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的心理学理解有哪些)_水至清则无鱼_汉书_朋友

本文目录

  • “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的心理学理解有哪些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怎么解释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是什么意思

“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的心理学理解有哪些

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澈就没有鱼,人太苛刻就没有朋友。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至察首先可以用人的个性心理来解释,也就是说这个人的性格是非常多疑的,戒备心很强,很苛刻。就像水至清则无鱼一样,水至清,是水的特征,因为太过于清澈,那么就没有了鱼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偶尔或者只是对某些人多疑,那么他不至于没有朋友,但正是因为这是他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长期存在的,所以才会造成没有朋友的结局。
其次,从社会心理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里关系。表现为个体之间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满足对方的社会需要,则相互之间能够保持接近的心里关系,反之则会疏远。所以,水至清,就无法满足鱼的需求,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会亲近,同样,人至察的话,必然是无法在社会交往中让人感到愉快的,相互之间就会疏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意思是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什么意思

原话应该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
如果说水至清则无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人至清则无友是否就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呢?鱼在相对浑浊的水中可以躲避天敌的来袭,得以栖身繁衍;而人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的海洋里也只有随波逐流才能在社会中谋得一角天地。
这里“清”指纯洁,高尚。全句意思是,人如果太纯洁高尚了,就没有朋友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不妨也可这么理解,鱼和友也是人类凭空添加的一种欲望罢了。寻求清净,清净达到,为何要继续怪罪河水清而无鱼了呢?因为有欲!清清的河水中如果有鱼游其间,该是一幅多美的风景啊;
坚持了为人的真性情却又为何要担心因此而失去了朋友?因为有欲!生怕失去了与朋友有关的其他东西,例如直接的利益、如可利用的社会关系!
水至清则无鱼,但却有清净在里面;人至清则无友,那些酒肉朋友,那些表面热火,背后里捅刀子的朋友,我想还是少些为好。
交友的时候也不是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相互无有所欲,清清寡寡的。有时间了聚一下,谈谈心。忙起来一年不联系也不以为杵,见面后依然是清风徐面;一方有难了,另一方倾力帮助,得助者受之自然,授于一方也失之泰然;说的是肺腑言,行得是真性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怎么解释

您好。
这句话的意思呢是说,在一池清水里面是不能看到鱼儿游泳的,因为容易被发现呀,发现就死定了。人至清再无友,应该是指一个人不应该讲得太清,太计较,太爱计较的人是没有朋友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是什么意思

解释:

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请看俗语--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含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应该承认,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 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 “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