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对吗?《后汉书》为何把耿弇单独列传_后汉书_汉书_史记

本文目录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对吗
  • 《后汉书》为何把耿弇单独列传
  • 大家读《后汉书》是什么感觉
  • 董卓之乱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描述有什么不同
  • 5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要全面
  •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左慈真的这么厉害吗,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吗,为什么神话传说会记在正史里
  • 《史记》是司马迁一个人写成的吗最早取名《史记》的人是谁
  • 《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年,恂(寇恂)坐系考上书者免”求教各位,这句话怎么解析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对吗

历史是有胜利的一方,也就是由后来的人所撰写的。当然任何一部史书,无不打上统治阶级的时代烙印。

有关历史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职业史学家们穷其一生,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古纸堆中抽丝剥茧,反复求证才有可能得出某个问题的真象。在没有考古和新发现的资料之前,人们对历史所记载的任何问题提出疑问,也只能是个人的疑测而异,不能也不允许代替主流意识形态文化。

针对题主所问的四部史书,也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的可信度问题,那绝对是研究历史的大家们所关心的话题,类似我等寻常百姓,宁可信其有,没有资格信其无。

这四部史书至所以能够留传至今,说明了它们的史料、文学及对后世影响的价值。尤其是《史记》作为中国二十四史的开山之作,太史令司马迁利用个人的如椽之笔,为后人留下了中华民族从神话传说到西汉之初这一段的史诗。

《汉书》为班固所撰。班固班超兄弟二人,都是历史所记载的名人。《汉书》故名思意就是记载的西汉历史。而《后汉书》为范晔所写的东汉历史。再加上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汉文化、大汉民族的历史可以说至此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叙述。

历史所记载的人和事,并不排除作者的喜爱与厌恶有所夸大其词,有所着墨多与少。但不能由此而怀疑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说,学习历史还是要遵循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方法,允许读者怀疑,但必须提出根据。没有根据的怀疑,只能是妄加猜想,或者说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2020/06/28)

《后汉书》为何把耿弇单独列传

耿弇(弇音演),字伯昭,祖籍巨鹿,其父耿况本在王莽朝廷担任上谷郡太守,耿弇家学渊源,从小文武双全,明经有权谋,年纪轻轻二十一岁,就精通《诗》、《礼》,善于骑射,喜好将帅之事。正是他的到来,才使得流落河北的刘秀因祸得福,获得了一支天下无双的幽州突骑,终在河北打开了一片新局面。从这位耿弇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真可说是一个韩信与霍去病的集合体,他作风剽疾,有气敢任,奇谋精妙,弓马无双,其决策河北,定计南阳,收集燕卒,克拔齐疆,其数年征战之间,共平郡四十六,拔城三百,未尝一挫,他的一生,无疑是光辉的一生,进取的一生,有志者事竟成的一生。古之名将,不过如此。

更夸张的是,耿弇这些伟大战绩,都是在他25岁之前就达成了。

兵法有言:“若夫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於天下!此曰通才。可以为大将军矣。””少年名将耿弇,武勇多谋、运策无穷,可称东汉开国第一名将。

此外,耿氏之子孙,在东汉一朝也世代为将。

首先,其弟耿舒曾率兵攻取代郡,转而又击退五校流民军二十余万人,并平定彭宠之乱,斩杀匈奴二王,封牟平侯。另有弟耿广、耿举,耿国都是东汉将领,官至中郎将。其中耿广又生了个很牛的儿子,耿恭。

耿恭一生最大的伟业,就是坚守西域。东西汉之交,天下大乱,西域也脱离了中国的控制,投入匈奴的怀抱。于是东汉朝廷派遣军队重新控制西域,并命校尉耿恭率数百兵马屯驻于此,不料匈奴大军又卷土重来,耿恭乃以单兵固守西域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而。匈奴单于妻以公主、封以王爵而誓死不降;前后竟坚持数载,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最终仅剩十三将士归玉门,其节义震撼古今,振聋发聩,唤醒天下,大声宣布了大汉民族之不可战胜,因而彻底击垮了北匈奴的战斗精神。

你想想,单于亲率数万兵马,竟奈何不了耿恭数百兵马,还让耿恭等十三人全身而退。这对于匈奴的民族自信心,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称霸亚洲数百年的强悍民族,从此也就对对前途丧失了希望,最终绝望西迁,去搞欧洲人去了。

此后班超能以三十六人坚守在西域经营数十年,最终全定诸国,缔造丝绸之路;可以说靠的就是耿恭精神的感召,靠的就是耿恭精神对诸国的震撼。

耿恭坚守西域期间,粮尽援绝,匈奴派人劝降,愿妻以公主、封以王爵;如此厚利,却被耿恭断然拒绝,并一刀砍了匈奴特使,在就在这城楼上表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给匈奴人看,据说当场就吓哭了很多匈奴人。

千载之后,北宋名将岳飞因仰慕耿恭,乃因其典而作下千古词句《满江红》!

