对德军利用马奇诺防线发挥的作用的最好的总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