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志原文(汉书地理志不者数年来还是什么意思)_故城_地理_汉书

本文目录

  • 汉书地理志不者数年来还是什么意思
  • 汉书地理志相关内容
  • 两汉州部的《汉书·地理志》
  • 二十四史中含地理志的史书
  • 《汉书地理志》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 卷第四十七(12)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3)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4)
  • 翻译一句古文
  •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

汉书地理志不者数年来还是什么意思

未淹死的人(未遇难的)几年后才回还了。
又苦逢风波溺死,不(否)者数年来还,不 通“否”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酒泉郡(1),武帝太初元年开(2)。莽曰辅平。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禄福(3),呼蚕水出南羌中(4),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表是(5),莽曰载武。乐涫(6),莽曰乐亭。天(7),玉门(8),莽曰辅平亭。会水(9),北部都尉治偃泉障(10)。东部都尉治东部障(11)。莽曰萧武。池头(12),绥弥(13),干齐(14)。西部都尉治西部障(15)。莽曰测虏。
  (1)酒泉郡:辖境在今甘肃省西部,郡治禄福。(2)太初元年开:据施之勉考证,河西四郡中的酒泉郡,乃武帝元鼎六年最先开。(3)禄福:故城即今甘肃酒泉县治。(4)呼蚕水:其中酒泉以上一段今称北大河。(5)表是:故城在今甘肃高台县西约四十里。(6)乐涫:故城在今甘肃酒泉县东南约百里。(7)天(yī)在今甘肃玉门市南。(8)玉门:故城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约五十里。(9)会水:故城在今甘肃金塔县东南约八十里,长城遗址北。(10)偃泉障:在今付肃金塔县东北百余里。 (11)东部障:在汉会水县东十余里,今金塔县东南约百里。(12)池头:故城在今甘肃安西县东疏勒河镇附近。(13)绥弥:在今甘肃酒泉县东。 (14)干齐:故城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低窝铺附近。 (15)西部障:故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玉门镇以西十余里。
      朔方郡(1),武帝无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窥浑。莽曰沟搜。属并州。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县十:三封(2),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3),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4),临河(5),莽曰监河。呼遒(7),窳浑(7),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东。莽曰极武。渠搜(8),中部都尉治。莽曰沟搜(9)。沃野(10),武帝元狩三年城。有盐官。莽曰绥武。广牧(11),东部都尉治。莽曰盐官。临戎(12),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1)朔方郡: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郡治朔方。(2)三封:故城在今内蒙占瞪口县西北约八十里。(3)朔方:故城在今内蒙占杭锦旗北一百五十余里。(4)修都: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三十余里。(5)临河: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约百里。(6)呼遒: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偏东,在朔方故城东南。(7)窳(yu)浑: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南近百里。(8)渠搜: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在故朔方与呼遒之间。(9)莽曰渠搜:其下脱“亭”字(王先谦说)。(10)沃野:故城在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约六十里。(11)广牧:故城在今内蒙占五原县南五十余里。(12)临戎:故城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约三十里。
  五原郡(1),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东部都尉治稠阳。莽曰获降。属并州。户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县十六:九原(2),莽曰成平。固陵(3),莽曰固调。五原(4),莽曰填河亭。临沃(5),莽曰振武。文国(6),莽曰繁聚。河阴(7),蒲泽(8),属国都尉治。南兴(9),莽曰南利。武都(10),莽曰桓都。宜梁(11),曼柏(12),莽曰延柏。成宜(13),中部都尉治原高(14),西部都尉治田辟(15),有盐官。莽曰艾虏。稠阳(16),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17),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莽曰固阴。莫(18),西安阳(19),莽曰鄣安。河目(20)。
  (1)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以东、阴山以南、包头市以西和达拉特、准格尔等旗地。郡治九原。(2)九原: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3)固陵:地点无考。(4)五原:在九原故城西北,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5)临沃: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故九原城东南。(6)文国:地点无考。(7)河阴:故城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偏北。(8)蒲泽:地点无考。“蒱”,一作“蒲”。(9)南兴: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约八十里。(10)武都:故城在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北召坡附近。(11)宜梁: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故五原城西南。(12)曼柏:故城在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北盐店附近。(13)成宜: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约百里,在故宜梁城西。(14)原商:当作“原亭”。在故成宜县城东南。(15)田僻(bi):在故成宜县城西北。(16)稒阳: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约十里。(17)光禄城:在古稠阳城西北约百里,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约七十里。(18)莫:地点无考。(19)西安阳: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约六十里,故成宜城西。(20)河目:赦城在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
  云中郡(1),秦置(2)。莽曰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口十六万三千二百七十。县十一(3):云中(4),莽曰远服。咸阳(5),莽曰贲武。陶林(6),东部都尉治。桢陵(7),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桢陆。犊和(8),沙陵(9),莽曰希恩。原阳(10),沙南(11),北舆(12),中部都尉治。武泉(13),莽曰顺泉。阳寿(14)。莽曰常得。
  (1)云中郡: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秦时辖境较大,西汉时缩小。郡治云中。(2)秦置:赵武灵王时置,秦始皇十三年因之。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赵国,寻分属代国,高帝三年属汉,四年复以属赵国,六年属代国,十一年以边郡收。(3)县十一:秦时领县十二,见《史记·周勃世家》。(4)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约七十里。(5)咸阳:故城在今内蒙占上默特右旗东约三十里。(6)陶林: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 约七十里。(7)桢陵: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约七十里。(8)犊和:在今内蒙占土默特右旗西北。(9)沙陵: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北约十里。(10)原阳: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约十里。(11)沙南: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约七十里,在故桢陵城西约十里。(12)北舆: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3)武泉: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约三十里。(14)阳寿: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
  雁门郡(1),秦置(2)。句注山在阴馆(3)。莽曰填狄。属并州。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县十四(4):善无(5),莽曰阴馆。沃阳(6),盐泽在东北(7),有长丞。西部都尉治(8),莽曰敬阳。繁畤(9),莽曰当要。中陵(10),莽曰遮害。阴馆(11),楼烦乡(12)。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13),治水所出(14),东至泉州入海(15),过郡六(16),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17)。楼烦(18),有盐官。武州(19),莽曰桓州。汪陶(20),剧阳(21),莽曰善阳。崞(22),莽曰崞张。平城(22),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埒(24),莽曰填狄亭。马邑(25),莽曰章昭。强阴(26)。诸闻泽在东北(27)。莽曰伏阴。
  (1)雁门郡:辖境在今山西省北部,及今内蒙古集宁市以南地区。郡治善无。(2)秦置:赵武灵王时置,秦因之。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赵国,寻分属代国,高帝三年属汉,四年仍属赵国,六年属代国,景帝后以边郡收。(3)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4)县十四:秦时领县十六,见《史记·周勃世家》。(5)善无: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县南。(6)沃阳:故城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五十余里。(7)盐泽:今名岱海。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8)西部都尉治:在故沃阳城北约三十里。(9)繁畤:故城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南约四十里。(10)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鲁县北六十余里。(11)阴馆:故城在今山西朔县东南约七十里。(12)楼烦乡:其上脱一“故”字。(13)累头山:在故阴馆县西南,今山西宁武县东北。(14)治水:今桑于河。(15)泉州:故城在今河北安次县东南。(16)过郡六:过雁门、代郡、上谷;广阳、渔阳,“六”当为“五”。(17)富代:《漯水注》作“富藏”。(18)楼烦:故城即今山西宁武县治。(19)武州:故城即今山西左云县治。(20)汪陶:故城在今山西应县西约十里。(21)剧阳:故城在今山西应县东北约二十里。(22)崞:故城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十余里。(23)平城: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数里。(24)埒:故城在今山西神池县东北约十里。(25)马邑:故城即今山西朔县治。(26)强阴:故城在今内蒙古丰镇县西约六十里。(27)诸闻泽:今黄旗海。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东南约六十里。
  代郡(1),秦置(2)。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3)。属幽州(4)。户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六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县十八:桑干(5),莽曰安德。道人(6),莽曰道仁。当城(7),高柳(8),西部都尉治。马城(9),东部都尉治。班氏(10),秦地图书班氏。莽曰班副。延陵(11),狋氏(12),莽曰狋聚。且如(13),于延水出塞外(14),东至宁入沽(15)。中部都尉治。平邑(16),莽曰平胡。阳原(17),东安阳(18),莽曰竟安。参合(19),平舒(20),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21)。莽曰平葆。代(22),莽曰厌狄亭。灵丘(23),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24),过郡五(25),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广昌(26),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27),过郡三(28),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广屏。卤城(29)。虖池河东至参户入虖池别(30),过郡九(31),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从河东至文安入海(32),过郡六(33),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鲁盾。
  (1)代郡: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怀安、蔚县以西,山西省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以及内蒙古兴和、尚义县境。郡治代县。(2)秦置:赵武灵王时置,秦、汉因之。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赵国,寻为代国,高帝三年属汉,六年仍为代国,武帝元鼎三年复故。(3)五原关:当为“五阮关”。故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偏北)约七十里。常山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南(偏西)约五十里。(4)幽州:当为“并州”。(5)桑干:故城在今河北阳原县东七十余里。(6)道人:故城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南约七十里。(7)当城: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七十余里。(8)高柳:故城即今山西阳高县治。(9)马城:故城在今河北怀安县西北数里。(10)班氏: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南约六十里。(11)延陵:故城在今山西天镇县北约六十里。(12)狋(quān)氏:故城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北。(13)且(jū)如:故城在今内蒙古尚义县西约三十里。(14)于延水:今洋河。(15)宁:当作“广宁”。沽:“治”之误。(16)平邑: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北。(17)阳原:故城在今河北阳原县西南约三十里。(18)东安阳:故城在今河北蔚县西北约八十里。(19)参合:故城在今山西阳高县南数里。(20)平舒:故城在今山西广灵县西数里。(21)沽:“治”之误。治水,即桑干河。(22)代县: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约三十里。(23)灵丘:故城在今山西灵丘县东数里。(24)滱河:今唐河。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县东北。(25)过郡五:代郡、常山、中山、涿郡、渤海。(26)广昌:故城在今河北涞源县北部。(27)涞水:今拒马河。容城:故城在今河北雄县西北。(28)过郡三:代郡、上谷、涿郡。(29)卤城:故城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约八十里。(30)卤池河:今滹沱河。参户:渤海郡的县名。故城在今河北沧州市东北。别:别流。(31)过九郡:此及下文“过郡六”,可能有误。二派相去不远,不知何以有“九”、“六”之差。(32)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县东北。(33)过郡六:可能有误。