另外还有耿弇弟弟耿国的两个儿子耿秉和耿夔也为大汉王朝立下了大功。通晓汉朝历史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说的是汉朝与匈奴三百年战争中两次最伟大的记功事件。其中封狼居胥的是霍去病,而勒石燕然的是窦宪。但事实上,窦宪只是搞搞宣传和后勤,真正的硬仗是耿秉和耿夔打的,正是他们,一起让称霸亚洲数百年的匈奴,走向终结。

这一战,窦宪与耿秉各率兵四千出塞,而遣耿家将中的后起之秀耿夔、耿谭(耿秉之弟)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大胜之,并一路追亡逐北, 直打到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诺尔湖),大获全胜,前后共斩首名王以下一万三千级,缴获马、牛、羊、橐驼等牲畜百余万头。北匈奴八十一部总计二十余万人向汉朝投降。两年后,左校尉耿夔又率轻骑八百,出居延塞五千里(打破中国本土军队远征记录),至金微山将北单于残部团团围住,一场大战,斩捕其母阏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并缴获其所有珍宝财畜,只北单于与少数部众逃脱,不知所终,据说是一路跑到欧洲去了?

至此,汉朝与匈奴三百年马拉松般的战役宣告终结,北匈奴灭国。

但耿家将的辉煌并没有就此完结。

耿恭的儿子耿溥,后任京兆虎牙都尉。汉殇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在丁奚城讨伐叛羌时阵亡。耿溥的儿子耿晔,在顺帝时任乌桓校尉,曾率部大破鲜卑十万大军,威震塞北。耿氏满门忠烈,代代相传,相比于北宋杨家将如何?相比于西汉李广一家又如何?

此外,还有些功名不显的耿家忠烈也令人钦佩。如耿弇之子耿忠,生下来就是万户侯,但也毅然从军,而以骑都尉击匈奴于天山,有功。又如耿秉的曾孙耿纪,虽为曹操信臣,却始终忠于大汉,乃起义兵而诛曹操,兵败被杀, 夷三族。

据不完全统计,历数东汉两百年,耿家总共培养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这样一个超级名将世家,绝对算是中国第一名将家族。范晔说三代为将,道家所忌,名将世家到后来一般都没好下场;然而耿家N代名将,却世世代代功勋卓著而善始善终。因为他们以暴制暴、以杀止杀,却从不妄戮一人,这才是保家卫国的正义力量!

所以说,《后汉书》的《耿弇列传》其实并非耿弇一人之传,而是整个东汉耿家将的合传。这样还不够让范晔单独写一篇么。要我看一篇都少了,就算给耿恭耿秉也都单独列传都不为过。

大家读《后汉书》是什么感觉

《后汉书》,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东汉断代史。

唐之前,盛行《三史》的说法,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文人,都推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唐之后,《三国志》被加了进来,简称《四史》。

所以被推崇,不外是因为以上史籍,记载了宝贵的史料,且文笔精美,寓意深远。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具体的读书心得,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所以,就来说些《后汉书》的基础性背景素材,或可引起朋友们对阅读此书的兴趣。

《后汉书》,共120卷,含《纪》10卷、《传》80卷、《志》30卷。

《纪》《传》,为南朝宋范晔著。《志》,为晋司马彪撰。后人亦称司马彪所著为《续汉书》。

范晔,颇有些“传奇”的味道。

其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爷爷是晋豫章太守范甯。父为宋侍中范泰。

《宋书》载,范晔“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

他是庶子,“少好学,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过继给了堂伯范弘之,因而袭“武兴县五等侯”。

成年后,范晔曾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几次升迁,官至尚书吏部郎。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其因在彭城太妃即薨未藏之时宴饮为乐,触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

此时,范晔开始撰写《后汉书》。

一种说法,是他类于司马迁发奋著史。另一种说法,是范晔根本不把贬谪当回事。

大概后一种说法更切近他的性格。

《宋书‬》载,范晔琵琶弹得相当好,且常作新曲。晋文帝慕其名,很想听他弹奏,可范晔偏偏“装聋作哑”就是不理会。一次文帝筵宴众臣众臣,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为我弹琵琶伴奏吧!”范晔不得不从命。而文帝歌声一停,他也就不再弹了。

