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为什么晚清几大重臣都是汉人,那么晚清有举足轻重的满人吗_满人_汉人_乾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满人 民族 满人 汉人 乾隆

本文目录

  •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 为什么晚清几大重臣都是汉人,那么晚清有举足轻重的满人吗
  • 清朝的满族人起的名字是汉名吗比如溥仪、启功、胤禛,是汉名吗
  • 清朝是满族统治的王朝,为何最后满人越来越少,汉人却越来越多
  • 满人入关前是游牧民族还是渔猎民族
  • 现在的东三省的人是不是大部分是原来的金国的或者满清人
  • 什么是旗人,什么是满人
  • 乾隆是汉人还是满人呢

清军入关时,明朝人知不知道满人只是一个人口二十几万小民族

所谓朵颜三卫,明朝曾经尝试以卫所制来管理女真部。可见明朝对于女真是非常了解的,至少曾经做过调研的。

女真部落的问题在于,

1、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多数雄才大略,并且极为团结的。

反观明朝,确实内外交困,政治动荡。有人做过统计,崇贞一共换了17个首辅。

2、女真极善于借用外部力量。例如蒙古,朝鲜。

反观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基本上北方已经完全糜烂。仅靠江南财政支持。

为什么晚清几大重臣都是汉人,那么晚清有举足轻重的满人吗

清朝的朝廷,一直是满人的天下。汉人官员,在清朝的朝廷中,是要低人一等的。而且很少有汉人官员,在朝廷的一些核心岗位上任职。作为权力中枢的内阁,汉人官员在其中任职的更少。

但是在清末的时候,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却大都是汉人。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要么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岗位,要么在国家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汉人大臣的崛起和满人官员的衰落,有些历史研究者认为,清朝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但是汉人最终战胜了满人官员,说明汉人官员比满人官员强。有的历史研究者则反驳说,清朝早期和中期,满人主导朝廷,国家显得强盛和太平,但是在清朝晚期的时候,汉人主导朝廷,国家则走向衰败。这说明汉人大臣不如满人大臣。

(清末重臣)

关于汉人大臣强,还是满人大臣强的问题,显然并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到晚清的时候,本来不受重用的汉人,却能渐渐成为朝廷的主导呢?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汉人大臣崛起的必然因素。

清朝末年,汉人大臣崛起,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之所以成为必然趋势,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儒家文化渐渐成为清朝文化的主流。本来清朝在入关的时候,还在强力推行满人文化。他们甚至用“剃发易服”这样极端的方式,强迫汉人做出选择。但是“剃发易服”所改变的,只是一个人的装束,却无法改变起核心作用的文化。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其与中央集权有天衣无缝的结合能力。清朝朝廷要实施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稳定,必然要在全国倡导儒家文化。

显然,汉人大臣对儒家文化的掌握能力,要比满人大臣强得多。因而他们更适应中央集权的朝廷。

(太平天国)

二是满人大臣的优越感让他们不思进取。虽说清朝的主体民族是汉人,但满人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使得满人具有极大的优越感。

满人条件优越,他们在朝廷中当官,显然要容易得多。而不需要费很大功夫就能够当官,这也使得他们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因而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不如汉人大臣。如果是在和平年代,还无所谓。遇到清末那样复杂的环境,就只有汉人大臣能够面对和处理了。

三是清末复杂环境让汉人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刚说了,由于满人不思进取,因此他们没能得到锻炼,能力不强。而清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列强入侵,维新派与革命党的争执等等,局面相当混乱。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下,汉人大臣渐渐走上了最高历史舞台。

比如曾国藩的崛起,就是由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而他和他的幕僚们,能走进国家核心领导层。在与洋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李鸿章更有手段,因而他也引领了朝廷的走向。

(慈禧太后画像)

二、汉人大臣崛起的人为因素。

清末汉人大臣崛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也有人为的因素。

这个人为因素,实际上从清朝实施中央就开始了。

在清朝入关以前,他们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政体,让满清贵族具有很大的权力。不过,随着清朝入关,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必会削夺满清贵族们的权力。满人大臣在朝廷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当然了,虽然有下降,但是总体上满人大臣还是占据着主导。

真正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是慈禧太后上台。

慈禧太后是通过政变,通过打击辅政的满人大臣上台的。由于慈禧是一个女人,她对朝政的把持,必然引起满清贵族们的不满。满清贵族不满,慈禧的权力基础就不稳固。

慈禧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有意地提拔重用汉人大臣,打压满人大臣,包括曾与她同谋的奕訢,也被她打压下去了。从曾国藩到李鸿章,慈禧逐渐把有能力的汉人大臣提到了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们参与朝廷重大事务。

