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深夜徒步回校的学生,和被泯没的教授_太谷_山西_农业大学

【500年“网红史“的小城,却因”漫天要价“出镜】

中国的华尔街、金太谷、山西农谷、中国玛钢之都……这一串金光闪闪的名字,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光灿灿的金字招牌。

这里的校园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校址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一个大学,应该是令人仰慕的象牙塔。

在如今的媒体或者互联网语境里,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大学,却是默默无闻的,无人问津的。

让这个地方和大学一时间被关注的,是一群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按人头计费,单人车费20或25元,且拉满四人才走。为了省钱,位于太谷的山西农业大学的返校学生只能选择拖着行李步行5公里回校。

《扎心了!出租车漫天要价,大学生集体徒步2小时走回学校》

《心酸!出租车漫天要价,大学生无奈选择集体走路回学校》

展开全文

《出租车漫天要价,学生硬核回应,走2个小时,回到学校》

山西太谷高铁站前的一幕引发热议,也就有了这些刺眼的自媒体标题,也就让太谷再次走入全国大众的视野。

而在历史上,太谷其实要声名显赫的多。作为晋商的发源地,自古有“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是的,乔家大院的祁县,世界遗产级的古城平遥,在历史上的太谷面前,只能屈尊为银和铜。民国的孔祥熙、唐朝的白居易,还有“发明票号”的员成望,都是太谷人。

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里,中国的金融中心竟然真的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里。坊间更是有说法,全世界第一条华尔街不是在美国,而是在太谷。至今,这个小城的街头,仍能看到700多家大小商号的遗迹。

时过境迁,一群农大的孩子,因为出租车太贵,为了省钱,深夜,凌晨,选择集体徒步5公里,走回学校,不禁令人唏嘘。

【小城,拥有世界级研究水平的大学】

如今,很多地方为了争得一所正规高等教育机构落地,会用尽了洪荒之力。在晋商早已成为历史的太谷,却毫不费力的拥有一个超过百年校史的全国重点大学。

与太谷一样,山西农业大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声望,也有点默默无闻。如果不是这群徒步的孩子,这所大学,可能仍然会很少被人提及。

而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农业史的地位,这所大学是“袁隆平“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此评价,“近二十多年来,山西的薄膜覆盖和湖南的杂交水稻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两大知识经济。”这里提到的山西的薄膜覆盖,就出自山西农业大学。

【贫寒子弟偶然的观察发现】

1953 年,16岁的赵鸿钧考入了山西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家境贫寒,为了节省口粮,他承包了一块菜地,种些蔬菜来果腹。山西冬季天气寒冷,为了防止菜苗被冻死,他借了一块塑料布盖在韭菜田上。他观察发现,这些塑料布可使地温提高1-9℃,这些韭菜也因此可以提前10天收割。

这个偶然的发现,成为改变中国农业的开端。赵鸿钧没有止步于偶然,他不断观察,反复摸索,连续掌握了地膜覆盖、大棚覆盖以及塑料薄膜在农牧业中的几十种应用。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后来被称之为“太谷地膜”。

1951年,日本农业专家开始试验,用塑料薄膜代替油料和玻璃,覆盖土地种植农业。16岁的赵鸿钧,小伙自己独立研究出来的地膜,仅仅比日本晚了两年,却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要早的多。

这个偶然开始,赵鸿钧披带着各种塑料,扎根一方试验田,一扎就是十年。

【中国农业,从此被改变】

1962年,25岁的赵鸿钧提出组织全国基础较好的塑料厂和研究人员,研究生产我国自己的农用塑料薄膜,他甚至提出了参考配方。第二年,中国第一批农业用地膜问世。

1964年,他向农业部提交了“关于我国立即开展塑料薄膜研究和生产农作物”的建议,并具体提供了地膜覆盖、大棚覆盖、薄膜为鸡舍防寒等17项生产研究成果。他还同时提供了自己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图纸。

这改变了中国农业。塑料地膜和大棚被评价为奠定了薄膜覆盖园艺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也是当时最好利用塑料大棚增产的科学成果。