或许,如此“性格孤傲”,才能写出不为他人观点,尤其是权贵所左右的史籍吧。

范晔毕竟还是有些才能,后来又几次升迁,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晔被告发与孔熙先等密谋拥立刘义康,遂以谋反罪被处死刑。时年47岁。

其实,在范晔之前,已有多家东汉史作。

《东观汉记》,为官史性质。私人著录的,有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纪》;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晋华峤的《后汉书》;晋谢沈的《后汉书》;晋张莹的《后汉南记》;晋袁山松的《后汉书》等等。

范晔广览诸书,博采众长,撷英取华,自定体例,删繁补略,订讹考异,推陈出新,写出了自己的《后汉书》。

当然,他所吸取最多的,是《东观汉记》。

然而无论如何,范晔此书,“高”出之前诸书不是一星半点儿。

所以,此《后汉书》一举取代了各种前书,被后人看作是“正史”了。

范晔对《后汉书》的“写作计划”是——《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卷,与《汉书》相应。但《十志》尚未写成,范晔便被杀了。

虽然范晔“看齐”《汉书》,但实际上并非没有“创新”。

比如,《后汉书》之《纪》《传》的编次,与《汉书》便有不同。《纪》之末篇为《皇后纪》,近于《汉书·外戚传》但大有新意。《传》,较之于《汉书》,新立了7篇“类传”,即《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也始开史籍撰著蹊径。

还要说的是,现在《后汉书》中的《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等《八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续汉书》中取出来补进来的。

这《八志》不能不说亦相当精彩。比如《舆服》,记录了中国最早的官服舆制。

可惜的是,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没有非常重要的《食货志》,只能靠后来的《晋书》聊补一二了。

范晔被杀,来不及如司马迁一样写一篇《太史公自序》和班固《汉书》的《叙传》,为《后汉书》写一篇自序。

这是一大遗憾。

中华书局注释本中,收入了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们的一封信。信中,详述了他的治学态度及对未完成的《后汉书》之想法。

后世,对《后汉书》注释多多。

现在学者们,大都认为1965年的中华书局本,是相当精彩的一个注释版本。

董卓之乱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描述有什么不同

第一、酸枣之盟

《三国演义》中的酸枣汁萌与《三国志》中的三长之盟完全不同。三国演义中的酸枣之盟袁绍为盟主各路诸侯成立联军,共讨董卓,期间发生了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等等。之后董卓受形式所迫,不得已迁都至长安。《三国志》的记载完全不同,首先关羽没斩华雄,其次也没有三英战吕布,因为根本就没有讨董联军。酸枣之盟只是名义上反对董卓,实际上除了曹操和孙坚外,其他诸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也没有调动打军队,而是在互相攻击争夺地盘。刘关张哥仨根本没去虎牢关而是投奔了公孙瓒准备跟袁绍打仗,吕布也没去虎牢关,而是杀了丁原被董卓任命为贴身侍卫没有兵权,只有个中郎将的虚衔。而且酸枣之盟的真正盟主叫臧洪,并非袁绍。董卓是自发迁都长安,而不是被迫,所以《三国演义》中董卓之乱中的大部分事件都是罗贯中编的并不是史实。

第二、董卓其人

董卓的描写也不对,《三国演义》中将董卓描绘成了一方恶霸,战斗力极强,而且手下还有吕布这种超级武将,一人可以与天下联军对抗。《后汉书》将董卓记录成了魔鬼,有这样一段记载一段记载:有一次董卓去郿坞(董卓建的堡垒),在官员们给他送行的宴会上,他把投降的几百人,割舌砍断手脚挖眼,最后放在锅里煮,几百人被慢慢折磨致死。在场众官员无不惊骇,可以看到《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对董卓人性的描写基本相当,估计罗贯中也是参考了《后汉书》中的内容描写董卓。但是董卓的实力没有这么强。再来看看《三国志》是怎么说的,在《三国志》中董卓虽然也是勇猛,身背两张弓,可边骑马边左右开弓,身手矫健。但是董卓在其他方面与其说是一名枭雄,不如说是一名贪官,董卓的位置完全是靠用钱买出来的,而且打黄金军的时候都能战败,想必当时武力并不是很强。虽说后来发迹起来,在西北少数民族中颇有威望,并拥有了李傕、郭汜等大将而且得到了并州铁骑,但是实力与袁绍等大诸侯相比,董卓也不算什么,十常侍之乱董卓奉何近之命进京,不过进京的不止是他一个,而是八路诸侯,最活跃的也不是董卓而是袁绍,只不过董卓比较命好就了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或者说瞎猫碰上死耗子叫他把这俩人给抓住了,这才有了后来专权的机会。后来董卓以勤王为名号召吕布杀了丁原,吕布杀了丁原后带着丁原的部队投靠了董卓,董卓的实力突然大涨,于是便把持了朝政,就有了后来的废长立幼,废掉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即使如此的实力与其他诸侯相比,实力也并非很强,但是残暴程度与《三国演义》和《后汉书》基本相当。

