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表达的是什么)_圣人_不仁_天地

本文目录

  •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表达的是什么
  • 怎么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谁是“圣人”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 《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果真不仁吗
  • 老子为什么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叫“刍狗”
  •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何解
  • 《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否矛盾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表达的是什么

电视节目中经常有一只动物在捕食另一种动物幼崽的镜头。捕食者体积不是很大,被捕食的幼崽非常可怜,看着非常扎心。

这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画面是人拍摄的,捕食的过程,摄影师是在旁边看着的。而且捕食者不是很大,摄影师有能力把它赶走,救出幼崽。于是,经常会有人,甚至是摄影师的亲人质疑:你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可怜的幼崽?但面对这种情况,通行的做法就是不管。

这是标准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狼吃羊,羊很可怜,但你要是不让狼吃羊,狼会饿死,狼也很可怜。狼吃羊,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谁都没办法改变,只能接受。

天地是不仁慈的。

道家讲阴阳,佛家讲分别。有阴有阳、有正有负、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生有死......有了这些对立,才能有这个世界。天地、世界、社会以及每个人的身上,不仅有仁,也有暴。仁爱和残暴加在一起,才是天地、世界、社会、人。

天地不仁,古代人早就理解。老天爷不仅要生,也要杀。春天,老天爷滋养万物,是生是仁。到了秋季,肃杀,老天爷是要收割生命的。所以古代都是秋季问斩,以迎合天道。张献忠、黄巢、梁山好汉,都是天上下来的杀星,下来杀人放火的,都是天的意思。

佛家的观点差不多,当你的心有了善恶、美丑、爱恨......以后,才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或者说是创造了这个世界。

道家和佛家的观点在这是一致的,都是有了对立,才有了世界,才有了天地万物和每个人。

天地不仁,说的是世界不是单纯的美好,也有丑恶的部分。不论是美好还是丑恶,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必然部分,我们只能接受,只能承认。佛家的观点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丑恶比美好多了那么一点,这个世界不太好,大家在这里生活,只能是忍受,所以我们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将将能忍住,再苦一点就忍不住了。想想,是不是挺有意思?

天地,娑婆世界的产生、运行机制是:对立。必然是善恶、爱恨、美丑、仁暴共存。不能只有生,也得有杀。不能全是正能量,也得有负能量。有正有负,才能构成世界。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天天正能量的这些货,才是最大的负能量,张嘴就撒谎,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管别人的疾苦,动不动就牺牲贡献,没有半点人性。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古人早就把他们看得透透的了。这些人是最大的负能量,坏的要死,非常可恨。但有没有办法?没办法!因为天地不仁。这个世界上必然要有坏蛋的,必然要有人撒谎不脸红的,必然有人拿着正能量作恶的......残暴、丑陋、谎言是必然存在的,你有什么办法?

天地,必然要有这些部分。没有这些部分,天地不成立。你有什么办法?

天地滋养万物,是仁。但也有地震、洪水、瘟疫,是暴。天地养你一辈子,到了100岁,也得把你收走。羊吃草、狼吃羊、狼死了变成肥料、狼养草......就是这样一个生死循环的运行机制。不是单纯的好、单纯的坏,不是单纯的生、单纯的死。不是单纯的仁,也不是单纯的暴。

单纯的全是正能量,我们这个世界成太阳了,纯阳之体,滋养不出生命。这个世界肯定有负能量来和正能量维持平衡,只承认正能量,不承认负能量,说自己全是正能量,是在撒谎,撒谎是为了作恶。

天地是一个宇宙,每个人也都是一个一个的宇宙,也都是由对立构成的。每个人的人性中,也都包括美丑、善恶、好坏......的对立。当然,对立的比例不一定是50%,有的人很好,是善多。有的人是天生的坏,是恶多。比例不一样。对于普通人而言,对立都是差不多,52%和48%。谁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人活一辈子,难免做过下流、下贱、丑恶的事。也做过高尚、善良、美好的事。

一个完美的人,只能靠撒谎来实现。一个完丑的人,基本上也是谎言的牺牲品。

世界是对立构成的,是不完美的,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完美是不存在的,所以,完美,是蠢和坏的最典型特征。因为他们在撒谎。当你的世界里存在完美的人,完美的事,或者你在追求完美,不用怀疑,你不是蠢就是坏。不是被谎言欺骗就是在撒谎骗人。

当爱人在你身上追求完美的时候,她其实已经变心了,在找分开的理由......完美是做不到的。

伊朗和美国叫板,有些人喜欢伊朗、支持伊朗,这可以理解。对于正常人,可以是“希望”伊朗能打败美国。但有些人想不开,他非得编,把伊朗编的强大无比,吓得美国瑟瑟发抖。最后编的伊朗比美国都强大。这是最典型的蠢。他喜欢的东西,必须是完美的,宁可撒谎,也得编的很完美。这种思维就是蠢。伊朗比美国弱,和你支持伊朗、希望伊朗赢,是两件事,并不矛盾。喜欢伊朗,就得瞪眼珠子撒谎,违背事实,把伊朗吹得比美国都强,很蠢。