1965年,和日本农业专家交流时,日本专家提到利用塑料薄膜覆盖种菜时说,“中国人恐怕还需要二三十年”。现场,赵鸿钧用流利的日语,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山西等地搞地膜、用大棚种菜种粮食的经历,并告知日本专家,中国人早在1953年就观察到地膜覆盖可以使地温提高1-9℃。

日本专家目瞪口呆。其实,赵鸿钧老先生还熟读英文、俄文和西班牙语。对三字经等古汉语文献也能倒背如流。

文革开始后,很多人都在打派战,他却带着少有的科学精神,一个人到农村搞大棚,执拗地提出要搞“塑料大棚万里行”推广活动。

1974年,赵鸿钧再次站在了农业部的大门前,直接建言加快塑料大棚推广。从那时起,赵鸿钧走进小乡村,走遍全国各地的农田,把自己的一小方试验田,在全国的土地上复制。他义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00万人次。

到1980年,全国建成的10万亩塑料大棚中,赵鸿钧亲自推广的占到80%。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塑料大棚之父“。逐渐地,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从北方发展到南方,从平原发展到山区。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也因此第一次生长出农作物。

崭新的薄膜农业时代,我国作物栽培已经扩展至任意时节,栽培的区域可大面积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瓜果蔬菜在高寒地区落地生根,解决了“吃菜问题”。

赵鸿钧老先生发明的 “太谷地膜”,甚至被封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真正使中国农产品产量出现革命性增长的主要功臣”。

【国内默默无闻,世界同行推崇】

中国农业界泰斗,金善宝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

2004年官方权威媒体报道:“事实上,真正使中国农产品产量出现革命性增长的主要功臣是塑料地膜和大棚。“如今,中国人生活比日本韩国人更幸福的一点,可能就是因为蔬菜水果便宜的多,能吃的上的多得多。

如果说,赵鸿钧老先生和山西农业大学一样,在中国至今仍然是默默无闻,而在世界农业发展领域,他的地位,却极受国际同行推崇。

他关于塑料大棚的著作,成为我国最早、最权威的大棚农业专著。

《塑料大棚园艺》与《农业生产工厂化》被美国、日本、荷兰等现代先进农业国家的高校列为教学参考书。

《前进中的中国大棚覆盖园艺》是我国最早编写有关覆盖栽培蔬菜的资料,其油印本均伦敦大学、东京大学等馆收藏。

几十篇论文也不同程度地被各个国家引用。

日本、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的农业专家,都建议他申报世界和平奖,他们觉得这位中国教授完全符合获奖要求,“因为他为那么多人的生活安康作了卓越的贡献“。

【如果,和袁隆平一样在南方】

2004年,有新闻媒体提出次采访报道赵鸿钧老先生时,有领导说,“他是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我们应当善待他,媒体应该好好宣传他。他自己,却摇摇头说:“我出不出名不要紧,以后这些事情还要有人做下去才最重要”。

赵老先生依然健在,让他心心念“这些事情还要做下去“的莘莘学子,却因为出租车的漫天要价,让太谷、让山西农业大学再一次成为大众热议焦点。

深夜徒步回校的学生,被关注到,所面对的问题,也会被官方反馈。而赵老先生这位几乎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老人,据说至今没有学会使用手机。他家里,有一部有线电话,常常接听需要老先生答疑解惑的“农民朋友”的来电。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他甚至很少用“科学”、“研究”这样的词。更多时候,他只是会说“做好观察、纪录”。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他甚至自己都觉得自己“土”习惯了。

袁隆平名满天下,而这个曾为韭菜 “盖被子”的耄耋老者,这样一位科学家,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塑料大棚发明人和推广人,国内却少有人知。

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都是令人尊重和敬仰的老人。如果赵鸿钧老先生在南方,如果这个农业大学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如果……

声望之别,不止是太谷和山西农业大学的默默无闻。这似乎更成了如今中国北方南方社会经济差距的一个缩影。

赵鸿钧老先生值得获得更多的尊敬。

即便不通高铁的小城市,求学的孩子们和普通大众,生活和交通也应该更便捷。

象牙塔之下,哪怕是最土的专业,也应该学有专攻、术有所获。

即便作为北方偏安一隅的小城,更值得被众所周知的,不应该只是漫天要价,不应该只是默默无闻,太谷更不应该只是通上了高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