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背弃家国投奔满清的汉人,老婆被抢都无动于衷_太极_汉人_女真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关外女真兴风作浪,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再加上吏治腐败,大明已是风雨飘摇。虽然依旧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江山社稷呕心沥血,但一部分利欲熏心之徒已经开始谋求他路,背弃大明。

在万历46年的时候,作为范文正公十七世孙的范文程就投奔了女真奴酋努尔哈赤,那年他才刚过二十岁,作为一个十八岁中了秀才的天之骄子,本该充满热血的年纪却舍弃了汉家衣冠投奔了女真,成为了最早向女真人屈膝投降的汉人,也开启了明末乱世汉奸频出的一个末世时代。

范文程剧照

起初,范文程并不受奴酋努尔哈赤的重视,在努尔哈赤的心目中,依旧不敢相信会有汉人愿意投奔他,这是一种先天的心理自卑,所以所有投奔他的汉人在他看来都是可疑的,都是怀有其他目的的。在那个依旧很原始的政权之中,范文程备受冷遇白眼。这一切直到皇太极上台之后才得到改观,皇太极是一个极其仰慕汉人文化的少数民族君主,一本三国演义让其拜服的五体投地,所以非常看重汉人的智慧,也因此给了范文程施展才华的机会。

皇太极即位后,成立了一个文馆,猜想大概是想模仿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弘文馆,专门培养读书人。范文程凭借着整个后金政权都少有的秀才文凭成为文馆书房官之一,为皇太极出谋划策参赞军机,而且凭借着汉人的身份,经常作为说客游说明军将领。一方面是大明在关外的接连失利,另一方面也因为范文程可能确实具有极强的外交才能,清军在他的帮助下,常常会兵不血刃地收复一些城池。就这样,范文程在皇太极麾下很快站稳了脚跟,并且坐稳了谋臣的位置,可能皇太极也有千金买马骨的深意在里面。

展开全文

皇太极剧照

范文程做得最多的,还是担任皇太极的说客,全权负责明将的招降工作。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可能就是招降洪承畴的事了,据说洪承畴被俘的时候,严词拒绝满清的招降,但凡有人去劝降,都被他不重花样的骂了回去,毕竟作为明朝的大佬,满清已经很难在开出更高的条件了。可是范文程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以及犀利的察言观色,试探出洪承畴没有死志,因此凭着“洪承畴掸开身上的尘土,不可能不惜命”为理由,力劝皇太极继续劝降,最后成功招降又一大汉奸洪承畴,也为满清了解大明朝堂打开了一道最便捷的大门。也有人说洪承畴的招降是皇太极用了美人计,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作为明朝大佬,什么样的美女没有见过,就凭女真那些满身羊膻味的女人真的能迷惑的了他?不太可能。

洪承畴剧照

范文程用自己的能力,彻底征服皇太极,两人之间颇有几分君臣相得的意思,而范文程也凭借着卖力表现,成了女真的铁杆汉奸,一步步成为了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清史稿》对范文程的评价为"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皇太极死后,福临坐上了奴酋的位置,也就是现在银屏之上常见的所谓少年天子,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成了摄政王,统领大权,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皇太极的家伙,所以范文程的日子就开始不那么好过了。此时范文程被划入了镶白旗治下,在满清初期,无论功劳多大的汉人,在满人眼里都是奴才,就像现在荧屏上动不动的“奴才”称呼,那从骨子里就体现了女真人对汉人的轻视。所以在镶白旗,范文程就成了旗主多铎的奴才,按照当时的制度,旗主夺取手下妻子并不违法,这又是一件多么荒唐不可理喻的奇葩制度,多铎不知是出于何种理由,抢夺了范文程的妻子,而这个汉奸竟然无动于衷,可能是出于替多尔衮羞辱皇太极嫡系的理由具体原因已经很难考证了,毕竟这个时候范文程的妻子已经不太可能是年轻女子,可是这个铁杆汉奸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敢怒不敢言。

作为朝堂之上的显赫一员,虽然事后多铎为了平息舆论受到了惩罚,但也仅仅是罚银千两,在这些人眼中一个汉人高官的夫人也不过跟一个青楼女子身价相当,与其说是处罚,不如说是又一次的羞辱。

但范文程依旧为满清入关鞍前马后出谋划策,成为多尔衮的马前卒。在范文程的计策之下,多尔衮打起“驱贼复仇”的旗号,占领了北京城。并且为了稳固京城动荡的人心,范文程又一次向多尔衮献计,利用已经去世的崇祯做起了文章,提出以帝王规格厚葬崇祯皇帝,并且将崇祯上吊的那颗歪脖树上了枷锁,以此来平息北京民众对异族入侵的抗拒,稳定动荡的局势。

多尔衮剧照

虽然范文程尽心竭力的表现,但是依旧难以得到多尔衮的信任,毕竟他是皇太极提拔起来的汉人,而且自己的亲弟弟与其又有着夺妻之恨,所以很快范文程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多尔衮对其眼中不信任,另一方面原先忠于皇太极现在忠于顺治的势力也开始疏远他,无奈之下只能假借生病为由,避祸家中,以免成为两方倾轧之下的牺牲品,毕竟他这个汉人是最有可能成为牺牲品的替罪羊。

一直到多尔衮死后,范文程才又再次复出,一直到康熙五年去世,活了70岁,也算是老贼了。在清史稿中,范文程的评价很高,但是女真的史书对他评价越高,就说明他对汉人的祸害就有越重。

满清入关剧照

写在最后:

范文程为满清入关以及后来定鼎天下功劳卓著,历事四朝,对于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很大,可是反过来说,作为一个汉人却投奔本民族的生死之敌,引领异族兵锋攻城略地残杀同胞,其对大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为了个人利益而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于大节而言是令人不齿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