有些人喜欢明朝,他就把明朝说的很完美。但问题是你把明朝说的那么完美,就解释不了他为什么会灭亡了。解释不了,他也不管,闭着眼睛吹,这还是蠢。

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在不完美的运行机制里,追求完美,蠢。一旦追求到了完美,它一定是假的。假的东西,不是别人撒谎骗了你,就是你在撒谎骗别人,不是蠢就是坏。

当然,这种蠢和坏,也是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要是恨他们,想除掉他们,我也是在追求完美,也不对。

去年入冬,网上有人说供暖不好,冷。立马就有人说:你可以自己烧炉子呀,你可以不交取暖费呀。有人说教育的费用太贵,立马就有人说:你可以不让孩子上学呀,你可以自己教呀。

这些人贱不贱?太贱了。你有没有办法?没办法。这个世界一定会有贱人的,这是必然的。就算把这些人都枪毙了,还会有其他贱人冒出来。而且我们自己也都是一个小宇宙,单独的一个世界,我们自身也都带有贱人的成分。一辈子下来,也都一时兴起,说过那样的话,干过那样的事。没有人从生到死,一路正大光明,撒谎者除外。

人类几十万年,都是一路战争、屠杀过来的,很残忍很血腥,也很痛苦。但能杜绝战争吗?能杜绝这种痛苦吗?不能。因为这是天道。道德高尚的人士痛心疾首:战争这么痛苦,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鼓吹战争?用岳云鹏的话回答是:因为我没办法呀。我们无法杜绝战争,只能接受现实,那就只能研究怎样打赢,怎样不被别人虐待。

疫情期间美国有一件很逗的事,警察给黑帮下通知,疫情严重,你们也都在家躲着,别出来。黑帮问警察,我们什么时候能出来。警察说等通知。剧情很狗血,但很真实。我们无法杜绝犯罪,这个世界上必然要有罪犯,根除不了。所以只能建设法律,使用警察,取得一个平衡,不至于无限作恶。不制止,不取得平衡,大家都受不了,但想根除,做不到。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必然有恶的一面。

不论个人还是社会,追求最好的局面,追求完美的局面,必然会换来最坏的结果。想打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想彻底消灭黑帮,必然会产生最大的黑帮。因为追求完美的都是蠢人坏人,让他们牵头,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需要接受现实,承认客观规律,敬畏天道自然。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引起灾难的,都是不接受现实,违背客观规律,没有敬畏心,自大成狂,蛮干的。

当你能接受不完美,只追求一个不坏的结果,情况才能变好。因为这是聪明人的思维,顺势而为。古往今来,多少人张罗平等、平均、公平......折腾几十年,最后还是那么回事。只是换了一波坏蛋独占大多数财富,压榨大多数人而已。这些人的初衷可能是好的,但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就是这样,谁也改变不了: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天地不仁,天地不是单纯的仁,天地是空的,包含着仁......也包含着残暴、恶毒、死亡、恐怖、谎言。世界不是完美,而是对立。在天地的面前,仁和暴,善和恶,美和丑......是平等的。天地不偏爱任何一方,也不是任何一个。

天地不偏爱狼,也不偏爱羊,但它也不仇恨狼,也不仇恨羊。天地不偏爱善,也不仇恨恶。因为这些都是天地的一部分,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身心的一部分。

刍狗,是古代祭祀用草编的狗。祭祀的时候很神圣,祭祀之后扔掉。意思是对它不起什么爱憎的心,用完一扔就算了。不执着,不动心。

世间万物,世界上的善恶、美丑、仁暴、男女......在天地的眼里,没分别。天地、世界包含了一切,也是这一切构成了世界、天地。仁和暴,是天地的两个面,两面都是天地。老天爷暴起来,是很恐怖的,是要死很多人的。仁和暴加在一起,才是天地。反过来讲,天地,既不是仁爱的也不是残暴的,是两者兼有。

也只有两者兼有,这个世界才能立起来。不能只有生没有死。

众生也是对立的,有好有坏,有善有恶。如果看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干各式各样的事,干好事干坏事,而自己不起爱憎的心,这是什么?圣人。按照佛家理论讲,一个人的心像光一样,不分反正面,眼里没有好坏、爱恨、善恶的分别,那是什么?佛!

