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水的人生哲理短句(“水至清则无鱼”如何理解这句话对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_水至清则无鱼_的人_自己的

“水至清则无鱼”如何理解这句话对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这句话一直被人们用作告诫人的方式和诫律。人太精明、太过计较得失、太完美可苛了,朋友就少,落地众叛亲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比喻做人应当宽容随性,不要过于苛刻;

水至清则无鱼,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物极必反!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的道理

源出于周易

引申到做人,则是做人要有度!把握好这个度是很重要的

水至清则无鱼,说的是水太过于清澈则没有鱼。

通常来说,水清澈为何没有鱼?!

比如明朝海瑞、宋朝包拯。

正直有余,委婉不足!

所以他们多为孤独,朋友寥寥无几!

做人还是糊涂些好,所以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怎么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对于人生的启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

-----这句话应该是“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生活版,真正明白这两句话,对我们平时的为人处事有很大的帮助。

何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此句话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有一个更为简洁的版本,叫做”水清无鱼“。 这种叫法也更符合现在人快节奏,易理解的阅读习惯。

前半句---- 水至清则无鱼,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水太清澈了,里面就没有鱼儿生存所需要的其它微生物,鱼儿就生存不了。 对我们来说就是,万事不可要求太高,不然自己心累,也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后半句----人至察则无徒, ”徒”一字有很多意思,包括步行、门人、跟从等;在这里则指朋友。意思就是人如果对别人要求太过高,达到明察秋毫的底部,人便会敬而远之,很难交到朋友。

一生中会遇到千千万万的人,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如果你想交到朋友,就得放开心胸,降低门槛。而不能以总是从自己的立场来要求别人,这样别人便会以为你不好相处,离你远远的。

这样一来,别说交到知心朋友,就是一般的朋友,估计也有难度。


万事高要求是好事,但过头了就会有坏的影响。

我们平时为人处事,总是习惯高要求,万事尽善尽美,这是很好的习惯。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总以这样高的水准去要求别人,会失去很多快乐。

比如一个从不抽烟的人走在路上,遇到一个烟鬼在自己前面。走就走吧,还晃晃悠悠,边走边吐烟圈,还为以自己帅呆了。

这个不抽烟的人如果坚持自己的理念,我不抽烟,那么别人抽也不行,上去就是一顿叨叨。那人家很自然就反击了“我抽我的,碍你啥事?” 可以想象,结果一定是悲惨的。

但如果你换个想法,你愿意抽可以啊,路那么多,各走一边。大不了我换个道,或者走快些,超过他,很简单就解决了。

再比如交朋友。 如果你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准备和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人交朋友。刚开始貌似还不错,说话也投机,爱好也相同。

但突然你发现他的生活习惯不好,是个小邋遢!那么,你怎么办?

如果坚持自己的高标准,那这个朋友一定会跑掉了;但如果能不那么较真,不那么“至察”,是不是一切还是会有转机的呢?

再比如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条件。

每个人的工作能力有限,所以不会事事都能做的很完美,偶尔出错是正常的。作为一个领导,必须得有容人的胸襟,才能留住人,别人成长的同时也会很感激你的大度的。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

因为我本身的性子大大咧咧的,所以做事就有点马虎,刚开始工作时出了不少错,有些低级错误也出现过, 很多时候我自己都都觉得自己简直不可理喻。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很大度的领导,对我的错误一而三再而三的原谅,给我提出意见。正是她这种宽阔的胸襟才让我真的痛下决心,一定要改掉那些丢拉的坏习惯。

而后来,我真的做到了。所以我真的很感激她,同时也在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她那样的优秀人。

我们都需要拥有一颗豁达的心

《菜根谭》里有说:“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山的高处并没有长得很高大的树木,而是较低的溪流或山谷处,通常会有浓郁的森林,碧绿的青草; 在水流很急的地方,很少看到鱼儿的影子,而是一些平静的水潭里,会看到鱼虾成群; 因此,对于一个想要拥有高尚德行的人来说,过于苛刻或偏激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要戒除的。

而且,如果自己内心期待过高,眼里所能容下的就少了。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堆积在心里,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快乐。

生活已然很苦,我们又何苦呢?

学会放开心胸吧,接纳各式各样的现象,该有的快乐人生才会到来。



PS:

我是@米的小懒猫,如你也有想说的话,请辛苦留言,期待我们一起讨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