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什么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现代人读《汉书》《左传》还有类似价值吗?谁能告诉我后汉书,蔡邕传的原文和翻译_汉书_后汉书_蔡邕

本文目录

  • 古代文人为什么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现代人读《汉书》《左传》还有类似价值吗
  • 谁能告诉我后汉书,蔡邕传的原文和翻译
  • 《汉书》中朱买臣是个怎样的人
  • 《续汉书》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有何史料价值
  •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续汉书》具有怎样的价值
  • 为什么《汉书》比《史记》更加晦涩难懂
  • 写出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大才子范晔,为何结局悲惨

古代文人为什么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现代人读《汉书》《左传》还有类似价值吗

孔子做春秋,左丘明解释春秋,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孔夫子微言大义,一字定褒贬,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现在读左传也一样,让人明事理,知对错。在社会上,做人是第一位的。比如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克字 ,是用来形容对敌人的。亲兄弟怎么能用克字呢?但是郑伯对自己的弟弟,就是用“克”的手段,虽然当弟弟的段有不对,但是不能用阳谋一步一步引诱他去做错事,最后灭之。当哥哥的就要有当哥的样,犯了错就要就是给予纠正。

所以,现在读左传当然有用,明事情,怎么做人。

谁能告诉我后汉书,蔡邕传的原文和翻译

后汉书·蔡邕传原文: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谟,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僖!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后汉书·蔡邕传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文章、数术、天文,善于弹奏音乐。

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

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乡里的人都敬重他的义节。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专权肆行,他们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蔡邕进

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托词生病回到家乡了。他在家闲居,沉迷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

建宁三年,被召到司徒桥玄府上任职,桥玄对他很尊敬。后来国君征召他,任命他担任郎中,在东观研究修撰史书。又升为议郎。蔡邕认为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后来的学子。

熹平四年,就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批准了,蔡邕就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然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没有办法,到了,代理祭酒,很受敬重。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每到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帮助。

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大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敬重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茫然。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呜叫的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为之进退不停。我内心很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显露在琴声中的杀心吗?”蔡邕笑着说:“这就完全符合了。”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并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但都未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见王允,对他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国家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

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官员学者没有不为此而流泪的。北

海人郑玄得到这一消息感叹说:“关于汉代的史事,还有谁能匡正呢!”兖州、陈留等地都画他的像来称颂他。

以上便是后汉书·蔡邕传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帮助到你的问题解答,谢谢。

《汉书》中朱买臣是个怎样的人

  朱买臣  会稽吴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年约六十余岁。《三字经》有“如负薪。”说的是: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其妻初亦负载相从,久以为羞,请求离去。朱买臣道:“我年五十当宝贵,现在已四十多了,待吾宝贵,当报汝功,”妻不从,听完后就离开了,适逢一田夫,武帝时得庄助之荐,拜中大夫,复拜会稽太守,他乘传入吴,见故妻与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车载其夫妇,舍之园中,给食一月,妇惭而自缢,买臣后为丞相长史,时张汤行丞相事,屡加陵折,又因庄助之死,为汤所陷颇以主怨,乃千发汤的阴事,汤自杀,买臣亦遭诛,他作有赋三篇,今已亡佚。他常为武帝文学待从之臣,所以在赋家中的地位,不下于庄助、吾丘寿王一流人。  朱买臣  发布日期: 2007-03-13  朱买臣(?一前115),字翁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据宋淳照《严州图经》所载唐李频撰朱太守祠碑文云: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吴王濞举兵发动吴楚七国之乱。朱买臣逃难至建德下涯,“挹下涯水饮之日:水香而善,其地可居。于是深入大周(今名大洲),得地为蓬荜而居之。后去官,因家于下涯之上,筑室读书,凿池为涤砚所,后人即姓而名之日‘朱池’。因其地招公之来,名其里与桥皆日‘招贤”’。  朱买臣逃难至此,家贫以伐薪为生,仍不忘发奋读书,被人称为“挑担书生”,为长者崔老所重,招其为婿,供其读书。崔老故去后,其妻崔氏嫌买臣不事生产,家境日贫,与买臣离异。买臣为官后,又欲与其重圆,于是有“马前泼水”之故事。  汉武帝时,经严助推荐,朱买臣为武帝说《春秋》、《楚辞》,为武帝所赏识,拜为中大夫。东越反汉,汉武帝以朱买臣为会稽太守,与横海将军韩说同击东越,以功而征人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几年后,坐法免,后又复为丞相长史。后因与张汤相倾轧,结果张汤自杀,朱买臣被诛。  建德市洋溪镇幽径村有朱买臣墓和朱太守祠。墓立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祠已毁。幽径之名亦为当年买臣所取。旁有齐卯坞,意为卯时(天明时)即起伐薪采樵。洋溪镇还有朱池村,有上下二村,各有一座朱太守祠。下涯镇大洲村前有招贤桥,其里名招贤里,村后有朱池岭。  这些资料虽然和汉书没太大关联 不过也许对你有参考意义?

