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十六计》中“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典故
- 打草惊蛇的故事的道理(长一点)
《三十六计》中“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些典故
打草惊蛇,出自《西阳杂俎》,说得是唐代当涂县令王鲁,贪婪爱财,一日老百姓连名举报告发他的一个手下受贿。他看了状子后,十分惊骇,不由自主地在旁边批了八个字:“当虽打草,我已惊蛇”。意思是:你们虽然告发我的手下,但已经吓着了我。
在军事谋略上,引用此语,好像有些牵强,但其实质是要通过反复侦察,掌握敌人意图, 了解对方弱点。
瓦杜丁将军巧解斯大林格勒之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正在激烈进行,德军几乎调集了东线所有兵力围攻斯大林格勒,大有不拿下该城誓不收兵的架势。
这时,处在距斯大林格勒400公里之外的著名红军将领瓦杜丁的部队,在外围顽强地阻止了德军进攻后,赢来了暂时休整时机。德军未能突破瓦杜丁的防线,原地驻扎,开始整修工事,丝毫没有继续进攻的意思,和斯大林格勒相比,这时的战斗远不是那么激烈,这种不正常的反差,很快引起了瓦杜丁将军的注意,他意识到,这可能是德军的缓兵之计,目的是为了拖住他的部队,不能去支援斯大林格勒。
瓦杜丁将军觉得问题十分严重,如果调部队去救斯大林格勒,那么,当面的德军势必从背后追击,这样反而等于把敌人引进了斯大林格勒。但是自己按兵不动。只看住眼前的敌人,那又正中了德军的诡计,怎么办才好呢?眼看着德军成批成批往斯大林格勒调动,该城然在旦夕。瓦杜丁将军果断采取了打草惊蛇的战术,迫使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抽调了兵力。
他先派飞机每天夜里向德军扔炸弹,白天在德军上空盘旋,进行骚扰,开始没有引起德军多大的反应,几天之后,德军就被搅得惶惶不安,晚上睡不好,白天也不敢出来晒太阳,整天缩在掩体里不敢动弹,但是,德军还是没有大规模的兵力调动。
瓦杜丁一看德军不见棺材不掉泪,索性组织了一次真正的进攻。他派部队绕到德军背后,在一个晚上突然向德军发起了进攻。并占领了德军的后方阵地, 德军摸不清苏军的战略意图。加上连日来红军飞机不断进行轰炸。以为红军要从他们的后方阵地实施总攻,立即报告前线总指挥部说:“红军要从后方实施反攻,请火速调兵增援。”总指挥部根据“种种迹象”判定,红军真的要从背后反攻,于是急忙从斯大林格勒抽调大量兵务前来应战,守卫斯大林格勒的部队乘机发起了真正的反攻,从而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打草惊蛇的故事的道理(长一点)
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打草惊蛇揭示的道理
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心要细,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不能操之过急、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打草惊蛇的出处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