  上谷郡(1),秦置(2)。莽曰朔调。属幽州。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县十五”(3):沮阳(4),莽曰沮阴。泉上(5),莽曰塞泉。潘(6),莽曰树武。军都(7),温余水东至路(8),南入沽。居庸(9),有关。雊瞀(10),夷舆(11),莽曰朔调亭。宁(12),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13),莽曰长昌。广宁(14),莽曰广康。涿鹿(15),莽曰抪陆。且居(16),阳乐水出东,南入沽。莽曰久居。茹(17),莽曰榖武。女祁(18),东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19)。莽曰下忠。
  (1)上谷郡:辖境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及北京市延庆、昌平等县。郡治沮阳。(2)秦置:战国时燕置,秦、汉因之。初辖境较大,汉时缩小。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燕国,高帝六年属汉,仍属燕国;景帝后以边郡收。(3)县十五:《周勃传》定上谷十二县,可知秦领县十二。《说文》上谷有县,今《志》无。(4)沮阳:故城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5)泉上:故城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北。(6)潘:故城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7)军都: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南。(8)温:“漯”之讹。漯余水:今沙河。(10)居庸:故城在今北京市延庆县。(10)雊瞀(gòumào):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11)夷舆:故城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12)宁:故城在今河北万全县。(13)昌平: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14)广宁:故城在今河北张家口市。(15)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16)且居:故城在今河北怀来县西,故茹县东,(17)茹(县):故城在河北宣比县东南。(18)女祁:故城在今河北赤城县南。 (19)下落:故城即今河北涿鹿县治。
  渔阳郡(1),秦置(2)。莽曰通路。属幽州。户六万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县十二:渔阳(3),沽水出塞外(4),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铁官。莽曰得渔。狐奴(5),莽曰举符。路(6),莽曰通路亭。雍奴(7),泉州(8),有盐官。莽曰泉调。平谷(9),安乐(10),厗奚(11),莽曰敦德。犷平(12),莽曰平犷。要阳(13),都尉治。莽曰要术。白檀(14),洫水出北蛮夷(15)。滑盐(16)。莽曰匡德。
  (1)渔阳郡:辖境相当今北京市东部,天津市宝坻县,河北省廊坊地区与承德地区西部。郡治渔阳。(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汉因之。(3)渔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4)沽水:今白河、潮白河。(5)狐奴: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县东北。(6)路:故城在今河北廊坊地区回族自治县西北。(7)雍奴: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县东北。(8)泉州: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县南。(9)平谷:故城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郊。(10)安乐: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县西北郊。(11)厗:“虒”之误。虒奚: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古北口。(12)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古北口内。(13)要阳:故城在今河北滦平县西北。(14)白檀:故城在今河北滦平县北。故要阳东南。(15)洫水:“濡水”之误。今滦河。(16)滑盐:故城在今河北滦平县南约四十里。
     南海郡(1),秦置(2)。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3)。县六:番禺(4),尉佗都。有盐官。博罗(5),中宿(6),有洭浦官(7)。龙川(8),四会(9),揭阳(10)。莽曰南海亭。
  (1)南海郡: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大部(中、东部),及福建省诏安、东山、云霄、漳浦等县。郡治番禹。(2)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置。(3)圃羞官:主管园圃备作佳肴的蔬菜之官。(4)番(pān)禹:故城在今广东广州市。(5)博罗:故城即今广东博罗县治。(6)中宿:故城在今广东清远县西北六十里。(7)洭浦官:主管洭浦关(在今英德县西南四十里)之官。(8)龙川:故城在今广东龙川县西约二十里。(9)四会:故城即今广东四会具治。(10)揭阳:故城在今广东揭阳县西北。县因处揭岭之阳而得名。
  郁林郡(1),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属交州。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县十二:布山(2),安广(3),阿林(4),广郁(5),郁水首受夜郎豚水(6),东至四会入海(7),过郡四(8),行四千三十里。中留(9),桂林(10),潭中(11),莽曰中潭。临尘(12),朱涯水入领方(13)。又有斤南水(14)。又有侵离水(15),行七百里。莽曰监尘。定周(16),周水首受无敛(17),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18),欢水首受牂柯东界(19),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领方(20),斤南水入郁。又有水(21)。都尉治。雍鸡(22)。有关。
  (1)郁林郡:辖境相当今广西大部(中:西部),贵州从江、榕江二县,及越南高平地区。郡治布山。(2)布山:故城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十余里。(3)安广:故城在今广西横山县西北。(4)阿林:故城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南约四十里。(5)广郁:在今广西凌云县东。(6)郁水:今右江。(7)四会:故城即今广东四会县治。(8)过郡四:牂柯、郁林、苍梧、南海。(9)中留:故城在今广西武宣县南。(10)桂林:故城在今广西象州县南。(11)潭中:故城在今广西柳州市东南郊。(12)临尘:故城即今广西崇左县治。(13)朱涯水:今水口河。(14)斤南水:今左江。“南”,或作“员”。(15)侵离水:今明江。(16)定周:故城即今广西宣山县治。(17)周水:今龙江。无敛:即毋敛,牂柯郡之县名,故城在今贵州独山县北。(18)增食:在今广西隆安县东。(19)欢水:今黑水河。(20)领方:故城在今广西宾阳县西南郊。(21)水:今清水江。(22)雍鸡:在今广西龙州县。
  苍梧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2)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3),莽曰广信亭。谢沐(4),有关(5),高要(6),有盐官。封阳(7),临贺(8),莽曰大贺。端溪(9),冯乘(10),富川(11),荔蒲(12),有荔平关。猛陵。(13)龙山(14),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15)。莽曰猛陆。
  (1)苍梧郡:辖境约当今广东肇庆地区、广西梧州地区,及湖南江华、江永等县。郡治广信。(2)离水关:在今广西苍梧县。(3)广信:故城在今广西梧州市。(4)谢沐:故城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5)关:谢沐关。在故谢沐城西南。(6)高要:故城在今广东肇庆市。(7)封阳:故城在今广西梧州市东北信都镇附近。(8)临贺:故城在今广西贺县东南。(9)端溪:放城即今广东德庆县治。(10)冯乘:故城在今湖南江华县西南。(11)富川:故城即今广西钟山县治。(12)荔蒲:故城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十余里。(13)猛陵:故城在今广西藤县东北南安镇北。(14)龙山:在今广西金秀县南。 (15)布山:郁林郡之县名。故城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
  交趾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县十:羸(2),有羞官(3)。安定(4),苟屚(5),麋泠(6),都尉治。曲(7),北带(8),稽徐(9),西于(10),龙编(11),朱(12)。
  (1)交趾郡: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郡治羸戢。(2)羸: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郊。(3)羞官:主管佳肴美味之官。(4)安定:故城即今越南兴安城。(5)苟屚: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约五十里。“屚”,与:漏”同。(6)麋泠: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五十余里,在故苟屚城北。(7)曲易:故城即今越南海阳城。(8)北带: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故曲易城西北。(9)稽徐: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南,今兴安北。(10)西于: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故羸戢城西北。(11)龙编: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北江镇附近。(12)朱(yuān):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南,红河西。
  合浦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2),高凉(3),合浦(4),有关。莽曰桓亭。临允(5),牢水北入高要入郁(6),过郡三(7),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8)。都尉治。
  (1)合浦郡:辖境约当今广西钦州地区及玉林地区一部分,广东湛江地区及新兴、恩平等县。郡治合浦。(2)徐闻:故城在广东徐闻县南十余里。(3)高凉:故城在今广东阳春县东南约四十里。(4)合浦:故城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约百里。(5)临允:故城在今广东新兴县南约五十里。(6)牢水:今新兴江。高要:故城在今广东肇庆市。(7)过郡三:过合浦、苍梧。“三”当作“二”。(8)朱卢:地点无考。
  九真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万六千一十三。有界关。县七:胥浦(2),莽曰欢成。居风(3),都庞(4),余发(5),咸欢(6),无切(7),都尉治。无编(8)。莽曰九真亭。
  (1)九真郡:辖境在今越南中部。郡治胥浦。(2)胥浦:故城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十余里。(3)居风:在故胥浦城北约十里。(4)都庞:在今越南宁平西南。(5)余发:在今越南宁平东南。(6)咸欢:故城在今越南演州西。(7)无切:当作“无功”。在今越南宁平境。(8)无编:故城在今越南靖嘉境。
  日南郡(1),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县五:朱吾(2),比景(3),卢容(4),西卷(5),水入海,有竹,可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6)。
  (1)日南郡:辖境在今越南中南部。郡治西卷。(2)朱吾: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南约三十里。(3)比景: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西北约六十里。(4)卢容:故城即今越南顺化城。(5)西卷:故城在今越南广治西北十余里。(6)象林:故城在今越南会安南三十余里。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1),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2)。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无)马与虎,民有五畜(3),山多麈麈(4)。兵则矛、盾、刀(5),木gōng弩(),竹矢、或骨为链。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一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1)大州:今海南岛。(2)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穿衣从头上套下去,如今套衫的穿法。(3)五畜:牛、羊、猪、鸡、犬。(4)麈(zhū):兽名。鹿属。角类鹿,蹄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故俗谓四不像。麠(jīng):兽名。大鹿。(5)兵:武器。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1);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2);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离国(3);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4)。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5),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6),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廪)食为耦(偶)(7),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8)。又苦逢风波溺死,不(否)者数年来还(9)。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10);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11),汉之译使自此还矣(12)。
  (1)都元国:地点无考。(2)邑卢没国:古国名。古地或以为在今缅甸勃固附近。(3)谌离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4)夫甘都卢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5)黄支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附近,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亚齐附近。(6)璧流离:宝石名。流离,即琉璃。(7)廪:给也。为耦(偶):为同伴。(8)剽:抢劫。(9)否者:否则。(10) 皮宗:古地名。故址有数说:(1)在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岛;(2)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部宽但河口的皮散岛;(3)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4)在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地。(11)已程不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南部;或以为在今斯里兰卡。(12)译使:翻译使者。

