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影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个洪荒有可能是指的其他星球吗)_洪荒_宇宙_天地

本文目录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个洪荒有可能是指的其他星球吗
  • 大家如何评价天地玄黄这部纪录片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怎么来的
  • 什么叫天地玄黄,什么叫人生五伦,什么叫三纲五常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为何用黑黄来说天地,宇和宙又有什么区别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个洪荒有可能是指的其他星球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所著的《千字文》长诗。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千字文供皇子们学书。《千字文》形式为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共1000字,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文笔优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修身养性、人伦道德、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释义为: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浩渺无际,辽阔无边。开篇意图从开天辟地之说,谋篇布局,总揽全文。“洪荒“在这里应该包涵有其他星球的含义,因为紧接着下句:“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就体现出了宇宙里不仅有太阳、月亮,而且有更多的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布满了浩瀚的天空。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列阵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有这样的智慧认知宇宙太空,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大家如何评价天地玄黄这部纪录片

我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它没有语言,却通过音乐和画面的对比与冲击让我们震撼。

Baraka, an ancient Sufi word with forms in many languages, translates as a blessing, or as the breath or essence of life from which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unfolds.

有一个豆瓣豆友写得很好:镜头从满天闪烁的星斗、高天的流云缓缓降下,看日升日落,天行有常,然后掠过吴哥窟、非洲土著聚落、恒河河畔、中东的平民窟、东亚的寺院,进入繁华喧闹、熙熙攘攘的都市,体察处身其间渺小的人类,最后又从矗立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那些肃立的纪念碑中,回到包容万物的浩瀚苍穹,似乎是寻觅一种永恒的真义。

在无言的凝视中,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还无,却又实实在在地奔涌在我的内心……一切都在把我们带回遥远的时空原点,万物的本原。静观,回归自然,本来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姿态。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怎么来的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开篇的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古人对宇宙的想象和直观描述,认为宇宙(天地)繁杂,黑而能明,横贯阴阳,宽广、无边无际;遥远、无始无终。其中“玄黄”语出《周易·文言·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作为天地的代称。“宇宙”语出《淮南子·原道训》:“幽而能明……紘宇宙而章三光。”意即暗而能明……维系着宇宙而使日、月、星发光。对于“宇宙”的含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玄,黑。洪荒,这里可以理解为宽广、无边无际;遥远、无始无终。紘,维系。章,古通“彰”,彰显。

有鉴于此,天地,就是宇宙。天地怎么来的,就是宇宙怎么形成的,我已回答过。

什么叫天地玄黄,什么叫人生五伦,什么叫三纲五常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的第一句,虽然它是启蒙读物,但是所讲的知识,都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天玄地黄”,四个字,简单的说,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细究下去,千言万语也未必讲尽。“玄”是黑色,黄是黄色。简言之,天是黑色,地是黄色。若要细究,就要从《易经》说起。这样,天地和玄黄,就都有得说了,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又为阴阳,玄除了有黑色之外,又有幽深玄妙之意,以表天道。以黄代地,因为中原文化产生于黄河流域,土地是黄色的,人的皮肤是黄色的,吃的粮食也是黄色的。黄除了表色黄色之外,也表示地道的深邃。人死之后,到了阴间,称之为黄泉。同时,玄是冷色,代表阴,天道属阳,玄色属阴,又是阳中有阴。黄是暖色,代表世间的温暖,地属阴,黄属阳,又是阴中有阳。这样,从宇宙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文化上,代表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故此,天地玄黄,看似只说了天地的颜色,其实其中包含了深刻文化源渊。儿童读的时候,可以只了解表面意思,随着学养的培加,不断会有新的理解。

五伦,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是关系。在儒家看来,人与人之间,只有五种关系,它们分别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人世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归结到以上五种关系之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古到今,从无变化。

比如说君臣关系,现在不说了,一说起来,就认为是封建的东西。后来就改为同志关系了。其实,君臣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古代称为君臣关系的时候,着重体现的是行为上的隶属性。现在称为同志了,表现出的是人格上的平等性。侧重点不同而己。

