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最后的闺秀”,被大诗人苦恋一生,为何执意远嫁美国?_卞之琳_昆曲_的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短短34个字,没提一个“爱”字,却在字里行间溢满了浓烈而热切的爱。

这是诗人卞之琳在 《断章》中对心爱姑娘的爱意表达。这个姑娘就是诗中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也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

张充和

1、

1914年,张充和出生在上海。11个月大的时候,她便被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

养祖母十分宠爱小充和,不仅教她读书启蒙,还不惜花重金请来私教老师悉心栽培,培养她大家闺秀的风范。

张充和的老师都大有来头。教她书法的是考古学家朱谟钦,六安才子左履宽则负责教她古文、诗词。

而充和天资聪慧,悟性也特别高。所以她4岁时便会背诗,6岁就能识字,还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千字文》。

展开全文

就这样,10年时间,张充和闭门苦读了《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多部典籍。

受古典文学的熏陶,长大后的张充和举止文雅、脱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工诗词,擅丹青,通音律,尤其擅长书法和昆曲,造诣极高。

养祖母离世以后,16岁的张充和回到苏州,在父亲创办的学校——乐益女校上学。她和三个姐姐共同生活,还自办了文学社团水社。

父亲是个昆曲迷,他经常把曲家请到家里教几个女儿拍曲。渐渐地,张充和也爱上了昆曲,时常和大姐在《惊梦》中唱对手戏。

张充和年轻时的昆曲扮相

1933年,张充和到北平参加三姐和姐夫沈从文的婚礼。之后,她便留在北平,准备考学。

张充和在家人的建议下,报考了北京大学。但精于国学的张充和严重“偏科”,她的数学特别糟,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会,于是便索性放弃。

果不其然,她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学校爱惜人才,张充和作为“特长生”被学校破格录取了。

那时,姐夫沈从文经常会邀请好友来家里做客。这年秋天,好客的他再次组织家宴,邀请好友卞之琳、巴金等人来家小聚。

卞之琳

席间,姐姐把张充和介绍给大家认识,方便日后有个照应。

年轻时的充和容貌秀丽、身姿婀娜,行走间自带大家闺秀的端庄典雅。一颦一笑都不禁令人感叹世间竟有如此佳人。

也就是在那一刻,卞之琳对她一眼沦陷,永远镌刻于心头。

2、

两人相识后,卞之琳便经常找充和,刻意接近她。由于他们都来自江南,又在同所学校念书,所以很快便熟络起来。

卞之琳经常给张充和写信,而信中所讲大多是生活琐事,他对“女神”的爱意却全然不敢表达。

张充和虽能感受到卞之琳的心意,但她并不喜欢卞之琳,当然也从不给卞之琳希望和机会。

一封封寄托相思、爱意的书信石沉大海,卞之琳沮丧、痛心。可他又羞于直接问心爱姑娘对他的情谊如何?就这样,卞之琳陷入了单相思的痛苦之中。

他曾想过离开北平,但不管相距多远,他都不受控制地思念着心爱的姑娘。

于是,卞之琳把一腔爱意写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但他这份深深的爱恋也仅限如此。心上人不知道他的衷肠,他的爱意也终如石沉大海,激不起丝毫水花。

1935年,张充和患了肺结核病,辍学回苏州老家养病。二人一南一北,卞之琳觉得与相爱之人隔得更远了。

1936年秋,卞母去世,卞之琳回老家办完丧事,便迫不及待地跑到苏州去见张充和。

为尽地主之谊,张充和带他游览了苏州的名胜古迹。两个人的相处,给了卞之琳亲近心上人的宝贵机会,同时也让他会错了意。

他以为张充和对他的爱意有了回应,殊不知在张充和的心里,他始终是个最普通的朋友。

卞之琳后来也曾写道:“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卞之琳这样患得患失的忧郁个性,让张充和实在喜欢不起来。但碍于卞之琳没有直接向她表白,她也无从拒绝。

如张充和后来被问及此事时所说:“人家都没有说请客,我又怎能说不去。”

3、

对于不喜欢的人,张充和甚至觉得“卞之琳缺乏深度,也不够深沉,就连他的外表,包括眼镜在内,都有些装腔作势”。

不管卞之琳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张充和的欣赏和爱慕。

1937年,卞之琳把自己的诗编成了《装饰集》赠予张充和,其中写尽爱与哀愁,也写尽了他那份“无声的爱”里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初入北大时,卞之琳曾颇为自负地表示“自己的诗绝不会局限于脂粉气息的私生活描写中”。

然而,自遇到张充和后,他的创作风格就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写新体诗,感情颇为朦胧。而张充和却评价“不够深沉”而且“爱卖弄”。

1947年,卞之琳准备去牛津大学继续求学。临走之前,他来跟张充和告别。尽管再多爱意,纵有万般不舍,他最终还是没有向心爱的姑娘表露半分心意。

充和转身离去,走得那样决绝,丝毫没有半分不舍之意;而他却独自伫立于江南烟雨中,恋恋不舍地目送,情意绵绵地凝望着她的背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面前,但没有丝毫勇气说“我爱你”。

这一年的深秋,张充和到北大担任书法和昆曲老师。在姐夫沈从文家中,她认识了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

这一次,姐姐把她介绍给傅汉思认识,正如当年介绍她和卞之琳相识那般。

不同于卞之琳的10年追求无果,张充和与傅汉思相识短短仅8个月,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傅汉思虽是外国人,但他热爱中国诗词,跟充和志同道合,惺惺相惜。而充和最喜欢汉思的就是他简单直接,不像卞之琳那般扭扭捏捏。

1949年1月,张充和与丈夫远赴重洋,在美国定居。

张充和、傅汉思和收养的两个孩子

4、

1953年秋,卞之琳因工作重归故里。他去了张充和的故居,张家人安排他到充和原来居住的屋室。

秋夜独坐于心上人的空书桌前,卞之琳翻着空抽屉,借此回忆过往,慰藉自己空荡荡的心。

无意间,他在抽屉中瞥见一束字稿,拿起一看,竟是多年前沈尹默给张充和圈改的词稿。

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将字稿收起保存,这一保存便是27年。

直到1980年,卞之琳作为学者访问美国,与张充和久别重逢。他的一句“重逢故人,当即奉归物主”让人不禁泪目。

卞之琳把珍藏的词稿物归原主,张充和赠予他两盒录音带,里面是她近些年唱的昆曲。

1986年,北京举办汤显祖逝世370周年的纪念活动。张充和应邀到北京参加《游园惊梦》的演出。卞之琳也在妻子的陪同下前来观赏。

老年时的张充和(左)在《游园惊梦》中扮演“春香”

已是耄耋之年的卞之琳仰望舞台上同样白发苍苍的那个“她”,似乎又回到初见她的时光。只可惜时光一逝不复返,再忆当时已惘然。

而这次来京也是二人的最后一面。2000年,卞之琳离世,去世前的某天黄昏,他还放着挚爱送给他的录音带。2015年,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曾有人向张充和询问“卞张之恋”,谈到卞之琳的苦恋,张充和回应:“说苦恋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

卞之琳用一生的时间暗恋着张充和,即使得不到回应,仍然痴心不改。这份执着的情谊,也着实令人动容。

世上有一种爱,叫做“我爱你,与你无关”。

虽说他们之间“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但生活,从来就没有完美,人生,多少都会留下遗憾。

卞之琳做了一辈子看风景的人,纵有遗憾,也不负那段韶华。文/油菜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