汉书地理志相关内容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汉书地理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介绍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此志,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汉书·地理志》由三部分组成,卷首收录我国古代地理名著《禹贡》和《职分》二篇,这是对前代沿革的简单交待;卷末有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作为附录;中间是主体部分,是班固的创作,这部分以记述疆域政区的建制为主,为地理学著作开创了一种新的体制,即疆域地理志。作者根据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建制,以疆域政区为纲,依次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的1587个县、道、邑、侯国的建置沿革。在郡国项下,都记有户口数字,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能得出汉平帝二年的全国人口数为59594978人,这个数字虽不能说十分准确,但它却是当时全国各郡县户口数汇总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也是最早的提供全国人口数字的一部史书。在县、道、邑、侯国的项下,则根据地区特点,分别选择有关山川河流、矿藏、物产、经济发展和民情风俗等等,各郡写法体例一致,便于对比、查找,为今天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全书还记录了周秦以来许多宝贵的地理资料,如在上郡高奴县下记 有洧(wěi,音委,洧水,水名,在河南省)水,可(燃) ,这是最早的关于石油资源的记载;在西河郡鸿门县下记 有天封火井祠,火从地出也 ,这里所记的火井,就是天然气;据统计,它载有盐官共36处,铁官共48处,反映了当时盐、铁产地的分布情况;书中记水道和陂、泽、湖、池等,合计300多处,记在发源地所在的县下说明它的发源和流向,较大的河流还记所纳支流和经行里数,这为了解古今水道的改变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历史影响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 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地理志》的写作,是在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形势下出现的,并为统治者所欢迎和需要。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汉书·地理志》对于我国的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它开辟了一门沿革地理研究的领域,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它的影响下,地理学的研究忽视了对于山川本身的地貌形态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后来,地理学更多地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内容,这也与《汉书·地理志》为地理著作所建立的体制有一定关系。