对于满人大臣,慈禧当然也是要用的。只不过他所用的满人大臣,都是奕劻、荣禄这些非常听话的人。这些人也因为自身并没有什么能力,因而才非常听话。这样一来一往,汉人大臣自然就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清朝的满族人起的名字是汉名吗比如溥仪、启功、胤禛,是汉名吗

早期满族在生产生活各领域都有女真原始部落的痕迹,在起名字时一开始没有什么规律讲究。皇族也同样,在家中的排行或飞鸟走兽动物名都能成为人的名字,比如多尔衮就是熊的意思。

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爱新觉罗的姓,这当然是满语发音,早年间康熙之前,爱新觉罗家族的名字大多都是满语或蒙语,比如禇英,索尼,阿济格,鳌拜等,包括听上去像汉名的皇太极都是汉语音译。康熙之后,随之满族汉化的深入,起的名字也变成了汉字并且还赋予一定的意义,比如康熙的名字玄烨,一个带有浓厚佛家意味字眼,因为当时的顺治醉心于佛学。

在爱新觉罗的姓之后,康熙给儿子们选好了“胤”字作辈分,第二个字以“礻”作偏旁,比如胤禛,胤礽,孙子们以“弘”为辈分,第二个字以“日”作偏旁,比如弘昼,弘时,乾隆弘历(繁体字暦),当然这些安排康熙都是从字面上取他认为吉祥如意,统御万年的意思。

乾隆继位后,又给子孙名字预定了“永绵奕载”四字,第二字分别以“王,忄,言,氵”作偏旁。到了道光朝,道光又补了“溥,毓,恒,启”四字,溥字辈第二字以“亻”为偏旁,毓字辈以“山”为偏旁。最后面两个的第二字配啥偏旁就随便了,因为清室不存在没人追究了,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如溥仪,启功他们在清室的辈分排序。

末代皇帝溥仪为效法祖宗,曾经又补过“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这只能是当玩笑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清朝是满族统治的王朝,为何最后满人越来越少,汉人却越来越多

顺治八年满人有丁口五万五千余人,而当时汉人的丁口是一千零六十万;而到两百年后的清末时满人的丁口是二十一万,总人数约百万,此时汉人的丁口超过八千万,人数达到四亿三千万。从数据来看,两百年来,汉人人数增加了八倍,而满人只有四倍。满人增长不及汉人是统治者主动选择的结果。

养一个八旗子弟非常昂贵,而清朝统治能力特别征税能力薄弱一一清朝前期结社开矿都是非法的,因为聚众了,可能谋反不好控制。量入为出,清政府不能取消他们的待遇,又不能增加收入,便只能控制人口。

满汉不通婚,只准旗人住在各主要城市的满城里,只能当兵不能经商做工务农。有限的收入,狭小的空间,孩子越多生活水平越低,越没兴趣生孩子。

清朝前期老打仗,后期老被打,死了许多旗人。清朝后期抽大烟,又损失许多人口一一比较而言,汉人穷多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统计口径问题。因为害怕汉人报复,许多满人隐瞒变更了民族和姓氏。如爱新觉罗姓金、罗、艾,乌雅姓吴(吴京的吴),舒穆禄姓舒(老舍舒庆春的舒)。满族的姓氏中有八大姓排在所有满族姓氏的前列,这八大姓主要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

建国后的统计数据是八万,今天有一千万。清末、建国和今天数据差异如果是真的岂不太魔幻?唯一的结论就是数据动手脚了。前期缩水后期注水了。

满人入关前是游牧民族还是渔猎民族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悟空大人,你好,本人知识面不全,理解不了提问的标题,有关历史问题的回答,真的不知道了,搞不清楚,不能乱说,乱测,说乱了别人会当笑话,对不起,我是回答不了的。谢邀!

现在的东三省的人是不是大部分是原来的金国的或者满清人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对东北地区的情况不了解。

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汉族人,祖籍大部分是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人的后裔,山东后裔占据绝大部分。

有没有满族蒙古族族呢?

有,都汉化了。

东北地区的文化是汉文化,使用汉字,风俗习惯是华北平原的风俗习惯,说到这里,还有疑问吗?

许多人就是怕中华民族大团结,总想分裂中国,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制造根据,挑起事端,分裂中国,总想中国和苏联一样解体,内战。

就是有这样的人,打着汉族的旗号反对祖国统一。

不把中华民族灭亡心里总不舒服。

希望这样的人端正心态,不要胡思乱想。

中华民族走过了历史的惊涛骇浪,稳如泰山。

苏联的解体,有内部的原因,有外部的原因,内部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文化,而中国不是,中国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而且博大精深,是任何外部势力无法撼动的。

展望世界,有哪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没有!

