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张学良对好友说道,被软禁花费的都是自己的钱,那么这些钱从哪来的?_软禁_看管_出尔反尔

1962年春节期间,张学良患了一次轻微的心脏病,因此在荣民总医院一楼的特别病房中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张学良是病人,还住在特别病房之中,所以看看管人员对他的监视也有所放松。

有一次张学良的好友洛父医生来看望他,趁着身边看管人员都出去吃午饭的空档,张学良趁机对洛父医生一吐心声,说了很多平时不敢说的话。

其中张学良还愤愤不平的说道:“不少朋友都误会我张学良,这些年浪费了zhengfu很多钱,谁知道我花的都是自己的钱啊!”

由此也揭开了一段心酸往事,张学良被蒋介石出尔反尔的软禁起来以后,没想到一些人还落井下石,说道张学良是耗费了“国库”钱财,张学良虽然没有理会和争辩,但也是感到耿耿于怀。

那么张学良软禁期间的钱财从何而来呢,为何说自己是自费软禁呢?

首先根据张学良对洛父医生解释经济来源看,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张学良父亲张作霖当年兴建东三省铁路时,请了一位美籍工程专家当技术顾问,这位顾问表现的很好,张作霖很欣赏他,因此在其回国之时,送了他一大笔钱,让他投资经商。

展开全文

不得不说张作霖的眼光就是毒辣,这位顾问的确善于经商,数十年后,成为了亿万富翁,而且还不忘当年张作霖对他的帮助,是多方打听,后来打听到宋子文身上,因此得到宋子文的帮助,前往了中国台湾看望张学良,并送给张学良一大笔钱,两个人还成为好朋友。

这件事后来在1986年12月,北京的《团结报》还曾报道过。

二是知恩图报的富豪送张学良的钱,并非是张学良的主要经济来源,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继承父亲张作霖的产业。

而张学良将自己的财产,委托在美国的友人艾尔德代为经营,艾尔德原是张学良家的总管,颇得张学良信任,他将张学良的财产投资房地产和股票等,并且是经营有道,所以获利颇丰,这些财产是张学良被软禁期间生活的主要来源。

再参考其他资料,张学良还有其他经济来源,主要也有两方面。

一是蒋介石出尔反尔软禁他以后,还好的是他的私人财产并没有被没收,而是随着他流动,其中有着不少名画古玩。

诸如张学良后来送给宋美龄的苏轼《少年游》手卷,还有送给张大千的《红梅图》,都是自己私人财产中的珍藏名画。

二是张学良当年主政东北时,曾聘用苏格兰人伊雅格为私人顾问,并且多次派其出国洽谈军火生意,张学良的不少私人财产都由伊雅格代管,两个人也可谓莫逆之交。

1940年赵四小姐从香港前往贵州修文陪伴张学良之前,就将唯一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远在美国的伊雅格,让其代为抚养成人。

张学良的原配妻子于凤至后来前往美国治病,之所以可以治疗好,并且有钱投资做生意,伊雅格的帮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伊雅格后于1973年去世,被软禁的张学良想去参加葬礼而不得,最后只能想尽办法让陪伴自己的赵四小姐赴美参加葬礼。

而以上就是张学良先生虽然被软禁54年之久,但依旧有经济来源的原因。

至于张学良说自己是自费被软禁,更是很简单,虽然有资料显示军统差不多每个月用一个团的经费开支来执行对张学良的“管束”,但是很多人都理解有误,认为张学良一个人就要花费一个团的经费,其实这个经费大部分是花到看管张学良的人员身上。

像张学良被软禁在湖南郴州之时,因为心情低落,要出去走走时,一出去至少是前面两辆小汽车,后面还跟着两部大卡车,卡车上载满全部武装的卫兵。

之后张学良有次要理发,负责看管他的刘乙光,害怕他逃走,竟然派了12个特务“陪同”他一起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学良被软禁期间,每个月差不多一个团的经费,并非是花在张学良身上,而是花在了如何费尽心思防止张学良逃跑的方面,其中看管人员的开支是大头。

这个怎么能算在张学良头上呢,不是蒋介石出尔反尔,张学良又怎么会被软禁呢,会被这么多人看管监视呢,这只是蒋介石出尔反尔的代价而已。

还有像张学良原配妻子于凤至赴美治疗的巨额开支,也是被软禁之中的张学良自己想办法的。

而张学良拥有自己的私人财产,软禁期间,自己在严密监视下外出,也是花的自己钱,而不是让看管人员“代劳”。

而且他本身也不是铺张浪费之人,像1942年2月,张学良被迁到贵州开阳县刘育乡软禁,期间还亲自养了七八十只鸡,可惜没多久害了鸡瘟,一夜之间全死了。

到了1946年被转移到台湾软禁以后,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新竹县的井上温泉,就经常下地种菜。

所以有人指责张学良花费了很多钱以后,张学良自然是闷闷不乐,被蒋介石出尔反尔软禁,没想到还要背上这个骂名,但是他被软禁,用原配妻子于凤至的话来说就是“笼中的鸟,他们随时会掐死他”,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法发声,只能以沉默应对。

所以当身边无人监视,并且好友洛父医生还在之时,自然抓紧时间是一吐为快,发泄心中的不快。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