  由于历代编修的疆域政区地理志是我国古代地理著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传统特色。如果这种传统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话,那么古代地理学体系的形成是从《汉书·地理志》开始的。

  评价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生活的时代是汉朝已建立了200多年之际,王朝空前统一和强盛,经济发达,版图辽阔,陆海交通发达。地理知识的积累远非《山经》和《禹贡》时代可比,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地理撰述不再近则凭证实,远则凭传闻,而是国家掌握的各地方当局的直接见闻,乃至相当准确的测绘和统计了。记录大量实际地理资料的地理著作的出现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却是班固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封建时代,一般的地理著作很难流传到今天,但正史中的《地理志》,在后世王朝的保护下,较易流传下来。班固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的`作法,被后世大部分正史及大量的地方志所遵奉。这样就为我们今天保留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及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条件。班固对正史《地理志》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开创政区地理志

  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卷首(从“昔在黄帝”至“下及战国、秦、汉焉”)全录《禹贡》和《周礼·职方》这两篇,并依汉代语言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卷末(从“凡民函五常之性”至卷终)辑录了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正文(从“京兆尹”至“汉极盛矣”)主要写西汉政区,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详述西汉地理概况。这部分是以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疆域、行政区划为基础,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1578县(县1356,相当县的道29,侯国193)的建置沿革、户口统计、山川泽薮、水利设施、古迹名胜、要邑关隘、物产、工矿、垦地等内容,篇幅占了《汉书·地理志》的三分之二。正文这种以疆域政区为框架,将西汉一代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分系于相关的政区之下,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

  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禹贡》虽然有了地域观念,以山川的自然界线来划分九州,分州叙述各地的地理。但“九州”仅是个理想的制度,并没有实现过。所以《禹贡》还不是以疆域、政区为主体、为纲领的地理著作。