《续汉书》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有何史料价值

《续汉书》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彪是西晋宗室,出身高贵,但由于后来失去了继承权,便潜心经史,博览群书,研究史书著作,编著成《续汉书》。《续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从汉光武帝到汉献帝近两百年左右十二代王朝的历史,记述了很多史事,全书由纪,传,志三个部分所组成,附有序传,定名为《续汉书》。

《续汉书郡国志汇释》

《续汉书》中的纪,主要记述了东汉十二代王朝的史事。传则主要记载了后妃名臣、酷吏宦官等社会人物及少数民族的活动。《续汉书》原文志8卷,今传本分为30卷。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后来,随着范晔《后汉书》的编订而成,司马彪所编著的《续汉书》渐渐被淘汰了,只留下八志补入范书流传下来。八志是《续汉书》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现今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东汉典章制度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后汉书》

《续汉书志》在编纂上有其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其具体特点如下:特点一:有“辍集”之功。《续汉书》在继承汉志的基础上,所撰写的东汉史实也多有所本。 “合而论之,以续前志。”但其也受沿袭的影响,可谓是因袭有余而创造不足。特点二:体现史学“教世”之旨。《续汉书》中,尤其是八志非常注重考察记述典章制度的变化,而且突出强调了史学的“教世”功能。“救世”也成为了司马彪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司马彪曾经这样说过:“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教世之要也。”

《续汉书辨疑》

关于《续汉书》的评价,南朝梁刘勰曾经说,“在诸家东汉史中, 司马彪书记事“详实”,与华峤《后汉书》当称诸书之冠。”可见,《续汉书》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 《司马彪《续汉书》考辨 》宋志英 史学史研究

2. 《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辨 》罗炳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司马彪《续汉书》研究 》谢琛 安徽大学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李蕾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续汉书》具有怎样的价值

司马彪,字绍统,西晋人,是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泰始年间,司马彪任秘书郎,后转任丞,先注《庄子》,后作《九州春秋》、《继汉书》、《战略》等,流传甚广。司马彪虽从小好学不倦,但却“好色薄行”,经常受到司马睦的责备,也因此没能成为司马睦的继承人。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司马彪由此不与人交往,而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书”,最终完成了使他名留青史的编纂大业。

司马彪

司马彪认为史官应该“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教世之要。”以此兼及《春秋》,他认为孔子整理《春秋》,是因为《春秋》不完善;《诗经》混乱,所以师挚才进行整理。汉室中兴,止于建安年间,“忠臣义土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憔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因此,司马彪便想写《续汉书》以续“汉史”。司马表在搜集、整理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世祖开始,止于孝献帝,编年二百,记录了十二位皇帝,“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作纪、志、传共八十篇,名为《续汉书》。

司马彪

司马彪在《续汉书》中极力推崇儒家礼教,认为人有尊卑贵贱之分,所有人必须遵守礼法,不得逾越。因此,他在续汉书中谈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依他之见,社会只有形成等级分明、贵贱有别的社会关系,天下才能安稳太平。

《后汉书》

但是,他也不是盲目的推崇儒家礼仪,尤其是对帝王封禅批评甚严。在论及封禅之礼时,他批判秦始皇、汉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方士之言,造为石检印封之事也”, “而比太社,又为失所,难以为诚矣!”司马彪认为封禅太过铺张,浪费国家财力,损害百姓利益,只不过是一种自夸的表现形式。真正的功德只有对百姓仁德才可以彰显,仁德比礼本身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等:《晋书》

2、 范晔:《后汉书》

3、 李毅婷:《西晋前期政治思想的玄学化——以司马彪为中心》,《东岳论丛》,2012年第2期。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申向洋

为什么《汉书》比《史记》更加晦涩难懂

回答此问题,我觉得应体谅作史修书先贤之苦衷,尤其是班固。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加之《史记》乃私修,顾忌较少,行文也少拘谨;《汉书》却是官修,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他得秉承圣意,从维护朝庭脸面之大局出发,谨慎且艰难地修书,对历史大事件和敏感人物,着笔也好,用典也罢,均极尽其简、省、略之能事……这是班固先生之睿智,因此后代人后辈人读起来自然会感觉比《史记》晦涩难懂得多了。

嘿嘿,不是有句“理解万岁“么?!