第三、董卓之死

《三国演义》中王允巧施连环计,用一名美女貂蝉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父子关系,激怒吕布将董卓杀之。而《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并没有貂蝉这个人,是王允联络了吕布,匡扶汉室清君侧将董卓除之。在这儿说一下吕布,后来董卓余部叛乱攻打长安,吕布逃跑的时候没去救自己的家眷,而是去救王允,而王允则誓与长安共存亡,交代了吕布一个任务:“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意思是说让吕布去搬救兵回长安勤王救皇上,所以吕布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奸诈小人有待商榷。

综上所述,《三国志》、《后汉书》书中描写的董卓之乱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相径庭,董卓并不是一个实力超强的诸侯,与袁绍、元术相比,尚有差距。董卓只是抓住了机会,一举夺得朝政。但是这个朝政天下诸侯并没放在眼里,时逢乱世,各地诸侯都在互相征战,没心思管董卓和这个小皇上,所以董卓说白了,只是挟持了个小皇上玩而已,对天下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么严重。

5 汉书和后汉书的区别,要全面

1、记载历史时期不同。

《汉书》是记载西汉历史。《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

2、作者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书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

3、风格不同。

《汉书》作者班固是儒者,文风较敦厚纯粹,温文尔雅。

《后汉书》作者范晔是士人,生活于南朝的他既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又秉持儒家思想。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左慈真的这么厉害吗,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吗,为什么神话传说会记在正史里

在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鬼神保持敬畏,这是当时的人之常情。以现代人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各种神奇故事,其实都是有以讹传讹的可能。

神话与魔术

当然也有一部分内容确实是古人亲眼所见,这部分内容呢,现代魔术师都可以做到。

例如清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记载了一个通天绳的魔术,简单描述一下,是说:表演的江湖艺人把一根绳子变硬,可以直挺挺直入高空,让一个小孩子爬上去,(后面的内容有血腥恐怖,省略不说吧)。

【印度通天绳魔术】

其实这个魔术记载,也见于17世纪英国人在印度见闻录上,现在在中国、印度也仍然有人会这个魔术。例如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南昌籍刘姓魔术师也曾在庐山上表演过这个魔术,据他介绍,他是师从天津一位古彩魔术大师那里学到的。

大家好奇的话,可以去百度一下“通天绳”魔术视频,应该可以看到一些现场表演视频的。

回到正题,左慈在《后汉书》中确实记载了很多神奇的事,其中除去荒诞不经的内容,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用魔术手段实现的。比如他“身飞千里到蜀地购买生姜”的故事,这明显是魔术表演,因为大师王林也称自己“魂飞出身去抓蛇”,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吧。

曹操作为一个“奥客”(魔术术语,喜欢拆穿魔术师把戏的观众),他能想到一切手段去拆穿左慈,结果都失败了,这是因为左慈把能想到的可能都想到了应对方法。

比如那个从蜀地返回官员替左慈作证“确实在蜀地碰到左慈本人”,这个人完全可以被左慈收买成“托”,具体怎么收买,是威逼?还是利诱?还是欺诈?只有天知道了。

多说一点。

在汉代,已经有西域的艺人到汉朝来表演魔术,这是有史书记载的,一些术士学会了这些异国艺人的魔术,谎称神力,也不是不可能。

荒诞不经的记载

《方术传》中还有一些无法用魔术解释的记载,甚至荒诞不经的记载。

例如《华佗传》中提到华佗有一次给人治疗腿上脓疮,他的方法居然是让人骑马牵着一条栗色的狗跑三十里地,然后把虚脱发热的狗狗右腿砍下来,把狗腿放脓疮上,不一会儿,就有一条红色的小蛇从疮口钻出来,然后钻入狗腿之中,病人的腿疮就好了。

这故事明显就是一段“巫术”记载,其内容根本没有科学性可言,甚至荒诞!

  • 为什么要用栗色的狗?

  • 为什么要跑三十里地?

  • 为什么要用狗的右腿?

  • 为什么红色小蛇可以寄生在人体皮肤里?

但是,这故事正反应了当时“巫医不分家”的社会氛围,华佗身为以医术治病救人的医生,他的故事都免不了被“巫术”化。

所以,左慈这种以魔术手段展现神力的术士,他的种种神迹又会有多少水分呢?