  班固之所以形成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除了他本人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生活在东汉这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我国行政区划起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尚未有统一四海的封建国家出现。随后的秦代虽然一统天下,但历时很短。自汉朝建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已经有了200多年长期稳定的历史,在疆域广袤的封建大帝国内,建置并完善了一套郡(王国)—县(邑、道、侯国)二级行政区划。长期实施的社会制度,促成了新地理观念的产生。班固的这种新地理观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加强,随着重人文、轻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巩固而一起被长期继承下去。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为我国保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发展。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至多只有记录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简单描述的作品,往往还是像《水经注》那样以人文地理资料的记录为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汉书》虽然是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但《汉书·地理志》记述的内容超出西汉一朝。它“因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它是一部西汉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到各郡国的古代历史、政区沿革等。比如,卷首写汉前历代疆域沿革,除全录《禹贡》、《职方》两篇外,班固还在《禹贡》前增以黄帝至大禹、《禹贡》与《职方》间加以大禹至周、《职方》后缀以周至秦汉的简略沿革,保持了汉以前区域沿革的连续性。又比如,卷末辑录了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分述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越)等故国划分的各地区概况,其中沿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再比如,班固在正文中于政区地理的框架中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于各有关的郡国和县道之下,并主要采取注的形式叙述各郡国从秦代到王莽时的建置沿革。县一级政区并载明王莽的改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和大量的地方志所沿用,使后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部分。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例如,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480个,泽薮59个,描述了全国300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153个重要山岳和139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113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等。总之,《汉书》中所记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军事交通地理等内容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幅员辽阔,交通、文化、经济发达。经过武帝时张骞的几次出使西域和汉军的几次出征,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张骞等人的“通西南夷”,对当时西南地区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西汉时对东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认识。这些在《汉书》中有丰富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一条从今徐闻西出发到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海线,对沿途各地的地理现象做了记录。又如,《汉书·严助传》记载淮南王说闽越(即福建)的情况是“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再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候应上书说:匈奴“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又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这些描述蒙古高原的内容说明汉代人们对边疆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班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汉书》中有关地理方面的记述是他根据档册进行抄录、编纂而成的,特别是《地理志》博采西汉以前的地理著作汇为一篇。著书的宗旨是“追述功德”、表彰汉朝使之“扬名于后世”,同时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因此,地理的内容以政区沿革地理为框架,自然地理内容排在其次。这样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汉书·地理志》的模式容易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从而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固所开创的《汉书·地理志》模式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自然地理的进步;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但也阻碍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它是从事中国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

  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两汉州部的《汉书·地理志》

据序文,十三州刺史部的名目为:冀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朔方刺史部。
但是,以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簿籍为据的《汉书·地理志》所载一百零三个郡国,在郡国下的注文里,却并没有“属朔方”的,连朔方郡也“属并州”;南海等郡注作“属交州”,不作“属交趾”,显然与《地理志》序文里的十三部不符。序文、注文哪个为准,证以班固之前东汉初年王隆的《汉官解诂》和班固以后东汉末年应劭的《汉官仪》所述及的十三部都与《汉志》序文相同,则序文为是。注文里的制度,是东汉时代的制度,错误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出于班固的疏忽,误以著书时的制度作为西汉制度;一是班固本无此注,而是东汉某一《汉书》读者根据当时制度所作的批注,被后世传抄者误作班固本注。
西汉十三刺史部是《汉志》序文中的十三部而不是注文中的州部,这对东汉学者而言是很清楚的。可是到了唐代,去汉已远,许多学者为《汉志》注文所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误解,终至得出错误的结论。误解如:
《晋书·地理志》承认朔方为一刺史部,又以朔方郡属并州。《汉书》颜师古注以为朔方刺史专察朔方一郡,不在十三州之限杜佑《通典》以为“南置交趾”实际是初为交趾,后为交州;“北置朔方”,实际是初为朔方,后为并州。吕祖谦《大事记》以为凉州之地有凉州、朔方两刺史。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为武帝初于近畿亦置一刺史,后改司隶校尉。
作出十三部系司隶和并、荆、扬、兖、豫、冀、幽、青、徐、益、交凉十二州的错误结论,则始于《通典》,其后吕祖谦《大事记》、郑樵《通志》、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马端临《文献通考》、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皆沿袭不改。甚至清代乾嘉时期一些考据学家,也还有信从此说的,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坫《新注地理志》等。独清代考据学家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能阐明西汉十三部应以序文所述为正,而司隶不在内;注文“乃东京之制”,唯谓朔方部领有河西五郡则误。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能指出西汉时“并与朔方各自为部”,却未能对西汉十三部作出全面说明。清末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王先谦《汉书补注》采用了全氏正确的说法,也因袭了全氏的错误。
1934年顾颉刚发表《两汉州制考》一文,才详细地论证了西汉元封五年始置十三州刺史部应如汉志序文所述,征和四年增置司隶校尉部,此后共有十四部;《汉志》注文所依据的是东汉的制度;并纠正了全祖望以河西五郡为朔方领郡之误。西汉州部的问题至此便得到了完满解决,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定论。
王莽十二州 西汉末年平帝时,王莽秉政,元始五年(公元5),莽奏改十四部为十二州。这是因为《尚书·尧典》里有“肇十有二州”、“咨十有二牧”二语,王莽泥古,一切制度要以经义为本,所以对州部之制也要以经义更定。十二州名见于扬雄《十二州箴》: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益州 雍州 幽州 并州 交州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八州采用了《禹贡》的旧名,幽、并二州采用了《职方》的旧名,这十州除雍州外,其他九州也就是西汉的刺史部名。唯西汉改雍曰凉,至是复《禹贡》旧名。西汉改梁曰益,由于汉益州境域远较《禹贡》梁州为广袤,所以袭用了汉名,不再恢复《禹贡》名称。交州虽不见于《禹贡》、《职方》,但《尧典》已见“申命羲叔宅南交”,故王莽即以交为州名,即西汉交趾刺史部。西汉的朔方刺史部至是并入并州;司隶校尉部七郡,至是以三辅并入雍州,以河南、弘农并入豫州,以河东、河内并入冀州。
古今学者有些人认为扬雄只写了“九州箴”,今本十二州箴中的后三箴即幽并交三箴出自后人的增附作伪。此说确否尚待进一步论证。即令后三箴的确不是扬雄作品,王莽十二州中有此三州应无可疑。因为三州中幽、并二州见《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天凤中;《后汉书·光武帝纪》、《岑彭传》建武初见交趾牧,时光武势力未及荆湘以南,这个交趾牧应为王莽所任用的交州牧,而史家沿用了西汉旧称。
东汉十三部 东汉光武帝初年曾一度恢复西汉十四部制,但不久作出两项更动:①建武十一年(公元35),“省朔方牧,并并州”;②改称交趾为交州。两项更动刚好都是恢复王莽时代的制度。交趾改称交州之年《后汉书》缺载,疑当在建武十八年,因为前二年还有交趾刺史见于《南蛮传》,此年已有“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见百官志此后东汉一代常制见于《百官志》的是:“司隶校尉一人”,“并领一州”;“外十有二州,每州刺史一人”。所以东汉的“十三州”不同于西汉,西汉十三州专指刺史部,不包括司隶部,东汉则司隶校尉部也算一州,要是不算司隶,那就只有十二州。
建武十八年后交趾已改称交州,所以班固误以东汉制度注西汉郡国所属州部,便在南海等郡下注作“属交州”;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以州为纲,以郡为目,便在南海等七郡下总括为“右交州刺史部郡七”;《百官志》列举十二州所领郡国,也说“交州部七”。至于《后汉书》纪传里在建武以后还出现“交趾刺史”,《晋书·地理志》、苗恭《交广记》里说,到献帝建安年间,交趾才改称交州,据顾颉刚考证,前者当由于交趾虽已改称交州,但习惯上仍沿用“交趾”旧称不改,史家不慎,采用了流俗的非正式的称谓;后者乃地方传说,决非史实。顾说宜可信。
两汉州部的不同,主要不在于由十四部变为十三部,而在于州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①西汉时刺史或州牧对部内郡国长吏只有省察举劾之权,无权黜退;凡郡国长吏被举劾为不称职的,需要由三公派遣掾吏案验,然后黜退。东汉自光武即位之初起即“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有所劾奏,便加退免”,从此刺史的权任大大提高了一步,事实上已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
②西汉刺史或州牧平时“巡行所部郡国”,“岁尽”则“诣京师奏事”,虽然在外日久而在京日暂,但论其性质则是由中央派遣在外执行中央任务的中央官,而不是地方官所以《汉书地理志》既不按州部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部治所,因为那时州刺史“居无常治”,只有暂时的驻所,没有固定的治所至东汉建武十一年“初断州牧自还奏事”,从此州牧或刺史不复自诣京师(奏事改由计吏),也就是由中央官变成了地方官所以《续汉书·郡国志》便将所有郡国改为按所隶州部排列,并将各州治所一一注出:
①司隶治洛阳 ②豫州治谯县 ③冀州治高邑
④兖州治昌邑 ⑤徐州治郯县 ⑥青州治临淄
⑦ 荆州治汉寿 ⑧扬州治历阳 ⑨益州治雒县
⑩凉州治陇县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
交州治龙编