五常与五伦是有联系的。“常”的意思是“不变”。佛家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是说,一切都在变化中,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但儒家认为,人世间有永远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常”,也就是“不变”。许多研究过《易经》的都知道,易有三个意义,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不易,就是不变。所以,“常”的意思,也是从《易经》中来的。儒家认为,人应当坚持五个永远不变的原则,这就是“仁”“义”“礼”“智”“信”。简单的说,仁是对别人的同情与关怀,即爱人;义是敢做敢当;礼是要守规则,按规矩办事;智是办事要有正确的方法;信是言出必践。这些原则,在今天依然是不过时的。

最后,说说“三纲”,三纲是从五伦中来的,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但三纲不是孔子提出的,而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后来为人所诟病,与此有很大关系。董仲舒认为,在五伦之中,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把这三种关系规范好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就都理顺了。于是,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原则,即,为臣为子为妻者要绝对服从为君为父为夫者。这就是所谓的三纲。

我们常把儒家称为“孔孟之道”孔孟当然都是注重人伦关系的。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要有为君之道,为臣要有为臣之道。若君不守君道,则臣当然也不必守臣道。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间都是一样的。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子给出了具体的标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五伦关系中的双方都是平等关系,各自都有原则有规矩。到了三纲这儿,在关系上就走偏了。相到制约的平衡关系,变成了一方的绝对统治关系。这一变化,把儒家灵活人伦关系搞僵化了。

儒家的思想,虽然有其局限,但许多在今天依然是适应的。但是,“三纲”的思想,大概属于应抛弃的糟粕。董仲舒想要儒家为现实政治所用,必须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把孔孟的思想进行改造,也就可以理解了。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为何用黑黄来说天地,宇和宙又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为何用黑黄来说天地,宇和宙又有什么区别?

天是青黑色的,而地是黄色的;宇宙无限广大无限久远!

宇宙这个词汇泛指我们所处在的世界,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宇就是指的我们所处的维度空间的空间概念,而宙就是指的我们所处的维度空间的时间概念。如果拿宇宙和世界来对应的话,那么宇对应着界,宙对应着世,这样就把我们所处的空间维度表现出来了:三维立体的空间,由无限来处和去处的时间轴贯穿。

如果简要答说这些就差不多了,如果繁琐的说几天几夜我也讲不完,如果您有耐心,那就试着再稍微详细说一下吧。

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并不是迷信和愚蒙,而恰恰是我们先辈的智慧结晶,是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特别符合我们《易经》的哲理。天是青黑色的,这叫阳中有阴;地是黄色的,这叫阴中有阳。所谓的抱阳负阴或抱阴负阳等等说辞。天是阳,而青黑色是阴,冷色调;地是阴,而黄是阳,暖色调。

我们观察天地正好要反着来,观察阳就得阴里找,观察阴就得阳里寻,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阳中求阳不得阳,阴中寻阴不见阴。这个观察逻辑对我们现代科学研究室大有启发和借鉴的。有点跑题,再跑回来,接着说为什么天是青黑,而地是黄的。

因为古代先贤研究天文,就需要靠手、眼、口、鼻、耳、脑等等知觉方式,白天研究大地,晚上观察星空,这就是阴求阳,而阳寻阴,在晚上,除去点点繁星和弯弯月亮就是浩瀚宇宙,深邃青黑,这是天黑的来历,多么朴素!没有那么神秘,就是古代人的直观观测和感受。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来源于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黄色是最常见的色彩,一年四季常在,土是黄的,人的皮肤是黄色的,产出的粮食是黄色的,所以地就是黄色,多么贴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两句解释得差不太多了,我们再稍微详细说一下宇宙洪荒,我们先再回到这个词的出处:《千字文》,此文文笔优美、简练,富含哲理。宇宙我们已经解释过了,看看洪荒,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花千骨》里的洪荒之力!其实洪荒也做鸿荒。有指宇宙混沌未开的时候,那个时候洪水肆意奔流,四处荒野无数,彻头彻底的蒙昧世界。不管哪个“HONG”都带三点水,我们常说时间似流水,所以这个洪就是时间,而荒字,我们想到了八荒,明显是方位词,就是指的空间。这也就正好把宇宙对应上了。千字文的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一句套着一句,我不敢继续讲解下去了,主要是能力和精力不够,唾沫水和肚子里的墨水不足!

就讲解这开首的两句吧,一家之言,多有偏颇,但字字心得,未敢不和大家分享! 关注@晨曦小荷,分享更多内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