写出史学巨著《后汉书》的大才子范晔,为何结局悲惨

范晔结局的确悲惨,被押赴刑场斩首,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遭到杀戮。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谋反。

范晔身世

范晔出生于顺阳范氏这个士族家庭。其曾祖范汪,东晋安北将军,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进爵武兴县侯,传至范晔的伯父范弘之;祖父范宁,东晋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经学大家,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父亲范泰,东晋中书侍郎,后得刘裕信任,屡被升迁,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范晔是庶出,地位不高。后来因其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

看来这家庭影响很重要,祖上历代都爱写书,范晔也酷爱读书。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任彭城王刘义康长史,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430年范晔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后随檀道济北伐,范晔升任尚书郎中。

看来一切都还顺利,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公元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范晔兄弟竟然和一帮朋友喝酒,因此被刘义康降职为宣城太守。

范晔在贬职任上,整理后汉的史料,开始编撰《后汉书》。六年时间,书成。《后汉书》为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遂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范晔被人拉拢,图谋造反

南朝政治有一个特点:皇族觊觎皇位,自相残杀得特别厉害。

宋文帝猜忌彭城王刘义康,于是把他贬到豫章(治所在今南昌)郡任刺史。刘义康有心推翻刘义隆,自己当皇帝。有个叫孔熙先的,因其父受恩于刘义康,决心效力报恩。他根据图谶数术等判断,江州应该出天子,宋文帝一定骨肉相残死于非命。

孔熙先很快展开行动。

他的重点拉拢对象就是范晔。首先,因为范晔掌握禁军,这个位置很重要。其次,孔熙先判断范晔对朝廷心存不满,同时他贪财、好名,拉拢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孔熙先托人介绍认识范晔之后,就采用故意赌输钱的方式,把钱输给范晔。范晔既爱财,也喜欢孔熙先的才华,由此,二人慢慢亲近起来。

孔熙先看时机适宜就开始游说范晔。

他首先盛赞刘义康的英明神武,深得百姓和上天的厚爱。只要我们顺应上天与百姓的心愿,在宫廷内外同时起事,就能成功把戴刘义康扶上帝位。这么大的事情,范晔当然不会立刻被说动,他表示震惊。

孔熙先早有预料,他接着从范晔自身安危开始入手。

他对比了历史上曹操信任毛玠、孙权信任张温的情况,就连这种信任都难保他们不被诛杀,这是因为他们太刚烈清正而不能被人长期容纳。而宋文帝对待他范晔,根本不比曹操、孙权宠信毛玠、张温更甚;而范晔的清正刚直的名声却远超过那两人,这种局面非常危险。因此,现在正是范晔为自己考虑、建功立业的时候,荣华富贵与美名,得之易如反掌。

(曹操与毛玠)

这孔熙先果然了得,既把范晔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又把他的危险描绘的迫在眉睫似的。范晔开始有点犹豫了。

孔熙先进一步抛出杀手锏。人最爱隐藏先天的缺陷与不足,最怕别人提起。孔熙先偏颇从范晔的名声和家世受辱开始说起。他说范晔家族代代清白有声望,但却不能和皇室联姻;而且皇帝对待范晔像对待猪狗一样,可惜范晔却不觉得,还想要为皇帝献身,简直糊涂到家。

果然,孔熙先成功地激怒了范晔。这番游说之后范晔默不作声,“反意乃决”。

范晔关键时刻掉链子

孔熙先和范晔接着拉拢联络了一批对朝廷不满的人。一个重要人物丹阳尹徐湛之的入伙,似乎能让谋反计划百分百成功了。因为丹阳尹的职位就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而范晔控制宫内禁军,这样整个京城、整个皇宫的军队就都在谋反派的掌握中了。

他们计划在公元445年9月行动。因为那时宋文帝要举行宴会,送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外出边镇就任。

宋文帝按照事先的安排到达武帐冈赴宴。范晔早已安排好侍卫许曜到时看他眼色行事。宴会进行中,许曜将佩刀微微拔出,并向范晔使眼色。但是,范晔此时竟然不敢抬起头来。不一会儿,宴席结束,宋文帝出来了。徐湛之一看吓坏了,转身就向文帝自首,将孔熙先范晔等人的阴谋和盘托出。

(刘义隆)

范晔等一干人等很快被全部抓获。范晔被抓后还抵赖不承认,直到宋文帝将范晔亲笔写的东西拿出来给他看时,他才承认。

事情审查到了当年十二月,最终范晔被押赴刑场斩首,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

结语:纸上得来终觉浅,范晔缺乏决断力与行动力

按说范晔作为一个一等一的历史学家,其见识绝对不差。但为什么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这就体现出范晔缺乏决断力和行动力,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他却畏缩不前,失去行动力。

我们知道,读书可以增加人的见识与阅历,学到有用的经验,避免失败。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的知识,变不成能力。关键时刻,人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将被首先使用,也就是人的本能会占上风。

在关键时刻,范晔竟然吓得不敢抬头,完全忘了该执行谋划已久的事情。看来宋文帝的威严形成了足够强大的力场,把力场内的一切都顺化为有利于他的方向。

范晔给后人留的教训深刻。有识,还要有胆,才能让计划顺利变成现实。同时,团队要明白谁擅长谋划、谁擅长执行,否则,世人眼中的人才也会变成猪队友。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