二十四史中含地理志的史书

1《汉书·地理志》班 固
郡国户口以元始二年(2)为准,郡国疆域以元延、绥和年间(前12~前7年)为断,系两个不同年代的混
合物。
2《续汉书·郡国志》司马彪
永和五年(140),见河南尹下户口说明。
3《晋书·地理志》房玄龄
太康三年(282)。
4《宋书·州郡志》沈 约
大明八年(464)。
5《南齐书·州郡志》萧子显
永明(483~493)末年。
6《魏书·地形志》魏 收武定年间(543~550)。
7《隋书·地理志》颜师古
大业五年(609)。
8《旧唐书·地理志》刘 
两个:贞观十三年(639)、天宝十一年(752)。
9《新唐书·地理志》欧阳修
以天宝元年(742)为标准年,最晚的沿革叙至天年间。
10《旧五代史·郡县志》薛居正(无)
该志上承唐代,只述五代地理沿革有变化之处,不全。
11《新五代史·职方考》欧阳修(无)
该志上承唐代,全面叙述五代268州的地理沿革,表格齐备。
12《宋史·地理志》脱 脱
崇宁元年(1102)。
13《辽史·地理志》脱 脱
上、中、西、南、东五京道系重熙十三年(1044)以后的制度,府州县建置最晚的叙至清宁七年(1061)。
14《金史·地理志》脱 脱
作为纲目的十九路为大定年间(1161~1189)制度,而州却是泰和八年(1208)制度,泰和八年以后的用小字注明。
15《元史·地理志》宋 濂
后至元三年(1337)。
16《明史·地理志》张廷玉

《汉书地理志》都记载了哪些内容

《汉书·地理志》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的古代地理杰作,简称《汉志》。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是一篇具有重大价值的古代地理著作。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全国性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不仅首创“地理志”之先河,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我国渤海海域曾经发生鲸鱼游弋和集体自杀事件。据记载,公元前16年春,“北海出大鱼,长6丈,高一丈,4条,皆死”。又记载,公元前4年,“东莱平度出大鱼,长9丈,高1.1丈,7条,皆死。”

这两条记录,均来自于班固所著的《汉书·五行志》。文中的北海、东莱平度,都是指今天的渤海湾。汉代的一丈合2.3米。长6丈,即长达13.8米,

卷第四十七(12)

  注“高祖子弟弱”:案:“弟” 字不当有。各本皆衍。

  注“论语摘辅曰”:茶陵本“辅 ”下有“象”字,是也。袁本亦脱。

  注“勃曰臣无功”:陈云案周勃传“臣无功”二句乃东平侯兴居语,勃无此言;自“与太仆滕公”以下,皆叙兴居事,与勃无涉云云。今案: “勃曰”,“勃”字疑“又”字之误耳。

