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张学良临终前,为何将巨额遗产捐给美国?而没留给子女_文物_美国_哥伦比亚

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在临终前,没有将巨额遗产留给子女,也没有捐给我国大陆或台湾,而是给了美国。

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东北易帜,调停内战,荣登权利高峰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专用列车在皇姑屯车站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死。

时年27岁的张学良临危受命,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了统治东北的生涯。

上任后的张学良,考虑当时的局势,很快作出“东北易帜”的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开展对蒋介石中央政府的内战,蒋介石积极应战,中原大战爆发。

展开全文

张学良再一次从大局着想,为了实现国家统一。

于1930年9月18日,出兵华北,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张学良明确表示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的举动,使他的声望空前高涨。

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政治生涯也达到最辉煌的顶点。

错失东北,西安事变,何惧囚禁半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被称为“东北王”的张学良听从了国民政府的“不反抗政策”,导致日本很快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

而这,也成为他一辈子的污点。

随着东三省的沦陷,日寇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肆无忌惮,大有占领全中国的企图。

张学良曾多次劝说老蒋,停止国人互相残杀,一致抗日,但都没有效果。

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并没有出战日本,反而对共产党人士重拳出击。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前来陕西督战的老蒋。

终于,老蒋在形式的逼迫下,不得不下令,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兵谏”成功的张学良,命运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恼羞成怒的老蒋,在回到南京后,一怒之下,判张学良无期徒刑。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软禁,就是漫长的50年。

毁誉参半,遗产归美,任凭后人评说

1990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执政,被国民党囚禁了半个多世纪的张学良,才得以重获自由。

1993年冬天,张学良和赵一荻离开了他们生活三十多年的台湾,定居美国夏威夷,总算是过了一些“自由人”的日子。

然而,几年之后,张学良将自己的巨额遗产和文物全部捐给了美国。

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经过历史专家的推理,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按理说,对东北三省父老乡亲的愧疚,张学良最有可能,是要把遗产捐给大陆。

然而,由于张学良的行为受到了台湾方面的限制和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自己还有妻儿子女的安全,他必须要对大陆表示出淡漠,这样才能让一家人安稳度日。

那么,张学良为何不将这些文物保存在台湾呢?

张学良在中国台湾失去了人身自由,即便他心胸豁达,不计前嫌,也无法真正放下对近五十年软禁生活的痛恨。

所以张学良的遗产自然不可能捐赠给中国台湾。

那么,张学良为何不将这些文物留给子女呢?

那或者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不想让子孙后代们陷入政治的漩涡中。

张学良之所以选择哥伦比亚大学存放文物,是因为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

即便已获得自由,张学良还是受到了台湾当局的种种限制。

台湾拒绝中国大陆采访张学良,但是对于美国,却是大开方便之门。

采访组对张学良录有4盘口述录像带,承诺

可以不受顾忌的接收有明显亲共色彩文物,公正的展示真正的历史。

可能是这些条件,彻底地打动了张学良。

于是,在赵一荻的协助下,张学良将具有历史意义的手札、信函、字画、照片、日记等整理装箱后,悄悄运往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

“哥大”图书馆,建造了一间专门的展览馆,由张学良取名为“毅斋”,专门来存放这些文物。

遵循张学良的愿望,“哥大”图书馆将所捐文物一直封存到2002年才面世。

这些实物和口述相接合的文物,能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对于我国研究近现代的历史,尤其是研究近代战争有着重大的意义。

张学良捐献给美国,无疑是我国财产的损失。

现在,我们想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只有到“哥大”图书馆去一探究竟了。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将自己收集的各类历史文物、名人字画、珍藏古董捐赠给美国。数量多达600件。

这些文物,上至魏晋唐宋,下至明清近代,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比如王献之《廿九日帖》、《舍内帖》、宋徽宗的《敕书》等等。这些文物,总体估值超过百亿以上。

另外,还有原配妻子于凤至的大部分财产,也一并被张学良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张学良说过,“把文物捐献给美国哥大图书馆保护是最好的选择。”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以101岁的高龄,走完了他漫长的人生之路。

他的人生可谓是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

36岁之前,他是一呼百应的东北王,出师中原、调停蒋冯阎大战的风流少帅;

36岁到88岁之间,张学良是辗转被囚,丧失自由的断翅大鹏;

88岁以后,则成了流落异国,思乡难回的独木浮萍。

即便是恢复自由的他,也没有再回来大陆看一看。

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悲情,对于生活在特殊年代中的他,我们不能单用“好”与“坏”,“对”和“错”来评价。

更多时候需要去结合时局辩证地看待。

张学良没把巨额财产和文物捐献给我国,是我国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可能是长期的软禁生活,使张学良变得谨小慎微。在恢复自由之

身后,而不得不作出的“明哲保身”之道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