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_孔子_孟子_圣人

本文目录

  •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
  •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什么
  •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 为什么后人尊称孔子为“圣人”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衍圣公,孟子的后人又被称作什么,他们的地位又如何

孟子的后代,没有皇封的世袭称号,被封过闲职,但是不像孔子后代一样显赫,待遇天差地别。

北宋时,孟子的儿子曾被追封为“新泰伯”。后来一直到明朝,55世孙孟希文才被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袭至第72世孙孟庆恒时,改为“亚圣奉祀官”。

五经博士是八品官,不是贵族,更谈不到爵位。孔子后代世袭了国公,列文班之首、紫禁城骑马、御道上行走,孟子后代世袭了……科长。

我认为,这可能跟孟子的个人情况有关。

孟子虽然也是个思想家,成就也很高,但是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相比,是不太一样的。

他的政治倾向更为维护下层,而轻视权威,这是封建统治者嘴上可以说,但实际上绝不可能愿意做的事。

还有,孟子所维护的下层,并非百姓,而是地位比君主低的官僚地主阶级。如《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 :“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这个“井田制”是孟子主张的代表作之一。它相当于既坑了君主又坑了百姓,得利的是中层分子。这种模式,等于是在培植君主以外的势力,而封建统治者最为忌讳的就是其他势力的崛起。有此一桩,孟子的其他论调也受到影响,并不太被重视和推崇。

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虽然承认孟子的学术地位,但是对他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排斥的。封赐世袭爵位,就等于承认了孟子的所有观点。既然这样,封建统治者又怎么可能愿意给孟子的后代封赐世袭爵位呢?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孟子所谓的“民”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孟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和最贫苦的大众,别说“民”,连“人”都算不上。孟子所说的“民”,是中产阶级,跟现代泛指的民众完全不一样。因此,别以为孟子会在乎劳苦大众那么高尚。

另外,孟子的一生虽然以私人讲学为主,但并不是完全没人任用过孟子,他也曾在很多诸侯国为官效力。但是孟子可能真的是官运不济,在历史记载中,他一共辗转了大小23个国家,一个国家不能容留他,大概是那国家的君主思想有问题;两个国家不能容留他,或许是那国家的环境制度太恶劣;三个国家不能容留他,可能是政治前途不明朗……到底是孟子的思想太过分,君主们不肯革新变法呢?还是……?

23个国家呀,这恐怕不单单是国家有问题吧?

“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对于这位圣贤,真的不好说什么。

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子言论,是经过历史涤荡,被删除抹去某些部分后留下来的那一部分。虽然不清楚那部分言论到底什么样,但是几千年来,中国并不乏明君圣主,历朝历代都不怎么推崇孟子,这也是真实情况。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不太待见他,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想,那些已经消失的言论,大概就是孟子的后代得不到跟孔子后代同样待遇的原因了。

孔子被后人称为什么

我认为后人对孔子最有意思的称谓就是孔老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尊称为“圣人。”

但历史进入新纪元,一种新思想成为了彻底颠覆传统理念、被视为最崇高的信仰,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许多人在悲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已经静不下心来,写不出《道德经》、《易经》、《论语》那样高度的著作。

不是这样,著作已经早就诞生,只是物欲横流充斥着社会,人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去潜修身行。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

到目前为止,不忘初心去为人民服务,这是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崇尚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张维护固有的社会秩序;

所有这些都很伟大,都有其社会主导意义。但相比“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差的很远。

许多人很崇拜《道德经》、《论语》,但能做到清心寡欲,仁义道德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尚且做不到,何来的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哪?

如果修行的话,”为人民服务“是不是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哪?

社会并不缺乏更好的思想,更好的信仰,缺少的是去感悟、去遵照修行。

今天崇尚人生价值,这没有错。但人生的价值体现就只有金钱一个标杆吗?“

现在谈论为人民服务,似乎是很奢侈的事。但这离我们很远吗?

几百几千年后,那时的人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段历史,会不会也像今天去看《道德经》、《论语》一样哪?

几亿人同时在崇尚一个信仰,都在遵照修行,与一个人在主张,一小众人在修行,能相提并论吗?

满口仁义道德,实际男盗女娼,与说一套做一套有何区别?

歪嘴和尚念歪了经,与写经的人、与经本身有关吗?

两千多年来,人类依然做不到清心寡欲,做不到仁德爱人,是老子、孔子的错误吗?

矫枉必须过正。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施行中是最有效的。急抽风是不能请慢郎中的。

或许彻底打倒孔老二有点过,打倒孔家店过激了些,但为人民服务没有错吧 。

许多人还生活在被人民服务的记忆中,念念不忘那个美好的时光。

上了公交,就理直气壮地叫别人让座,好像是天经地义。

可曾想到,享受被人民服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为人民服务呢?

谁又敢说,劳动、奉献最终不能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哪?

孔子很伟大,但不是神。

再伟大的人,也会走下神坛。

对待历史,必须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否定一切,全盘接受,都是错误的。

孔子变成了孔老二,没有实事求是,没有一分为二。

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有许多需要继承、发展的精髓;但也有许不合时宜的糟粕,比如厚古薄今。

孔子为啥厚古薄今,是他看到世风日下,期望回到那个或许并不存在的、幻想中的理想状态中去。

就像今天,在抱怨社会不公平,人心不古一样。

社会永远在向前走,不管人类是不是愿意,地球都会带着她一起前行。

孔子从圣人变成了孔老二,这个落差有点大。

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老二。

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就是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的一个人。

所谓的圣人,那是统治者愚民的需要;把孔子看作是孔老二也是一种需要。

“中庸之道”那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真实的状态往往不是左就是右。

提倡实事求是,但多大程度上能做到呢?

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孔子的后人被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为什么后人尊称孔子为“圣人”

谢邀。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被人们所重视像和认同,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所以被称为圣人。庄子就曾说孔子:博学拟圣。韩非子讲:仲尼,天下之圣人。至少战国未期,孔子是圣人的概念已经普遍流行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总结了很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对中国人还有很深的影响。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孔子编写的《春秋》,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孔子对中国古代思史、文化史和教育史所做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的圣人地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