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鼠咬天开的古代传说
- 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是什么样子
- 十二生肖真正的老大是谁
- 一画开天山挂前什么生肖
- 第一句鸿蒙之初天地之始的是什么书
-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
- 西游记里说,“天开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那么现在相当于天地寿命的哪一个时辰
- 七律:鼠
- 中和兄说上古史:天地开辟传说
鼠咬天开的古代传说
古语有云:“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阴阳就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老鼠的图腾,象征着对太阳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子神鼠破混玄,天开;从警,戒身以平安;从捷,迅足以登先;应万物之灵,吐物华天宝之兽。”寥寥数字便生动概括了鼠的灵性以及“鼠咬天开”的神话故事。
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是什么样子
盘古因立功德被召到天宫中。盘古向原始道君稽首行礼,接受《灵宝内经》共三百七十五卷。而太上老君授盘古《三皇内经》十六卷。盘古根据这些经文,开天辟地。
老君老君至开冥贤劫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以法授扶桑太帝,号曰无极太上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无上虚皇元始天尊。在元阳之上,则无极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虚皇道君也。于是放身清凉,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尔时盘古真人,因立功德见召于天中。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三皇内经》三十六卷。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下游天地,发圆珠之应万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遂有五亿五千五百五十亿万重天地焉。十方俱行道德之化,后天皇氏始兴焉!
明白?
十二生肖真正的老大是谁
十二生肖的老大是鼠。 十二生肖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你哪年出生的,你就属什么,12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老鼠为何排第一至今仍是个谜,虽然人们为它造了许多传奇故事。家喻户晓的故事之一是动物们比赛,谁最先到终点谁当第一,老鼠爬到忠厚老实的牛身上,到终点时把第一给揽了。
故事里,天地之初,混沌未开时,正是因为老鼠把天咬了个洞,以至阳光倾泻,阴阳就此分开,即“鼠咬天开”,所以老鼠才被列为生肖之首。从这个角度上看,老鼠还是个开天辟地的英雄呢。
然而这些都只是寓言、神话故事,并不能真正解释老鼠当老大的原因。
排序原因:
其实,不论民间传说也好,还是科学分析也罢,十二生肖的排序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将复杂的天干地支历法排列,用一种老百姓最容易记住和理解的方式固定下来,便根椐人们常见的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排列出十二肖。
每两小时为一个时辰,一天24个小时正好是12个时辰,分别用12种相应的动物来代替。
一画开天山挂前什么生肖
您好,一画开天是生肖鼠,因为传说中,天地之初,形如鸡子,混沌未开,十二生肖,鼠咬混沌,一画开天,光明所至,阳气初分,故鼠排第一,居功至伟
第一句鸿蒙之初天地之始的是什么书
“鸿蒙之初”下一句是“百兽争霸”,而“天地之始”上一句是“混沌初开”。“混沌初开,天地之始,万物未分”出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鸿蒙之初,百兽争霸”原出于遥远恒久的歌谣《不周山》,意思是在大蒙昧时代的初期,各种兽类互相吞并地盘。将《不周山》编入《盘古开天劈地》当中,估计是为了提高神话故事的影响力和地位而已。据推测,“盘王”是在公元前八万年至十万年之间,而“女娲”“共工”“考虑不周的山”则在公前数十万年至数百万年之间。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分为乾,坤,艮,震,巽,坎,兑,离,由八卦图又衍生出八门,休,伤,生,杜,景,死,惊,开
解释: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
这句话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经》,而是出自后人(据说是孔子)解释《易经》的书--《易传》。
《易传》共有10册,其中《系辞》分上、下二册。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所以,准确地表述楼主给出的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两仪:
“两仪“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星球的两种仪容“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星体模糊又抽象的认识。