正史中为什么会有神话记载?

古代写史书的人也并不具备现代人的科学知识,《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他所处的时代,更多的是相信神迹存在的,毕竟那时候的皇帝都讲究“君权神授”,那时候的人还把看天象,算未来当成职业来做,朝廷还任命这些人为官。

所以,范晔这些史家在写史书时,特意给这些人综合成《方术列传》,把一些“神迹”写进书去,也是正常操作。


在汉末三国时,刘备和孙权打战之前还请术士算胜负。

例如,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前,请蜀地“老神仙”李意其来算胜负;孙权在偷袭荆州关羽时,也请吴范来计算能不能抓到关羽。

至于曹操,他年轻时不信这些,他喜欢拆穿术士们的把戏,例如前面说的左慈。曹操听说上党“老神仙”王真自称活了两百多岁,曹操还派人去王真的家乡去打听。

后来,曹操年纪大了,头痛病越来越严重,求医问药也没用,所以也开始相信这些术士们传授的“养生之法”,例如曹操还听信术士们的建议,去喝葛根泡的酒,但是没什么用,曹操还是活了65岁就死了。

至于那个王真是怎么活到200多岁?这明细是假的!

200年以25年一代人来算,他家乡人都换了八代了!王真长年漂流在外,他家乡人还能认识他简直是见了鬼!他家乡人只能说:本地200多年前确实有个叫王真的人在修仙,然后云游四方去了。

实际上,200多年前的那个王真早就死了,后来的“王真”都是顶着“王真”名字在各地骗钱的骗子,所以史书上也经常有“某位神仙同一天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记载,其中道理不外于此。

古代又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这种“冒名顶替”的作假方式很容易做到,作为古人,无法证伪,作为现代人,如果还信有人能活200岁,笔者建议:

赶紧带着这位神人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吧!为国争光啊!

《史记》是司马迁一个人写成的吗最早取名《史记》的人是谁

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职业,汇集了很多文献资料,并没说他父亲就着手写了史书,所以推断不出司马谈是否写了史记。今天通行的史记有“褚少孙补”,他是元、成帝时期人,是后来补的,那么司马迁当时写的时候就是他一个人吗?史书没有记载,不能判断。

《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汉书·司马迁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史记和汉书都称他写的史书为太史公书。后汉书就把他的史书称为史记了。太初年间以后的事有所缺,所以有很多好事者篡补,但是很鄙俗。

《后汉书·班彪列传上》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

《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年,恂(寇恂)坐系考上书者免”求教各位,这句话怎么解析

建武二年,恂坐系考上书者免。
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寇恂因擅自处罚上书人被免职。

好端端寇恂为什么要犯法呢?

这是因为在这之前,因为刘秀多次赐书慰劳嘉奖,功名威望日益提高。

寇恂的同门儒生(就是同学)董崇警告寇恂道:

“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郡侯以此时据大郡,内得人心,外破苏茂,威震邻敌,功名发闻,此谗人侧目怨祸之时也。昔萧何守关中,悟鲍生之言而高祖悦。今君所将,皆宗族昆弟也,无乃当以前人为镜戒。”

董生的话,其实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萧何的典故,提醒寇恂,你丫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摊上功高震主的大事儿,哥告诉你一个招数,准保你化险为夷,你可以学学两百年前的汉初宰相萧何,你看他是怎么让自己逃脱刘邦的猜忌的。

寇恂听了这一番话后,什么反应?

《后汉书》记载:恂然其言。那是深以为然啊。于是想出了明哲保身的第一招数。

第一招,向领导请病假。

第二天就开始称病不理政事,并请求引退。

刘秀会相信好端端的寇恂会突然称病吗?

当然不会,果断拒绝了寇恂的请假,如今马云都在提倡996工作制,我们大汉集团也要按这个搞。

寇恂无奈又想出了第二个招数,请求调军职。

惹不起躲得起,好吧,我远离中枢,去军队里躲躲,加上现在本来就是战事绵延。

但是刘秀可是帝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仍然无情的拒绝。

寇恂无语了,领导太聪明太难对付了,于是退而求其次,让自己的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从军充当先锋,把家族人才先转到军界去。

这回领导同意了,刘秀对此非常高兴,擢升二人为偏将军。

两计都不成,寇恂就使出了第三计策,知法犯法。

擅自处罚上书人,然后被刘秀免职。

刘秀:你丫寇恂要退位,还保持自身的名节,让我刘秀背猜忌臣下的黑锅?没门!

寇恂是个儒生,有自己的操守,是被逼无奈才使出的知法犯法的套路。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的食指“点江山”,专注隋唐五代史,网文写手,致力于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