圣人、佛菩萨是不分善恶、是非、黑白的。不要激动,不要争辩,你要是能理解,你就是圣人,你就成佛了。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理解不了,所以绝大多数人才是普通人。普通人是一定要分个善恶、是非、黑白的,是一定要站队的。

眼睛里只有黑白的人,永远都是失败者。

圣人、佛菩萨不站队。既不站队仁,也不站队暴。他们是局外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站在圈外冷眼旁观,旁观者清。圣人、佛菩萨能看清世界。普通人热衷站队,觉得自己是好人,代表了正义,是仁的一方,反对暴的一方,积极的参与进去。而当局者迷,热血沸腾的进去折腾,人就糊涂了,变蠢了,然后干坏事。美军四处打仗,美国游行示威的抢超市,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好人,在干好事。

你坚信自己是好人,美军、塔利班、IS都坚信自己是好人......扯不清。

在局外人眼里,大家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就像喷子、杠精、贱人,气不气人?气人。但是,人就是这种动物,人就是这样的,你生气有什么用?没用。战争、杀戮、谎言、愚昧,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有什么办法?没办法。

人和世界就是这样的,恨他爱他,都没有什么意义,什么也改变不了。

世间万物,是对立构成的,有仁爱和残暴的两面,必须有,只能有。天地包含着世间万物,同时包含着对立,仁爱和残暴。在天地的眼里,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会区别对待。不会喜欢这个,憎恨那个。

百姓众生也是对立构成的,有仁爱和残暴的两面。必须有,只能有。圣人的心,包含着百姓众生,同时也包含了对立,仁爱和残暴。在圣人的眼里,这是世界的运行规律,运行的机制,不能改变,只能接受。喜欢这个,憎恨那个,没有意义。

所以,这里写的坏蛋、撒谎、愚蠢、残暴,并不是我在批判什么,只是在描述一种状态,人和世界必然存在的一面。没有情绪。如果我有情绪,在批判,就是认为自己是好人,是站在正义,仁爱的一方......虽然不是圣人,但咱可以往那个方向靠拢靠拢。

怎么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谁是“圣人”

老子的不仁就是天地自然,万物自生自成。一句话:宇宙无亲,圣人无私。老子的仁无尊卑贵贱之分,它是无私的、包容的、公平的、超越功利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刍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天地对地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老病死。圣人治理都是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也无所谓“仁”与“不仁”

《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果真不仁吗

圣人果真不仁吗?

圣人当然不仁了,圣人为什么要仁呢?圣人一旦仁了,就不能一视同仁,就不公平了。

“圣人不仁”前面还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也是不仁的,跟圣人的区别是:天地把世界上的万物都当成了刍狗,是不是觉得更残酷?

刍狗是什么?

刍狗就是古代,普通老百姓祭祀时用的一种祭品,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古人祭祀为什么要用狗?这是因为在“六畜”中,鸡能下蛋,马能赶路,牛要耕田,羊要剪毛,猪要留着过年,只有狗最没用,就把它杀了用来祭祀祖先或天地吧。到后来觉得杀狗也挺浪费的,干脆用草扎好了。

百姓怎么理解?

很多人在理解“百姓”这个词时,把它融入到了我们当下的语境中,误认为“百姓”就是指我们平头老百姓,所以一见这句话就怒了:也太不把我们当人了吧!其实,“百姓”在这里更应该解释为:所有有姓氏的人,也就是世界上所有能称之为人的人。

“百姓”这个词在这里不体现社会地位的差异,也没有贫富的区别。不然,《百家姓》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姓氏了?这显然也不对。所以,不要一听“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就怒了,其实圣人也没饶了那些当权者、有钱人,大家都一样,跟草扎的狗没区别。

“不仁”该怎么理解?

对于“不仁”这个词,被很多人直接理解为:不仁义、不仁爱,例如题主就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不然怎么会有“圣人果真不仁吗”的疑问。

其实,“不仁”在这里更应该理解为“无所谓仁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就是:对于天地来说,无所谓仁爱还是不仁爱,因为世间的万物在在天地眼里都一样,和草扎的狗没什么区别。

同样的道理,对于圣人来说,也无所谓仁爱不仁爱,因为世上的人们在圣人眼里都一样,也和草扎的狗没什么区别。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战国时期商鞅提出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理念,可以说就都是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进一步阐述。

只不过因为我们后人,很多虽然读书却不求甚解,误会了老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以至得出圣人不把老百姓当人看而当作草扎的狗这样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认识来。

我是索彦,这是我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理解和看法,欢迎各界先进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以上文字为原创,如在“非今日头条”的媒体平台转载,请私信联系我??

老子为什么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如果只看这一句,就会觉得老子是在揭露圣人的无情,冷酷。但真的是这样吗?

