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会总舵主(“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是如何从一代文臣变成绝世大侠的)_天地会_乾隆_雍正

本文目录

  • “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是如何从一代文臣变成绝世大侠的
  • 天地会陈总舵主和红花会陈总舵主,谁更厉害
  • 乾隆皇帝真的是汉人,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的儿子吗

“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是如何从一代文臣变成绝世大侠的

陈近南,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出场次数教多,在书中,陈近南是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总舵主,也是主人公韦小宝的师傅。一心忠于台湾郑氏,最后却被冯锡范害死。让人觉得这个人物可悲可泣。但是,熟悉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金庸小说往往三分实七分虚,许多人物与历史上真正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陈近南与天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得从真实的天地会组织与陈近南的原型陈永华先生入手。

一,历史上的天地会组织。

天地会是清代真实存在的民间反清秘密结社,因为号称拜天为父,拜地为母,故名天地会。天地会别名甚多,有添弟会,三合会,哥老会,洪门,洪帮等等数十种名称。天地会起源和组织性质至今仍有争议,在清代官方记载中,天地会第一次引起清政府注意是在乾隆年间,乾隆三十二年,福建一带有人打着一个宋朝后裔赵良明的旗号,宣称清朝即将覆灭,率徒众332人起义。这场起义很快就被平定,清朝从抓获的起义分子口中得知,所谓赵良明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名字,真实的号召者为天地会成员卢茂,而策划这场起义的正是天地会创立者洪二和尚。此时,天地会这个民间秘密组织便被清政府所关注。当时清朝并没有抓到洪二和尚,却也对天地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查。

原来,洪二和尚,道号“云龙”,本名郑开,系福建漳浦县高溪乡高塘村人氏。后出家为僧,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在高溪村观音亭创立天地会,并吸收当时各类帮会的经验,创造了一套天地会成员自己的暗语,手势。并四处收徒发展壮大天地会。洪二和尚曾化名洪喜提,在漳浦土话中,洪与万字读音接近,故又被称为万喜提,万云龙。在乾隆三十五年时,洪二和尚与徒众再次策划起义,并首次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事情败露,策划起义的弟子们有些被捕杀,有些则和洪二和尚一起躲藏起来。乾隆四十四年,洪二和尚病死,把天地会传给自己的儿子郑行义。

天地会在民间的发展是很迅猛的,主要成员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行会成员,由于有自己的一套手势和暗语切口,并且入会人员都以兄弟相称,符合底层民众特别是清代高压民族政策之下汉族人民报团结社求取生存的需求,故而到乾隆末期,已经传遍整个南中国,并且演变出名称繁多各种帮会。随着清中后社会矛盾的加剧,各地天地会组织纷纷举行大大小小的起义,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覆灭。而反清复明成为天地起义中最著名的口号,有清一代,天地会起义次数多如牛毛。著名的有台湾林爽文起义,升平天国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等等。然而,从大大小小的各类起义中可以看出,天地会属于组织松散但庞大的民间结社组织,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组织,就更不存在总舵主之说。

到了清末,内忧外患,天地会成员一部分逐渐演变为革命党人。随着反满形势的日益激烈,天地会成为推翻满清政府最大的力量之一。结束满清封建统治,开创共和的孙中山先生早年便是天地会分支洪门的成员。清末革命党人更是极力推崇天地会的功绩,发动更多的汉人进行反清革命。大凡近代反清革命人士多与洪门有密切联系,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更是洪门的一大分支,后来改组成为国民党。而洪门的另一分支致公堂后来更是发展成为八大民主党派的中国致公党。而随着满清的覆灭,也有一部分天地会分化为黑帮势力,或者被军阀利用成为镇压人民群众的帮凶。可以说,天地会影响了整个清代反清运动及近代推翻封建专治的革命运动,其影响力直至现代。

二,开发台湾的陈永华。

在《鹿鼎记》中,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曾对韦小宝说过自己本名陈永华。可见,陈近南就是以陈永华为原型创造的角色。

