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几句诗是出自哪的啊
- 水清则无鱼 的上下句是什么 出于哪首古诗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谁的诗
- 求“水至清无鱼”一诗的翻译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谁的诗
- “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哪里,全句是什么
- 水至清则无鱼这首诗的全解谁知道啊谢谢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几句诗是出自哪的啊
一、“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出自两汉李固的《遗黄琼书》: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无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水清则无鱼 的上下句是什么 出于哪首古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自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谁的诗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求“水至清无鱼”一诗的翻译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
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察就是精明苛察的意思。
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清水里没有鱼,人太精明了就没有朋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谁的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格言,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 “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 “朋友”。 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
“人至察则无友,水至清则无鱼“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哪里,全句是什么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出处】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
水至清则无鱼这首诗的全解谁知道啊谢谢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水因为太清,缺少水生植物以至于水底缺氧,所以没有鱼可以存活.
人太精明会使得旁人感到敬畏,而予以疏远.
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德在这里的意思等同于:过失,错. )没有鱼并不是因为水的缘故.
没有伙伴的话,即使你再有成就,照样会孤单的.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
这句其实意含于人,人不可能脱离生活,即使你对什么都能看透,照样还要碾转于江湖这个大染缸.
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人既然离不开世间的凡事,何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呢?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
既然你知道某件事的一点见解,何不再好好的解析一下这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呢,善于和人沟通和随机应变其实只是人的本性思维的一种常事
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这个好象应该是(不逆复不易,抑亦先觉良)吧.意思是说人不可处处都属于叛逆的心理,但能想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觉悟!
吹芋三百人,隐笑:
这个其实只是借用了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
个人见解,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