  掩泪悟主:袁本、茶陵本“悟” 作“寤”。案:此所见不同,“

  寤”字是也。后封禅文“觉悟黎蒸 ”,史、汉皆作“寤”。其各本作“悟”者,后人改。

  注“取两儿弃之”:茶陵本“取 ”作“蹳”,是也。袁本作“蹶”,亦非。

  东窥白马:袁本、茶陵本“窥” 作“规”。案:此所见不同,似“规”字是也。

  注“汉书武诏曰”:袁本、茶陵本“书”作“孝”,是也。

  袁生秀朗:案:“袁”当作“辕 ”,注同。前序中作“辕”,注引汉书,必与今汉书作 “辕”者合。盖善自作“辕”,史记作“袁”,故五臣改“辕”为“袁”,而各本所见乱之。其序则五臣所无,尚存善旧也。

  摄齐赴节:茶陵本“齐”作“斋 ”,云五臣作“□”。袁本校语云善作“斋”,其善注中字亦然。案:此尤延之校改也。但“斋”疑是“□” 之伪,或善与五臣本无异耳。

  周苛慷慨:案:“慨”当作“忾 ”。袁本云善作“忾”。茶陵本云五臣作“慨”。此以五臣乱善也。

  注“出则(上雨下只) 升”:袁本、茶陵本“(上雨下只) ”作“双”。案:正文作“ 双”。二本是也。

  赞

  东方朔画赞并序

  夏侯孝若臧荣绪晋书曰: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连璧,为散骑常侍。此赞为当时所重。

  大夫讳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汉书曰:朔为太中大夫。又曰: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汉书地理志无厌次县,而功臣表有厌次侯爰类,疑地理误也。魏建安中,范晔后汉书曰:献帝改兴平三年为建安元年,今云魏,疑误也。分厌次以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汉书,平原郡有乐陵县也。事汉武帝,汉书具载其事。

  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家语,孔子曰:老聃博古而达今。王肃曰:博达古今而好道。周易曰: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又曰:变通者,趋时者也。以为浊世不可以富贵也,故薄游以取位;王逸楚辞序曰: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论语曰:直道而事人。解嘲曰:邹衍以颉颃而取世资。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家语,南宫叔曰:孔子作春秋,垂训后嗣。班固汉书赞曰:朔正谏似直。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 班固汉书赞曰:朔诙谐逢占,其事浮浅。字书曰:诙,啁也,口回切。孔安国尚书传曰:谐,和也。史记太史公曰:王翦偷合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班固汉书赞曰:朔秽德似隐。清其质而浊其文。弛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礼记,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郑玄曰:张弛,以弓弩喻人也。班固汉书东方朔述曰:弛张沈浮。周易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常,非离群也。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杨子云解嘲曰:虽其人之赡智。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史记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左氏传,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周易曰:触类而长之。论语,太宰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合变以明□,幽赞以知来。周易曰: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又曰: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又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氏传曰:左史倚相趍过,王曰:是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汉书曰:阴阳家流者,盖出于羲和之官。图,河图也。纬,五纬也。谢承后汉书曰:尤明图纬。百家众流,已见任昉策秀才文。周给敏捷之辩,支离覆逆之数。庄子曰:支离疏鼓策播糈,足以食十人。糈音所。汉书曰:上尝使诸数家射覆,不能中;使朔射之,连中,辄赐帛。逆,逆刺也。 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汉书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而用度箴石汤火之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周礼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孔安国尚书序曰:研精覃思。易曰:不习无不利。经目而讽于口,过耳而闇于心。孔融荐祢衡表曰: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暂闻,不忘于心。夫其明济开豁,包含弘大,凌轹卿相,□哂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汉书曰:张楚并兴,兵相跆籍。苏林曰:跆音台。邓展曰:蹑也。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十洲记曰:朔弄万乘,傲王公。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之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汉书,项羽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已。孟子曰:圣人之于人,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庄子曰: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趍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乎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也,游方之内者也。司马彪曰:方,常也,言彼游心于常教之外也。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3)

  右扶风,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雍国,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户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万六千七十,县二十一:渭城,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有兰池宫。莽曰京城。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莽曰槐治。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潏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盩厔,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王起。灵轵渠,武帝穿也。斄,周后稷所封,郁夷,《诗》“周道郁夷”。有汧水祠。莽曰郁平。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文王所邑。有高泉宫,秦宣太后起也。郿,成国梁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笼渠。右辅都尉治。雍,秦惠公都之。有五畤,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橐泉宫,孝公起。祈年宫,惠公起。棫阳宫,昭王起。有铁官。漆,水在县西。有铁官。莽曰漆治。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隃麋,有黄帝子祠。莽曰扶亭。陈仓,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育冢祠。有羽阳宫,秦武王起也。杜阳,杜水南入渭。《诗》曰“自杜”。莽曰通杜。汧,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氵开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诗》芮?尻,雍州川也。好畤,垝山在东。有梁山宫,秦始皇起。莽曰好邑。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祠。虢宫,秦宣太后起也。安陵,惠帝置。莽曰嘉平。茂陵,武帝置。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莽曰宣城。平陵。昭帝置。莽曰广利。武功,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眉阝入渭。褒水亦出衙领,至南郑入沔。有垂山、斜水,褒水祠三所。莽曰新光。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县十一:弘农,故秦函谷关。衙山领下谷,爥水所出,北入河。卢氏,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莽曰黄眉。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黾池,高帝八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莽曰陕亭。丹水,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新安,《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商,秦相卫鞅邑也。析,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莽曰君亭。陆浑,春秋迁陆浑戎於此。有关。上雒。《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过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领山,东南至钖入沔,过郡三,行五百七十里。熊耳、获舆山在东北。

  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有根仓、湿仓。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县二十四:安邑,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莽曰河东。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太伯后於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有天子庙。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绛徙安邑也。左邑,莽曰兆亭。汾阴,介山在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过,更名。濩泽,《禹贡》析城山在西南。端氏,临汾,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皮氏,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后十世献侯徙中牟。有铁官,莽曰延平。长修,平阳,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有铁官。莽曰香平。襄陵。有班氏乡亭。莽曰干昌。彘,霍大山在东,冀州山,周厉王所奔。莽曰黄城。杨,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莽曰朕北。蒲子,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官。狐讘,骐。侯国。