真实的陈永华,是明末福建漳州人,父亲名叫陈鼎,是明末的举人。清军南下福建时自杀,陈永华逃到厦门,被人推荐给郑成功。传说郑成功第一次见到只有23岁的陈永华,二人促膝长谈后,便发出:“君乃当世之卧龙也。”的称赞。后陈永华便追随郑成功,并在1657年力排众议,促成郑成功北伐南京,将反清复明运动推到了最高峰,使当时的顺治帝差点放弃北京,退回东北。1662年,年仅39岁的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不久后便病逝,临死前,对他的继承人郑经说:“我给你留下了陈先生作为你的辅佐,你要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陈先生。”郑经继位后,很信任陈永华,而陈永华更是一力辅佐郑经,在抗清运动进入低潮时期,陈永华更是点破了清朝招降台湾的阴谋,使郑经打消了投降清朝的想法。

陈永华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必须大力开发,这样才能作为根据地长久的与满清对抗。于是他首倡在台湾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建造学校,建立与中原相同的科举制度,使台湾从早期的蛮荒之地逐渐发展生产,文教大兴,渐渐成为富庶文明之地。所以,陈永华除了抗清之外,更是开发台湾的著名人物。台湾至今仍有专门供奉陈永华的庙宇。

1680年,陈永华受到了明郑集团内部冯锡范和刘国轩的嫉妒和排挤,自己辞去官职,居住在龙湖岩,同年七月病逝。历史上的陈永华并不是武艺高超的天地会总舵主,而是明郑集团类似于诸葛亮的智囊型人物。

三,从陈永华到陈近南。清末排满运动中,革命党人陶成章先生在其著作《教会源流考》中提出:

明室内乱,满州乘之,再中蹈亡之惨。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又结秘密团体,以求先光复祖国,而洪门之会设焉。 何谓“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故又名“天地会”。始倡者为郑成功,继续而修整之者,则陈近南也。

在这里,天地会的创始人成了郑成功,而使其壮大的人,则成了陈近南,这个观点很快的将陈永华与陈近南合并。因为陈永华本来就是郑成功手下的智囊人物,而且也是一名坚定的抗清分子。

在晚清天地会内部文件《会簿》中,也出现了陈近南这个人物。在《西鲁事叙》说的是莆田南少林被清朝屠杀焚毁后,只逃出了胡德帝,马超兴,方大洪,蔡德中和李世开等五人。五人逃出后遇到了一名叫万云龙的和尚,万云龙武艺高强,后来又遇到一位叫做陈近南的足智多谋的先生。于是五人奉万云龙为大哥,拜陈近南为军师,誓要推翻满清。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少林五祖的传说。无论在革命党人的说法中还是天地会内部说法中,都存在着一位足智多谋的陈近南。

随着清末满汉矛盾的激化和反封建革命的愈演愈烈,天地会这一神秘的民间秘密结社,逐渐变成号召汉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一道旗帜。其来源的传说也越来越与明末抗清人士产生联系。于是,那位明朝末年抗清人士陈永华先生,逐渐与传说中的陈近南合二为一。成为了天地会的创建者和建设者之一。

到了金庸先生写武侠小说时,便从这些历史传说中吸取素材,创造了一位盖世无双却又复明无望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这样的文学形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随着这些小说的流传,于是人人都知道了“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这句话。更因为在《鹿鼎记》中,陈近南就是陈永华的别名,所以读者也就认为历史上的陈永华先生就是传说中武功盖世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了。

结语:

天地会作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过的组织,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各类文学作品提供了有趣的素材。金庸先生的小说素来喜欢借用真实的历史大框架来塑造个性鲜明的小说人物,这样就给人一种厚重感,人物更加真实。但是要记住,小说与历史,总是有所不同的,不能把历史人物形象与小说人物形象混淆。

天地会陈总舵主和红花会陈总舵主,谁更厉害

天地会陈近南略强。

1.比武功,不分伯仲。

红花会陈家洛,百花错拳​,西域羊皮卷庄子武学,招式上没的说。内力上联合陆菲青等人把铁琵琶当泥捏,也是高中之高。

天地会陈近南,剑法一流,接近绝顶水平。内力上练有凝血神抓,亦是玄妙非常。​

2.比名声,陈近南稍胜一筹。

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这个可不是陈近南在自吹自擂。武功比他高的华山派老英雄神拳无敌归辛树、神龙教主洪安通​、以及九难师太,名声尚及不上陈近南。

