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何执意送蒋?看看他和杨虎城争吵原话,就知道逻辑_杨虎城_蒋氏_抗日

作者:胡显达

张杨兵谏,逼蒋抗日,明面上张学良是主角,杨虎城是配角,但暗中的较量却不是这么简单。

在周公的调停下,蒋氏被放回南京,张学良为了义气,同机护送,刚下飞机,就被他的蒋大哥软禁了起来。

小弟带头把大哥抓了起来,逼着大哥做他不想做的事,这岂不把蒋大哥气得要死?幸亏宋美龄吹枕边风,才救了张学良一命。

张学良以主角的身份对蒋发动兵谏,坏了他大哥的“攘外先安内”的“好事”,抑或他的“一石二鸟”之计。

事变中,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积极抗日,成为他人生中最光彩的一页。

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人策动东北军与17路军同仇敌忾的场面,一幕幕记录在历史上。

在与红军的屡屡交战中,杨虎城也认识到,自己的17路军远远不是红军的对手,耗下去的结局就是部队拼光了,自己成为光杆司令被晾起来。

但身为陕西绥靖公署主任的杨虎城,在蒋氏的一再严令下,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与红军交战。

事变前,杨虎城曾两次向张学良进言,希望他不要一味与红军死拼,中了蒋氏的一石二鸟之计。

据张学良披露,1935年10月9日,蒋氏命令杨虎城17路军的主力在宜川、洛川一线设防,阻止红军向南发展。当时,杨虎城向他陈述,无钱又无补给,“剿匪”等于“无期徒刑”。

当年11月,东北军第57军109师牛元峰部在陕北直罗镇被彭德怀和徐海东合力围歼,被俘5300人,缴枪3500余支。蒋氏不但没给张部补充兵员和弹药,反而撤了他的109师番号。

此事引起张学良的警觉,便向杨虎城透露不想再打红军的心思。杨虎城趁机建议向蒋氏进言,停止内战,团结抗日,避免东北军和17路军的消耗。

展开全文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向蒋氏进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听到张学良的这个进言,蒋氏当时就咆哮起来,大骂张糊涂,是在拆他的台。蒋大声吼道:“匪不剿完,决不抗日。”

回到西安后,张学良对蒋的顽固态度,非常失望,便问杨虎城有什么好办法。杨虎城称,待蒋来西安督战时,可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

杨虎城的这一建议,让张学良非常“愕然”。这种以下犯上的事,张学良之前从来没想过。

这个建议虽然出自杨虎城之口,却不是他这个草莽出身的人所能想出来的。

张学良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杨虎城当时沉思了好长时间,才向他神秘透露,他幕府中的小家伙们倒有一个计策,等到蒋氏来西安时,不使他离去,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听杨虎城这么一说,张学良立马明白了。原来他身后有高人在策划。这个人就是我方在杨虎城身边的红色卧底王炳南,他以高级参谋的身份出入陕西绥靖公署,为杨虎城出谋划策,保境安民。

【蒋氏(左)、张学良】

王炳南的身份很特殊。他实际上是受驻莫斯科代表团的委派,专程来西安与杨虎城秘密商谈停战抗日的。1936年4月之后,王炳南一直住在杨虎城的公馆里。

利用地方军阀同蒋氏的矛盾冲突,从中联合一切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蒋氏,一直都是我方对敌统战行之有效的斗争策略。

莫斯科委派王炳南到杨虎城部搞统战,一手策动他试探、动员张学良一道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这也是苏联未雨绸缪准备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发动中国的各方力量拖住日本,从而使苏联避免陷入十分不利的两线作战。

另外,张、杨不再打红军了,既能避免东北军和17路军的消耗,也能让刚刚落脚在陕北的红军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恢复元气。

不打红军,对四方都有利。正是这种复杂的利害关系,才有了一种可能,王炳南可以一手策动张杨兵谏蒋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王炳南在杨公馆策划这事,但很头痛张学良与蒋氏、宋美龄的特殊关系。他不能让杨虎城冒冒失失地试探张学良的心思,这需要等待张学良切身体会到蒋大哥借刀杀人、排除异己,而心生极大怨气的时候,才能透露这个计划,试探他的反应。

在多次的交谈中,张学良也知道,王炳南实实在在的名义就是杨虎城的秘书,杨虎城也很听他的话。

还有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确系我方人员。1928年1月,她是经组织批准,和杨虎城结婚的。

更让张学良没想到的是,杨虎城部的政工人员中,竟然有16名红色阵营的人员,警卫团中更是多达200多人。

【软禁中的张学良和赵一荻】

1935年12月,主席、彭德怀甚至派汪锋携亲笔函件会见杨虎城,具体商谈西北停战、联合抗日事宜。

1936年,主席再派张文彬携函秘见杨虎城,与其达成三项口头协定。

为了方便联络,张文彬即以十七路军政治处主任秘书名义长驻杨部。

除了王炳南、张文彬二人之外,在杨公馆里也还有米暂沉、宋绮云、王菊人、申伯纯等红色人员,经常出入杨的幕府,参与各种机密工作。

杨公馆里的这些红色人员及其部队的被赤化,也成为张杨二人反复争吵要不要把蒋氏放回南京的重要因素。

杨虎城心中明白,把蒋氏放回南京,如同放虎归山,他随时随地都可以给自己扣上罪名。放了蒋氏,自己和家人的厄运也就不远了。

如果把蒋氏扣留在陕西,由自己控制起来,效仿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要比放蒋回南京安全许多。所以,杨虎城在放不放蒋上,是没有什么回旋余地的。

蒋氏的《西安半月记》与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反省录》记载的一些细节,多方佐证了张杨二人的激烈争吵。

蒋氏在12月24日夜的日记中披露,“闻杨虎城坚决不主张送余回京,与张争几决裂”。

【我方参与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左起:秦邦宪,叶剑英,周公】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反省录》曾述及自己在送蒋离陕问题上,与杨虎城发生分歧,言语急躁,几乎同杨决裂。

当时的情形是,杨虎城气愤地对张学良吼道:

你是受了蒋夫人、宋子文、端纳情感诱惑,有反初衷,你是同蒋宋两家有私谊上的关系,可以和平了结。我杨某可是不肯作断头将军的,要干就干到底。

对于杨虎城的固执,张学良也恼火了。他对杨虎城咆哮道:

这样的国家大事,岂是私情问题?我们不顾一切的行动,是为了发动要求蒋领导我们抗日,今日已确知抗日前途有着,那么我们还要蛮干下去,必使内战扩大发生,而走向相反的方向,那才是真的有反初衷呢!你怕死吗?你若是怕死,何必要发动这种大胆的叛变行为?我将只身护送蒋入京,上断头台我一人承当,我决不牵连任何人。

幸亏,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这场激烈争吵,有周公在场调和,达成放蒋共识,否则真不知怎么收场。弄不好的话,滞留在西安附近的西北军与东北军都要大打出手,内讧起来。张学良为何执意送蒋?看看他和杨虎城争吵原话,就知道逻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