  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有家马官。县二十一: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葰人,界休,莽曰界美。榆次,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邑。梗阳乡,魏戊邑。莽曰大原亭。中都,於离,莽曰於合。兹氏,莽曰兹同。狼孟,莽曰狼调。邬,九泽在北,是为昭馀祁,并州薮。晋大夫司马弥牟邑。盂,晋大夫孟丙邑。平陶,莽曰多穰。汾阳,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京陵,莽曰致城。阳曲,大陵,有铁官。莽曰大宁。原平,祁,晋大夫贾辛邑。莽曰示。上艾,绵曼水,东至蒲吾,入歑水。虑歋阳邑,莽曰繁穰。广武。河主句注、贾屋山在北。都尉治。莽曰信桓。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4)

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户七万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县十四:长子,周史辛甲所封。鹿谷山,浊漳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屯留,桑钦言“绛水出西南,东入海”。余吾,铜鞮,有上歋,下歋。沾,大黾谷,清漳水所出,东北至邑成入大河,过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冀州川。涅氏,涅水也。襄垣,莽曰上党亭。壶关,有羊肠阪。沾水东至朝歌入淇。泫氏,杨谷,绝水所出,南至野王入沁。高都,莞谷,丹水所出,东南入泫水。有天井关。潞,故潞子国。陭氏,阳阿,谷远。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东南至荥阳入河,过郡三,行九百七十里。莽曰谷近。

河内郡,高帝元年为殷国,二年更名。莽曰后队,属司隶。户二十四万一千二百四十六,口百六万七千九十七。县十八:怀,有工官。莽曰河内。汲,武德,波,山阳,东太行山在西北。河阳,莽曰河亭。州,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东至黎阳入河。平皋,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脩武,温,故国,已姓,苏忿生所封也。野王,太行山在西北。卫元君为秦所夺,自濮阳徙此。莽曰平野。获嘉,故汲之新中乡,武帝行过更名也。轵,沁水,隆虑,国水东北至信成入张甲河,过郡三,行千八百四十里。有铁官。荡阴。荡水东至内黄泽。西山,羑水所出,亦至内黄入荡。有羑里城,西伯所拘也。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乡,属司隶也。〕户二十七万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万二百七十九。〔有铁官、工官。敖仓在荥阳。〕县二十二: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於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阳。〕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有狼汤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莽曰师成。〕京,平阴,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有莞叔邑,赵献侯自耿徙此。〕平,〔莽曰治平。〕阳武,〔有博浪沙。莽曰阳桓。〕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缑氏,〔刘聚,周大夫刘子邑。有延寿城仙人祠。莽曰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巩,〔东周所居。〕谷成,〔《禹贡》瀍水出朁亭北,东南入雒。〕故市,〔密,故国,有大騩山,潠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新成,〔惠帝四年置。蛮中,故戎蛮子国。〕开封,〔逢池在东北,或曰宋之逢泽也。〕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苑陵,〔莽曰左亭。梁,惮狐聚,秦灭西周徙其君於此。阳人聚,秦灭东周徙其君於此。〕新郑。〔《诗》郑国,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后为韩所灭,韩自平阳徙都之。〕

东郡,〔秦置。莽曰治亭。属兖州。〕户四十万一千二百九十七,口百六十五万九千二十八。县二十二: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虚。莽曰治亭。观,莽曰观治。〕聊城,顿丘,〔莽曰顺丘。〕发干,〔莽曰戢楯。〕范,〔莽曰建睦。〕茬平,〔莽曰功崇。〕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莽曰武昌。〕博平,〔莽曰加睦。〕黎,〔莽曰黎治。〕清,〔莽曰清治。〕东阿,〔都尉治。〕离狐,〔莽曰瑞狐。〕临邑,〔有泲庙。莽曰谷城亭。〕利苗,须昌,〔故须句国,大昊后,风姓。〕寿良,〔蚩尤祠在西北泲上。有朐城。〕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南燕国,姞姓,黄帝后。〕廪丘。

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户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县十七:陈留,〔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小黄,成安,宁陵,〔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酸枣,东昏,〔莽曰东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黄,〔都尉治。〕封丘,〔濮渠水首受泲,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长罗,〔侯国。莽曰惠泽。〕尉氏,傿,〔莽曰顺通。〕长垣,〔莽曰长固。平丘,济阳,〔莽曰济前。〕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

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莽曰左队。阳翟有工官。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户四万一千六百五十,口十万九千。莽曰颍川。昆阳,颍阳,定陵,有东不羹。莽曰定城。长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郏,舞阳,颍阴,崈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傿陵,户四万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万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临颍,莽曰监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国也。周承休,侯国,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郑公。莽曰嘉美。阳城,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行五百里。阳乾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过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有铁官。纶氏。

翻译一句古文

意思是说,在乐浪海中,有一群人被称为“倭人”,他们分成上百个国家,每年都会来晋见献宝。出自西汉班固《汉书·地理志》

这是中国古籍中对日本最早的记载,乐浪海为今日的日本海,倭人即指的是日本人。也就是说有一年,作为百余国之一的倭奴国派遣使者,带着贡品来到洛阳朝贺。

1784年出土的一枚汉印印证,彼时汉光武帝还赐了金印紫授给使者,倭奴国的国王将其视为权力象征。倭奴国也好,倭人也好,在当时都是没有贬义的词语。只是后来明朝年间,倭人屡屡侵犯边境打劫,才与寇一起成了带有一定贬义的称呼。

历史影响

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在地质方面它记录有关郡国的矿产,以及管理 矿产的铁官、铜官、金官、盐官所在的地方,对主要河流、湖海也 有较详细的记载。此书对于研究西汉的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地理志》的写作,是在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形势下出现的,并为统治者所欢迎和需要。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汉书·地理志》对于我国的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一方面,它开辟了一门沿革地理研究的领域,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它的影响下,地理学的研究忽视了对于山川本身的地貌形态与发展规律的探索。后来,地理学更多地涉及到历史学方面的内容,这也与《汉书·地理志》为地理著作所建立的体制有一定关系。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和对分封制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材料中“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据所学知秦的措施是“废分封,行郡县”。故B项正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