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不比抖音好看吗?_二十四_汉书_史书

《二十四史》值不值得一读?值得的。

《旧唐书·魏征传》中就有记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河流中洗练,悠久的历史中总有些哲人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空间。

而这历史更被诸多伟人酷爱,《纲鉴易知录》启蒙,《二十四史》更是伴其终生。

曾国藩有次进京赶考,回乡之时已然是衣不蔽体的穷酸模样,但依旧终其所有换了套《二十四史》研读。

清代学者有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但是,通读一史尚且困难,何况是二十四部历史?

《二十四史》全书约四千七百万字,一天一万多字,都需要读十几年。

其实非专业爱好者,真的很没有必要去专门读一读《二十四史》。

其一是没有那个精力,四千多万字,通读下来,哪怕是记忆力超群,能残留个十之六七,也无非是个两脚书柜。

展开全文

二是,哪怕认准了那两脚书柜的作用,何时何地都能与他人夸夸而谈,但是那些用不上的知识,谈论不及的知识又要占据记忆中的一半,十之六七就成了十之三四,浪费的时间太多了。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还有就是那较与白话文更加隐晦枯燥的文言文拦路,耳熟能详的好句读起来问题倒是不大,但多数读起来依旧磕磕绊绊的。

但依旧忘不了史书中的好怎么办?其实早有先贤指路。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是一代大家苏轼的作品《夜梦》。

大意就是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了自己回到了童年,被父亲检查诵读《春秋》,但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醒来后依旧处在惊恐之中,做起来后依旧像咬了钩的鱼一样难受。

长大后,苏子有一个很强识博学的侄女婿,很看中他。

就建议他在读史书时,要读多遍“又作别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苏子自己就是如此读书,曾经有人问他怎么和你一样的博闻强记,就举了一个自己读《汉书》时的例子。

“无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管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近代知名作家马伯庸便是如此。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种种坊间就有数百个,光是听名字都耳花缭乱。

但他自己说哪里有酒肆,哪里荒无人烟,这间坊开过什么的店,有过什么寺庙,出过什么灵异事件,连招妓的话应该去哪里租用牛车都如数家珍。

“倘使突然穿越回去,我也能像自家附近那么熟悉。”

其实聊了这么多,读《二十四史》有必要吗?有必要,读史使人明智嘛。

但是要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抱着某种目的的去读,不然便会觉得异常枯燥,味同嚼蜡。

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

二十四史是被历朝历代纳为正统的史书,因此又被称为“正史”,记载了自上古黄帝时期至明朝崇祯十七年。

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等共计二十四本。

《史书》是中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而《汉书》在《史记》基础上进行了增改,如将“列传”改为“传”,“书”改为“志”等,并增设了《刑法志》《艺文志》等,并被后列史书沿袭。

内容更是非常丰富,记载里历朝历代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等各方各面的事迹。

《汉书》中有一篇《百官公卿表》首先就先讲述了秦汉是分管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在分别用十四级、三十四宫格的简表,纪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化。

带有目的性的去读诗,是一件很令人上瘾的事情,在种种细微的故事中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彼时的社会制度都被展现了出来。

近年高考,很多古文都选自《二十四史》,很大原因便是因其叙事简明,可读性强,体量又大,有很多的人物传记。

其中亦有典故,故事,如后庭花的陈后主在被隋灭后,妻子沈婺华就回到故乡在毗凌天净寺削发为尼,法号观音。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那四千七百字万字的《二十四史》光靠毅力便很难查阅翻找,更会遗漏很多重要内容。

有鉴于此,光明日报汇集了文史学界数十位专家学者,对《二十四史》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倾尽心力,集普及与研究,通俗与学术于一体,既保障了史书全貌,又一改以往的俗长。

历时六年,将原本的四千七百万字再度整理编撰成一部近600万字的《二十四史》。

删减了“河渠志”“郡县制”等内容,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在每篇后都有名家所作的白话译文,读起来毫无障碍,还可提高文言文造诣。

此外还有诸多地方修正法,标点符号修改就有近千处。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