《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可见,阴阳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古时的人从生活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它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四象的说法更多,如少阳、老最、少阴、老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木、水、火……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西游记里说,“天开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那么现在相当于天地寿命的哪一个时辰
那个,LZ, 西游记里我没仔细看过,这段文字我不清楚。不过按照佛家所讲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 100 x 2 即1679.8万年。
而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3.3596亿年。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解释大劫:谓成、住、坏、空之四期为一周,为八十增减之时量。旧译称之为四中劫,新译称之为八十中劫。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中解释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13.4384亿年,为一世界由成至毁的年数。 朱芾煌《法相辞典》中解释一大劫:瑜伽二卷六页云: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为一大劫数。——这样的话,一大劫相当于268.768亿年。成劫和住劫合计为134.384亿年。
相关科学资料:现代宇宙运用从最先进检测手段如荷兰天文学家通过测定钍和钕两种元素比例,测得宇宙年龄是120亿年。
目前是贤劫住劫的第九小劫的减劫。
七律:鼠
七律:鼠
紧抓牛角耍心机,十二生肖抢第一。
地洞藏身猫叹气,房梁睡觉狗着急。
咬开混沌堪称勇,闹过东京不算奇。
最是勤劳能致富,屯积五谷守财迷。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使气体流动,产生阴阳,民间俗称“鼠咬天开”。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生育万物的子神。
“子神鼠破混玄,天开;从警,戒身以平安;从捷,迅足以登先;应万物之灵,吐物华天宝之兽”
拉祜族神话故事说,混沌未开时,创世神厄莎种植了一个葫芦,葫芦老了,滚到山下海水里,螃蟹从海中把葫芦拖上岸来。老鼠咬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葫芦咬通了一个洞,一男一女从葫芦里走出来,这就是拉祜族洪水后人类再传的始祖扎迪和娜迪,而老鼠也因此赢得了吃人粮食的特权。
中和兄说上古史:天地开辟传说
导语:
历史和神话的区分,大概是历史为证据确凿,真实可信的文字或者文物纪录,而神话多是上古时期人们口耳相传,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说。
可是,在中国的上古时期,由于文字记录缺乏,学者众说纷纭,导致历史和神话混为一谈,冗杂不清。而神话虽无科学依据,但由于神话为宇宙和人类的来源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而且蕴涵了大量中国文化的精华成分。
故而,要讲中国文化的起源,必不可绕开中国的创世神话。
而创世神话的开端,必定要从天地开辟说起。
如果要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信大家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世界是如何诞生的?
跟大家一样,早在先秦时期,好奇宝宝屈原对于世界如何诞生的这个问题展开了一连串的追问。
他的问题如下:
白话大意:
远古时期的传说,是谁在流传?
天地还未形成的时候,根据什么来考究?
那时日月无光昼夜不分,如何能够分清?
那时宇宙无形无状,如何能够辨别?
简单来讲,屈原真正想问的是:
第一,天地开辟之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天地万物又是如何诞生的?
有人提问,自然就会有人解答。
解答的人就是老子。
根据《道德经》所记载:
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混合而成,早于天地出现。它不停地变化、运转,是天地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把它称之为“道”。
老子又说:
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上文提到那个混合而成的东西。
道生一,这个一就是指“太一”。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万物浑然一体,故称之为“太一”。
一生二,二就是天地开辟,阴阳已分的状态。
二生三,三,指多的意思,也就是阴阳和合而生的万事万物。古人相信“气化说”,也就是阴阳二气组合变化,生成万物。
所以,天地未开之前的状态叫做“混沌”,也叫“太一”。混沌未开之前,天地未形,昼夜未分,一片窈窈冥冥之象。
混沌一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礼记》,于是世界就诞生了。
所以,我们把天地开辟之初称之为“ 混沌初开 ”。
现在我们算是知道天地开辟前的样子了,可是天地是怎么分开的呢?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道本身是个无形无状的东西,即混沌。混沌产生宇宙,就是世界。
宇宙产生阴阳二气。二气当中,较为轻巧的气漂浮升天,就形成了“天”,气之重浊者下地,就变成了“地”。
然后二气和合,产生春夏秋冬,万事万物。
至此,天地开辟的传说已经有了答案。
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是人类如何产生。
请看下章:上古三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