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例子有哪些?千里什么始于足下_始于足下_千里之行_圣人

本文目录

  • 关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例子有哪些
  • 千里什么始于足下

关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例子有哪些

诚谢悟空邀请。美文美生活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写议论文,也经常和学生一起收集写作素材,整理可以证明观点的写作例子。所以,我愿意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开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但凡成大事者,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不能因为事情小而不为之,点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不懈,也一定能够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中就有相关的例子。原章节的相关内容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粗的大树,也是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高的平台,也是由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 也是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类似的例子还在《劝学》中出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意思是,因此,如果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雕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使金石也能雕刻成功。学习做事做人,都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善始善终,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业学好,把事情做对,把人品做端。要想成就大事,应该多着眼于细微之事,多重视细微之事,做好细微之事。

每个人理想不尽相同,有的远大,有的现实,有的很容易就实现。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牢记这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事情的成功,多是从细微之处开始。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成功一定会属于自己。这或许就是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给予我们的启示。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例子有很多,最经典的莫过于《老子.道德经》和《荀子.劝学》的相关章节。它告诉我们,要“始于足下”,首先得有千里之行的远大理想;要“千里之行”,必须得有脚踏实地的扎实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于足下。

再次感谢邀请。欢迎关注,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或者发表不同意见。

千里什么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原文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析: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

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