一、出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要想明白这一句话,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刍狗”。这个词的意思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于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烧掉。

如果直接理解起来是:圣人并不仁慈,只把百姓当做没有生命的祭品。但这样理解和老子真正的意思相差很多。

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看一下,完整的句子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解释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什么仁慈,只把万物当做祭品。但这并不是在批判否认这种不仁。因为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很尊重自然规律,这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

他觉得天地真正的恩泽,就是顺应自然大道,让万物自然生长。而圣人也应该像自然学习。圣人真正的仁爱就是无为而治,给百姓真正的自由,对待百姓公正。让百姓自己发展自己。这样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也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圣人也不会偏爱。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让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样的场景:

天地有了感情,对饥荒的地方十分怜悯。于是天降馒头,水。这样人会因为懒惰,而失去最基本的能力。走向灭亡。

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了解到百姓的贫穷之后,非常得痛苦。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发下命令,把最赚钱的办法告知百姓——例如当程序员。后来发现这样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而粮食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劳作耕地。这样的国家太混乱了。

圣人其实有时只在必要时期,起到调节作用就行。不必小题大做,干涉百姓的运行规律。看似是仁慈,但实际上对百姓来说太残忍了。

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爱无私,这是对万物,百姓最好的方法。

我是@女侠七安 ,想和你一起读书,学习。读书之路,我陪你。

码字不易,点个赞再走呗 (-^〇^-)

《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叫“刍狗”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深刻理解这句圣人之言,有必要先深刻理解“刍”的本义和“刍狗”的意义。

“刍”的甲骨文字形是草和手的组合,象草在手指间。《说文》释曰:“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传统上把“刍”简单地释为草或拔草,实际并未真正领悟到“刍”字的深义。事实上,草在手指间是说草还未长高,不能遮覆手指,会意指青草,即幼嫩的小草,引申而泛指幼嫩的、未成熟的东西。如刍议(言),即指浅陋而不成熟的言论。

“刍”作为一个字根,在汉字造字中有广泛应用。凡带有“刍”的汉字,都有幼小、柔软和未成熟的含义。如刍+隹=雏,隹是短尾鸟的总称,雏就是指幼小未成熟的鸟类。如刍+纟=绉,绉就是指柔软而容易团皱的丝织品。如刍+阜=邹,阜指土堆,邹就有土地狭小的意思。《释名》:“邹,狭小之言也。”再如刍+心=急,急是一种思虑未成熟,不知该怎么办的一种心情。如果考虑好不,胸有成竹,那一定是从容自如,又怎么会急呢?

“刍狗”是“刍灵”的一种。所谓“刍灵”,就是指用柔草扎束而成的人或动物,为古人送葬之物,类似于今天的纸扎。《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郑玄 注之曰:“芻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 孙希旦 集解:“涂车芻灵,皆送葬之物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于扎束“刍灵”的材料,必须是柔嫩的青草,而不能用枯败的衰草。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幼嫩的东西才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接近于自然状态,故几于道,几于道才能通神,能通神故谓之灵。老子论道常提到婴儿,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初最接近于先天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于还没有受后天世俗风尘的熏染,是纯净无邪的,故古人迷信婴儿的心灵和神灵是相通的,婴儿纯净的眼睛可以看到超自然的东西。是故古人祭祀祖宗,常以受祭者的孙子为“尸”,以沟通鬼神,与逝者对话。用柔嫩的青草扎成的人与动物的形象具有沟通神灵的灵性,故谓之“刍灵”。送葬时,“刍灵”可以引导并护送死者去该去的地方,所以很神圣。送葬完毕,“刍灵”也就完成了使命,变得无用了,于是被堆弃于一边,最后一把火烧成灰烬,伴一缕青烟随死者而去了。

狗是人类的朋友,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人围田打猎,很受人类青睐,所以人死后,儿孙们都要用“刍狗”来为逝者送葬,希望“刍狗”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服务。“刍狗”从制到弃再到灰烬,象征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自然的过程。《道德经》上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万物与百姓都有其从生到死的自然演变过程,天地不干预、偏私万物的自然演变,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干预、偏私百姓的自然生活,任由人类社会自然发展。

(本文由子夏故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何解

天事天作主,地由地掌控,天地自然生,不爭有与无。

人在大自然,享受在其中,谁主沉浮世不与人擔憂。

刍狗、刍狗有用无用…

《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否矛盾

形式上

“圣人”(有“道”者)与“圣人不仁”(无“道”者)是一对矛盾关系。

百姓(普通人家)与刍狗(用于祭祀草扎的狗)是一对矛盾关系(类似于矛盾关系)。

内容上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有“道”之人以百姓的意识为意识(圣人没有私心),以百姓为主。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无“道”之人,将老百姓当成草扎的狗(不把百姓当人看)。

结论

用两对矛盾关系来描述:有“道”之人与无“道”之人,或圣人与非圣人的形象。内容并不矛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