美国有吗?

美国没有,美国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美国的内部充满了种族裂痕,只要风吹草动,美国黑人就会出来打砸抢烧。

英国有吗?

英国的英伦三岛闹独立已经是英国的不治之症。

中国没有种族裂痕。

当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外国势力能够动摇中国的。

美国能够动摇中国嘛?

美国没有这个本事。

什么是旗人,什么是满人

满人是指满族人的简称,满族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长期生活在山海关以外,部分分布在今天内蒙古地区,历史清朝为满族人统治者,清军进关满族人大批进入中原。

旗人是满族人,只不过旗人分八旗,正红旗、正黄旗、镶黄旗等。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乾隆是汉人还是满人呢

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是乾隆帝的身份存在争议,一为满人,一为汉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大概是因为几百年来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8月13日,出生地不详。

先说一说“汉人说”。

这个说法来自于民间广泛流传的“狸猫换太子”的传闻,最初记载在小横香室主人所著的《清朝野史大观》,发行于1915年。书中说,康熙年间,四爷和大臣陈阁老两家非常要好,相传,两家夫人同时怀孕,并在康熙四十九年同月同日分娩,钮钴禄氏王妃诞下一女,陈云龙老夫人诞下一子。王妃想到母凭子贵,非常伤心,身边的丫鬟就给她出了个注意。于是在孩子满月当天,王妃说要看一看陈家的小公子,就这样换掉了孩子。而陈阁老心里也明白,这事不能张扬,否则全家性命不保,于是就辞官回到海宁老家。

这个故事之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其实是有一些证据在推动的。乾隆帝曾经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就住在陈阁老家,而且在陈家还有两块御赐匾,一块上写着“爱日堂”,出自《孝至》,说的是子女孝敬父母;一块上写着“春晖堂“,出自《游子吟》,说的是思念父母。这些证据确实表明乾隆与陈家关系密切。但进一步考证,则发现这些说法不足以证明乾隆就是陈家的儿子,是汉人。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带着皇太后、皇后和众嫔妃,一来可能是效仿康熙帝,享受万民拥戴的感觉,二来是为了让母亲和妃子们欣赏江南瑰丽风景,三来是为了督察海塘工程。其中第三点非常重要,江南作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关系着国家纳税的多寡,因此乾隆帝十分重视。而且乾隆帝住在陈家期间,也没有面见任何陈家人。再说两块御赐匾,都是康熙帝赐予陈家的,并非是乾隆帝所赐,跟乾隆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乾隆下江南

再说“满人说”。如果“汉人说”被有力的证据推翻,那么乾隆自然就是“满人”了,在皇家的家谱《玉牒》上记载,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雍和宫,母亲是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雍和宫是雍正帝登基之前的府邸,乾隆后来还常去雍和宫礼佛,在那里写过很多首诗,其中就有十多首是说自己出生于此地,这样的做法难免有掩盖事实之嫌,也同时说明了,在当时,乾隆的身世就为人们所议论,乾隆为了以证清白,才赋诗证实。后来乾隆的母亲去世后,乾隆修建了金发塔,专门来盛放母亲的头发,这座塔高有147厘米,重达215斤,如果不是亲生母亲,即使乾隆再孝顺,怕是不会如此用心吧。

钮钴禄氏熹妃

还有种说法是,乾隆是雍正帝与汉人宫女所生,那就是满汉混血儿。据说,有一年的秋天,雍正帝到承德避暑山庄打猎,捕获了一只梅花鹿,喝了梅花鹿的血之后,浑身燥热,因没有妃子陪伴在身边,所以临幸了一名李姓的宫女,第二年,雍正再来的时候,李家女儿已接近临产,于是雍正派人将宫女接到一间茅草房,乾隆就在这间茅草房中出生。

后来,清政府每年拨专款修缮草房,而且乾隆只要去承德避暑山庄,都会去草房稍作休息,赋诗纪念,光草房的诗,就有十多首。

这个说法在台湾作家苏同炳的《乾隆出生之谜》被采用,而且还有一首诗为证:“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想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在诗的备注里面说,狮子园是乾隆的降生之地,乾隆帝常在雍正的忌日,来这里小住几天。这首诗的作者是雍正身边的进士管世铭,陪伴雍正到承德避暑山庄,记录皇上的一言一行。

但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学者又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可能,因为雍正的隐忍是众多皇子中最厉害的,而且清朝家法极严,男女不相授受,更别说皇子与宫女产生私情,宫女会被杖毙。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皇太子被废,皇帝宝座让每一位皇子都小心翼翼,所以,雍正是不可能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落下把柄。

若要确切的答案,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有时候,没有结论就是一种结论,似乎也未尝不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