反观陈家洛,他的名声不算差,但还是及不上无尘、赵半山、文泰来、常氏双雄以及苗人凤。​

二人在各自的领域,陈近南名声大些。

3.论办事能力,陈近南强些。

陈近南辅佐郑成功,打败荷兰人。办学校、开田养军,很做了一些实事。天地会也是他一手创立起来的。

陈家洛是接于万亭的班,富二代官二代。

4.心态德行。

​陈近南有点像孔子和诸葛亮,明知不可而为之。明知满清势大,气候已成,反清复明无望,还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不该的是竟然不敢违抗郑克爽这个坏小子的话。真的是迂得可以。

陈家洛反清之心坚决,但牺牲香香公主珍贵的生命,不该又不该。

二人本性不坏,却都做了傻事,半斤八两。

综​上所述,陈近南强些。

乾隆皇帝真的是汉人,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的儿子吗

关于乾隆皇帝的身世,民间说法认为他并非满人血统,这一方面源于朝鲜等藩属国关于乾隆的出生地、出生日期、生母与正史记载颇有出入,另一方面则源于《满清外史》等野史的记载。其中虽有乾隆帝是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之子的说法,但流传最广的,则是说乾隆乃陈世倌之子。

△张铁林版乾隆

乾隆身世之谜

在古代绝大多数时期内,我们中国在亚洲那都是一顶一的大国,通常拥有大量附属国。附属国新君继位需要得到宗主国的册封,而宗主国新君即位,一般也会将皇帝的出生地、出生日期、生母等相关信息告知藩属国,而从朝鲜等藩属国留存的文书来看,乾隆的资料与正史的确存在出入,这也是其身世之谜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聂远版乾隆

另一个原因,便是《满清外史》等野史的存在,其中明确记载乾隆乃汉人之后。再加上满清毕竟是外族,而雍正又因为得罪文人的关系被黑的很惨,导致这种带有些许传奇色彩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在乾隆的身世传说中,的确有种说法认为他是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的儿子,乃是被陈家洛用自己的儿子偷偷换掉的。不过与这个故事相比,另外一个故事的流传度则相对更广。

△陈家洛剧照

相传,在雍亲王福晋分娩的同一天,时任内阁学士的陈世倌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不同的是雍正福晋生的是女孩,而陈世倌生的则是男孩。雍正听说之后,便命家人将陈阁老请到家中,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于是来了个调包之计,将两个孩子调换,陈家虽然发现部队,却也不敢声张。

△唐国强版雍正

后来,因为乳母多嘴,弘历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因而在留下江南时,经常前去海宁省亲,甚至四次住在陈世倌家。

乾隆身世传说经不起推敲

虽然关于乾隆皇帝的是陈世倌之子的说法流传甚广,看起来似乎也极为合理,然而仔细推敲,其实这个故事漏洞极多。

△雍正并无换子必要

1、雍正没有换子必要。众所周知,乾隆是雍正的第四个孩子,虽然前两个儿子弘晖、弘昐在弘历出生前便已经夭折,但弘昀却活的好好的。也就是说,雍正并不用担心自己并没有继承人。此外,弘历出生之时,正值九龙夺嫡的关键时刻,如果真的换子必然会成为致命弱点,雍正这岂不是作茧自缚?

2、乾隆对陈世倌的态度。陈世倌在雍正五年(1727年)便在督修水利工程时因“迟悮”被罢免,直到乾隆继位之后,才重新启用,先后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仓场侍郎、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但陈世倌也曾多次受到乾隆斥责,例如“朕斥世倌卑琐,即如世倌与孔氏有连,乃於兖州私营田宅,冀分其馀润。此岂大臣所为?今既夺职,下山东巡抚毋令居兖州。”如果陈世倌真是乾隆父亲,他岂能如此斥责?

△乾隆待陈世倌也毫不像父子关系

3、乾隆南巡并非暗中探亲。按照传说,乾隆南巡时曾多次前往海宁省亲,甚至四次住在陈世倌家。然而事实上呢?陈世倌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辞官,并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向乾隆辞行,但还未来及的离开便去世了。陈世倌在世之时,乾隆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次南巡,但均未到达海宁。直到第三次南巡起,才开始到达海宁,且住在陈府,并将其改为安澜园,但陈世倌此时已经去世,而乾隆去海宁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巡查海塘,防止海潮侵袭。

综上所述,乾隆应该是满人无疑,各种传言版本虽然较多,但也只是传言罢了,根本均经不起推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